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词句,品词析句,于语文实践中玩味语文揠苗助长的文本解读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当前关注“人文”满天飞的语文课堂里,如何在细读文本时关注词句,把阅读的触角伸向品词析句,玩味词句的意蕴,在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中感受甜甜的语文,提升语文能力和阅读素养,是中段阅读教学亟待加强和重视的问题。本文对揠苗助长的文本解读就着重从以上方面进行,但对其文体特点和结构特点也要了解。一、文体特点:小小故事里包蕴深刻道理现行教材大都是按主题选择文本组合的。淡化体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但是教学中不跟学生讲体裁,并不等于教师在细读文本时不关注体裁。文本的体裁不同,细读的着力点也不同。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
2、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读寓言故事,就不可以追究故事的真实性,因为寓言本身就是通过假托故事说明道理的,故事是假的,道理是活的。揠苗助长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教学中就要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二、结构特点:文字行走间彰显清晰文脉一堂好课,一定有它内在的生长逻辑。教学时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问题的主干,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揠苗助长里的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3、,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忙得筋疲力尽,却是兴致勃勃,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情感线索: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后悔不已,恍然大悟(课文的空白蕴含的余味);禾苗生长线索:禾苗接受着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自由自在地生长农夫揠苗助长,自以为长高了一大截所有的禾苗蔫头耷脑枯死了。两条线索一目了然,学生读来便可知文章的大意。三、核心价值:涵咏体悟时捕捉丰富情味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涵咏体悟,对文本的语词,乃至标点细细咀嚼,品出字里行间所包孕的丰富的情味与理趣。“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句话,每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
4、(王崧舟语),怀着这样的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渐渐浓缩成一个文眼,一个可笑的“傻”农夫形象和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课文里浓墨泼彩塑造的人物形象,那神情,那举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透着傻傻的憨像,透露着农夫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这情感线索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忙得筋疲力尽,却是兴致勃勃。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该是后悔不已,恍然大悟吧。四、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领悟文本寓意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七单元这组教材,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的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其间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常见
5、的生活小事,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则寓言。根据这课独有的特色,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聚焦在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作为二年级的阅读课,理应以识字为重。因此会认 4 个生字,会写4 个生字,仍是本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揠苗助长的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发现本课的生字虽少,但每一字都值得我们去品味。于是,生字引我们沉入了文本。首先,便是这个“寓言”的“寓”字。追溯这个字的本源,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形声字,从“宀”,“禺”声。“宀”,表示房屋。在说文里,“寓”,寄,也。即本义是寄居,寄住。再查字典,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基本义项有三个:“原指寄居,后
6、泛指居住。居。所。舍。住的地方:客。公。寄托:言。(a、有所寄托的话;b、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小故事。)意。(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寓言”这个关键词的意思,那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由于有对生字“寓”本源的认识,所以要理解寓言这种新出现的文体,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还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这寓言里到底藏着什么呢?生字“焦”,更是全文的聚焦点。看看这幅生动的图片,我们不难看出古人造这个会意字的本义:上面是“隹”,表示短尾巴鸟,下面是“火”,指把鸟放在火上烤。别小瞧了这本义的解释,围绕它,
7、我们可以做足文章。首先,它将引我们走进寓言的内容。“焦急”,是怎样的急?这个人焦急地干什么?以“焦”为切入点,我们能直入文本,直入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这人的“焦急”,才会有后面拔苗的可笑之举。那么,去掉这个“焦急”行吗?当然不行,因为它给我们展现了那个人在河边的状态,没有这细致地描述,我们便无从得知,他也不会产生帮助禾苗长高的想法。由此可见,这个词用得多准确。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字能引起我们关注言语形式,不但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亦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可谓一石几鸟。再细品下去,我们还可以发现,与“焦急”链接的相关内容还真多,几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焦急?联系上文,我们能归纳出
8、两点:一、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高点。二、他天天去看,禾苗好像一点也没长。“巴望”一词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使他们对这个书面性较强的词语缺乏储备。所以对它我们没有一带而过而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用换词的方式进行理解与积累,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人的焦急心里,也进一步地理解了他揠苗助长的缘故。当“焦急”和前面的内容链接完毕,它引发我们思考的便是本文的寓意了。看着那个人焦急的状态,我们能用上一个和“急”有关的什么成语?“急于求成”这个蕴藏在寓言里的第一个道理便在“焦”字的牵引下显现出来。接下来说“截”。乍一看,这个字的形和义没什么交织,不似“焦”字那般结合紧密。可是当我们看到它古时候的样子以后,
9、我们对其本义便有了正确的认识:因为,形旁是“戈”部,所以与刀,武器有关,原指断绝,切断。能组词“截取”;而到一定期限就此停止、断开,就是“截止”;而断开后,取其中的一段,这就叫“一截”。此时的“截”则作为了量词。让学生对这个字的“形”更加熟悉,引出本文中由它组成的另一个关键词“一大截”,引我们进入事件的高潮拔苗。拔高了“一大截”,所以力气没白费;拔高了“一大截”,所以累坏了;拔高了“一大截”,所以这个人应该是高兴的。第一次,在没有关注提示语的状态下,仅看结果,学生会高兴地读这句话;第二次,学生关注到由生字“喘”组成的词语“喘气”后,再读这“拔高了一大截”,就不再是简单的喜笑颜开,学生会因这个字
10、的牵引,读出累坏的感觉。所以说,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以生字做引,深入感受文本承载的人物情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更有效的是,由这两个字做引,我们还能挖掘出本则寓言的第二层寓意不能不遵循科学规律。当学生读出“喘气”的样子,悟到什么是“筋疲力尽”之后,教师通过追问“是什么是他筋疲力尽?”“你认为他这样的做法对吗?”于是有前面“植物生长是需要一定时间“这个认知的铺垫,引出寓意的第二层意思就不难了。“急于求成,不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果就是禾苗都枯死了。”到此,这则寓言的寓意便由几个生字的串联、牵引展现出来了。二、作为二年级下册最末两个单元的课文,理应为中段的阅读做铺垫。因此,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 抓
11、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本课的关注点。(一)、禾苗长啊长,“我”等得好焦急一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他有着所有的种田人都有的最朴素的情感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种愿望是美好的,他看着他的禾苗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禾苗长得慢,越看心里是越着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予禾苗本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再快些”。为此,他焦急地等待着。可是,无论他的愿望多么美好,无论他多么眼巴巴地盯着禾苗长,可是在他的眼里,禾苗却“好像“一点儿页没有长高。为什么一点也没有长呢?是因为他太心急了,面对正在按照自身规律慢慢生长的禾苗,在种田人的眼里,就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是种田人急切的心理在作怪。正是因为有着这种
12、不正常的心理特征,他对事物的认识必定要偏离原先的轨道,做出的事情也必然会令人匪夷所思了。你瞧:他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焦急地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得”就是必须的意思。可见种田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办法。他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助”禾苗一臂之力呢?种田人的这个想法让人啼笑皆非啊!这正好达到了寓言故事寓教于乐的讽刺和教育的意义。(二)、禾苗长啊长,“我“想得好辛苦种田人能想到什么办法来帮助禾苗生长呢?可怜的种田人,他不去想禾苗本身的生长规律,既没有给禾苗除草、浇水,也不想着给禾苗施肥、捉虫。试想一下,作为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种田人,他不可能不知道除
13、草、浇水、施肥、捉虫等措施,能提高庄稼的产量。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原因只有一个,这样做庄稼还是长得太慢了,达不到他要求的立竿见影、明显长高的效果。于是,他只有绞尽脑汁,另辟蹊径。他会想到很多的办法。可是这些办法最终都被他给推翻了,这些,我们从文中的“终于“一词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想得多辛苦呀,他浪费了多少脑细胞啊,他推翻了自己多少的假设呀,才想出了自己认为的好办法。想出这些好办法后,他是多么兴奋,”急忙“就跑到田里去“助”禾苗一臂之力了。刚才那个可爱的、可笑的种田人,似乎又有些可悲可叹了。你呀你,你是否知道中国古语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三)、禾苗长啊长,“我”拔得好开心种田人想到的办法
14、非常简单,在他看来也非常见效,那就是“拔“。拔,尤其是在炎炎烈日之下,将满地的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那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种田人做起来却是无比的幸福。这从种田人的语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巴望禾苗长高的愿望总算达成了。庄稼长好了,这对一位专业的种田人来是那可是莫大的幸福,他真的好开心。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他这一天的劳累。他从早上开始就在天边转来转去想办法了,急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终于想出办法了,他就“焦急”地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而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自己筋疲力尽。”可是这些,和他焦急地等待,痛苦地想办法比起来,那可真的一件
15、幸福,甚至是一件享受的事情,那正是痛并快乐着。可是,我们可怜的种田人,你是否知道,你今天想出的这自以为是的“好办法”,你今天一天的辛苦劳累,会将满地的庄稼送上一条“不归路”。此时,我们感情的天平,又开始倾斜了,不绝又开始同情其这位种田人来,真是无知害死人啊!(四)、“禾苗”长啊长,“我”真的好愚蠢为达到让禾苗快速长高的目的,文中的种田人不惜违背禾苗生长的规律,异想天开地“揠苗助长”,以致酿成大错。辛苦一年的成绩、全家人的生命寄托,因为自己的一时糊涂而毁于一旦。看到田里所有的禾苗枯死的景象,我们可怜的种田人捶胸顿足也于事无补。这是一个多么朴实,多么可爱,又多么愚蠢的种田人。对于文中的种田人,尽管
16、他做了愚蠢的事情,但我们却不讨厌他,我们会可怜他,同情他。种田人惨痛的教训如警钟般在我们耳畔长鸣。三、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则寓言,它理应让学生初步感知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言简意赅,用故事说道理。所以,如何体现出寓言的特点,让学生初知本课的寓理,也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抓住“揠苗助长”的这一文眼,在语言文字的寻觅对话中,课文中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浮现在眼前:禾苗生长图:禾苗接受着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自由自在地生长。这是庄家生长的自然规律,谁都不能违背。(了解禾苗的生长规律,为揭示寓意铺垫)可是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禾苗被拔图:禾苗被一棵一棵拔起。
17、如果禾苗也能开口说话,它们一定会反抗,一定会向农夫申诉委屈和被拔得痛楚。可是农夫揠苗助长,累得筋疲力尽却自以为禾苗长高了一大截而兴致勃勃。(禾苗与农夫的对话,推进寓意的明朗度)禾苗枯死图:所有的禾苗蔫头耷脑枯死了,此时农夫后悔不已,恍然大悟。尽管课文没有画出来,却有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余味未了的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课文的寓意也该是明明朗朗的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真切切的角色对话中明白寓意)我们在笑一笑之余,深深地在自省:我们是不是也做过像老人一样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愚蠢的事情?是不是在重蹈老人的覆辙?的确,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们都是在“揠苗助长”,强迫孩子学奥数,给牲
18、口添加激素促其生长,给水果过量施肥,打膨大剂,催其早熟,让它有个好卖相?我们笑了这个种田人两千多年,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会做这些“揠苗助长”的蠢事呢?心知肚明,却无言以对,这就是悲哀。先贤孟子,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以这样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给我们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忘记,而应该警钟长鸣,时刻提醒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将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此时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拓展要求:1.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见过像“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吗?说说你的感想。2.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你的爸爸 妈妈听。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和课文内容相符的故事原文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短短的 41 个字,就呈现出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故事。而这,也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找出这段文字来读一读,一是丰富对原文的认识,二来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提高我们的诵读能力,从而提升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文字符号的魅力在于它们可以构筑起一个丰富而特别的精神世界,在文本中,不仅包含了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还蕴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静心研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我正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