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时间:60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_朱万曙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 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
2、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A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
3、灵。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_B_ 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
4、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C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_D_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_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_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B引出中心论点C使论点更
5、有说服力D激发阅读兴趣3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回答。_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_4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_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 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_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
6、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_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拓展人生的宽度郑伟钦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
7、年就告诫我们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
8、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 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
9、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 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带着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
10、升人生的质量。(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或: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_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B第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两段是分总的关系。C第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解析】B.第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两段是总分关系。3文章第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
11、作用。_示例:道理论证: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用:引用荀子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贵在坚持,忌躁贵恒”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_比喻论证: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作用:将读书比作锻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贵在坚持,忌躁贵恒”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_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_文章首先由梦溪笔谈中的句子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读书让人知不足”和“读书无止境”两个方面,运用
1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具体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得出“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的中心论点。_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把字写端正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是显示他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_,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像一
13、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 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这些青年朋友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也不想练了。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一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假以时日,培养出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_,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
14、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_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要写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书法名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夫,持之以恒,就会有成效的。总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么,在他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
15、正的好字。(选自豆庐艺术文踪,有删改)1在第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D )A所以 因此 至于B而且 当然 于是C即使 因此 于是D然而 当然 至于2文章第段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突出写字潦草出格将带来的严重后果(危害),进而论证要把字写端正的重要性。_3文章第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述理由。_不能。第段 承接第段分析字写得潦草的根本原因是态度不端正,首先要端正写字的态度;然后使用正确的方法练习,在此基础上再写第段的勤写苦练;三段是递进(层进)关系,且三段内容照应了第段“总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_4联系全文,第段加点的“他”指_青年人(青
16、年朋友)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青年人)要把字写端正_。5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几段里面?为什么?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书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_第段;该事例主要表现虞世南勤写苦练书法,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能有力论证第段“要写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这一分论点。_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
17、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
18、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 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
19、,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 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
20、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摘自人民日报2 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_2有人认为将第段和第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_会影响。第段和第段分别对应第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
21、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认知规律。_3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_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_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文第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B选 文笫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C第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段针对一般
22、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_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振奋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_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陈思炳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
23、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_A_杨 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_B_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
24、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
25、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_C_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
26、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选自人明日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守之以谦,行之以实。_2第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_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表明他们的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从而证明了“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的观点。_3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A、B、C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 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 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_放在A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细读材料可知,牛顿的成功证明了“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的观点,所以应放在A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