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 1海波的熔化(酒精灯加热)室温 18时间(分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海波温度(温度计 1的读数)46 47 47.5 48 48 48 48 48 48 48 48.2 48.2 48.5 49 50空气温度(温度计 2的读数)48 49 50 50 51 51 51.5 52 52 53 54 55 56 56.5 57水的温度(温度计 3的读数)50.550.5 51 52 52.552.5 53 54 54 55 56 57 58 59 60实验现象及记录固态升温 晶体松软有熔珠上部出现熔液中部浑浊逐渐清晰表 2海波的凝固(自然冷却)
2、室温 18时间(分钟)1 2 3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海波温度(温度计 1的读数)50 49 48 44.244.544.8 45 45 45 45 45 44.844.5 44空气温度(温度计 2的读数)47 47 46 43 44 42.8 42 42 42 41.841.5 41 41 40.5水的温度(温度计 3的读数)46 45 44 41.541.5 41 41 40.5 40 40 40 39.5 39 38.5实验现象及记录液态降温 有晶体析出从管底逐渐向上凝固熔液浑图 1 海波的熔化 图 2 海波的凝固根据表 1、表 2所做出的海波
3、熔化及凝固曲线如图 1、图 2所示,从图表中都不难看出海波的熔点为 48,耐人寻味的是海波的凝固曲线,该曲线在海波熔液冷却时温度先达到一个结点,此温度比熔点低 38左右,继而温度回升,在45左右维持一段时间,完全凝固后又继续降温。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凝固中降温缓慢而出现的过冷现象,此时熔液往往低于熔点仍不凝固,而是出现粘滞性很大的所谓“过冷液体”,熔液中因缺少晶核而不会发生凝固,“过冷液体”是一种亚稳态,熔液温度低于熔点仍放热降温,此时的结晶温度一般低于熔点。结晶开始后温度又回升则是由于结晶时放出了熔解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熔液内分子动能减少熔液温度降低,但分子势能变化不大,到结点时熔
4、液分子势能迅速减少,释放出的能量又转化为熔液的分子动能熔液的温度回升即产生了“过冷现象”。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现行的教材中使用海波,不仅“水浴法”难以得到教材中绘出的熔解曲线,更不会得到凝固点和熔点相同的凝固曲线,教材对此避而不谈,就是笔者采用的“水浴辐射法”亦难得出,而在以前的教材中使用萘进行实验,若使用“水浴辐射法”则可得到与教材中吻合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此实验仍用萘来做效果好,其理由有三: 1、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紧凑,现象明显; 2、实验结果与事实规律一致,避开“过冷液体”的亚稳态,更能体现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一般特征规律; 3、由于采用了二次密封,亦大大减少了萘蒸气的扩散,防止萘对人体的伤害。从笔者多次实验的经验看,使用已用过的萘结晶实验要比尚未用过的萘粉实验效果更好,大家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