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30.50KB ,
资源ID:692674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9267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契约精神的反面案例——银行缘何成“老赖”.doc)为本站会员(hskm5268)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契约精神的反面案例——银行缘何成“老赖”.doc

1、1契约精神的反面案例银行缘何成“ 老赖”判例 1:“保 值储蓄政策 ”执行期的案子2012 年年底,南宁市中院二审审结了一起类似盛氏夫妇与银行这样的保值储蓄纠纷。1996 年 2 月,钟女士为自己儿子在某银行的储蓄专柜办理了数目也是 2000 元的保值储蓄,约定的年利率是 12.24%,时限是 15 年(每 5 年,银行代办转存,而储户保证 15 年内不提前支取)。15 年后,钟女士如约而至,扣除利息税之后,银行需要支付她 9700.45 元,可是,银行不同意了,只愿意给 3500 多元。最后,僵持不下的双方闹到了法院,不管是一审二审,法庭都判钟女士方胜诉。理由为“本案关于合同效力问题” ,而

2、法院 审理认为“存期 15 年,利率始终为 12.24%”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达,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支持了钟女士的请求。判例 2:“保 值储蓄政策 ”被废止后的案子1996 年 4 月 1 日,人民银行下发通知,保值储蓄再一次退出历史舞台。判例 2 中的这笔存款发生在 2000 年,与保值储蓄政策无关。2000 年 7 月,广东梅州的罗女士看到信用社的告示,存足 8 年就给予 17.1%的年息。于是罗女士将 7.7 万元存入了信用社,信用社开具了一份存期 8 年的定期储蓄单。但这张储蓄单上,利率和到期利息栏目均为空白,罗女士当2时并没在意。2008 年 10 月,罗女士如期到信用社支取了本金及

3、利息。信用社按约定的利率,在代扣利息税后计算出应付给罗女士利息 8.6 万多元。罗女士将钱再次存入了信用社。然而没过多久,罗女士接到信用社的通知说多付了 70093 元,要求她返还。信用社辩称这笔钱是工作人员疏忽造成的,罗女士是不当得利。双方对薄公堂。罗女士在终审中也胜诉。梅州中院的理由依然是罗女士与信用社的合同是有效的,合同一旦有效订立,双方均应受合同的约束,履行自己的承诺,不得擅自变更。以上两个例子,一个在央行的保值储蓄政策存续期间,一个在该政策早已完结之后。结果却是一样的,因为不管政策如何,储户和银行是有存款合同的,只要合同不是强买强卖,是双方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真实意思的表达,一般来说就

4、该有效。从中可以看出,就算违反政策,也是银行自己违反规定高息揽储,焉能因此毁灭合同?而银行基本会以储蓄合同违反央行相关政策为由,拒绝如约履行。其实不用扯复杂的金融政策、原则,任谁都不能违背合法合同。先来说近一些的罗女士案例,当然适用于合同法,该法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定” 的合同无效。不过,法院的判决文书是这么说的, “储蓄管理条例的规定,是对金融机构关于储蓄存款利率拟订、公布、变动等的管理性规定,不是对储蓄机构对外签订、履行储蓄存款合同的效力性3规定。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该案所涉 8 年期储蓄存款合同及利率为无效合同或无效条款的情况下,不能仅根据储蓄管理条例以上规定确认此案

5、合同无效。 ”再来说说远一些的那个案例,在 1999 年前,现在这部合同法并未生效,一般来说,在这以前订立的存款合同应该适用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制定的该法,的确规定了合同“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计划的要求” 。不 过,这里又要 说回新合同法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有这样的条款, “人民法院确 认合同效力时, 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合同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 ”也就是说,最后大家殊途同归,合同还是有效的。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不管是二十多年前还是现在,不管相关的储蓄政策和利率几经变化与波动

6、,银行都应该履行自己对客户在合同上的承诺。而如果银行有损失,应该从自己内部去追责。如果有关部门监管失职,那么也是监管的责任。否则,连银行都抛弃了“诚实守信” ,又能指望社会上 谁还有信用呢?然而,政策成为合同问题的挡箭牌,还真把许多人挡住了。24 年前,盛忠奎夫妇在银行存了 2000 元期限为 24 年的储蓄,按照约定,到期后能拿到本息共计 22 万。谁知 24 年4后,银行只肯付 8400 元。盛氏夫妻的经历并非特例,到底如何看待这场纠纷呢?盛氏夫妻的事件应该是舆论多年后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关注保值储蓄这个问题,不可不说很大程度上是 22 万与 8400 元的眼球效应。然而, “盛氏夫妇们”

7、其实非常多。不过,如同前文两个判例中的人只是少数维权成功的幸运儿。一、如今的局面主要是一些基层银行滥用政策的产物我国曾经三度开始保值储蓄政策。50 年代那次太过久远,暂且不表。第二次是 1988 到 1991 年,第三次是 1993 年到1996 年。原因都和经济大环境有关。1988 年,国家取消价格双轨制,放开了物价管制,物价飞涨,因此引起了普遍的恐慌,全国几乎都出现了抢购风潮,有的商店几乎被搬空。在此背景下,保值储蓄应运而生。3 年后,物价平稳下来,保值储蓄停办。然而,1992 年年底,通货膨胀又严重起来,物价涨幅达到了 26.8%,保值储蓄这个杀手锏再次被央行祭出,直到 1996 年再度

8、停办。在相关政策中,保值储蓄的最高期限是 8 年,但是许多基层银行为了吸引储蓄,连 30 年的超长期储蓄都推出,当然,它们所画的那块饼也十分大利息相当高,回报很诱人。最近,山东菏泽的媒体也报道了当地市民赵爷爷 1989 年办理的 24 年超长期保值储蓄,宣传到期后能拿到 11 万元;而江苏媒体也报道,镇江的胡女士 24 年前存了 100 元,按照当5初所言,应该拿到 1 万元。无怪乎有的宣传会说, “你想在孩子结婚、升学得到巨额存款吗?”再说回盛氏夫妻的事例。当事银行收到的上级停办传真落款的日期是 9 月 18 日,而他们去银行办理的时间是 9 月21 日。换而言之,很可能是该银行明知政策不允

9、许还有意为之,而后来的 24 年里,银行也从未通知过盛氏夫妇政策的废止问题,又凭什么不负责任呢?二、一边滥用政策大肆吸储,一边又用政策做挡箭牌拒绝担责实在说不过去到底有多少人办了这样的超长期保值储蓄呢?光是当地像盛氏夫妻这样的储户就有 70 余人。而早前一篇叫超长期保值储蓄法律问题评析的文章提到, “超长期保值储蓄存款纠纷涉及面十分广泛,仅东北某省某专业银行涉及储户多达 4 万多人,众多的储户在投诉无门的情形下,试图寻求法律解决。 ”根据媒体当年的报道,据估算 仅 1989 年全国新增的 1200 多亿元的储蓄存款中,就有 70以上是以保值储蓄形式吸收的。可见,涉及面不会不广。问题是,二三十年

10、过去了,银行本身也在改制,当年的经办人也早就四散了,到头来,储户们要兑现的时候就变得极为不易了。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会拿出政策作为挡箭牌,表示原来的存款合同是不符合政策的,是无效的。所谓不符合政策,说到底无非就是期限超过 8 年和利率超过6央行的规定。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嫌麻烦的储户也就接受了。三、想要讨个说法的人求诸于法律也常常不顺利不怕麻烦一定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一个说法的人也不少。不过首先是法院会不会受理的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保护等问题,相关诉讼本身受理就有困难。比如,在山东宁阳就发生过储户 2000 多万存款被转走,向法院起诉信用社却不被受理的情况。其次,法院即使受理了,判处

11、银行如实履行合同的案例也很少。好一点的就是,一些法院在判处了合同无效的同时,也会说明责任在银行方面,从而判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赔偿储户的损失。而赔偿的算法、数目并无统一标准,往往不同的差别较大。四、相关银行的“趋利避害”对自身信用和大众信心损害很大有一个问题,超长期保值储蓄的问题会不会在今天的一些金融相关产品、业务中出现。那么,保障在哪里呢?例如理财产品。尽管有关政策也规定不得利用理财产品变相揽储,然而现实中还是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夸大的宣传还是存在。而一旦发生风险,谁来兜底更是个未知数。再比如一些超长期的储蓄型保险,不少人去银行存款,最后存7款变保单,也有许多人受到宣传的吸引,想为自己买一份保障

12、,但是这个保单又是否真的有保证呢?已经有报道指出,储蓄型保险一般以 10 年为底限,各类储蓄型保险无论分红实际水平如何,往往只有持有时间超过 20 年时才会体现出积累与复利的效果。如果投保 10 年内退保,退的只是“现金价值”,加上回 报,可能 连本金都比不过。所以,又是个问号。另外,在“负利率” 时 代,早有经济学家提出来重启 “保值型储蓄”,可 这么多的案例 实在让人对 此很怀疑。有人觉得让银行履行当初丰厚回报的承诺对其不公平,又或者会伤害金融秩序。这样的说法有问题,普通民众和银行相比,完全是弱势的,平常人也没有本事蒙蔽银行签不平等合同。就拿 2000 元变 22 万来说,1989 年的 2000 元对普通人来说是笔大钱了。而银行吸纳、利用了这笔存款 24 年,中间产生的利润不少。总之,天底下最该诚实守信的地方之一都不讲信用了,才是对公平、对金融秩序最大的伤害。如果银行有了“ 老赖” 的形象, 严重损害的是人 们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也让人对时下一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充满了担心。这时候,如果监管、处罚力度还是不够,甚至偏袒的话,又怎么行呢?结语当银行是“债主” 的时 候,信用卡利滚利,折算下来年化利率是现行 5 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 2 倍多;当银行是“欠债人”8的时候,当初许诺的千元变十万元就活生生打了水漂。一些基层银行追债时要求别人讲合同,可自己变成了“老赖” 怎么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