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隶 书 概 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一九八 0 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
2、王二年(公元前 309 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 221 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图 1 老子甲本约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前 195 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
3、,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 2)和公元前 56 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 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再如西汉武威仪礼简(如图 4)、武威王仗诏册令(图 5),这时隶书
4、的结体还不够方整,笔法上的新意由率意书写,尚不讲究,只具雏形。结体扁平,多为方笔,用笔提按分明、磔画外露伸展,具有了典型的隶书特点。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隶书,已与秦隶有了很大不同,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时至东汉是隶书字体发展的全盛时期。由于西汉隶书演变的基础。它的实用性日益显示,加之刻石风气大兴,促使隶书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时的隶书型体最终确立,横向取势,成为基本准则,笔法逐步完善,点画日益考究,精严的提按使转成为书写的基本要求,字法结体舒张有致,完全摆脱了篆书遗意,基本章法茂密韵致,形成了崭新的字体风貌,为后世文字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纵观东汉碑刻隶书,不同的碑有不同的个
5、性,风韵,可以说是千碑千面,无一雷同,字体法规的严密性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都达到了前所不及的高度。因此后世学者,无不以之为宗,以之为法。学隶取范于此,成了一条公认的登堂大道。要知,东汉隶书,有碑刻铭文与墨迹之分,官方使用与民间使用之别。碑刻铭文多庄重、规整、肃穆,显得庙堂之气,如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等。墨迹多为赴急之书,充满简捷、姿肆、粗率、质朴之气。官方书以规范为主,民间书以急就为主。其书法意态也迥然有别。在东汉隶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孕育了楷、行、草书诸体。隶书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民间的书写实践,导致了变异笔法和多体字型的出现。于是侧锋用笔,结构更加简省的书写方法应运而生。魏晋以后
6、产生的新字体,书体最终因书写简捷、便利的特点,渐渐取代了隶书的地位。如章草、行书、楷书、草书等。魏晋以后,使隶书一度走向衰落。谈到隶书的衰落,是在魏晋以后至明朝初期,主要当时是以实用为主,为求便捷,使隶书从主导走向从属。复兴是从明末清初开始,随着考古,金石学的兴起,又重新被文人墨客所瞩目。它的再次崛起已不再是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采及其历史价值被人们所尊崇。时至清初,擅作隶书的书家越来越多。他们在隶书的书写上都有所突破。如郑簠、朱彝尊、金农等。乾隆、嘉庆年间阮元、包世臣等大力推崇以碑为宗的书法风尚。清末康有为又在此基础推波助澜扩充其词,把宗碑推向了至极。理论的确定,极大地推动了书法
7、的实践,因而造就涌现了一大批隶书大家。前边讲了郑簠、桂馥、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等,都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打破了千余年来萎靡不振的局面,使隶书重新焕发了生机。清人隶书承汉代隶书遗绪,更开新绩。其风貌多不受汉隶的束缚,而自成体系。他们充分发挥了软笔的特性,将碑刻之严整与书写之潇洒有机的结合,遵循其结构和笔法规律,又不拘绳墨,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清隶与汉隶相比也存在着古韵不足的趋势,不可否认清人对隶书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借鉴的。 关于隶书的名称隶书的名称,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汉初年,班固第一个提出了隶书这一称谓。许慎在说文中沿用了这个名称。
8、但在不同时期隶书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秦隶、汉隶、古隶、今隶,还有唐隶、清隶、徒隶、佑书、八分书等名称。隶书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省改和辅助篆书,处于隶属地位,创造与使用这种字的人又是“隶役”(即下级官吏)遂以隶为名。“古隶”这个名称,一般指西汉前的简牍、帛书。“汉隶”广义指两汉之隶书,狭义指东汉后成熟隶书,以区别于古隶。对“今隶”主指汉隶还有另一种称谓,魏晋以后,楷书虽以生成,但仍沿用隶名,即“真书”也曾称为“今隶”的含义。而所谓的八分书,从来梳理不清。有以下诸种解释:(1)指东汉有明显波势的成熟隶书。依许慎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的解释。清刘熙载艺概谓:“未有正书以前,八分但名为隶,既有正
9、书以后,隶不得不名八分。名八分者,以别于今隶也。”以上诸说,或云字形,或云笔势,或云时宜,均相对东汉隶书而言。(2)指早期隶书。元吾丘衍学古编称“八分书是汉隶之未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善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3)指早期楷书。可见“八分”之说,非常纷杂。我们不能妄断其一,只缕陈原委,以供参考。 隶书的种类和风格特色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特有的成就,它的一个特色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化。在蔚为大观的传世作品中,其风格种类很多,各碑自有姿致,没有同者,可谓各臻其妙。而墨迹碑版,体态恣意,新奇生动,变化无穷。如果将风格分类,由于碑碣众多,而体势,用笔、章法又有异同之分,就其特征,其艺术
10、风格大致有: 精整秀逸类:此类汉隶中最为标准的一类,多为东汉晚期作品。其特色,字型工稳,笔法严谨、结构匀称,意态端庄,造型秀逸多姿,大都是“多骨微肉“。”多力丰筋“的作品,一般都用圆笔、波磔分明,字体结构偏扁,不少突出主笔。写汉碑从此类入手,最为相宜。其代表作品有:礼器碑(公元 156 年刻)历来认为此碑为汉隶极则。有圆有方,圆多于方,笔法多变,风格刚劲雄健,端正典雅,兼有厚重流丽之美,属纤而能厚的流派。清翁方纲誉为”汉隶第一“。见图 6曹全碑(公元 185 年刻)秀丽而有骨力,字势俊美,为圆笔的典型。突出主笔,笔墨和畅,如行云流水,风神逸宕。初学者谨防飘浮,走俗。(见图7)孔庙碑.(公元 1
11、64 年刻)其字结体绵密而又宽博。含篆书笔意。其特点是整齐,波磔并出,即端庄又秀逸,以风神逸宕胜。(见图 8)史晨碑(公 168 年刻)分两面前后二碑,同出一手。结体方正,笔势健劲遒逸,有古厚之气,给人以端庄典雅之美感。其整体结构,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属严谨一路。学汉隶从此碑入手,上路较快。(见图 9)乙瑛碑(公元 153 年刻)此碑字体方正,端庄严谨中有跌宕顿挫之致。古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用笔方圆结合,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护,长画多呈弯弧,凝练俊逸,雄浑古朴。清人誉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雄古”与礼器史晨皆汉隶极则“。今人多认为此碑难学,稍不注意,它的气势,
12、意度,易走偏,易走俗。(图 10)属此类的还有华山碑张景碑朝侯小子残碑张寿碑尹宙碑西岳华山碑等。(图 11-16) 古拙方正类:此类用笔方圆结合,以方为主,结构严整,风格古拙,笔致多变,骨力颇为雄强,同上类作品一样,多是东汉恒、灵二帝时期的作品,也都是汉隶中之杰作,代表作。张迁碑(公元 186 年),此碑为汉碑中雄强之典型。用笔以方入,收笔铺毫。结体用势平直,字体凝正,如狮蹲虎踞,气势万钧,具有端正,炼雅之致。清人杨守敬云:“此碑用笔已开魏晋风气,其源始于西峡颂。其流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后为魏之始平公等碑。(图 17)西峡颂(公元 171 年刻),此碑体势方正雄伟,笔势放纵,方
13、笔中有圆笔,结体舒张,拙朴中寓逸宕之美。(图 18-19)衡方碑(公元 168 年刻),用笔结体,有西狭颂张迁碑相同处,方整凝重,沉厚遒古,运笔寓险峻于严正,寓古朴于丰腴,行间密,字间疏,笔画粗细间出,折角敦方,竖笔不少较放,笔致古质朴拙。据传文征明、孙星衍、伊秉绶均学此碑得益。(图 20)鲜于璜碑(公元 165 年刻)此碑风格可与张迁比美,为汉隶雄强一路的又一典型。但比张迁宽博丰厚,其结体多为上放下收,撇捺稍重,收放自然。朴茂古拙,胜于张迁、衡方碑。特别其笔致浑厚凝重,端庄遒劲,雄浑而又气魄,严谨而有姿致,摄入心魄。(图 21)属此类的还有,熹平石经、孔羡碑、孔彪碑、赵宽碑。(图22-24)
14、3、奇纵宽疏类:其特点是:恣肆奔放,意趣横生、字型结构不拘一格,笔法点画舒张飘逸,字势灵动多变,意态稚朴率真。以石门颂及简牍墨迹为代表。石门颂(公元 148 年刻)书法雄健恣肆,有隶中草之誉,虽用一分笔,但起收有特殊处理,既不同于圆笔,又不同于方笔。行笔挥洒自如,天真流露,字形笔画,变化多姿。特点是松而不散,放而不浮,细而不弱,极飘逸雄奇之致,或带草意,或从篆籀,一般没有蚕头雁尾,具有奇纵恣肆,状态异变之风格,是习隶者必修之课。清王昶等人称为汉人极作,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学此碑防止流于轻佻油滑。在飘逸中寓凝重。(图 25)属此类碑还有:甫阁颂、景君铭夏承碑等。西狭颂也有奇纵、宽疏之风范。(见图
15、 26-29)四、汉隶在书法史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谈到汉隶,凡深谙书者,都会认为它在书法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籀篆,下启魏晋、南北朝楷、行、草、旁出章草。从字体的改变到字形结构和笔法上的变化,对后来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隶经过“隶辩”,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把钩连变为分散。把内裹改为外拓,使篆字的长园变为扁方,将单一圆线变成粗细变化,有芒角的方笔线条。这种从字形到笔画上的重大变化,不仅是书法史上具有历程碑性质的重大意义,也是中国文字史的一次重大变革。隶书是魏碑、楷书的母体。魏钟繇所做“宣示表”等楷书就脱胎于汉隶。康有为认为王羲之楷是从汉之石经、华山碑
16、变其面目。王右军也曾讲:“夫书先须到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魏晋时称楷书为隶),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生发”。(见广艺舟双楫,本汉篇),尤其在南北朝碑版中,这种源流关系更为显著。,石门铭瘗鹤铭、郑文公碑、经石峪著名碑刻就源于石门颂、孔庙等汉碑。清杨守敬译石门颂“六朝疏秀,皆从此出”。康有为亦有此论。又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源于西峡颂张迁碑。魏晋南北朝的真书,又开唐楷风气。唐代的书法名家如欧、虞、褚、薛、陆(柬之)李、颜等大都是师承钟、王,继承南北朝碑版衣钵的。唐欧阳询得力于张猛龙,褚遂良得力于龙藏寺碑。有的直接取法汉隶。康有为认为颜真卿的笔法、章法全从汉甫阁颂出。今天的草书,是从汉隶派生的。
17、汉时在由篆变隶的过程中,先秦及秦代的古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带有浓厚隶书笔意的章草。我多年来爱探求汉隶,章草特别是草简的笔意。如居延草简和永元兵册草简。从中可以发现楷、行,特别是草书的渊源。居延汉简多从隶体伴生,时间早在东汉隶书 100 年左右,汉末张芝从草简“章草”取意,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意和笔画行迹,削繁从简,使上下字的笔势相连,偏旁互相借代,逐成为今草。上述简述的书法艺术上的成就,都是由汉隶这个源而产生出来。隶书打破了传统,改革了篆书,奠定了魏碑,唐楷的基础,还派生了草书。为后来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意义非凡。汉隶不仅历史意义重大,而在当今仍有着及其重大的艺术价值。虽
18、然实用价值有了消弱,而从美学理论,实践诸方面讲,更有了深层的拓展。历届国展单项展,隶书一直是当今书坛的重镇,新人辈出。新意凸现。一片繁荣。学书先学隶也是当今书法教学的特点。我们为初学者先从隶书入手,符合学书临帖的当代要求和时代发展。也是学书先从“本”的英明之举。(注:此前 2 月 10 日我曾写了隶书书法艺术特征刍议一文。从隶书笔法特点、结体特征、章法特点三个方面谈了隶书的特征。此两篇拙文,均以原 2003年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书法报的隶书的临摹与创作那篇拙文为基础,重新整理后,呈给各位批评指正,再作教学参改。隶书的结构特征隶书,同其他书体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端
19、庄平正。隶书结构以扁为主,长形和方形为辅,字势取横向,横平竖直,间距匀称,重心平衡。曹全碑结构取向清秀规正,撇捺舒放,间距匀称,斜度相等。疏密有致,比例恰当,重心平衡,动静相生,平正中寓奇侧,柔和之中含刚毅,笔致清晰精工,体态清盈典雅。张迁碑以质朴为特点,线条的组合与空间的分割多采用匀称、稳实的结构原则,相同笔画并列时,多呈平行之状,上下左右笔画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大致相等,重心平衡,体势宽博,拙中藏巧,平中有险。其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备,质朴道劲,着实无无华。乙璜碑以扁方为主,字势取横向,横平竖直,间距匀称,四方饱满,平衡古雅,雄浑敦厚。二、波磔飞动。波磔是隶书归具代表性的笔画,波就是横画末端的
20、挑势,磔则是捺画尾部的挑笔,通常一个字只能出现一个波或磔,即古人说的“燕不双飞”。由于波磔形态的装饰性和艺术特性,决定了隶书的体态和造型。三、左右伸展。左右伸展是隶书结构主要特征之一,隶书中字收紧,两翼开张。带钩的字,通常左钩如撇,右钩如捺,撇捺相交的字,分势匀称,形如燕展双翅,瓢然欲飞,极定动感,饶有情趣。四、富有变化。变化,是书法艺术的要素之一。隶书虽然是中规中矩,但如果没有变化则显得呆板,没有灵气。因此,富有变化,是隶书结构的重要特点。隶书的变化曹全碑中结构包括俯、仰、大小、擒放、高低、正斜、开合、曲直等。张迁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打破四平八稳的框架结构,使字的结构,使字的结构灵动变化,妙趣横生,如“黄”字两横,以主次对比,“除”字的左右长短,高低对比。“幕”字结构上下对比,“贱”字左右倾斜的动静对比等。乙磺碑结构,无论是上下或左右,都富有各种变化,有的相迎相送,顾盼呼应,如“功”字,有的线条、方贺兼备,粗细交错,如“书”字;有的左右错落起伏,伸缩争让,如“夹、卿”字;有的形体大小相间,因字形,如“功”字为扁形,“书”字为长形,还有的文字相同,形体不同,即所谓“同字异形”。如“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