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林虑中学高一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她真是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 ,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
2、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 “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 “杂彩三百匹” “从人四五百” ,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怠。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 “自专由
3、”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
4、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说他“热衷富贵” “时刻希望往上爬” “自私自利” ,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 2 -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
5、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第 11 期,有删改)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B.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C.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D.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2. 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B. 太守、
6、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C.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D.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3. 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B.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C.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
7、因。D.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答案】1. D 2. D 3. D【解析】- 3 -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作者首先提出刘兄的劝诫合情合理,然后列举了一系列的原因如 A/B/C,D 项是作者从反面作的一个假设,因此 D 项不是作者认为刘兄合情合理的原因。2.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作者明确表示刘兄劝诫兰芝合情合理,所以 D 项说刘兄有点错是不正确的。3.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在末段明确表示主题为: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
8、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赞美了焦刘二人忠贞的爱情。所以 A 项不正确。作者只是说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并没有表示现代人只看重人品和面貌,因此 B 项不正确。作者只是写了焦母的恋子情结,并没有提出兰芝想要独占焦仲卿,因此 C 项不正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秋风袅袅秋虫鸣张 强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
9、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
10、鸣” ,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 送别 )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 4 -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11、,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 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 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 “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 , 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
12、,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 ,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4. 下列
13、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 -5.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在作者看来, “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
14、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答案】4. C 5. (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 ,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 (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中,C 项, “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结合原文第一节“仿佛己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
15、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可知,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文章中“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等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等诗句,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增强后文“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论断的说服力。答题时,结合引用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答题。点睛:引用诗句,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
16、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6. 试题分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合作品进行分析” 。这是考查考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区间在全文中,筛选关键语句“仿佛己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 “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
17、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6 -概括形成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
18、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
19、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 ,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 “
20、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 “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 7 -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
21、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材料三:“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 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
22、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 “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 ”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
23、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 “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
24、项是( )- 8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 ,就要亲近“下里巴人” ,也就是要亲近群众。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答案】7. C 8. AD 9. (1)中高
25、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解析】7. 试题分析: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原文结尾段只是说“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选项曲解了文意。8. 试题分析:B“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9.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
26、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化” “几种方式” ,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再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材料三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不能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27、各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
28、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 ,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
29、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B.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C.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
30、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10 -D.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B. “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C
31、. “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 ,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 , 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 “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 。在古代, “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才华和风度,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也是天资聪敏,在被贬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 ,自成一家。B. 王守仁通晓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一
32、致。C. 王守仁刚柔并济。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张忠、许泰故纵京兵冒犯,他又宽厚仁慈,最终感化了京兵。D. 王守仁文武兼备。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兵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2) (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
33、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 ”【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11 -的含义,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这句话的含义是“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
34、代词,如“九江” “太康” “我” “南昌” “二郡兵” “贼”等,然后利用语法知识进行排除, “为贼守”是完整的表被动的结构,不可断开,排除 AC 两项;同理, “相持江上”状语后置和“是也”判断句式均不可断开,排除 D 项。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 “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错误,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
35、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 项, “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文章第三段最后说的是“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可见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36、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D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三发三中”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三段,文中说的是“忠、泰益沮” ,可见应是“更加懊丧、沮丧” ,选项中“佩服”一说错误。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胶” ,搁置,搁浅;“易” ,换,更换;“部” ,率领;“执” ,抓住;“凡” ,一共。第二句中,
37、 “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 “格” ,推究, “致” ,求得;“诸” ,兼词,之于;“喟然” ,感叹的样子, “然” ,的样子;“是” ,- 12 -这里。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
38、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刑部主事。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 ,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
39、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 13 -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14. 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
40、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B. 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以此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C.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D.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因恋爱而产生的痛苦。E. 乐府本是汉文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15. 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41、。何:(_)田田:(_) 莲:(_)【答案】14. DE 15. (1). 何:多么 (2). 田田:荷叶茂盛/荷叶相连 (3). 莲:谐音“怜” ,爱怜【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
42、项, “领略到采莲人内心因恋爱而产生的痛苦”错误,表达的感情应为欢乐而非痛苦。本诗虽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 14 -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E 项, “乐府本是汉文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错误,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机构。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理解字词在诗中的意思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莲叶何田田” , “何”是副词,意思是“多么” ,修饰“田田” ;“田田”是形
43、容词,形容荷叶的状态,是形容荷叶茂盛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这一句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用比兴、双关手法,如诗歌中以“莲”谐“怜” ,意思是“爱怜” ,象征爱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2) 离骚中诗人宁愿随流水而逝也不愿同流合污做出谄媚之态的语句:_,_。(3) 离骚
44、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4) 短歌行中“_,_。 ”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 _。【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既替余以蕙纕兮 (6). 又申之以揽茝 (7). 譬如朝露 (8). 去日苦多 (9). 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 (11). 众女
45、嫉余之蛾眉兮 (12). 谣诼谓余以善淫【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15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第二句中“诗人宁愿随流水而逝也不愿同流合污做出谄媚之态” ,第三句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第四句中“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第五句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六句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
46、妒和造谣中伤” ,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宴” “晏晏” “溘” “蕙纕” “揽茝” “譬” “羁”“嫉” “蛾眉” “谣诼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性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勤
47、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釜底游鱼:比喻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望文生义。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褒贬失当。- 16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要善于向各种有学问和长处的人学习。使用正确。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
48、不发。使用正确。句中“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故选 C,可用排除法。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如今很多网络业务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B.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 ,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C. 本市国税局绘制“税源分布示意略图” ,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细节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D.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手机”不是“手段” ,搭配不当。B 主语不是“各种科目” ,而是“学习各种科目” , “的”字导致短语结构错乱,应删去。C “解决”和“的发生”杂糅,可改为“解决了问题”或“问题的发生”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考场上辨析病句需要、快速、高效,这就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病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