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 公从之。 辞 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 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 没有被重用, 有着 怀才不 遇的怨愤, 但在郑国危难之际, 却挺身而出, 只身去劝说秦伯, 足见其对 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劝说秦伯时, 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 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分析亡郑对晋有利, 而存郑对秦有利, 晓之以理, 动之以利, 运用智慧最终化解 了郑国的危难。
2、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被外国人称为“ 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 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 回到祖国, 决心在 “ 一穷二白”的土地上, 创造中国的火箭、 导弹事业。 有人问 他为什么归心似箭, 他说: “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归宿 在中国。 ”有人问他, 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 搞火箭导弹能行吗 ?他的回答是: “ 外国人能干的,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 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 中国卫星 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 “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 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他们都用自己的 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
3、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是炎黄子孙, 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 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 南( ) 佚 之狐( ) 夜缒 ( ) 阙 秦( ) 共 其乏困( ) 戍 之( ) 杞 子( ) 逢 孙( ) 失其所与 ( ) 【答案】 f n y zhu qu n sh q P n y 第 2 步|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4、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 已”同“矣” 2.“共” 通“供”, 供给 3.“说 ”通“悦” 4.“ 知”通“智” 第 3 步|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 1若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 毒之乎 山有小口,仿佛 若 有光 2微 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闻有鼠作作索索 但微 颔之 3许 许 君焦、瑕 杂然相 许 潭中鱼可百 许 头 不知何 许 人也 4鄙 顾不如蜀 鄙 之僧哉 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5焉 子亦有不利 焉 焉 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 焉 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 焉 6之 子犯请击 之 是寡人
5、之 过也 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辍耕之 垄上 7以 以 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 鄙远 焉用亡郑 以 陪邻 若舍郑 以 为东道主 以 乱易整 【答案 】 1. 连 词,假 如 代 词, 你 动 词, 好像 2. 动 词,没 有 副词, 稍微 形容词,轻微,轻轻 3.动词,答应,听从 动词,赞同 数词,左右,上下, 表约数 名词, 表处所 4.名词, 边远的地方 边邑, 这里用作动词, 把 当做边邑 形容词,浅陋 5.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 哪里 兼词, 在那里 6.代词, 代秦军 助词, 的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 句子独立性, 不译 动 词, 到 7.连词, 因为 介词
6、, 把 连词, 表 目的, 来 介 词,把 介词,用 第 4 步|词类活用 词性变异含义迥 1 夜 缒而出( )_ _ 2 朝 济而 夕 设版焉 ( )_ _ 3 既 东 封郑 ( )_ _ 4 晋 军 函陵 ( )_ _ 5 与郑人盟 ( )_ _ 6 越 国 以 鄙 远 ( )_ _ 7 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 )_ _ 8 若不 阙 秦 ( )_ _ 9 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 )_ 10 共其乏困 ( )_ _ 11 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 ( )_ _ 12 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 )_ _ 【答案】 1. 名 词 作 状 语 在夜里 2.名 词 作 状 语 在 早 上
7、 , 在 晚上 3. 名 词作状语 在东边 4. 名词作动词 驻军 5. 名词作动词 结盟 6. 名 词 作 动 词 把 当做边邑 7. 动词作名词 恩惠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减少, 侵损, 削减 9.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 10. 形容词作名词 缺少的东西 11. 形容词作动词 变雄厚,变薄弱 12.形容词作动词 损害 第 5 步|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指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 1.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 的主人。 2.出
8、使的人。 3. 那人, 指秦 穆公。 第 6 步|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译文: 3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 4以其无礼于晋。( ) 译文: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译文: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 2判断句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3宾语前置句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4状语后置句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5状语后置句 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6 省略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 的主人。 常识 速览 识作者鲁君
9、子 左丘明 简介 左丘明( 约前 502前 422) ,姓左,名 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 明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 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 “鲁君子”。 他根据有关鲁国 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 依 春秋 的顺序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 的编年 体史 书 左 传 。 主要 记载了 东周 前期二 百四 五十年 间各 国政治 、经 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主要作品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探背景秦、 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 鲁僖公三十年) 。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 点: 其一, 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 第一次是晋 文公当年逃
10、亡路过郑国时, 郑国没 有以礼相待; 第二次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战中, 郑国出兵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 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 但最终没 有感动晋国。 其二, 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 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 均需要向外扩张, 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 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更重要的是, 这时的秦 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了必然。 知常识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 断代史:记录某一 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 国别体:以国
11、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 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 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 是 左氏春秋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的合称。 春 秋 经文言简义深, 如 无注释, 则很难理解。 注释 春秋 的书, 有 左氏、 公羊、 谷梁三家, 另有邹氏、 夹氏二家, 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 学 者仅仅 凭借 “三传”研读 春秋 。 春秋 是记事的, 后多散佚, 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 国春 秋 , 汉代 有重 新编撰 整理的 “春 秋三 传 ”, 即公 羊传 谷
12、梁传 左 传 ,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整体 感知 课文记叙秦、 晋围郑, 郑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 赞扬了烛之武临 危受命, 不避艰险, 只身说服秦伯, 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了他深明大 义的气度, 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 时代诸侯各国之间斗争的 复杂性。 文脉 梳理 _ _ 【答案】 深明大义 爱国主义 文本 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晋围郑原因的一项是( )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 A B C D 【解析】 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 不属于原因; 是郑国被围攻的两
13、 个原因; 是晋军驻扎位置。 【答案】 B 2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 ) A 交代秦、 晋之军分 驻两处, 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 伏笔。 B 交代秦、晋之军分 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 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 C 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 D 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 【解析】 B 项说的是 “晋侯、 秦伯围郑 ”的作用, 而非“分驻两处 ”的作 用。 【答案】 B 二、阅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 )
14、A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 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解析】 A 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 项, 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 、D 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 【答案】 A 4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 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另一方面也 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 作为国君的郑伯能 接受佚之狐 的规谏, 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 勇于自 责的国君。 C 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 先 “辞” 后“受”, 既流露出满腹
15、的委屈和 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 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 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解析】 本段中烛之武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句 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没有故意刁难之意。 【答案】 C 三、阅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 以下六句话, 分别编 为四组, 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 瑕, 朝济 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 又欲
16、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A B C D 【解析】 写郑国所处的紧急状态; 写劝说的结果。 【答案】 C 6下列对第 3 自然段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 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 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解析】 C 项中 “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为无中生有。 【答案】 C 7对第 4 自然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仁”“ 不知”“不武 ”, 排比分析, 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
17、智 的判断。 B 烛之武说秦伯而退 晋师, 一箭双雕, 本段又一次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 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C 其实, “不仁 ”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如果真讲 “仁义 ”,当初就 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 ”才是实质。 D “以乱易整, 不武 ”, 胜负之数, 难以预 料。 晋的退兵, 说到底, 也是 一个 “利”字起作用。 【解析】 B 项,本段 是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答案】 B 话题 互动 话题:烛 之 武 有 勇 有 谋 , 但 直 到 晚 年 才 得 到 为 国 效 力 的 机 会 。 他 的 “ 被埋 没 ”, 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 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 “毛
18、遂自荐 ”。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学生甲: 郑伯不能知人善任。 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 郑伯礼节甚倨, 招 致了今天的 “秦、 晋围郑 ”; 大军压境, 危在旦夕, 才想到重用人才; 遭到拒绝 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 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 ”。 在烛之武的心里, 还存留着作为 “ 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 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如果不是 “秦、 晋围郑 ”, 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 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 他的默默无闻, 主
19、要是因为他 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晋 侯、秦 伯 围 郑, 以 其 无 礼于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晋 ,且 贰于 楚 也。晋 军 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晋军驻扎函陵 ,秦 军 氾南 。 在函陵,秦军驻扎在 氾南。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 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于,介词,对。 且:连词,并且,而且。 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函陵:郑国地名, 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北。 氾南:氾水的南面 ,也属郑地。佚之狐 言于郑伯 曰:“ 国 危 矣,若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我 国 太 危急了
20、,如 果使烛之武 见秦君, 师 必 退 。”公 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秦国 军队一定能撤退。 ”郑文公从 之。 辞 曰: “臣 之 壮 也, 听从了他 的意见 。 烛 之武 推辞说: “我壮年的时候,犹 不如人 ; 今 老 矣,无能 为 也已 。 ”公 曰: 尚且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文公说:“吾不能早用 子 ,今 急 而求子,是 寡人 21 之 22 “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事急 才 来求您,这 是我的过 23 也。然 24 郑 亡, 子亦有不利焉 25 。” 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 ” 烛之武 便许 之 。 答应了这件事。 佚之狐:郑国大夫。 郑伯:指郑文公
21、。 若:连词,假如。 必:一定,副词。退:撤退。辞:推辞,辞谢。 “辞”前省略了主语 “烛之武”。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犹:尚且。人:常人;一般人。 无能:不能。 为:做;干。 已:同“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 您”。 是:指示代词,这。 21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22 之: 助词,的。 23 过:过错。 24 然:连 词,然而。 25 焉:句末语气词。夜 缒 26 而 出 ,见 秦 夜晚用绳子 将烛之武 从城墙上 放下去,见到秦伯 , 曰: “秦、晋 围郑,郑 既 27 知 亡 矣。 穆公,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郑,郑国已经知道
22、 要 灭亡了。若 亡郑 而 有益于 君,敢 以 烦 执 事。 如果使郑国灭亡 能 对 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越 28 国 以鄙 29 远 30 ,君 知 其 难 也。焉 31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作为边邑,您是知道它的困难的。哪里用 亡 郑 以 陪 32 邻 33 ?邻 之 厚, 用得着灭亡郑国去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君 之 薄 也。若 舍 郑 以 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为 34 东道主 35 , 行李 36 之 往 作为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 的主人, 秦国 使 者往来 经过来, 共 其 乏 困 37 ,君 郑国 , 郑国可以 供给 他们
23、所缺乏的东西, 对 您 秦国亦无 所 害 38 。且 39 君尝 40 为 41 晋 君 42 赐 43 矣, 来说 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过恩惠,许 44 君焦、瑕 45 , 朝 晋惠公也曾 答应给您 焦、瑕这两座城池, 可是他却 早上济 46 而 47 夕 设 版 48 焉 ,君 之 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 起 防御工事 来拒 秦 ,这是您所 知 也 。夫晋,何 厌 之 有 49 ? 既 知道的 事情 。晋国, 有什么满足呢? 现在它 已经使郑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 不阙 国成为它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大它西面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 将 焉 取 之 ?阙 秦 秦国, 晋
24、国 将从哪里 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侵损秦国以 50 利 晋 ,唯 51 君 图 52 之 53 。 ”秦伯 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 好好 考虑这件事。 ” 秦穆公 听后说, 与郑人盟。 使 54 杞子、逢孙、杨孙 55 高兴了, 就 跟郑国签 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戍 之 56 , 乃 57 还。 帮助 守卫郑国,于是 自己 就 率军 回国了。 26 缒zhu :用绳子拴着人 或物 从上往下送。 27 既:副 词,已经。 28 越:越过,跨越。 29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30 远:远的地方,指郑国。秦在晋西,郑在晋东,秦 灭郑而收为边邑,必然得越过晋国。 31 焉:疑问代词
25、,何,哪 里。 32 陪:增加。 33 邻:邻国,指晋国。 34 以为:是“以之为” 的省略,即“把它作为 ”。 35 东道主:秦向东方来时,郑国可 以作为主人来接待秦国。今义 “东道主 ”为主人。 36 行李: 出使的人。今义为外出时所带的箱包之类的用品。 37 乏 困:指使者往来食用等物资的不足。 38 无所害:没有什么害 处。 39 且:连词,况且。 40 尝:副词,曾经。 41 为:给予。 42 晋君:指晋惠公。 43 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 晋惠公回国的事。 44 许:答应,应许。 45 焦、瑕:晋国两座城 池名。 46 济:渡河。 47 而:连词,表承接。 48 设版:修
26、筑防御 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49 何厌之有:即 “有何厌”,“何 厌”做“有”的前置宾语。厌,满足。 之,助词,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 50 以:连词,同 “而”。 51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52 图:考虑,掂量。 53 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4 使:派。 55 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56 戍之:戍守郑国。 57 乃:副词,于是。子犯 58 请 击 之 59 ,公 60 曰:“不可。 晋大夫 子犯请求袭击 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微 61 夫人 62 之力 不 及此 63 。 因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 我是 不会到这个地 步的。借助了人 之力 而 敝之,
27、 不仁 ;失 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 这是 不仁义 的 ;失掉了其 所与 64 , 不知; 以乱易 65 整 66 , 不 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武。 吾 其 还 也。” 亦去 之。 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 晋军 也撤 离了郑国。 58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重耳的舅父。 59 之:代词,指 代秦军。 60 公:指晋文公。 61 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62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晋文公曾在外流 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63 不及 此:达不到这个地步。 64 所与:同盟者。与,结交,亲 附。 65
28、易:替代。 66 整:完整,这里指同盟联合一致。 写法 借鉴 1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 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 所以重 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 “退秦师”的前因后果, 只做简略交代。 在 烛之武 “夜 缒而出 ”的前后, 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 秦国君臣又 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 作者都一字未提, 而是集 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写法指导 详略得当 “ 三注意” 一是明确中心。 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 与中心思想关 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
29、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 二是突出过程。就是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 三是点面结合。 要有 “点”有“面”地叙事, “面”要略写, “点 ”要详写。 3迁移应用 请你写一段文字,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300 字左右。 【参考示例】 故乡, 那里有我的亲朋, 有我祖先的遗骸, 有我童年海浪般 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 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 一搭上西去的汽车, 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 扑扑棱棱飞去了, 飞到黄河故道 的臂弯里, 飞到杨柳叠翠的小河畔, 飞到小小四合院, 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 早 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
30、不尽的莽莽苍苍, 涌涌荡荡; 望不尽的千顷秋色, 万斛秋光 水稻黄了, 微风里, 金浪迭涌; 棉花炸嘴, 雪白银亮, 宛如银河的繁星; 花生秧儿、 红薯蔓 儿把地皮都盖严了, 碧绿碧绿, 如潮似海, 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 说不定还能看 到它们的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 八月的苍穹, 是那样深邃、 空阔、 高 朗, 几只大雁飞过, 而圆 圆的麦秸垛下, 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材 应用 1课内素材 拳拳爱国心 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 纵横捭阖之术, 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 乱世 之强人。 虽然郑伯不能知人善任, 唯才是用, 使得烛之武被埋没, 但是机遇最终 还是叩响了烛之武
31、的大门。 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 这个机遇, 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 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亮的一 笔, 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 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 他怀才不遇, 却能 在临危之时深明大义。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有胸怀,有爱国心, 有责任心,之后才是机遇。 【应用角度】 “选择”“爱国”“发现人才 ”“小我与大我”“ 机遇与准 备 ”“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 ”等。 2精彩应用 在国家危难面前, 烛之武深明大义、 义无反顾; 在强秦面前, 烛之武不卑不 亢, 能言善辩, 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 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 神, 他义无
32、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曹操有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古往今来, 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 哪怕社会、 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 但到了紧要关头, 依然 能挺身而出, 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 的人。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这 样 一 个 才 华 长 久 没 显 露 出 来 的 人, 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 这样一个须发 尽白的老者, 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 样 的大义凛然, 视死如
33、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 同时也磨砺了他的 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 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 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 只是这机 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 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 如果不是秦晋围郑, 烛之武恐怕 真得 “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齐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 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 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佳作 领悟 永远的烛之武 秦、 晋联军兵临城下, 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
34、烛之武临危受命, 孤 身出城; 强秦帐内, 烛 之武不卑不亢、 字字珠玑。 终于, 谈笑间, 干 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 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 几十载的饱受冷落, 大半生的怀才不遇, 满腹经 纶的烛之武, 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 “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 起艰辛的时候, 没有人记起他; 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 没有人记 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 有人想起了他; 当大军压境 “国危矣 ”的时候, 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 “今老矣 ”的烛之武
35、, 踉跄着, 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 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 说的只是谦逊的 “无能为也已 ”; 没有怎么推辞, 做的只是慨然 “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 变大、 变高、 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 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 在月隐风高的 夜晚, 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 当一个步履蹒跚、 牙落 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这该 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 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 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 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 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更
36、要有智慧。 慷慨 陈词间, 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 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 寥寥数语里, 有烛之武对 人情的自如练达, 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 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 “秦伯 说, 与郑人盟 ”, 一场灭国的灾难, 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 淘尽英雄 ”, 感谢 左传 为我们记下了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 纵然隔着千年看 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他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1学开头 文章开头饱含感情, 奠定歌颂赞美的基调。 这是一篇赞颂烛之武的抒情散文, 作者在开头就运用赞美的词句( “ 爱国情操 ”“ 英雄气概”“ 熠熠夺目的光华 ” 等) 奠定了文章的感
37、情基调,领起下文,又为下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2学白描 用白描手法写烛之武, 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第 段作者展开想象, 写烛之武 “ 苍老的身躯”“斑白的头颅 ”, 突出其年事之高, 使烛之武的形象较之课文更 加丰满,又以此衬托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3学整句 运用整句, 节奏鲜 明, 语势强烈。 第 段使用两个“当” 、 两个“没 有 ”的结构相同的句式, 写出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安危, 只身入秦营的 豪迈气概,要比散句表达显得更有节奏感,更有感情气势。 4学结尾 结尾一句话收束,干净利落。 “ 永远的烛之武 ” 这句话的内容重点在 “ 永 远 ”, “永远”的意思是说烛之武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 “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 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 这句话有着总结全文、 突出主题、 照 应题目、呼应开头、升华感情等多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