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51.50KB ,
资源ID:658618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5861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为本站会员(hwpkd79526)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

1、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群的教学理念是以应用为导向,以试验设计、统计分析原理和思路为重点,以灵活应用数据处理软件为支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及其数据分析方法,提高科学研究、逻辑推理、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的能力,特别是科学创新能力。使用优良的设计方法及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农业科学(或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自 2004 年被列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以来,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建设,已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分述如

2、下:1课程建设目标( 1)在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适合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构建适应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课程体系,体现教育教学的现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摸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3)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进科研,教学科研同步提高的途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学术水平和素质。( 4)选用国内优秀的教材,并组织或参与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系列教材的编写,建设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 5)完善网络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丰富、多样化的资料和案例。( 6)

3、建立适合于本课程特点的考试方式和评定标准,扩充试题库。2课程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按照我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原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整改,按照专业类别、学历层次组织教学,构建一个既能够体现植物生产类特色、又能传授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课程群。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群中包括有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专科)、生物统计学(本科)、试验设计与分析(本科)和应用统计学(本科)四门课程。( 2)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的情况 将科学研究经验、教训、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特色。在课堂讲授的恰当时候向学生们阐释科研处理数据

4、资料的经典实例,使学生们意识到只有灵活使用统计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所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内容从试验设计学和统计分析的侧面讲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采取案例式教学、形象化教学、实践参与式教学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并利用本精品课程网上在线答疑、Bb(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教师的 BLOG 网页等多种形式实现课下辅导。 将课程群中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专科)、生物统计学(本科)、试验设计与分析(本科)、应用统计分析(本科)PPT 课件,部分电

5、子教案、教学案例、习题、试卷等资料链接到互联网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立体的、多元化的资源。 选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参与规划教材的编写。(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情况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掌握设计方法及处理数据的本领,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按专业、按学历层次进行设计。本科与专科,农学与植保、植保与生物科学、与农村区域发展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数据处理实例,不同的数据处理软件。以学生为本,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培养宗旨。 实验条件的改善 课程建设期间农学院机升级原有计

6、算机配置,补充添置机,购置服务器和网络交换设备,连接国际互联网。(3)团队建设情况 课程教学团队老师共同商议课程建设制度。如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共享、互相听课和预实验等制度,坚持每个学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维护“省级精品课程”这一品牌形象。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期间,本课程团队 6 名成员中,有 1 位教师被新聘为博导、2 位教师晋升教授、1 位教师晋升副教授,2 位在职获得博士学位,1 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 位为新引进的年轻博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祝丽英副教授在农学院举办的说课大赛上获一等奖、学校说课大赛上获优秀奖。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群在 5

7、 年的课程建设期间取得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成效:1、与时俱进,使分层次、分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招生门类的增加,原 72 学时(讲授 52 学时、实验20 学时)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已经不适合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草业科学、动植物检疫、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需求。因此,在生物类的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上开设生物统计学,设置为 52 学时(讲授48,实验 8),3.5 个学分。建议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选修,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可以不选。教学内容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案例侧重于生物科学

8、。在各专业范围选修平台上,分别开设试验设计与分析(64 学时,3 个学分)、应用统计学(总学时 48,讲授 40 学时,实验 8 学时;3个学分)。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重点是试验设计及其相应的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实验课程的重点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应用统计学课程内容侧重于调查问卷的设计、抽样数据分析方法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植物保护等植物生产类专科专业开设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理论课讲授 44 学时,实验 16 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田间试验设计及其分析,少讲或不讲统计理论,多讲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2、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本课程团队依托于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

9、育种、河北省强优势学科作物学,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先进、学术水平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改进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前沿,不断探索、尝试新的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科中所承担的科学研究内容、研究生试验课题等引入课堂教学,以案例形式向学生讲授。与此同时,课程团队老师还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在 5 年课程建设中,本课程团队共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20 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 8 本,发表教学及学术论文 20 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获得各级政府奖励的教学或科研成果奖 2 项,获国家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奖 1 项。3、积极参加竞争,教材建设成效

10、显著在全国性的公开招标过程中,本课程团队分别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了三本教材:2008 年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 “十一五”规划教材试验设计与分析学习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年副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年参编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学,中国林业出版社,被 6 所高等院校使用,于 2007 年 8 月第二次印刷。4、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过程根据新教材和课程体系的变化,逐步完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和实践指导等教学文件。课程组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集体的智慧,教学文件全部统一,实现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规范。

11、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设有自己教学特色的 Bb 网络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网站。五年来,本课程团队所承担的各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教学均使用计算机软件。经常更新学校的 Bb 教学网络平台和精品课程网页上的网络教学资源。6、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本课程群特点的考试方式和评定标准 本课程群中的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而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则采用开卷考试,考试题目设计为开放式的,要求学生依据自选(或选择老师给定)问题设计试验、收集数据、选择统计方法,用软件处理数据。7、参与多项教学研究项目的建设,是 2007 年度国家教育先进集体中的

12、成员作为农学院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参加了教育部“农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7 年)的研究,参与了农学类专业“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农业教育创新高地” (2007 年)、“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 年)、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农学专业”(2007 年)的建设,是 2007 年度国家教育先进集体中的成员。上述成绩的取得不代表本课程建设已完美无缺了,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完善和提高: 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进一步更新。 相关的实践性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资源包括案例、参考资料和在线题库、模拟考试网络平台有待进一步构建自动控制

13、原理是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自动化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学科专业)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深化我系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创新,突出我系工科应用的特色,全面提高我系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先进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选用高水平教材、建设面向应用教学设施和高水平教学管理建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力争成为具

14、有工科应用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教师为本,提升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能力。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我系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我系工科教育教学水平。2、以专业改革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验实践、参加竞赛、工程实训等方面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形成教学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带头人,培养年轻教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教

15、学研究能力得到较高的提升。二、建设任务1、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根据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本课程建设规划。以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如计算机控制技术、PLC 控制 等,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新建设系与新建工科型专业,我系大多数教师均为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是我系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课程建设(包括学术研究),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队伍。通过工程实训与专业实习、通过产学研结合,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3、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明确本课程在自动化及相关专

16、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我校实际,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特别是加强专业工程实训训练,加强和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将先进性、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能反映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前沿与科技成果。4、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图表分析、动态变化曲线、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等有机结合,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时的感官,形成课程科学性、趣味性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模式上,适当地采用课堂讨论、小论文、现场讲解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5

17、、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在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实现 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要在原有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条件基础上,增加综合性的实验,如生产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台、智能控制综合实验台、机电控制综合实验台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调试;利用机电实训中心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参与相关竞赛、课程设计等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实验实训相结合、实训与专业实习相结合。6、注重课程建设中质量评价根据学校及系相关课程评价措施,结合本课程的实际,建立随机检查、相互听课、教研研讨、学生座谈等

18、多种形式听取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本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并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特别以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本课程建设,形成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考核方式。7、不断建立健全课程文件与教学档案基于课程文件和教学档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评价的依据的原则。本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将教课程教学档案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抓“三纲二书”,注重日常教学资源的积累,对教师的基本信息、各类研究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情况及时进行整理归档,实现科学规范管理。8、办出工科专业课程特色我系作为学校工科教学系,结合工科专业办学要求与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

19、方法、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不断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具有工科专业课程特色和优势的精品课程。一、课程目标背景 在新的世纪,我国开始实施伟大的素质教育工程,“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一词紧密相连,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教育词汇,牵连着学生、家长、教师的心。但是非常遗憾,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的“应试教育”弊端依然存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很多,而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转变评价观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素质教育教育评价理念,熟悉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学

20、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学校教育评价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创造素质教育的优良环境、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二、课程建设历程1、准备阶段(19861987):1986 年华东师范大学邀请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来华讲学,推动了中国教育评价的学习与研究,也引起了当时教育系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即请有关专家为教育心理教研室的全体老师讲授教育评价和教育心理统计的有关知识。为开设教育评价学课程培养师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购买、收集了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料,为开设教育评价学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2、试设阶段(19881990):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

21、 年在教育系教育学专业试设了教育评价学课程,这门课程最初主要由教育心理学教研室来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老师们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对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3、开设阶段(19911999):在初步探索成功的基础上,组建了教育系教育评价教研室,正式开设教育评价学课程。授课范围也从本科扩大到研究生、成教等层次。该课程是在教育系大二上期学生开设教育测量学和大二下期学生开设教育统计学的基础上在大三上期开设的。最早周学时为 4 学时,后来增加为 6 学时。最初使用的教材是自编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后来用过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林昌华老师编撰

22、的学校教育评价,曾选用过 1994 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进辅老师主编的教育测量与评价、1995 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汉谰教授主编的教育评价学等教材,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2003 年以后,部分年级使用了李佳孝教授主编的素质教育评价作为教材。4、提高阶段(2000):通过多年的建设,教育评价学课程在发展中走向成熟。首先,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更加明确。成为专业基础课和教育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次,课程内容有很大拓展。吸纳了国内外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及时了解课程发展的趋势;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有根本性转变。改变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调动了

2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丰富、有趣,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第五,建立起学生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教师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课题,在西南三省的 100 余所实验学校作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迈向社会,尽早适应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 20 年的教学探索,教育评价教研室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术研究的层次也不断的提高,以教学和科研为支撑的教育评价学课程有了长足发展。如今,教育评价学已成为学生必修的受欢迎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三、课程特色与优势1教

24、学方法颇具特色。在课程教学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形成了“教学研究互动教学模式”,(2004 年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要内容)通过问题教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教育评价学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教学内容动态开放。教育评价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合理,并且坚持动态开放原则,将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融入课堂,把国内外和教师最新的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努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教育评价的学术前沿。3教学实践生动有效。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直接面对中小学教育评价实际,参加南充市涪江路小学、师大附小教育评

25、价活动,使他们在真实情景中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增强了情感体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四、课程发展展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改革收效甚微,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也在于评价改革是否成功。因此,教育评价学课程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也是课程发展的极好机遇。教育评价又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师范大学对教育评价改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评价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实

26、践也将有力地促进教育评价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报告(校级)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正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是当代学生及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计算机应用正是这样一门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的的重要基础课程。我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开始于 1988 年,授课类对象为本校所有专业学生,2000 年之前,主要讲授计算机软硬件基础、DOS 操作系统以及在此操作系统之下的文字处理软件 WPS,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CCED,数据库管理系统 FOXBASE 的相关概念

27、和基本操作命令。2000 年开始按照国家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一级考试要求,将教学内容更改为计算机软硬件基础、WINDOWS 操作系统以及在此操作系统之下的文字处理软件 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幻灯片制作软件 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内容。多年以来,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改革实施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 年,被提名参加学校精品课程的评选。目前该课程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科研工作成果显著。一. 师资队伍建设本课程现有教师 1

28、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 23.1%,本科学历占61.5%,大专学历占 15.4%,45 岁中青年教师占 100%,队伍年轻化,富有朝气和活力。其中主讲教师占 84.6%,实验师占 15.4%,53.8%有 5 年以上教龄。中高级职称教师全部参加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工作,近 5 年来,所有教学人员年终考核成绩均为“胜任”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我们计划在 5 年内计划引进、培养教授 2 名、副教授 6 名,引进博士 2名、硕士 10 名,并逐年输送教师到省内外著名高校学习。到目前为止,5 人正在攻读在职硕士学位。为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法

29、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业务学习和同行教师听课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试讲、听课、专人指导教学等方法,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坚持年轻教师试讲制度。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归纳起来有:第一、互动式讨论教学。启发学生将课本中的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自己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思路以及特点,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了实质性的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实践性强的内容,安排专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教师学生再一起讨论、分析和评价,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30、。 第二、推演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逐步推进。第三、演示性教学。在讲课时使用可视化动画模拟软件来进行动态演示,形象、生动、直观,增强了教学效果。并提供部分视频教学软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也可下载观看。第四、动静结合式教学。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放到实验室进行讲授,一边听一边随时进行 操作练习,加强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第五、课内外结合式教学。教师布置若干题目,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并按要求写出报 告。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上机。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的方式,虽然我们是学校最早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部门,但我们不迷信多媒体,不

31、完全依赖多媒体,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确定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还采取集体备课、听课、评议等制度进行教学准备。一改传统理论课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步曲,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三步曲,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随着我校计算机校园网络的开通,又组织教师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网络教学栏目,首次将教学内容放到网络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络资源充实和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学会了从网上课堂或科普网站上获取需要文献资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改

32、革创新点:(1) 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控制,统一教学标准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案、统一多媒体网络课件、统一实验内容、统一练习题,以避免个别教师随意更改教学内容和课时、随意更改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和实验内容等问题,避免了个别教师上课的随意性。而且,将统一之后的教学材料放到校园网上开放给全校学生使用,供学生课后独立练习,为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提供了方便,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2)以“以证代考”为考核模式,统一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改革,取消了校内组织的期末考试,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必须获得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才能毕业。这样,不仅彻底实

33、现了“教考”分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以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为依据,订立教师奖惩制度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任课教师也依据所教学生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教师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切合实际,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还实行“全程跟踪”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虽然学生经过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但任课教师的任务并未完成,还要义务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必须做到有问必答,以便学生在毕业前有机会通过更高等级的计算机考试。三. 教学效果教研室全体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法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和教师听课制度,注重启发

34、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明显,获得学生好评。多位教师获校优秀教师称号。同时在历年学生参加省、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结果来看,也均取得良好成绩。2005 年实行“以证代考”的学生考核方式改革,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才能毕业,彻底实现“教考”分离。2005年 9 月第一次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就高达94.2%。这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四. 课程特色1、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灵活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互动式讨论教学、推演式教学

35、、演示性教学、动静结合式教学、课内外结合式教学等。采用“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的教学手段,虽然我们是学校最早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部门,但我们不迷信多媒体,不完全依赖多媒体,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确定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效果。2、注重实践教学,采用针对性强的课程设计,培养创新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课程重在应用,在课时设计上,把周课时设置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在实验内容上,侧重于综合型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彻底的“教考分离”实行“以证代考”的学生考核方式改革,学校不再组织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要求所有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立即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才算合格,彻底实现“教考”分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