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53KB ,
资源ID:689740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8974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doc)为本站会员(jmydc)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doc

1、魏都大梁及其前后魏国疆域的变化刘顺安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 661 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 562 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 451 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 376 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一、魏惠王迁都大梁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从旧都安邑迁至大梁的?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迁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魏惠王是继魏文侯

2、、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其“六年”迁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东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其迁都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 36 中就指出:“魏之徙都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迁也。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

3、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由此可见,魏惠王迁都大梁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这是因为: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

4、强大武装。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最多;二是魏国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使疆域扩大至上述地区,形成了东、西两大地理区域(参见图五:魏国疆域形势图),已初具了霸业的规模,这是其次;三是公元前 391 年魏、赵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占有大梁及其外围等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后来迁都大梁奠定了基础;四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战国前期,因韩国的北疆和赵国的南疆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不利于国内两大地域间的交通联系。河内(河南北部)和河东(山西西南部)的交通只有上党山区一线,如若受到秦、赵、韩的攻击,切断交通线形势就

5、岌岌可危,没有开拓的空间;五是安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利于魏国争霸的需要,使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安邑,地处晋南是一个盆地,北边是霍太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南边是中条山和黄河。此盆地面积较小,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大有恢复晋国统一局面野心的魏国,在这样的条件不得不迁都到地势形势十分重要,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和更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的大梁(见图一:魏国大梁、安邑地理位置图)。所以魏惠王刚即位不久,便将国都由安邑迁往大梁,以图霸争雄,这是迁都的决定性因素。再谈第二个问题,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这是战国时期魏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自汉、唐以来对迁都的时间,学术界

6、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有以下诸说:一是四年(前 367 年)说。见于今本竹书纪年。(惠王)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二是六年(前 365 年)说。水经渠水注引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引臣瓒语曰:“汲郡古文云: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宋人罗泌路史国名记也采用此说:“魏惠王六年,自安邑徙大梁,遂曰梁”。此外,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方诗铭和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史道祥古本竹书纪年译注等,均作惠王六年。三是九年(前 362 年)说。史记魏世家集解引汲冢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

7、甲寅,徙都大梁”。(南朝宋)裴 史记集解: 案解冢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萧清先生中国古代货币史从之。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和杨宽先生之战国史也从之。四是二十九年(前 342 年)说。史记商君列传曰: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竹年曰:“梁惠王二十九年,秦卫鞅伐梁西鄙,则徙大梁在惠王之二十九年也”。五是三十一年(前 340 年)说。史记魏世家,秦、赵、齐共伐我,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范文澜先生之中国通史简编从之。六是十八年说。吴汝煜先生 1983 年撰文提出。称纪年所记惠王六年迁都大梁说,见于后世引文中,很可能是十八年之误。因古书靠抄写流传,六与

8、十八形近所致。以上六说,各有所据,这是日前纷争的主要原因。对此,本人认为:四年说,仅见于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明代人的说法,王国维认为此书为无用,年月又多杜撰,撰则其说为无征。故不采纳。六年与九年说。两者都提到四月甲寅。魏国当时运用的是夏历,推测可知,九年四月无甲寅日,六年四月有甲寅日,即初九日。故司马贞在史记魏世家索隐中说,“纪年以为惠王九年,盖误也”。河南大学教授陈昌远先生则通过对与大梁有关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等实物材料,如“梁惠王十九年鼎”(见图二)、“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七年邦司寇”矛(见图三)和“十二年邦司寇”剑(见图四)等实物来考证,确认魏惠王迁都大梁时间为梁惠王六年,这应该是最有说

9、服力的观点。不言而喻,十八年、二十九年和三十一年诸说则是错误的。二、魏国迁都大梁前后的疆域变化战国时期,魏国的疆域可划分为两大地理区域,即以安邑为中心的西部区域和以大梁为中心的东部区域。两大区域之间为韩国的疆土。西部区域主要指魏河西河东地区,在这一区域主要与秦、赵、韩三国接壤。东部区域主要指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这一区域主要与赵、齐、宋、卫等国接壤。总之,相似一个马蹄形。魏国在当时大国疆域中同赵、齐、秦、燕大致相当,大于韩国,次于楚、越。分布在今陕西省境内有:沿黄河有今韩城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连通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有

10、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较为分散。(见图五:魏国疆域形势图)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频繁,魏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其疆域变动是巨烈的,这在中国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的。为了使魏国都大梁时期的疆域整体变化更易了然,下面分别按地理方位,并分为武侯时期、惠王时期、襄王时期、昭王时期、安釐王时期和景湣王时期等六段时间来进行考察。一为魏武侯二十年(前 376 年)时,魏国疆域情况:1、西部区域:西境在渭水以南,有武都、阴晋;渭水北岸洛水及黄河以西有洛阴、临晋、元里、合阳、少梁、庞、皮氏、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与秦为界;北境有榆次、阳邑、平周、蒲阳与赵相接;东境有绛、曲沃、垣等

11、地与韩接壤;南境大体以黄河为界,有黄河北岸的阳晋、封陵、焦、阳狐等地。2、东部区域:西境有曲阳、温、怀、卷、酸枣、衍、密、华阳等地与韩为界;北境有棘浦、黄城、宁新中、朝歌、汲、山阳等地与赵为邻。此外,魏向北越过赵界还控制有中山国领土;东境有观津、观、平阳、济阳等;东南境有襄城等地;向南已拓展至鲁阳,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二为惠王十四年(前 357 年)时魏国疆域情况:1、西部区域:(同上相比)西境无武都、洛阴、庞;北境无榆次、阳邑;东境增加了皮牢、安邑。2、东部区域:西境增加了轵道,无鹿;北境无繁阳,增加了列人、肥、泫氏、中牟;东境无观,增加了平丘、户牖、首垣;南境增加了马陵、仪台

12、。此时魏都已由河东的安邑迁到河南的大梁。三是魏襄王二十三年(前 296 年)时魏国疆域情况:1、西部区域:西境无少梁、合阳、阴晋、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河西及上郡之地,亦无汾阴。魏秦接壤处已由河西东移至河东;北境无蒲阳、平周;东境无曲沃(山西闻朝东北);南境无曲沃(河南三门峡西南)、岸门、焦等地。2、东部区域:东境无观津,得卫二城;南境增陉山;北境增加黄城,但无河阳。四是魏昭王十三年(前 283 年)时魏国疆域情况:1、西部区域:西境无垣、蒲阪、皮氏、绛、安邑。2、东部区域:西境失河内六十一城、新垣、曲阳、安城(21);南境无襄城;北境无幾、防陵、安阳等。五是魏釐王二十三年(前 254 年)

13、时魏国疆域情况:1、西部区域尽为秦所得(22);2、东部区域,实为当时的魏国疆域。西境无温、怀、高都、汲、卷、蔡阳、长社、中阳、华阳等;北境无宁新中;东境无单父。六是魏景湣王五年(前 238 年)魏国疆域情况:北境无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朝歌、邺、垣、蒲阳、衍、仁、平丘、小黄、济阳、甄(23);东境增加了陶。魏王假三年(前 225 年)时,秦破魏都大梁,魏国灭亡。魏国疆域的沿变主要情况如上述。但由于战国时期魏国同邻国的战争频繁,其边界同邻国的疆域也是错综复杂的,甚至犬牙交错,经常变化的。上述疆域的勾画,基本上是与当时的兼并战争相结合来寻找历史线索,是有一定的出入的,不是十分全面和准确

14、。注释:(1)(15)参考李晓杰: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历史地理(第十九辑)2003 年版;(2)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13)(1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4)陈昌远:历史地理与古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特刊,1989 年;(5)吴汝煜:关于魏国迁都大梁时间,文史(十九辑)1983 年;(6)徐伯勇等:梁惠王迁都大梁时间考论,开封大学学报1998 年 3 期;(7)参考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8)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 年 79 期;又见: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

15、84 年版;(9)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附录,文物出版社,1981 年版;又见丘光明:试论战国容量制度,文物,1981 年 10 期;(10)(11)陈昌远:魏国徙都大梁时间考辩,开封大学学报,1998 年 3 辑;(12)陈昌远: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 4 辑;(13)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16)鲁阳,今河南鲁山。据史记魏世家载:“(武侯)十六年,伐楚,取鲁阳”。然楚世家云:“(肃王)十年,魏取我鲁阳”。六国年表楚肃王十年栏亦有“魏取我鲁阳”之记载,据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的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以下简称平

16、势新表)考证,魏世家所云的“武侯十六年”是因司马迁错排六国年表,将楚肃王十年与魏武侯十六年置于同一年,这样便将楚世家所载肃王十年魏取鲁阳之事亦写入魏武侯十六年栏目中,进而又记入魏世家之中。其实楚肃王十年为公元前 376 年,于魏武侯二十年当为同年,故魏取楚鲁阳县当在是年。(17)(18)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此处梁惠成王十三年,经考证当为十四年,即公元前 357年。“弛地”,王念孙经义述闻释作“弛地”,尔雅释诂曰:“驰,易也”。所以,这里“驰地”,当指交换土地。(19)襄王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阳晋、封陵等三

17、地,此三地都位于魏国河东地区。二十三年时,魏、韩、齐三国合纵攻秦,入函谷关迫使秦求和,秦复将河外之地与封陵还魏,以示和好。故史记魏世家曰:“(襄王)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20)襄王二十三年,魏趁楚怀王新立,政权未稳,占取陉山。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立),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此事据平势新表(见注释)考证,当在楚怀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 296 年,于魏襄王二十三年同。(21)安城,有两说.一是今河南原阳西南;另一是今河南汝南西南。史记魏世家载,“(昭王)十三年,秦拔我安城”。(22)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 254 年),天下来宾。秦使摎伐魏,取吴城”。至此,魏国在河东之地尽失于秦。(23)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九年(前 238 年),攻魏垣、蒲阳。杨端和攻衍氏”。史记魏世家也载,“(景湣王)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垣,即首垣。又据战国策秦策四记载,“(秦)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小黄、济阳、婴(甄)城,而魏氏服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