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练习题1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2 “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 ”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的是(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赵构3以下不属于金朝改变女真习俗的措施是( ) A仿照南宋改革官制 B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C改革女真军政体制 D模仿汉字结构,创制女真文字 4 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教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取名郭靖和杨康
2、,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当时的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辽灭金 D蒙古灭宋5岳飞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 传。某电视台想拍摄一部反映他生平的纪录片,如果请你当导演,下列情景中不可能使用的是( ) A训练岳家军排兵布阵 B在郾城大败金军 C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D根据宋金对峙图安排战术 6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7两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有( )
3、 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皇帝靠和议苟安 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 都城都在开封 A B C D8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9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其中“靖康 耻”发生于( ) A1115 年 B1126 年 C1127 年 D1140 年 10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11明朝人文徵
4、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 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 B C D 12有人认为今天不要多讲岳飞,否则会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关系。这种观点( ) 忽视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不是科学的态度 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不计历史旧账 把赞颂英雄人物与民族团结对立起来 正确看待了岳飞抗金,有利于民族团结 A B C D 13.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岳家军 ”郾城大捷,他们还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战绩? (2)图二说明了“
5、岳家军” 的什么特点?“岳家军”最终没有取得抗金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观察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湖之畔岳飞墓前对联中“白铁无辜铸佞臣”中“佞臣”指的是谁? (4)结合上述图片和问题的回答,我们应该学习岳飞什么精神?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 材料二:绍兴十一年(1141 年) 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划定疆界宋每年向金纳贡银 25 万两、绢 25 万匹。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 栾城集 材料
6、四:“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岸壁如飞。 ”迁都二十年后, “女真人寝忘旧风” , “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除上述材料反映的和议外,北宋政府还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和议?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比较一下,宋辽和议与宋金和议各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的看法。 答案:1-12 BBAAD CACCB CB13. (1)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迫使金军后撤,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2)“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原因: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危及他们的统治。 (3)秦桧。 (4)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理想、有抱负,精忠报国、坚强勇敢等。( 言之有理即可) 14. (1)澶渊之盟。西夏。 (2)宋辽和议:宋辽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宋金和议:二者在政治上不平等,南宋向金称臣,通过送“岁币”苟且偷安。 (3)和议对宋朝是屈辱的,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的表现;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双边的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