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08 ,大小:391KB ,
资源ID:703017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70301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力语言学史(一).ppt)为本站会员(kpmy5893)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力语言学史(一).ppt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王力,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 联系在一起的。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 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他写出来的讲 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 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 的专著。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

2、 (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 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 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 编的古代汉语等。,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这部书是我国 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1962年 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 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 载,随后由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语言学著作层出不穷 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它详尽地论 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 国两千多年来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 结,重点突出,资料详实。我们语言学史32课时,此 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前 言,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

3、别 3、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 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 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 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 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 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 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先秦: 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汉魏晋: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

4、训诂著作。 说文东汉许慎, 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文字学之始。 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声训专著,训诂著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明代,音韵学研究兴起;1、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2、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声母);3、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4、重要的韵书: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 第一部官修韵书,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清代,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 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

5、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文字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言论,没有专著。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建忠曾留学法国。古文功底好,又通拉丁语、法语。西洋语语法完整系统,语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受西洋语法的启发,马氏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五四以后,五四以后的现代语言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语言学的 传统,另一方面,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音韵学的突破:由于汉字不表音,依据反切,不能 确定某个字在某个时期真实音值。在音韵研究方面, 还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五四时期,西方语言学理

6、论 和研究方法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以瑞典语言学家高本 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带来了“音标”,这对于中国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原本已经 到了“山穷水尽” 之时的古代音韵学研究,又让人看到 了“柳暗花明”的前路。,语法学、修辞学、方言学等的兴起,在马氏文通的影响下,兴起语法学的研究。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 从此,修辞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吴 语的语音系统,并和古音、国音做了比较。这样的方 言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影响很大。十九世纪末就有西方传教士深入西南地区,开始了 对少数民族语文进行调查。抗战时期,一些语言学家 迁移西南内地,在

7、少数民族地区做了一些调查。建国 以后,对少数民族语文的调查得到了更大发展。,二、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 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 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 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 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论。由于古人总是把古代语言文字学 放在经部(古代图书分经史子集)之中,因此后人认为 它是“经学”的附庸,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人提 出19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语言学只有语文学的观点。,这种看

8、法是受西方的影响产生的,在西方的语言学史著作中,没有中国语言学史。原 因在于: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使得外国语言学家很 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语言 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我国语言学 史的就更少了。因此,欧洲语言学界认为语言学科建 立于欧洲19世纪初。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 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的“语文学”。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说:“中国在五四以前 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的范畴。”把中国 数千年的语言研究看作语文学,明显受西方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语言学还是语文学呢?,王力认为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对象是文字,这种 研究比较零碎,缺乏

9、系统性,都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语言学界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研究 的成就非常大,如扬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通语”和“方言” 的概念;说文解字即使放到世界 语言学史上去看,也是一部辉煌的语言学著作。我国 语音研究也是比较早的。从汉末开始,兴起了语音研 究。古代语音学家分析出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 统。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等人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 成绩也是十分杰出的。,虽然自古有人认为古代文字研究是“经学”的附庸,而 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兴起是为解经服务的,这是事实, 汉代讲解儒家经典方面有许多问题,于是训诂学和文字 学就发展起来。但是,任何一门学问的兴起,总是有它 的目的。外国古代语

10、言学的兴起也是为古典文献服务的。 因此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开始是为解经服务,是为 了解决实际语言的问题,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应 该说是对的。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成就,并认为我国古 代没有“语言学”而只有“语文学”。总之,对于我国古代语言研究,我们既不能否认古代 语言学成就,也不能过分推崇,盲目夸大。我们要历史 地去衡量前人的得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三、传统“小学”的含义,在古代,小学一词的含义比较复杂。西周时期:“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学校是有关 系的。大戴礼记云: “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 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又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可见,“小学”是指初级学校,即

11、八岁以上的幼童读书的学校。周代教育制度中,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们六书。 许慎说文解字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 国子,先以六书。”周代小学教“六书”,也就是进行识 字教育。书就是书写,识字 。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情, 所以周代把识字的学问称为“小学”。,汉代:把语言文字学叫做小学,在汉代,“小学”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意义。 识字成为专门学问,“小学”也就成为一门“学科”文 字学的意思。汉书艺文志中“小学”自成一类,“小学类”只收 字书。艺文志说:“凡小学十家,三十五篇。”“小 学”己成为一“家”之言,其内容全都是蒙童识字课本。 可见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本,也即语言文字方面 的学问。小学附庸于经

12、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 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代所说的“小学”实际上只限于文 字学,它的具体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通知 古今文字”,以及“正读”字音等。,唐宋以后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在隋书经籍志中,“小学”这个概念又进一步 扩大。其内容除字书之外,还包括训诂、音韵等方面 的著作。旧唐书经籍志把尔雅小尔雅 方言释名等一系列训诂书全部列进“小学” 一类,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才确立下来,即通常 所说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也就是古代语言学。补充说明:清末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 张改为“语言文字之学”,这就标志现代语言学的开 始,而太炎先生则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

13、开山大师。,总之,“小学”就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 因为每个文字具有三个部分: 字形、 字义、字音 所以传统“小学”分为三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文字学研究文字的形体结构字形;训诂学研究文字的意义字义;音韵学研究语音字音。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古代语言学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识字为明 经,明经为了致用。汉代重视儒家经学,只有读好儒家 经书才能做官。为了让学子正确理解经书,朝廷在太学 设立经学博士讲解经书,讲授经书必须正确,所以研究 词义的训诂学在汉代率先兴起。,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训诂的意义训诂学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古书中 词

14、义的学科。训诂这个词很早就有。最初单称为“诂” 或 “训”。“诂”亦作“故”。汉代以后,才合称“训诂”, 亦称“诂训”,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 “解诂”,就是解释古书词句意义。训、诂分用,各有 含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 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合用,都笼统地属于解 释字词意义的工作。所以近代著名学者黄侃说:“训诂 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2、训诂的方法,训诂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解释的方法 分为互训、反训、声训、形训、义训、递训等。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的训诂方式。如“宫谓之 室,室谓之宫”,先秦“宫、室”是同义词,互相训释。 语言里有很

15、多同义或义近的词,在训诂书里往往采用 这种方法解释词义,避免用繁琐的语句作说明。如: 老,考也;考,老也。 更,改也;改,更也。追,逐也;逐,追也。 寄,托也;托,寄也。这些都是互训的例子。这种方法固然简便,但遇到 两者意义不完全相同,解释就不太准确。所以现代辞 书尽量不用互训的方法,而代之以精确的说明。,反训,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字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如乱有治理、紊乱两 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如尚书:“乱而敬”, “乱,治也。”以治训乱,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 “治”的意思,即用反义词注释。这种现象,在训诂学中 叫做“反训 ” 。其实这是由词义的引申、扩大或缩小导 致的。又如

16、: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尚书乱:治。“乱臣”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事奉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敢:不敢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忍:不忍,声训,用声音相同或相似的字解释,如“衣,依也”。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赫赫明明。 诗大雅常武斤斤其明。 诗周颂执竞 尔雅注:“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 “斤斤”的意思是“察”。 明察的样子。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本节要点 1、先秦文

17、献中的文字解释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先秦时代有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有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因此造成语言文字上的隔阂。 有隔阂,也就需要解释和疏通,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学 源远流长,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周代出现许多文献典籍,这些典籍中的词语并非大家 都能读懂。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国家四分五裂,于是出 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 同,人们阅读文献,往往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 他们解释。训诂就应运而生了。,例如:,论语颜渊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答“政者, 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意思就是说,政

18、就是 正,你带头端正自己,谁还敢不端正呢?这就是孔子 对“政”字含义的解释。孟子滕文公上叙述夏、商、周三代学校名称不 同,夏叫校,殷商叫序,周叫庠。孟子解释说:“庠 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古人教养不 分,养就是教的意思。射是六艺之一,即射箭技术。 这里代表周代学校里传授的一切知识和技能。,上面所举“政、校、序、庠”等字义的 训诂解释,发展到后代,就是声训。所谓声训,就是采用同音字,或音近字(双 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孔子用“正” 来解释“政”,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这是同音 为训。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 射也。”就是采用了叠韵为训,声母也相近。孔 子、孟子如

19、此来解释字义,主要是为了表达他 们的政治思想,但也反映了有关语言、文字研 究的萌芽。,先秦除了声训,还通过分析字形解释字义,“武” 是从止从戈,会意。左传楚庄王用“止戈为 武”来解释“武”, 是说制止战争,停止干戈才是真正 的“武”;又韩非子:“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 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 仓颉造字时把厶字写成环 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 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 反,所以是“公”。 当然,这些只能代表春秋时代的思 想,用这种思想去解释字义,不一定就是古人造字的 本义,很可能是牵强附会的。但这也说明,先秦时代 已开始进行文字的分析解

20、释工作了。,也有不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文字解释,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曰次。 左传 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左传这些是军事政治上的术语,不通俗,一般人可能 不十分了解,所以需要加以解释说明。又如孟子梁惠王下“其诗曰:畜君何尤?畜 君者,好君也。”孟子怕齐宣王不懂什么叫做“畜君”, 所以解释说“畜君者,好君也”。“好君”就是“悦君”, 也就是君臣相悦,全句的意思是:“臣子使君王欢乐有 什么罪过呢?”,先秦人解释语义的只言片语,在古代文献里还可以 找到一些。如论语: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庄子逍遥游:南溟者,天池也。以上例子中,解释和被解释的部分都是正文,是作 者

21、在正文中的随文释义。结语: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其解释大多是零星的、 片断的,非专门性的训诂工作。其所解释的,有的是 具体的事物,有的是抽象的概念,不一定都解释的很 准确,因此,这可以算是先秦时代萌芽状态的训诂。,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先秦时代的人对文字的起源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讨 论,也提出了比较科学的看法。主要的看法有三种:八卦说、结绳说和仓颉造字说。 易经关于文字的起源问题的记载是最古的记载,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庖羲

22、氏:传说古代帝王之一,教民渔猎畜牧生产,并制作八卦。 象:现象。法,义同象。 文:纹也。宜,所安也,适也。 八卦:周易中一些符号,每一卦代表同一属性的若干事物。,释义,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仰观天象,俯察地 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 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八卦。“作八卦” 的目的就在于用“八卦”符号系统与“神明”之德相通,与 万物的实际情况有相似性。“神明之德”就是“神明”的道 德。即符号系统能准确地反映和揭示万物的实际情况。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结绳记事,治理天下。后 来有杰出的人物发明了文字,于是人们不再结绳记事, 而是换为写字。不过那时候没有纸

23、张,文字是用刀刻在 陶器上或是龟甲兽骨上。易:变换。契:刻。,分析,这段文字讲到了八卦、结绳以及后世圣人 造字。文字起源于八卦之说虽然未必可信,但 是周文王擅长八卦不只是历史小说中的事情, 西汉以前学术界都认可这一说法。结绳记事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现在还有一 些少数民族有此习惯。 后世圣人造字说对文字的起源只是泛指“后世圣人易 之以书契”,不明确指出哪一个人,说明文字不是由一 个人创造出来的。,值得注意之处,不管这段关于文字起源说法的可信度如何,不管 文字产生前是否经过八卦、结绳阶段,但有两点 值得注意:第一,文字不是一下子就能创造出来的。 在文字创造之前,人们有过利用实物来帮助记忆的事 实。

24、人类的祖先为了创造文字,是经过了一段过程 的。这种看法是比较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第二,易经上泛指创造文字的是“圣人”而没有明 指是某一个人,这说明文字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这 种看法是比较正确的。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 人们交流的工具,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造字说,关于文字起源问题,除了易经上的说 法,古代还有一种传说,即“仓颉造字”说,传 说黄帝史官仓颉是汉字的创始者。这一说法出 自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 蹄迒(hng野兽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 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 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这是文

25、字起源最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关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黄帝为了交流的需要,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 有一天,一位猎人告诉仓颉,各种兽类的蹄印都不一 样,通过野兽的蹄印就能知道是什么野兽。仓颉听后 很受启发,他想,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 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 此,他便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并画出图形,造 出许多象形字来,然后献给黄帝。黄帝让他把这些字 传授给九州酋长, 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如何理解仓颉造字?,易经对文字的起源只是泛指“后世圣人”,不明 确指出哪一个人,东汉时代的许慎怎能知道是仓颉? 而且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 来,许

26、慎指明为仓颉,对此应如何理解?其实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指出:“好书者众矣, 仓颉独传者壹也”。文字由大家所造,每个人的造字 方法不同,这就给语言中同一个词造出许多不同的形 体,产生大量异体字,非常混乱。因此就需要有人对 文字加以整理统一。仓颉可能就是古代参加整理文字 工作的人之一。可能他整理文字方面的成就最大,所 以他的名字就传下来了。荀子的看法是比较科学的。,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先秦时期是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虽然没有出现 语言学家以及语言学著作,但是先秦哲学家们在他们 的哲学著作中,涉及到了一些语言学理论,其中有些 看法还是非常精确的。如先秦对“名”“实”的看法:名:名称,古人的名相当于

27、现在的词;实:就是客观事物。 名与实的问题是个哲学问题,反应在语言学上,就是 词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即桌子为什么叫桌子,椅子为 什么叫椅子,桌子和椅子这两个词与这两种具体的实 物之间的关系怎样?是任意的还是必然的呢?,老子对名实问题的看法,老子是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人。他在道德经中说:原文 译文 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并不是经常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的东西,是天地的本质 有名,万物之母 。 有名的东西,是万物的母体宇宙刚开始,没有名字,不作分别,自成一体。 有 了名,才可以分出万物,各立门户。可见名称和客观事 物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不否认“名”的作用和意义。历 史上第一个指

28、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语言学史上 第一个比较科学地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荀子的语言学理论,荀子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宜”是说名称和客观事物在一开始时,是没有 必然关系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名称并不一样。“约之以命”就是说名称是人类为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 的各种符号。但是这个假定不是个人意志的假定,而是人 类社会的“约定俗成”。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事物的名称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 俗成”以后,任何人不可以也不可能随便改变了。这就是 语言的社会本质,即语言的社会约定性。,评析,这段话说明了名称和事物的关系,对“名”和“实”

29、的 关系,说得非常透彻,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在我国语 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在今天看 来还是完全正确的。此外,正名篇还叙述了其他语言学思想,如 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而思维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他认识到当时汉语中有的是地域方言,而另外还有一 种当时通行地域较广的汉语共同语。他还指出语言是 发展变化的,又指出语言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他的 看法和认识都是十分科学的,符合语言实际的。,小结:虽然先秦时代在训诂和文字方面都有所探索, 荀子等人的语言学观点也非常精确 ,但语言学还只是 萌芽阶段,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先秦没有语言 学家,也没有语言学专著,荀子等人是哲学家而不是 语言学家。他

30、们是在讨论哲学问题时涉及到语言的问 题。当然,这些也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到了秦汉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中国已经 形成,同时,统治阶级为了其统治的需要,采取了很 多有利于语言文字研究的措施,这一切促进了语言学 在汉代的兴起。其标志是出现了许多语言学家及语言 学专著: 西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许慎 说文和刘熙释名,下面分别介绍。,第二节 童蒙识字课本和尔雅,本节要点 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 1、统一全国的文字。 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 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 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 二、训诂汇编的尔雅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1、训诂汇编的出现及取名。 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3、尔雅

31、的内容与体例 4、尔雅的价值与不足,注释与影响,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1、统一全国的文字。秦统一时,各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 声,文字异形。” 尤其文字,据说当时“宝”字的写法 有149种形态;“眉”字、“寿”字的写法也都有百种以 上。这带来了交流上的困难与混乱。 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字”,命李斯将当时所有字体 统一为小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是中国文字发展 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意义十分重大。文字 统一后,说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通过汉字书面语进行 交流,极大地促进和推广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周代史籀篇。目前可考的最早用于儿童的识字 教材是史籀篇。已佚。许慎

32、说文说史籀篇 为周时太史教学童书。班固在艺文志“史籀 ”十五 篇下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已亡六 篇。”据此,史籀篇成书于周宣王时,距今已有二 千多年。“建武 ”为东汉光武帝年号,可见史籀篇 到东汉初年还存有九篇。关于史籀篇的内容和形 式,因原文失传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它不仅是 我国第一部“教学童书”,而且也是我国第一部字书, 这使它真正成为我国蒙学识字教材的源头。,秦代三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通 令全国使用统一的小篆字体。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 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很难一下写得得心应手。秦始 皇命令宰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太史令胡毋敬模仿 史籀篇的体例

33、,编写了三本字书作为推行小篆的 模板,供国人学习临摹。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 “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的书写形体,二是成就了一部权威的蒙学识字教材。,(1)仓颉篇,作者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 家。楚国上蔡(今河南)人,曾拜荀卿为师,后到秦 国。统一六国后作了丞相,为秦国作了不少贡献。如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 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 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 (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本识 字教材共七章,用字多取自史籀篇,用小篆写 成。可惜已亡失,一些语句保留在汉书仓颉

34、篇。,(2)爰历篇,作者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任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 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又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 再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 三族。赵高还是书法大家,作爱历篇。共六章, 用小篆写成。书已亡失。(3)博学篇:作者胡毋敬,秦朝著名的书法 家。他本来是狱吏,后官至太史令。他博识古今文 字,参与李斯主持的省改大篆,著有博学篇七 章,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体编写的字书。已失传。,秦代三书的特点,这三本教材与西周识字读本史籀篇在内容和编 排体例上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字的写法不同。近 年来出土的汉简上有关于仓颉篇文字的记载,从

35、中可看出,其每句组成都是字词罗列,与语意无关。 字词之间、句子之间,不具备语言上的逻辑关系,大 多不表达完整的语意,且采用韵文的形式。这些特点 都与史籀篇一致。三本教材虽是三人写成,但可 能是互相连接的,即爰历篇接着仓颉篇写, 博学篇接着爰历篇写。三本教材,秦时学童 都要学。这些教材成为汉以后编写儿童字书的先驱。,汉代的识字教材,西汉时期,识字课本的编纂开始增多。 (1)仓颉篇:在西汉初,乡里的书师结合自身 的教学经验,把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 博学篇合编为一,合称仓颉篇,又称“三 仓”,用隶书写成,60字为一章,共55章,以此推 算,三书凡3300字。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字。每四字一 句,两句一

36、押韵,易读易写。编法大体是将事物性质 相同的字编在一起,便于学习。后来的许多蒙学教材 都模仿它的做法。这本书是汉初主要的识字教材,一 直流传到东汉,唐以后亡失。,(2)凡将篇,作者司马相如。汉武帝时著名文学家。这本 教材多数为七字句,有的夹杂三字句、四字句。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司马相如作的凡将 篇是一个字都不重复。在此之前的蒙学识字教 材中用字有无重复,目前尚无史料记载。但至少 从司马相如开始,古人已经注意到使用一字不重 复的识字教材学习汉字是效率最高的。,(3)急就篇,也称急就章。作者西汉史游。汉元帝时 黄门令。生卒年和生平不详。精字学,工书法。 作急就章一篇。“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

37、秦汉时 的识字教材到现在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只有该书,是现 存最早的识字课本,下文作专门介绍。(4)元尚篇:作者李长,汉成帝时负责修宗 庙、宫室等工程。此教材里的好多字是从仓颉篇 中选录的,故二书的体例较接近。皆用其小篆字体。 已亡失。,(5)训纂zun篇,作者扬雄,西汉文学家。他从秦仓颉篇 中选取有用的字编为此书,续写了34章。把 仓颉中原有的重复字都换了出来,作到89 章无重复字。汉书艺文志云:“元始中, 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顺续仓颉,又易 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其体例 和仓颉一样,也是四字为一句,两句一 韵,60字一章。后来班固又续写了13章,所以 这本教材共102章,无重复字。,

38、(6)滂喜篇,贾鲂,东汉书法家,和帝时人。撰滂喜篇。晋人以仓颉篇为上卷,训纂篇为中卷, 滂喜篇为下卷,三书合而为一,也称三仓, 并加以注释,皆用隶书。可惜已失。总的来看,秦汉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字书,以 提供标准字体为主,兼作识字教材,均在不同程度上 用于儿童教育。但这些字书基本上都佚失了。 唯独 急就篇流传最广,据顾炎武考证:“汉魏以后,童 子皆读史游急就篇。”由见急就篇一直是当时 的主流识字教材。,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急就篇,秦汉时的识字教材到现在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只有 急就篇,是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 编书的目的和宗旨:“急就奇觚(g)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

39、力务之必有喜。”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觚是学习识字用的木板。“奇觚”是“奇好之觚。”句意:这本速成的奇妙的识字课本,与众不同。第二三句说这本书的体例是按姓名、衣物等分类编排的。第四句中的“约”即少也。“用日约少”就是指所费的时间不多,也就是“速成”的意思。说明他编的这本急就篇是一本识字课本,只要好好学习则“必有喜”。,其编写体例及特点,把一些事物相近的字,分类编写在一起, 并且押韵,便于记忆。它分为三部分:一是“姓氏名字” 400多字。列举132个姓,每一个 姓下面再加两个字(复姓加一个字),成为三字句:宋延年,郑子方(韵)。卫益寿,史步昌(韵) 并非真有宋延年等人,只是把一些名词、动词、形

40、容词编成姓名形式,让儿童们多认识一些字。姓名叙 述完了后,用两句话作为过渡:姓名讫,请言物;,二是“服器百物”,1100多字,由三字句变为七字句,句句押韵,依次叙述锦 绣、饮食、衣服、音乐等,这样就让儿童们学会 了许多事物的名称。如: 竽瑟空侯琴筑筝,钟磬qng鞀to箫鼙鼓鸣。 五音总会歌讴声,倡优俳(pi 杂戏)笑观倚庭。这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下面的过渡的话是: “诸物尽讫五官出。”这是本书的主要部分。下面的过渡的话是:“诸物尽讫五官出。”,三是“五官方面”,440多字。都是七字句, 每句押韵。所谓五官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司士、司寇。五官等于说百官。所以下文叙述 一些官职以及跟吏治有关的事

41、情。如:官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最后全书以四字句歌颂汉代的盛世而结束。,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集中识字。古代学童在初入学的一年 多时间里,要集中识字2000左右。而此书2144字, 正好符合当时教学的需要。学童学完这本书,掌握近 两千字,对于生活和以后进一步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式 整齐而又不呆板。三字、四字句隔句押韵,七字句每 句押韵。这样的句式整齐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符合儿童的心理。,第三,注重实用。,急就篇的字都是仓颉篇中的 “正字”。所谓“正字”就是常用字。汉代的 仓颉篇有33

42、00字,史游从中选了2000来 个比较常用的字,编为急就篇。这样教师 与学生都减轻了负担。急就篇和仓颉 篇相比,一是生字总数减少,由3300字减为2000来字;二是常用字比率高。这也是急 就篇能够取代仓颉篇并流传下来的一个 重要原因。,第四,知识面宽。,全书都是实词,把当时各种知识的有用词 汇都收集进来。这本书包括100多个姓, 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动植物, 60多种人体部位器官,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 还有官名、地理知识等。2000字的读物容纳这么多 事物,真可谓是一本日常应用小百科全书。,第五,进行思想教育,这本教材主要是让学童识字认字,但也没有 忽视思想教育,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43、和人文性和谐地 统一起来。如有提倡勤俭节约的,鼓励努力学习的, 不要触犯刑律的,不要贪污的等等。第六,读写结合。这本书恰当地把读和写结合起 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它既是识字教材又是写字教材, 读什么就写什么,紧密结合,这是本书的显著特点。,影响:,急就篇的这些特点对后代童蒙教材和国外的 童蒙教材都有很大影响。顾炎武说:“汉魏以后,童 子皆读史游急就篇。”唐宋以后盛行的千字 文、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各种杂字,都受 它的影响。一直到唐代它还是主要的识字教材。该书 成书后就开始向国外传播,到了东汉尤为盛行。如日 本的官话急就篇就是借用这本识字课本的名称, 体例也相近。作为一种儿童读物,使用时间竟达六百

44、多年,这种现象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罕见的。,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汉代对识字教育的重视不只体现在编写儿童识字 读本,统治者还将认字的多少及正确程度与仕途结合 在一起。以识字作为取士的原则。设立奖励机制,奖 罚非常分明。官吏上书给皇帝,写了错字,经揭发 出来就要受处罚、判罪。另一方面,据许慎说文解 字序记载,汉代学童17以上,经考试能“讽(诵 读)籀书”九千字就可以担任官职。又考试“八体”, 优良者官尚书史。(八体:见第八页下注释),八体:秦书八体指的是八种书写的字体:,大篆:广义指秦以外的六国古文,狭义单指籀文。 小篆:据大篆而省改,有别于大篆,因称小篆。 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虫书:写在

45、旗帜上的字体。像鸟又像虫,称为虫书 摹印: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 署书: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也称榜书。 殳书: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隶书:这种字体书写便捷,为今文字的开始。,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汉书艺文志记载,由于仓颉篇源于史 籀篇,多古字。到了西汉中期,有些字就已不为人 所识读,汉代的教师有时要读错。所以汉宣帝特地征 召能“正读”的齐国人来朗读,再让人传授下来;到汉 平帝元始年中,又征召天下通“小学”的人一百多, “各令记字于庭中”。所谓“各令记字”,从文意上推 测,应是让这些人在朝廷上将各自所认得的字记录下 来。这当中,自然包括了一些字的正体和异体。,

46、汉代民间基础教育的普及,四民月令等文献提供的关于乡村“小学”的记录反 映了汉代民间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乡村学校的学期 设置往往避开农忙季节,又有“贫子冬日乃得学书”的 说法,这一情形,或许是为了使当时的民间教育可以 保证较高的入学率。我们不能准确统计汉代社会识字 者占有怎样的比率。但是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由于民 间教育的普及,这一比率是相当可观的。汉代读书识字教育相当普及,能读书识字的人很受 尊重。因此有一些人开始进行文字的研究工作。,二、训诂汇编的尔雅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两汉是训诂的兴起时期。训诂学家和训诂书籍不 断涌现。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是传注。如毛亨 毛诗诂训传即对诗经进行系统的

47、训诂工作; 另一种是专著。这些训诂专著不限于某一古籍,而 是广泛搜集各种古书中的词汇,对古代词汇的基本义 加以解释,并对古代词汇进行分类,如尔雅方 言释名等,我们重点介绍有影响的训诂专著。,1、 尔雅的出现及取名。,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学 专著,实际上是一种训诂汇编。它的率先出现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春秋战国到西汉这几百年间,语言 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 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训诂,就是解释 古书字义。,第二,汉代崇尚经学,汉武帝时,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设立五经博士,教授五经经义,凡是五经讲得好的 人,授予博士称号。当时皇帝下诏和吏民上

48、书都要引 用“经文”,可见经学之盛。在学校里讲授经书,不是 可以随便讲的,汉书艺文志说“古文读应尔雅”就 是讲解应该正确。于是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 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注 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尔 雅就是这样一部为解释五经服务的训诂汇编。,尔雅的含义,尔雅本来是为解释经书服务的,但唐朝 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列入十三经之中。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 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 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 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 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 言词,使之近于规范。,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 载作者姓名。东晋郭璞尔雅序也没有指明编者是 谁。对于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 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后人大都认为此书成于众人之手,非一人之作。 可能是由秦汉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历经秦 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儒生 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