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会学概念: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 ;社会学就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构与变迁的(理查德) ;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波普诺) 。2、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结构决定行动,特殊情况下行动会反过来决定结构。人们的行动,看起来好像完全是自由选择的,是由纯粹的个人意愿所支配的,但在实际上,却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构、制度安排和文化因素等的制约。社会学通常认定:人们的行动受到社会结构的支配。后者特殊时期尤其是指“社会运动时期”和“
2、社会转型时期” 。在这些时期内,人的行动正在改变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因此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极大地凸现出来,表明人并非棋子一般,受到社会结构的摆布。3、 论述古典社会学三大研究范式:(1)批判社会学范式:马克思认为工业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走向更高阶段的一个历史阶段,它固有的内部矛盾导致其走向灭亡。基本要点:阶级斗争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逻辑。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理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革命的生产力与保守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两个表现:个别企业生产计划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的巨大增长与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下降阶级关系的明朗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新社
3、会的基本特点:“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 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四个阶段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逻辑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利润的由来资本主义利润来自交换领域,还是生产领域?劳动价值论商品和“商品一般”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特征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创立新生产方式的条件和可能性。 (2)理解社会主义范式:韦伯思想基本要点:社会学知识性质特点,宗教社
4、会学,经济、组织与政治社会学。社会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人类行动的 4 种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目的手段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追求某种价值的合理性行动情感行动:由行动者道德或性情驱动的行动习惯行动:由传承下来的习俗等驱动的行动。“理解”的含义把握人们不同行动的动机把握人们赋予不同行动的意义“理想类型”:社会学认知的重要方法理智的产物,区别于经验现实把握的是共性,是经验事物的典型形态“价值中立”的原则。宗教社会学目标:对理性化资本主义的起源给与宗教文化解释资本主义具有多种形态理性化资本主义的特征以牟利为目标(与其它类型资本主义鲜有区别)通过理性化生产组织去达成目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加尔文教教义
5、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契合儒教、道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则不会促成产生理性化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经济、组织与政治社会学社会经济学:经济行为作为社会行为组织社会学:官僚制理论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官僚制的理性化众多个人合作的常务组织形态人人各司其职,严格按照法规办事独立的薪酬来源 企业组织的特点家务与企业分离簿记制度。政治社会学:统治类型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3)实证社会主义范式:涂尔干面对的基本问题是现代社会出现和造成的迷乱。基本要点:社会事实及其研究方法,自杀率-社会决定个人行为的案例,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社会事实及其研究方法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其有三个特点:外部性对于个体的强制
6、性普遍性。是社会的特征而非个人的特征对社会事实的社会学研究准则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 ,以科学态度加以研究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结论:社会是自成一格的现象。社会大于个人的简单加和。 “自杀率”:社会决定个人行为的案例“自杀率”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社会事实自杀的类型利己型自杀(无业游民的自杀)利他型自杀(拒绝离开沉船的船长)失范型自杀(股票投机破产者)社会整合程度的变化是决定自杀率的社会力量。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社会团结:将个体连接在一起的社会纽带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前现代社会的团结形态有机团结:现代社会的团结形态社会分工导致人类社会从机械团
7、结走向有机团结的力量分工的增长消弱集体意识,同时又增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失范”:由社会规范的缺失或解组而引发的人们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迷乱。4、 论述当代西方社会学主要视角及基本理论观点:(1)功能论:以帕森斯、默顿为代表,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对总体发挥作用,其强调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假如社会生活的某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没有贡献或者无法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2)冲突论:科塞、达伦多夫。1、资源是有限的。2、人们为有限资源和权力等进行的斗争是社会生活中永恒的主题。3
8、、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4、社会秩序只是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天然的状态 5、社会秩序往往是强者对弱者、富人对穷人的支配和统治。 (3)冲突论:着眼点不是宏观结构和社会力量,而是具体个人和小群体的行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探索其中的意义。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而非社会约束。米德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人的行动又是在社会团体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或建立的。总结:功能论:存在即合理。冲突论:斗争即常态。互动论:日常及社会。5、 问卷调查及适用范围: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普遍性掌握广泛数据的社会调查手段。只适用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调查对象。从被调查的内容看,问卷调查法适用于对现时问题的调
9、查;从被调查的样本看,适用于较大样本的调查;从调查的过程看,适用于较短时期的调查;从被调查对象所在的地域看,在城市中比在农村中适用,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适用;从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看,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对象。 (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6、 田野调查法及适用范围: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适用于被观察对象不会因为研究者出现而改变行为、研究者对于研究的现象所知有限、真实行为与语言有明显差异、研究对象具有连续性、研究的现象不是寻常
10、现象或被视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等情况。7、 人的社会化:一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8、 社会化的主要机构: 家庭:最初社会化的主体单位 学校:儿童社会化的主体单位 同辈群体:青少年社会化的主体单位 大众传媒 :贯穿整个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主体单位 5、职场9、 社会角色概念、类型: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类型(1)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获得的社会角色。 (2)自觉角色:人们在担任某种角色时,
11、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角色:在人们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3 )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法官、警察等。开放性角色:没有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如父母、夫妻、朋友等。 (4)功利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其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表现性角色:指不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10、 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
12、、水平与它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11、 角色失调的表现形式:(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4)角色失败: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
13、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12、 社会群体四特征:社会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具有共同的规范、目标、价值和群体认同。第一,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明确或逐渐明确的行动目标;第二,在活动中产生出一套行为模式,确定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在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角色关系;第四,成员在彼此喜欢、不喜欢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吸引的网络。13、 社会群体类型:(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主要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初级群体(直接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
14、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亲属等。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的关系都是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依据群体的内心归属来
15、划分。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常对外群体成为抱有怀疑和偏见、蔑视、厌恶、仇视等心理。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者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生活。参照群体:并非某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被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基于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关系而形成的群体。业
16、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14、 影响婚姻家庭的社会因素:1、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 2、婚姻观念的变迁:家庭观念,就是指人们对家庭,包括婚姻的意义、家庭的功能、子女价值、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理解。 (1 )婚姻观念的变化。 (2 )子女观念的变化。 (3)性别平等观念。 3、家庭形式的变迁(1)同居:指一对男女并未结婚,但以性关系的方式居住在一起。 (2)丁克(3 )单亲(4)单身( 5)空巢(6)周末夫妻(7)留守(8)同性恋 5、家庭问题的出现
17、(1 )养老问题( 2)离婚问题(3)大龄未婚现象( 4)子女教育问题15、 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群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即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质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16、 社会流动:广义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个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17、 比较分析社会分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韦伯社会主义流派,请说出两者主要区别:冲突理论观点:不平等并不是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而是强大群体对弱小群
18、体剥削的结果,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剥夺弱小群体的利益,使自身获得更多的报酬。 冲突论以马克思为理论基础: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与剥削;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权力和利益,设计了一系列社会设置;虚假意识:阻碍了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追求自身的利益 。马克思的分层理论:阶级的本质:阶级就是对生产资料有相同关系的一群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阶级之间存在着令人震惊的不平等现象。贫困化:描述与资产阶级相比,工人日益贫困的过程。贫困化加深了不平等现象。两大阶级间一定存在着阶级冲突。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韦伯发展出一套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社会分层并非只与阶级有关,其形成还涉及另外两方面,即地位和党派。这三个维度也被称为财富、声望和权力。财富:是否控制生产资料;经济总量;市场位置。声望:社会评价高低。(地位:指社会群体被赋予的荣誉或社会声望的差异)地位开始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社会地位的划分不单单受阶级划分的影响。财富:是否控制生产资料;经济总量;市场位置。声望:社会评价高低。 (地位:指社会群体被赋予的荣誉或社会声望的差异)地位开始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社会地位的划分不单单受阶级划分的影响。权力:人们强行贯彻自己意志的程度和可能性。 (党派:形成权力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