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课程三问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所占课时最多、关注程度最高、非议最大。语文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本文从中选择三个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加以剖析。一、何人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究竟属于谁?服务于谁?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低水平的问题,无需讨论。事实果真如此吗?依笔者之拙见,非也!语文课程的归属问题不仅需要讨论,而且还需要深入讨论。因为它引领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关乎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在理论层面澄清模糊认识、探寻问题的正确答案尚属不易,在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地落实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则难上加难。纵观近、现代百余年语文教育发展史,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2、并非无懈可击。曾几何时,语文课程一度属于教师、属于社会公众,甚至沦为可有可无的附庸,蜕变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语文课堂讲风盛行,师生之间口传耳授,衡量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尺是语文教师的才华是否横溢,教艺是否高超,而不是学生个体语文素养之高低,语文能力发展空间之大小。社会公众对积重难返的语文课程口诛笔伐,结果大多是”雷过天晴地未湿” 。医治的”良方”一剂又一剂地开出,药效不佳,病根难除。笔者无意否认语文教师、社会公众对语文课程的积极影响与建树,只是为了将思考引向深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教师、社会公众对语文课程终极目标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如果不将研究与争鸣、改革与实践的根基建立
3、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上,语文教学不能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一切美好的愿望、善良的追求都变成了遥远的梦乡。语文课程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理论研究、学术争鸣、教学实践都应为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语文课程只有经历由”师本”到”生本”的转变,困扰已久的难题才有可能被破解。结论已有,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下两种现象值得警惕:(一)语文课程名誉上属于学生语文课程属于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由一种教育理念演变成了一句空洞苍白的口号,距离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实践相去甚远。且不说公开课上为了展示基本功,语文教师不惜将学生当作
4、表演的”道具” ,博得头彩的”工具” ,甚至上演了”回答香蕉的同学今天请假没来”的”闹剧” 。评者大多从教学设计是否出新、教学过程是否出彩、师生表演是否出色等角度加以评判。即便是常态的语文课,教师在内心深处树立为学生之语文而教的职业信念,像呵护幼苗一般持之以恒、躬身践行,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故此,践行学生的语文课程这一朴素理念,尚需足够的勇气并付出巨大的艰辛。(二)语文课程属于部分学生语文课堂上,哪个群体的学生容易被教师更多地关注?答案不言而喻。谁不想把语文课上得顺顺当当、天衣无缝?这种想法固然无可厚非,事实上却难以做到。 ”学情”与”教情”不合拍, ”学路”与”教路”不同步,学
5、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要求不一致凡此种种,均属正常现象。如果我们认可语文教学对象是一个存在差异的群体,就必须同时承认每名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收获不可能等量齐观。如果语文教学只关照那些言语智能偏高、思维敏捷、与教师配合默契的学生,语文课程的归属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故此,语文课程在实践上属于存在差异的每一名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倾力打造”人人受益、终身受用”的语文课程。二、何态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教学之态异彩纷呈:常态与畸态、本色与矫饰、动态与静态、简单与繁琐、诗意与朴素语文课程教学应以何种形态得以呈现,如何还原语文课程教学的本真之态,也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设想一下
6、,如果开展一次问卷调查,请选择你认可的语文课程教学形态,估计鲜有人选择畸态、矫饰、静态、繁琐、朴素等选项。假使请你去上一节语文公开课,这节课决定了别人对你的褒贬毁誉、影响到你的升降去留,问题恐怕就要复杂了。常态语文清汤寡水,味道不浓;本色语文司空见惯,亮点不多;动态语文难以驾驭,风险偏高;简单语文难以服众,胜算不大;诗意语文高不可攀,可遇难求。可是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选择畸态语文、矫饰语文、繁琐语文呢?于是乎,原汁原味的语文课程教学易说难行,语文课程教学掺杂使假也就不足为怪了。平心而论,语文课程无非就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也不具备天生优越的身份。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是简单的、真实
7、的、常态的、动态的。简单语文提倡简化语文课程学习头绪,摒弃繁琐僵化的肢解与训练,其可取之处在于不仅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减去了大量无谓的负担,也为语文课程脱去了赘余的”外套” 。简单语文并不等同于肤浅语文,而是就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就一个学期、一个学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而言,目标明确、内容集中、脉络清晰、线索分明、不偏不倚、不枝不蔓。诚如特级教师陆继椿所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 ”“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是使学生一练有一得 ;每个课时的教学,是使学生一课有一得 ;完成每一道训练作业,也是使学生一题有一得 。因此,大得与小得 ,分得与总得 ,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
8、教学体系。 ”1真实的语文承认有的语文课没有完成预设的全部目标,留下了些许缺憾,教师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自圆其说;更没有必要为了赶进度而草草收场、敷衍了事。真实的语文课应该包容不同的观点,宽容不和谐的声音,允许学生出错。如果一堂语文课教师与学生总是心有灵犀、不谋而合、对答如流、水到渠成,那么它的真实性就会遭到怀疑。真实的语文课必须让学生掌握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受到踏踏实实的语文能力训练,在真、善、美的熏陶浸染下收获实实在在的进步,心悦诚服地享受精神充盈、灵魂在场的语文学习生活。常态的语文课近乎”家常便饭” ,教师人人上得了、人人上得好。它不需要太多的装点与雕饰,如同居家过日子,从早到晚,何人喜欢
9、盛装晚宴式的生活方式?常态的语文课需要天然去雕饰、真实去伪装。于漪老师”从高中调到初中教初中一年级起始班。该班以数学成绩为依据组成,语文基础与基本能力相对而言差一些。学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朗读能力不强,写作比较困难。作文内容空洞,写不具体,叙事粗粗拉拉,三四百字就算了结。 ”于老师”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对象,从他们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教得细致一点,具体一点,让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教学语言大大降低难度。第一次插班教初中,要十分注意,力求做到与学生交流无语言上的障碍。 ”2从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实录不难发现,于漪老师不回避学情、不拔高要求、不追求轰动效应,师生互动、夯实基础、拾级而上,教师
10、教得真实,学生学得扎实,此为一节典型的常态语文课。语文课是动态的, ”一名教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个教室。 ”任何精心的预设都无法预料语文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语文教师也不必为此劳心费神。相反,语文教师倒有必要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高驾驭动态课堂的本领,扬长补短,不断积累实践智慧。久而久之,游刃有余,就不会对动态的语文课望而生畏了。虽然动态语文课比静态语文课更难驾驭,但是毕竟动态的语文课才是常态的语文课、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师没有必要为求四平八稳而因噎废食。真真实实、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动态语文课程,应该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常态语文课程。三、何用的语文课程叶圣陶先生曾将学校里设置的课程概括为三种价值:”
11、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 ”3语文课程无疑是众多课程中占时最多的课程,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语文,语文课程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有用,其价值应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追问。可以肯定地说,语文课程是有用的。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世界各国纷纷将母语教育作为核心课程,千方百计提升母语教育的品位与品质。语文课程究竟何用?叶圣陶先生的”三价值论”做了很好的回答。既然语文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如何认识实用、训练、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成为一个有分歧的问题。蒋伯潜于 1941 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将国文教学目的概括为正目的与副目的:(一)正目的国文一科特具的教学目的,是:
12、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同具的教学目的,又可分为两项:(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底流变。(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道德底观念及修养底方法,并培养或训练思辨底能力。总之,国文教学底正目的,还在文字方面,副目的却在内容方面知识底获得,道德底修养,思辨力底培养训练。 4语文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负担起学生成长的全部教育责任,语文课程价值有主、次之分。不仅如此,语文课程价值还有显、隐之别。语文课程的价值或则立竿见影即学即用或则日久天长厚积薄发,或则成为冰山一角浮出水面或则永远隐没在水中。语文课程内容与边界的模糊性、教学效果的
13、长周期性等特质要求我们不能一味地就语文课程论语文课程,如同站在海边看海岸线是模糊的,在空中适当高度看海岸线反倒是清晰的一样。1923 年,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以春晖中学为基地,进行了国文科教学改革。夏先生为其改革确定了两条指导思想:”劝学生不要只从国文去学国文” ;”劝学生不要只将国文当国文学” 。 5夏先生的见解可谓深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文课程及其价值的理解。因此,只有从主与次、显与隐、近与远等多维视角认识语文课程的价值,才能对”何用的语文课程”做出比较客观而全面的回答。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正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人类彰显出了夸父逐日般的坚韧与执著。只有对现实的语文课程不
14、断去蔽,理想的语文课程才会渐行渐近。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13-614 页. 2 于漪著: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0-111 页. 3 叶圣陶: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 ,叶圣陶著,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文集(第三卷)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05 页. 4 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第 2 版,第 211 页. 5 转引自顾黄初著:语文教育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