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上道祖十三章經白河陀華山玉天宮(免費結緣) 目 錄1序2問 心.3老子微旨例略.4太上老君開天經.5太上老君說百病祟百藥經146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187太上老君內觀經.208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249太上老君說了心經.2810太上老君說五廚經.2911太上老君感應篇.3512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3713太上老君說解釋咒詛經.4814太上老君內丹經.5015太上老君證真參同妙經(全三卷)5216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11117面對佛祖(貧道)122序道生者宇宙萬物方有生命。道心者萬物共有生存之法。道也者萬物之真修功法也。一道運行,萬物皆有規律。日月運轉,萬物有生有滅。明此理,乃道之根
2、。行其法,乃道之身。運其功,乃道之心也。世人不察不悟,束於三教經典,縛於人心貪念。欲修大道,不究經典來源之偏、正,盲目奉行,糊塗信守。世尊曾言末法之時,吾教必藏邪納魔,佛法必滅。太上亦言末法之時,人必失德離道,浩劫將來。天下皆道,道育萬物,以配合天體運行。人心背道,消滅萬物,造就天地殺機。噫!非天滅人,是人造孽,咎由自取。道者何?真也。心真、性真、靈真。心真者將人心修成道心也。性真者將貪慾之心去除也。靈真者煉氣化神,脫凡留真也。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超輪迴、脫苦海,唯有修真,抱道而行。燈下人 百年浦月 問 心清香未燃知來意,靈龜未卜知凶吉,財利壽祿日日求,兒女成就求保佑,但願平安家富有,子子孫孫
3、財豐厚。凡人不學前人苦,不將祖業造人福,天天只想開金庫,坐享其成豪奢闊,荒唐歲月招惹禍,用盡乾糧求神佛。神佛都在心底座,看您是否良心作,五常倫理信為頭,腳踏實地仁義走,百行善孝莫開口,心懷慈悲自修羅。父母恩惠要圖報,膝下盡孝使歡笑,兄弟親情要堅牢,相互尊重莫牢騷,夫妻同心協力造,相敬如賓百年老,兒女倫理要教好,自力更生勿偏靠,親朋好友多關照,左鄰右舍勿亂搞。父母恩惠不回報,日後運勢五鬼討,兄弟親情不堅牢,運勢兇神必干擾,夫妻不能同心造,家運事業災殺到,子女倫理不教好,財利運勢天狗咬,親朋好友不關照,運勢必會受勾絞,左鄰右舍不和好,官符纏身法院跑。三世因果一世討,種因得果自己挑,眼前富足非不報,
4、時機一到劫難逃。人生惟有良心造,富貴貧賤照公道,心懷慈悲行善孝,勝過天天跑寺廟。(玉天宮茶童) 燈下人 敬筆老子微旨例略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凉,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品物之宗主,苞通靡使不經也。若溫也則不能凉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故執大象則天
5、下往,用大音則風俗移也。無形暢,天下雖往,往而不能釋也。希聲至,風俗雖移,移而不能辯也。是故天生五物,無物為用。聖行五教,不言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傷。雖古今不同,時移俗易,此不變也。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天不以此則物不生,治不以此則功不成,故古今通,終始同,執古可以御今,御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謂常者也。無皦昧之狀、溫凉之象,故知常曰明也。物生功成,莫不由乎此,故以閱眾甫也。夫奔電之疾,猶不足以一時周,御風之行,猶不足以一息期。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故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極未足以府萬物。是故歎之者不能盡乎斯
6、羨,詠之者不能暢乎斯弘,名之不能當,稱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稱必有所由,有分則有不兼,有由則有不盡。不兼則大殊其真,不盡則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夫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遠也者,取乎綿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然則道玄探大微#7 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離其真,為之者敗其性,執之者失其原矣。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
7、不失其原矣。然則老子之文,欲辯而誥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故其大歸也,論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於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而法者尚乎齊同,而刑以檢之。名者尚乎定真,而名以正之。儒者尚乎全愛,而譽以進之。墨者尚乎儉嗇,而矯以立之。雜者尚乎眾美,而總以行之。夫形以檢物,巧偽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譽以進物,爭尚必起;矯以立物,乖違必作;雜以行物,穢亂必興。斯皆用其子而棄其母,物失所載,未足守也。然致同塗異,至合趣乖,而學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趣。觀其齊同,則謂之法;睹其定真,則謂之名;察其純
8、愛,則謂之儒;鑒其儉嗇,則謂之墨;見其不係,則謂之雜。隨其所鑒而正名焉,順其所好而執意焉。故使有紛紜憒錯之論,殊趣辯之争,蓋由斯矣。又其為文也,舉終以證始,不述始以盡終,開而弗達,導而弗率。尋而後既其義,推而後盡其理,善發事始以首其論,明夫會歸以終其文。故使同趣而感發者,莫不美其興言之始,因而演焉;異旨而獨搆者,莫不說其會歸之徵,以為證焉。夫塗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而舉夫歸致,以明至理。故使觸類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應,以為得其義焉。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尅,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
9、安。善力舉秋毫,善聽聞雷霆,此道之與形反也。安者實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實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實尊,而曰非尊之所為;天地實大,而曰非大之所能;聖功實存,而曰絕聖之所立;仁德實著,而曰棄仁之所存。故使見形而不及道者,莫不忿其言焉。夫欲定物之本者,則雖近而必自遠以證其始;欲明物之所由者,則雖顯而必自幽以叔其本。故取天地之外,以明形骸之內,明侯王孤寡之義,而從道一以宣其始,故使察近而不及流統之原者,莫不誕其言,以為虛焉。是以云云者,各申其說,人美其亂。或迂其言,或譏其論,若曉而昧,若分而亂,斯之由矣。名也者,定彼者也。稱也者,從謂者也。名生乎彼,稱出乎我。故涉之乎無物而不由,則稱之曰道;求之乎
10、無妙而不出,則謂之曰玄。妙出乎玄,眾由乎道,故生之畜之,不壅不塞,通物之性,道之謂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有德而無主,玄之德也。玄謂之深者也,道稱之大者也。名號生乎形狀,稱謂出乎涉求,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虛出。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則未盡其極,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稱道則域中有四大也。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文雖五千,貫之者一義。雖廣贍眾則同類解,其一言而蔽之,則無幽而不識,每事各為意,則雖辯而愈惑嘗試論之曰:夫邪之興也,豈邪者之所為乎?淫之所起也,豈淫者之所造乎?故閑邪在乎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華,不在玆章。絕盜在乎
11、去欲,不在嚴刑。止訟在乎不尚,不在善聽。故不攻其為也,使其無心於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無心於欲也。謀之於未兆,為之於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聖智以治巧偽,未若見質素以靜民欲;興仁義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篤實;多巧利以興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華競。故絕司察,濳聰明,去勸進,翦華譽,棄巧用,賤寶貨,唯在使民愛欲不生,不在攻其為邪也。故見素朴以絕聖智,寡私欲以棄巧利,皆祟本以息末之謂也。夫素朴之道不著,而好欲之美不隱,雖極聖明以察之,竭智慮以攻之,巧愈思精,偽愈多變,攻之彌甚,避之彌勤。則乃愚智相欺,六親相疑,樸散真離,事有其姦。蓋捨本而攻末,雖極聖智,愈致斯灾。况術之下此者乎?夫鎮之以素朴,則無為而自
12、正;攻之以聖智,則民窮而巧殷。故素朴可抱,而聖智可棄。夫察司之簡,則避之亦簡,竭其聰明,則逃之亦察。簡則害朴寡,密則巧偽深矣。夫能為至察探幽之術者,匪唯聖智哉?其為害也,豈可記乎?故百倍之利,未渠多也。夫不能辯名,則不可與言理。不能定名,則不可與論實也。凡民生於形,未有形生於民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謂之聖,智不得謂之仁,則各有其實矣。夫察見至微者,明之極也。探射隱伏者,慮之極也。能盡極明,匪唯聖乎?能盡極慮,匪唯智乎?校實定名以觀,絕聖可無惑矣。夫敦朴之德不著,而名行之美顯尚,則脩其所尚,而望其譽,脩其所道,而冀其利。望譽冀利,以勤其行,名彌美而誠愈外,利彌重而心愈競。
13、父子兄弟,懷情失直,孝不任誠,慈不任實,蓋顯名行之所招也。患俗薄而名興,行崇仁義愈致斯偽,况術之賤此者乎?故絕仁棄義,以復孝慈,未渠弘也。夫城高則衝生,利興則求深,苟存無欲,則雖賞而不竊,私欲苟行,則巧利愈昏。故絕巧棄利,代以寡欲,盜則無有,未足美也。夫聖智才之傑也,仁義行之大者也,巧利用之善也。本苟不存,而興此三美,害猶如之,况術之有利斯以忽素朴乎?故古人有歎曰:甚矣,何物之難悟也。既知不聖為不聖,未知聖之不聖也;既知不仁為不仁,未知仁之為不仁也。故絕聖而後聖功全,棄仁而後仁德厚。夫惡強非欲不強也,為強則失強也;絕仁非欲不仁也,為仁則偽成也。有其治而乃亂,保其安而乃危。後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
14、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為也。功不可取,美不可用,故必取其為功之母而已矣。篇云既知其子,而必復守其母,尋斯理也,何往而不暢哉?太上老君開天經蓋聞 未有天地之間,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無量無邊,無高無下,無等無徧,無左無右,高下自然。 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若言有,不見其形, 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
15、成微妙,以爲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時,亦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玄虛寂寥之裏。洪元一治,至於萬劫,洪元旣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萬劫,至於百成,百成亦八十一萬年,而有太初。太初之時,老君從虛空而下,爲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四十八萬卷。一卷有四十八萬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涬鴻蒙,置立形象,安豎南北,制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上下,內外,表裏,長短,粗細,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開天之經,清濁已分,清氣上昇爲天,濁氣下沉爲地,三綱旣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
16、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旣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萬物之中,人最爲貴。太初一治至於萬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時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識名。太初旣沒而有太始。太始之時,老君下爲師,口吐太始經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於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萬年。太始者,萬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轉成練素,象於中而見氣,實自變得成陰陽。太始旣沒,而有太素。太素之時,老君下降爲師,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於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素者,萬物之素,故曰太
17、素。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死不知葬埋,棄屍於遠野,名曰上古。太素旣沒而有混沌。混沌之時,始有山川。老君下爲師,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來始有識名,混沌號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靈,胡臣死爲山嶽神,胡靈死爲水神,因卽名爲五嶽四瀆,山川高下。混沌旣沒,而有九宮。九宮之時,老君下爲師,口吐乾坤經一部,結其九宮,識名天地,清氣爲天,濁氣爲地,從九宮以來,天是陽,地是陰,陽者剛強,遠視難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嶽四瀆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臓是也,分別名之有異,緫而名之是一也。九宮沒後,而有
18、元皇。元皇之時,老君下爲師,口吐元皇經一部,教元皇治於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後代,以漸成之。元皇之後,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時,老君下爲師,教示太上皇以治天下,太上皇之後,而有地皇,地皇之後,而有人皇,人皇之後,而有尊廬,尊廬之後,而有句婁,句婁之後,而有赫胥,赫胥之後,而有太連,太連以前,混沌以來,名曰中古。尒時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連之後,而有伏羲,生於一源之始,繼天而生,調習陰陽,以定八卦,自伏羲以前,五經不載,書文不達,唯有老君,從天虛空無億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稱計,大道旣分,天地以來,開置皇化,轉佐天帝,通流後世,以自記之。伏羲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無化子,一名鬱華
19、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陽經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尒時人民樸直,未有五穀,伏羲方教以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妬,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而有女媧,女媧歿後,而有神農。神農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 ,教神農晉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而有燧人。燧人時,老君下爲師,教示燧人鑽木出火,續日之光,變生爲熟,以除腥臊。燧人沒後而有祝融。祝融之時,老君下爲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 。次有高原、高陽、高辛三世,次有倉頡、仲說,教書學文。三皇
20、之後,而有軒轅黃帝。黃帝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廣成子,消息陰陽,作道戒經道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少昊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隨應子,作玄藏經 。尒時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鳳凰來,景星照。少昊之後,次有帝瑞頊。顓頊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赤精子,作微言經 。顓頊沒後,而有帝嚳。帝嚳之後,而有帝堯。帝堯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務成子,作政事經 。帝堯之後,而有帝舜。帝舜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尹壽子,作太清經 。帝舜之後,而有夏禹。夏禹之時,老君下爲師,號曰直行子,作德誡經 。夏禹之後,而有殷湯,殷湯之後,而至周初。周初時,老君下爲師,號曰燮邑子,作赤
21、精經 。老君曰:祕化之初,吾體虛無,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爲師,三皇以前,爲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爲師,並及三王,皆勸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時四、音五、律六、星七、風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卯酉。中央各有九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足,中有五龜,體成八卦。水流歸末,分八至醜;葉落歸本,分六至亥,金剛本強,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獨走,離明數四,艮八高槮,三從坤位,乾當城坤,與一相逐,巽籲天門,從乾貸一,震雷動澤,從兌所減,辰午酉亥,自形之卦,各內其八,卦以成,餘有九筭成易字。老君卽演行期術曰:行期之法自有術,先舉坎一就坤二,西南王母東青龍,習氣發裔地戶間,巽上四
22、期入中宮,筭出中宮昇於乾,西之大澤華山顛,東北之上寅艮間,南之炎火離霍山,番然變化北入玄。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藥經老君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備之為吉。今人見背,不務防之而務救之,不務備之而務藥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壽命。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有。蓋災生於稍稍,病起於微微。人以小善為無益,故不肯為;以小惡為無損,故不肯改。小善不積,大德不成;小惡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無常是一病。忘義取利是一病。好色壞德是一病。專心繫愛是一病。憎欲令死是一病。縱貪蔽過是一病。 毀人自譽是一病。擅變自可是一病。輕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23、。以智輕人是一病。乘權縱橫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弱是一病。以力勝人是一病。貸不念償是一病。威勢自脅是一病。語欲勝人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傷人是一病。惡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愚人自賢是一病。以功自與是一病。名人有非是一病。以勞自怨是一病。以虛為實是一病。喜說人過是一病。以富驕人是一病。以貴輕人是一病。 以貧妒富是一病。以賤訕貴是一病。讒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顯是一病。敗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亂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陰陽嫉妒是一病。激厲旁悖是一病。多憎少愛是一病。評論是非是一病。 推負著人是一病。文拒鉤錫是一病。持人長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施人望報是一
24、病。無施責人是一病。 與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諍是一病。罵詈蟲畜是一病。蠱道厭人是一病。毀訾高才是一病。憎人勝己是一病。 毒藥鴆飲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賢噴嗃是一病。追念舊惡是一病。不受諫諭是一病。內疏外親是一病。 投書敗人是一病。談愚癡人是一病。煩苛輕躁是一病。摘捶無理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顛狂人是一病。蹲踞無禮是一病。醜言惡語是一病。輕易老少是一病。惡態醜對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固人是一病。詭譎諛諂是一病。嗜得懷詐是一病。兩舌無信是一病。乘酒歌橫是一病。 罵詈風雨是一病。惡言好殺是一病。教人墮胎是一病。干預人事是一病。孔穴窺視是一病。借不念還
25、是一病。 負債逃竊是一病。背向異辭是一病。喜抵捍戾是一病。調戲必固是一病。故迷誤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敗傷是一病。笑盲聾喑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教人摘捶是一病。教人作惡是一病。 含禍離愛是一病。唱禍道非是一病。見便欲得是一病。強奪人物是一病。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則無災累,痛疾自愈,濟度苦厄,子孫蒙佑矣。老君曰:古之聖人,其於善也,無小而不得;其於惡也,無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謂餌藥焉。所謂百藥者:體弱性柔是一藥。行寬心和是一藥。動靜有禮是一藥。起居有度是一藥。近德遠色是一藥。除去欲心是一藥。 推分引義是一藥。不取非分是一藥。雖憎猶愛是一藥。好相申用是一藥。為人願福
26、是一藥。救禍濟難是一藥。 教化愚敝是一藥。諫正邪亂是一藥。戒敕童蒙是一藥。開導迷誤是一藥。扶接老弱是一藥。以力助人是一藥。 與窮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位高下士是一藥。語言謙遜是一藥。恭敬卑微是一藥。不負宿債是一藥。 憨慰篤信是一藥。質言端愨是一藥。推直引曲是一藥。不爭是非是一藥。逢侵不鄙是一藥。受辱不怨是一藥。 推善隱惡是一藥。推好取醜是一藥。推多取少是一藥。稱歎賢良是一藥。見賢自省是一藥。不自彰顯是一藥。 推功引苦是一藥。不自伐善是一藥。不掩人功是一藥。勞苦不恨是一藥。懷實信厚是一藥。覆蔽陰惡是一藥。 富有假乞是一藥。崇進勝已是一藥。安貧不怨是一藥。不自尊大是一藥。好成人功是一藥。不好
27、陰私是一藥。 得失自歡是一藥。陰德樹恩是一藥。生不罵詈是一藥。不評論人是一藥。好言善語是一藥。災病自咎是一藥。 苦不假推是一藥。施不望報是一藥。不罵畜生是一藥。為人祝願是一藥。心平意和是一藥。心靜意定是一藥。 不念舊惡是一藥。匡邪弼惡是一藥。聽諫受化是一藥。不干預人是一藥。忿怒自制是一藥。解散思慮是一藥。 尊奉老者是一藥。閉門恭肅是一藥。內修孝悌是一藥。蔽惡揚善是一藥。清廉守分是一藥。好飲食人是一藥。 助人執忠是一藥。救日月蝕是一藥。遠嫌避疑是一藥。恬惔寬舒是一藥。尊奉聖制是一藥。思神念道是一藥。宣揚聖化是一藥。立功不倦是一藥。尊天敬地是一藥。拜謁三光是一藥。恬惔無欲是一藥。仁順謙讓是一藥。好
28、生惡殺是一藥。不多聚財是一藥。不犯禁忌是一藥。廉潔忠信是一藥。不多貪財是一藥。不燒山木是一藥。 空車助載是一藥。直諫忠信是一藥。喜人有德是一藥。赴與窮乏是一藥。代老負擔是一藥。除情去愛是一藥。 慈心憫念是一藥。好稱人善是一藥。因富而施是一藥。因貴為惠是一藥。老君曰:此為百藥也。人有疾病。皆有過惡。陰掩不見,故應以疾病。因緣飲食、風寒、溫氣而起。由其人犯違於神,致魂逝魄喪,不在形中,體肌空虛,精炁不守,故風寒惡炁得中之。是以聖人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賤,不敢犯非。是以外無殘暴,內無疾痛,可不慎之焉!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種種無名是苦根
29、,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回五苦門。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聖智圓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願滅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心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 四恩三宥均利益,十洲三島任逍遙,回向四府眾龍神,禮謝道經師三寶。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是道士早課諷誦之經典,為道教萬書之模範。誦其經文,解其經意,但求修行中,一日生活以清淨為根本,以道德為指導。持之時久,既能明曉正法,不落邪見,心性清明,漸入真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 道 無 形 , 生 育 天 地 ; 大 道 無 情 , 運 行 日 月 ; 大 道 無 名 , 長 養萬 物 ; 吾 不 知 其 名 強
30、 名 曰 道 。 夫 道 者 : 有 清 有 濁 , 有 動 有 靜 ;天 清 地 濁 , 天 動 地 靜 ; 男 清 女 濁 , 男 動 女 靜 ; 降 本 流 末 , 而生 萬 物 。 清 者 濁 之 源 , 動 者 靜 之 基 ; 人 能 常 清 靜 , 天 地 悉 皆 歸。夫 , 人 神 好 清 , 而 心 擾 之 ; 人 心 好 靜 , 而 欲 牽 之 。 常 能 遣 其 欲, 而 心 自 靜 ; 澄 其 心 , 而 神 自 清 ; 自 然 六 欲 不 生 , 三 毒 消 滅 。所 以 不 能 者 , 為 心 未 澄 , 欲 未 遣 也 , 能 遣 之 者 : 內 觀 其 心 , 心
31、無 其 心 ; 外 觀 其 形 , 形 無 其 形 ; 遠 觀 其 物 , 物 無 其 物 ; 三 者 既無 , 唯 見 於 空 。 觀 空 亦 空 , 空 無 所 空 ; 所 空 既 無 , 無 無 亦 無 ;無 無 既 無 , 湛 然 常 寂 。 寂 無 所 寂 , 欲 豈 能 生 ; 欲 既 不 生 , 即 是真 靜 。 真 常 應 物 , 真 常 得 性 ; 常 應 常 靜 , 常 清 靜 矣 。 如 此 清 靜, 漸 入 真 道 ; 既 入 真 道 , 名 為 得 道 ; 雖 名 得 道 , 實 無 所 得 ; 為化 眾 生 , 名 為 得 道 ; 能 悟 之 者 , 可 傳 聖 道
32、 。老 君 曰 :上 士 無 爭 , 下 士 好 爭 。 上 德 不 德 , 下 德 執 德 , 執 著 之 者 , 不 明道 德 。 眾 生 所 以 不 得 真 道 者 , 為 有 妄 心 , 既 有 妄 心 , 即 驚 其 神, 既 驚 其 神 , 即 著 萬 物 , 既 著 萬 物 , 即 生 貪 求 , 既 生 貪 求 , 即是 煩 惱 , 煩 惱 妄 想 , 憂 苦 身 心 , 便 遭 濁 辱 , 流 浪 生 死 , 常 沉 苦海 , 永 失 真 道 。 真 常 之 道 , 悟 者 自 得 ; 得 悟 道 者 , 常 清 靜 矣 !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
33、,不傳下士,吾昔授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授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授之於,西王母。 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持誦不退,身騰紫雲。太上老君內觀經老君曰:“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
34、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予內觀之,歷歷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臟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
35、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舍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
36、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 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老君曰:“ 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
37、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慧。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駛,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測,謂之神。邈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長
38、保者,以其不能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長存。 ” 老君曰:“ 人所以流浪惡道,沈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舍,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欲。欲從何起?欲自識起。識從何起?識自欲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又名無為。本來虛靜,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諸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展轉繫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 老君曰:“ 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
39、。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猶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 老君曰:“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因卮也。明從火起,火自炷發。炷因油潤,油藉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 老君曰:“ 所以言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複也。
40、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語,餘可思也。 ” 老君曰:“ 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老君曰:“ 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 老君曰:“ 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氣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升昆侖。先天以生,後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魄拘魂。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老君曰:“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
41、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繫,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 老君曰:“ 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爾時,太上老君於西那玉國鬱利山中,敷暢道德,宣闡科戒,廣為十方說因緣事。於時隨從五萬人,俱往彼處恭幸遭筵會,擎拳叉手,禮諸尊顏,問訊既周。是時眾中有一真人,名曰海空智藏,出班長跪,白太上曰:臣等稟受發膚,皆因父母,父母恩深,無由報效。惟願大慈湣傷一切,如蒙啟訓,生死荷恩。爾時,太上惻然良久,告海空智藏言:善哉善哉,子之所問,要乎深矣。子可諦聽,當為解說。夫
42、形直者其影必正,形不直者其影必斜,其聲清者其響必浄,聲不清者其響必濁。孝與不孝,其義如是。若孝悌者,一家之中老少安樂,天人欽仰,神明守護,子孫相承,孝慈不斷,招感孝順,以為其子。若不孝者,世世相繼,一門之內總是冤家,雖為父子,甚於讎敵,招五逆以為其兒,父子兄弟各財異食,同園別菜,共田分穀,隱藏珍饌,吃食如偷,雖是人形,不如禽獸,神明不佑,天下輕欺,一生所為,諸不吉利,死入地獄,受一切苦罪畢,受報為百勞鳥,生子能飛,共食其母,百劫之後,托生人中,聚集五逆,諸不孝緣,共為父子,更相殘害,死生憂苦,輪轉無窮,天下苦痛,莫過於此。夫人生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養。是以天地覆蔭,寄托母胎,氣識相凝
43、,懷娠十月,縈妊胞重,坐臥失常,歲滿月充,誕育之候。其母恐怖性命,惙然惻怛,心神憂喪,產孕之日,內觸外觸,苦痛交切,失聲號叫,受大苦惱,匍匐戰懼,駭愕驚嗟。及至生已,手摩其頂,墮於草上,呱呱號啼,安藏被褥,側身三月,常畏邪魔之所侵害。饑時須飯,非母不哺,渴時須飲,非母不乳,計飲母乳八斛四升,千日提攜,遮蓋塵垢,推幹就濕,咽苦吐甘,非義不親,非母不養。忽離欄車,出於地上,十指爪中,食子不浄。母或東西,碓磨鄰里,官私急切,不得時還,即知我兒家中啼哭,母子天親,心性相感。分母百骸,而為兩身,氣血相傳,兩體無二。兒既憶母,母即心驚,馳步走歸,兩乳湧出。還到門外,見子庭中,或在欄車,或房門際,或有人抱,
44、或無人抱,或在床上,或在地下,或時坐不浄,或時把泥草,或尚啼哭,或啼哭欲止,舉眼見母,啼笑噓嘻,搖頭弄腦,曳腹而行。嗚乎嗚乎!哀向其母,母乃為兒屈身下就,長舒兩手,拭除不浄,吹噓其口,以乳與之。含乳看母,嘻嘻其聲,母見兒喜,兒見母喜,二情思想,慈愛親重,情親相念,莫過於此。二歲三歲,弄意始行,寒熱屎尿,非母不悉,笑時懷喜,啼時知嗔,唯樂飲食,所餘無願。父母行來,值他酒座,或得餅肉,不敢不食,懷挾將歸,向與其子。十回九回,恒常歡喜,一回不得,嬌聲佯啼,以此為常。嬌生不孝,孝子不嬌,必有慈順。及年長大,朋友相隨,年生少壯,躭翫逸樂,梳頭摩發,欲得好衣,揀擇精妍,持為其子,麤疏弊惡,父母自充,忽無衣
45、裳,經求四遠,傾心南北,逐子東西,橫簪向頭,為索妻婦。情愛偏重,其母轉疏,私房之中,共相笑語。父母年老,氣力漸衰,終朝至暮,不來省問,獨守空房,猶如外客,少衣少食,饑凍切身,手腳胼胝,耳聾眼暗,單床飄薄,度日如年。身既尪贏,多饒蟣虱,蚊虻噆體,通夕不寐。長吟歎息:何罪之有,生此不孝之子。柱杖巡喚,低頭下氣,欲伸所欠,未盡前言,其兒興聲,瞋目罵詈,回頭卻退,扶壁而歸,槌胸自非,流動目腫,連聲唱苦,不如早亡。母告兒言:汝初小時,非吾不育,飲食遮蔽,非吾不養,懷汝十月,如攜重擔,氣息奔喘,劇於走馳,或時寒熱,坐臥不安,腹皮拆裂,心胸填滿,髮落消瘦,不能飲食。臨生產時,逆前一月,常懷憂怖,恐不相離,或
46、有時安,或有時患。當生之日,命如風燭,四肢百脈,及以五臟,或如刀刺,或如鉤牽,或熱如火,或冷如水,比當解離,或死或生,盡世間苦,口不能述。既得生已,喜懼交集,諸苦諸痛,不可堪忍。三年攜抱,日夜不離,坐臥不浄,眠食失時,視兒氣色,將息饑渴。或有疾病,父母心痛,聞子忍苦,母不能食,心口乾燥。萬種求福,黃金白銀,衣服玩具,心念子可,無所吝惜。念汝小時,東西隨我,不離寸步,食亦隨我,眠亦隨我,一日無我,終日不食,一夜無我,啼哭不眠。如何長大,忽成冤對,今雖有汝,不如本無,付之於天,幽冥當鑒。願我早過,與你相離,奈何奈何!爾時,太上說斯事已,即現神變,令此大地一切震動,於震動中,忽見此方地獄之內,無數眾
47、生足踐刀山,手穿劍樹,拔出其舌,鐵柱刺之,酷痛號哭,身體膿斕,毛孔之內,悉皆流血,大小狼藉,流曳楚毒。於是海空智藏肅寒毛豎,流淚嗚咽,上啟太上曰:斯之罪魂,何罪令爾?是時,太上告海空智藏言:斯罪人也,生不慈孝,違棄母,誹謗三寶,侮慢出家,今之受報,塗炭何極,日趣長遠,無可如何。爾時太上仍說偈言:善善自會善,惡惡歸惡根。生前不慈孝,死後報何恩。苦哉縈痛毒,往返十八門。非吾三赦日,何得暫蒙原。爾時,太上說此偈已,大眾悲號,流慟不止,便即抗手彈指。於彈指中,即令大眾回面顧視,盻於南方,即見南宮天堂之內,善男女等威儀庠序,華容挺出,天廚百味,珍玩無有窮者,恣形妍盛,娛樂自在。智藏歡喜,重白道言:不審此
48、人承何福對,得處天堂,衣食自然,受此快樂。爾時,太上答海空智藏言:此人生時,至心慈孝,供養父母,禮敬三寶,布施持戒,信重出家,今受福慶,果報無窮。是時太上仍說偈曰:前緣至孝慈,供養禮無違。敬信於三寶,無期福會歸。天堂裹容曳,福祉高巍巍。斯樂今無極,由來福慶隨。爾時,太上說斯偈已,歎息良久,告海空智藏言:善哉善哉,父母恩重,昊天罔極。嗚呼慈母!云何可報。吾憶前世,誕於洪氏胞,凝神瓊胎之府,積三千七百年。逮至上皇,重胞李母,陰陽數極八十一年。思報母恩,至今劫期,猶恐不複。何況子等凡流之輩,而不報恩。竭力盡心,尚虧禮敬,況犯上事,而有差違。諸教戒中不宣其目,三十六部不著斯言,千聖萬聖,誰不遵教,況子
49、學道而不報恩。汝等眾人,深宜篤志,外存孝養,內蘊弘慈,粉骨糜身,亦不能盡。若有眾生,能為父母書寫此經,讀誦受持,燒香禮拜,於中元日設大齋醮,市辦名香,緣山摘蘂,造諸浄供,夙夜殷懃,請福祈恩,拔度先祖,名報父母養育之恩,五逆十惡罪得消滅。若能每月一日日中,清齋燒香,行道禮拜,誦念轉讀此經,罪亦消滅,名報父母。又於此日,當請高上浄德法師,開講此經,宣通妙義,勸眾生等發慈孝心。如此功德,最上第一,不可思議。千萬功德,不如相勸講誦報恩。於其中問聞此經者,忽生孝心,供養父母,福德無量。上感諸天一切大聖,中感幽冥一切靈識,下流後世遠代子孫,皆生孝順,恭敬不絕。爾時,大眾及海空智藏真人等聞太上說無上恩重報父母經,各懷涕淚,受斯語已,愈感孝誠,刻骨不忘,尊敬殷重,各還本國,稽首奉行。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老君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不動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住,住無所心。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老君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