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茹志鹃百合花 “成功”的探究解读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所属院系:人文学院姓名:董晓辉指导老师:任晓兵 副教授内容摘要 .1一、引言:1958 年文学环境与症候 2二、花开得好,园丁的功劳少不了 .3三、花儿本来就很美 .4四、嗅到多样百合香 .5(一)军民鱼水情 5(二)人际关系与人情人性 51. 人际关系角度: .62.人性美人情美角度: .6(三)女性视角 7五、栽花人的美学思想 .7注释: .10参考文献: .110内容摘要在政治高压、烈日暴晒的时代环境下,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的幸存、开放、以及此后成为当代文学史中的珍贵标本,让人不禁对这
2、株香气飘散不尽、色彩经久不褪的百合产生好奇。本文旨在从外部环境、文本自身美学、接受者不同解读、作者美学思想等四方面对茹志鹃百合花的“成功”进行探秘解读。关键字:茹志鹃 百合花 文本美学 美学思想1一、引言:1958 年文学环境与症候经过了 1956 年“双百方针”的昙花一现,1957 年毛泽东发表文章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 ,在全国上下开展了一次空前浩大的“反右运动” ,这次运动使许多文学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很多反应真实生活、表露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文艺作品,被斥为修正主义或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批干预现实、揭露矛盾的作品被批判为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毒草” 。紧接着,1958年,为
3、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响应经济上的“大跃进” ,文艺界也开始了文学上的“大跃进” 。那时蒋光慈在关于革命文学一文中宣告:“革命文学应当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它的主人翁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它的倾向应当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 ”1确实,以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讲,对已经被认定为政治婢女的文学来说,重个人轻集体是一项不小的罪过。作家好像也只能放弃自我去当政治的传声筒。作家们“若以为是受到了侮辱,那没有同你说话的余地,只好敦请你们上断头台” 2。这种略带威胁性的宣告和主张,不仅造成文学作品个性的消失,而且使作家个人创造力创作激情的消退。作家
4、担心自身想法太过新异而影响群体意识的发扬,担心主观发声使自己陷入不安全的境地,因此在创作活动中如履薄冰。这种想写而不敢写的谨慎使作家的个性化色彩和风格特性,淹没在众口一声和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海洋里。总的来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越来越走向单一化。艺术创作越来越走向概念化、公式化。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作家要考虑作品政治上是否正确,是否有方向性的问题,内容上是否塑造了浴血奋战可以突显无产阶级精神风貌的英雄人物,是否描写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题材上则需要担心评定作品等级的标准,绞尽脑汁的向尖端题材靠近,描写工农兵的生产与斗争及能够突出时代精神的政治事件。而像“家务事” 、 “儿女情”这些小的浪花,不管
5、对读者还是作者,都是不受青睐的。现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生活的诉说、内心世界的探索、常态的人性描写、城市的日常生活叙事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都被迫迎接“合法性”的考验。另外,那时的文学批评是简单而粗暴的。批评者手握决定作品生死的重权,常以路线、人民、文艺界的守护者和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他们使用“反现实主义” “个人主义” “小资产阶级” “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等概念来限制作家的个性书写。如果作家执意违反游戏规则,写出一些探求人性与诉说情感的作品,该作品连带作者都会受到批判,甚至遭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以“双百方针”时探求人情人性和“干预生活”的作品为例。宗璞的红豆描写了因思想觉悟不同、政治追求不同而最
6、终分手的一对大学生恋人的故事,但是小说中隐含着女主人公对恋人的不舍,对爱情的惆怅。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写出了处于“婚姻围城”中的“我”的一次婚外情经历,最终我回头是岸,回归了家庭,但是作品写出了普通人都会有的“喜新嫌旧”的心态。这两部作品都是先引起议论后又被上纲上线的批判。一开始大致是探讨人物的塑造与作品的主题思想,但以后随着左倾越来越严重,对两部作品的批评2也愈发偏激,最终落得了一个“鼓吹资产阶级的爱情至上” “表现腐朽的人生观”的大帽子。在以后的“反右”斗争中,她们的作品成了罪证,很快被打成右派,此后在文学界销声匿迹 20 余年。那时带有“干预生活”倾向的作品同样没能逃脱厄运,在“反右”浪潮中
7、几乎全部被打成“毒草” ,理由不外乎是这些作品给“党的组织抹黑灰” 、美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丑化了党的领导干部、暴露了社会主义的阴暗面等等。被打成“毒草”的作品里就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反右”斗争刚刚开始,这篇作品便遭到了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的批判,作者因作品的“毒草”性质被打成“右派” ,其后流放新疆十数年。相较而下,在左倾越来越严重的 1958 年,当代革命小说中最富于人性书写且同时被人民文学转载的百合花无疑是个奇迹。这一株清新俊逸的百合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非但没有使茹志鹃陷于危险境地,而且还成就了茹志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对于百合花的研究和解读依然
8、在继续。那么,到底是什么使这株看似柔弱的花常开不败呢?二、花开得好,园丁的功劳少不了在“十七年文学”中,短篇小说百合花在文坛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其在“十七年文学”中受到的关注和成就来看, 百合花不可不谓之成功。从这种成功来看,外在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洪子诚先生分析时认为百合花之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 50 年代短篇艺术上所达到的示范性成绩,再就是在一种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上受到肯定的。 ”3确实,规范性主题受到肯定,方向性上没有出现问题,是这个作品成功的基本因素。而这种“规范性主题”之所以受到肯定,茅盾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1958 年对时任上海文艺月报编
9、辑的茹志鹃来说应该是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的一年。丈夫王啸平被划成右派“开除出军,开除出党” 4,这使身为党员的茹志鹃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惶恐之中。家庭风波让茹志鹃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在有关文章中称 1958 年的这段时间“是我母亲心情灰暗的时期” 7。而那时百合花的发表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篇小说在延河第 4 期发表,但它“感情阴暗” 8“缺乏阳刚之气” 、 “风格过于纤细” ,因此被人们看成是不合常规。其后更是有人批评说“茹志鹃已经走到反党危险边缘” 9。惴惴不安的茹志鹃眼看就要步红豆与在悬崖边上的后尘,遭受与宗璞邓友梅相似的命运。不幸中的万幸,时任文化部长和中国作协主席的茅
10、盾很欣赏这篇小说,他在 1958 年第 6 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分析了百合花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给百合花定了性。茅盾认为它“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 ,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 ”并提到“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10,显然正因为茅盾将百合花中的人物关系设定为高尚的军民关系,才使百合花幸免于难。值得一提是,人民文学在这一期还破例转载了百合花 。就这样,茅盾的阐释将百合花中特殊的、个体性的情感表达趋于“合法化” 、使百合花处于一种安全模式。此外,茅盾还赞赏百合花严谨的结构、浓郁的抒
11、情风味,尤其在谈3最近的短篇小说中对小说的人物塑造赞赏有加,他写道“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 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 “文学批评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11,毫不夸张的说一篇批评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政治生命,甚至决定一个作家人生的走向。“茹志鹃的百合花一度被批评,茅盾出来讲话,赞扬这个作品,茹志鹃就站住脚了” 1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茅盾的支持是多么重要。茅盾对百合花的欣赏不但使茹志鹃在文坛崭露头角,而且使她摆脱了政治上的不如意,给茹志鹃此后的身份转换提供了机会,使之以后能够更专注于文学事业,这对她的写作生涯有着深
12、远影响。后来茹志鹃在说迟了的话一文中写道:“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 13。茹志鹃在南方,茅盾在北方,与茹志鹃素不相识的茅盾之所以欣赏百合花无非是其符合茅盾自身的美学思想,茅盾关注作品的艺术个性,在他眼中表现了军民鱼水情的百合花吻合着毛泽东在讲话中关于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原则,可以作为推广的对象。三、花儿本来就很美百合花自身的美丽彰显了其成功的原因。百合花的主要人物有:我,通讯员,新媳妇。它描写了 1946 年一次战役间隙的插曲,一开始写,对敌人发动总攻之前,通讯员小战士护送文工团员“我”到前线包扎所去帮助
13、工作。一路上,一对青年男女一前一后的走着,他们单独相处时, “我”表现得大方自然,而小战士则十分害羞局促。他始终和“我”保持着距离,在休息时间的闲聊过程中,他竟然紧张得出了一身汗,以至于用毛巾擦汗。在这段路程中,小战士在他的枪口上插了几根树枝,可能是伪装,但让人感觉更像一种装饰。到达包扎所后,小战士到老乡家借棉被,以供伤员使用,却被一位刚过门的“新媳妇”吃了闭门羹。 “我”上门像新媳妇解释情况,才知道是因为小战士的表达出现了问题引起了误会,所以才没能借到棉被。在这里,小说中并没有写小战士与新媳妇的误会是什么,使后文耐人寻味。当新媳妇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拿到我手上时,我才了解到,这是她唯一的嫁妆,
14、是对新婚的纪念。接着小通讯员拿过被子有些慌乱地往外走时,衣服不小心被门钩挂破了,肩膀处的破布在风里忽上忽下的飘着。后来新媳妇因为肩膀处的破洞一眼认出了被抬到包扎所的小通讯员,通过别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小通讯员在刚才的战斗中,为了保护抬担架的人,用自己年轻的躯体扑在了手榴弹上。刚刚还是一个鲜活的,在女性面前害羞的出了一身汗的小伙子,危急时刻竟显出了英雄般的勇敢与自我牺牲。对我和新媳妇这两位与之有过短暂接触的女性来说,这是震惊并且悲痛的。最后新媳妇含泪把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一针一针地缝好,在别人要将棉被拿走时,她劈手夺过,将绣着百合花的新被子盖在这个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心灵却还没来得及成熟的小通讯员
15、身上。从文本来看百合花有着自身的美,它擅长以侧面、横断面来进行诉说,作者将对敌人发动总攻的正面战场设定为背景,将小通讯员的牺牲通过别人的描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另外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时发生的冲突,作品中没有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采用了留白的方式,一如中国的山水画,虽没有4过多笔触,却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作者截取几个普通的生活横断面,通过各各面让人体会具有真挚的情感。一如欧阳文斌的评价“由于艺术构思精巧,剪裁组织严密,能把平凡的事件处理得枝叶扶疏,灿然可观” 。 14百合花在构思上以小见大。小说用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象征纯洁的情感,用一床普通的洒满百合花的被子做为连接全文的线索将
16、小通讯员、 “我” 、新媳妇紧紧联系。作者通过描写三人关系的发展,将情感描写富有多义性,使作品主题充满朦胧感,加之看似是闲笔的环境描写,使一幅诗意的画卷跃然纸上。作者不仅仅揭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朦胧的情感为以后的深度解读提供了可能。另外,作者还以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由于小通讯员只是自顾自的走,没有关心到女同志的感受而生气,接着又对他保持一定距离的做法充满好奇,通过聊天, “我”对这位年轻的同乡越发亲切,接下去更是对这位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同乡更加喜欢。故事的最后, “我”怀着崇敬而悲伤的心情,看着那条缀满百合
17、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就这样,“我”这样一个热情、大方、善良的人物形象,变得饱满而鲜活,为读者所熟悉,读者脑海中“我”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当属出色的细节描写,比如反复被提到的小战士衣服肩膀处的破洞,小小的一个洞使人们认识到了小战士面对女性时的慌张,并且由这个洞使新媳妇在伤员中认出了小战士,后来新媳妇坚持要一针一针的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这个洞,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触动了读者心中那块柔软的地方。正是这些看似多余的细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引发了读者的情感波澜,表现了小说人物必不可少的精神与情感。此外,不得不提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小说从我的视角看事
18、件看人物,作为叙述者我观察着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他们的表情、动作乃至内心世界都看在我的眼里。而我没看到的是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我其实并不清楚新媳妇对通讯员是怎样的一种看法。正因为那一段叙述的缺失,才使最后新媳妇的感情爆发让人动容。四、嗅到多样百合香百合花的主题对接受者来说是丰富的,是多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中,它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正是它可供阐释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它“提供了一个引发可能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的发源地” 。 15可以说,主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功。下面将多样的主题一一梳理:(一)军民鱼水情对百合花解读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茅盾的“军民鱼水情”主题。茅盾认为百合花 “反映了解放军的崇
19、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 ,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 ”16。为了一种叙事的安全, 百合花在表层来看,确实体现了为无产阶级英雄歌唱和为政治言说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一刀切的把社会学的解读看成是唯一的解读作品的模式。毫无疑问,这种狭隘的社会学解读会使文本的丰富性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我们能将眼光放远,脱离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束缚,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对于这篇小说的想法与见解。(二)人际关系与人情人性陈思和先生认为它“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5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 17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同样认
20、为这个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 。 18由陈思和与王庆生来看,军民鱼水情主题下实际上还隐藏着作者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人情人性美的欣赏,下面进行一一印证。1.人际关系角度:从茹志鹃的童年少年经历来看,由于经受了太多人间冷暖,她对家庭与爱是格外渴望的。而这个家在她十八岁参加革命时终于找到,她将这个充满关心与温暖的革命队伍亲切地称作“家” 。但是 58 年前后那种不纯洁的缺少人情味的人际关系 ,打破了她对“家”的美好认识。她回忆着当初那种温暖的感觉,对以前美好的人际关系越发渴望,于是便有了百合花 。当“反右斗争”被否定后,茹志鹃回忆百合花创作经过时这样写道:“我写百合花的时
21、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 19”在当时人人自危的环境中,茹志鹃总会“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20。回忆与现实相对比,作者当然怀念那种哪怕只有一面之缘,一眼的对视便可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纯洁高尚的人际关系。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1。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在自身家庭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茹志鹃开始寻找安放自己心灵的避难场,以上的追述可以看作是茹志鹃创作百合花一个心理动机。面对政治高压下,人与人之间的背叛、埋怨、猜忌。茹志鹃无能为力,她只能躲在文学的一隅构建一个她所渴望的一如从前的纯洁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纯洁
22、的百合花棉被,有可爱的小通讯员,有一个真实的“我”,有充满爱心的新媳妇,还有任劳任怨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真诚、纯洁,互相关爱,他们甘愿为这份爱付出生命的代价。小说围绕“我” 、小通讯员、新媳妇进行诉说,放大了这种真诚、纯洁,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在那段前往包扎所的路程中“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 22”“我”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关爱人的母性照顾他关心他。此外,小通讯员与新媳妇间真挚的情感同样让人动容、让人感觉到人情的温暖。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空间,空间深处隐藏着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当时不健康人际关系的焦虑与不安。在这单纯的美和诗意的抒写背后
23、,有一颗心痛的心,一双流泪的眼睛。因此, 百合花可以看成是茹志鹃对单纯健康人际关系的一次呼唤。2.人性美人情美角度:作者谱写了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没有爱情是说它没有限于单纯的男女之爱;爱情牧歌是指更普遍意义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蕴含着人性美人情美。小说的人性书写是吸引人的。在与我对话中,通讯员回答的木讷与出汗的表现都显示了这个十九岁大男孩的腼腆与羞涩。他借不到被子时说“老百姓死封建” ,又透露出他身上的可爱。但是当他知道这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是她的新婚纪念时,他歉疚的要送回被子,这又表现了他关心人的美好品质。同样的,新媳妇咬着嘴偷笑,要给小通讯员缝衣服,主动到包扎所帮助救治
24、伤员,这些也显示出了新媳妇活泼、纯真、善良的美好人性。小说中还隐约涉及到了“我”和小通讯员之间在革命战友身份下隐藏的朦胧好感,以及新媳妇与通讯员之间在军民情谊掩盖下的微妙情感。 “小说很大篇6幅写的是我眼中的小通讯员:年轻、质朴、羞涩、热爱生活和美。 我关心他的一切,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眼睛里,甚至心里的。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女性对异性朦胧的爱。 ”23但是这种爱是朦胧的、潜意识的,作为当事人“我”并没有想到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样的,这份感情因为其若有似无的微妙让人心动。由此分析到三人之间朦胧而纯洁的爱情关系。对研究者来说,小通讯员一开始与“我”相处的局促隐含着小通讯员心底的秘密。 “他
25、年轻,质朴,羞涩。羞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 ”24一种对爱情的渴望深埋在他的心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小战士与“我”保持距离,在交谈过程中紧张的出现,正说明了他性别意识的觉醒,对他而言,“我”首先是个女性,其后才是革命同志。在护送任务完成后,他精神活泼起来,向我敬个礼就跑了。由此可以预想他对这次女性接触经历的兴奋。另一段感情则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在小说中小通讯员与新媳妇出了初次的借被子所发生的误会,再无任何情感交集,茹志鹃意图用新媳妇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 ”25但是小通讯员死于还没有
26、涉足爱情的年纪,这让人不免感到惋惜,但是“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暇的爱,晶莹的泪。 ”26小说通过这两人之间短暂的情感交流,以及其后的各自行为,赞美了一种如百合花般纯洁的爱,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将人间小爱升华为大爱,爱情之美随之升华为人情之美。可以看出,他们三者之间的情感绝不是庸俗的三角恋,而是青年男女纯洁无瑕的精神之爱。爱情对他们来说是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有人曾经指出:“正是由于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都处于青春年少,性意识初步觉醒,朦胧而恍惚,才使他们之间心理与感情的微妙变化和纠葛更呈现出轻戏剧的色彩,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充满生活的情趣,收到了很好的美学效果。
27、 ”27随着百合花被盖住了小通讯员的身体,先前朦胧的爱转换生成了一种对生命敬畏与疼惜。在细如流水般的抒情诉说中,我们看到了有伤心有微笑的健康人性,看到了与战斗机器不同的真实的英雄人物,看到了纯洁的友情、没有爱情的爱情。(三)女性视角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的兴起,使百合花再次成为被解读的对象。女权主义要求用女性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依靠以往男性的眼睛。宣扬男女都一样,实际上是以男性为中心,抹杀了女性的特殊性。“小说用通讯员对新媳妇的误解(没有从新媳妇那儿借到被子,说“老百姓死封建” )来微讽通讯员的“封建” ,并通过“借被” 、 “献被”来表现女性在战争中的顾大局,识大体。 ”28(文学史意义)
28、研究者认为这种把女人当男人看的书写揭示了男性话语中心对女性叙事的压抑。此外茅盾在分析百合花时说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作为叙述者的“我”却被忽视了,这同时是对女性话语的一种压制。以上是接受者对百合花的几种解读,正因百合花主题的多义性,给了人们不断阐释的空间,同时造就了它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五、栽花人的美学思想百合花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作者本人的美学思想。下面由作者对文学的看法、 百合花的写作与风格、作者自身性格把握茹志鹃的美学思想。7在单一的创作氛围中,在严格的写作要求下,茹志鹃同其他作家一样,其美学思想的组成都不能逃脱掉历史语境的限制。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茹志鹃是怀着热情去
29、接受的。作为“一个革命女战士,毛泽东的文化兵,光荣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儿女” ,茹志鹃乐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扎扎实实的深入生活” , 29在百合花后记中茹志鹃心潮澎湃地写到:“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社会风貌的新变化,新人,新事,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矛盾,这一切都使我热情难抑,心潮逐浪,我努力去认识,去挖掘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时代中人们独有的精神面貌,这个时代特有的人与人的关系。我努力去认识,去领会。 ”30茹志鹃正是要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手里的笔写下对这个时代的无限热爱,这些是茹志鹃美学思想中很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由于这种思想,使她深陷只能写好浪花却写不好大海的苦恼。她无法得心
30、应手的把握尖端题材,她无法用恢宏的语气赞美她心爱的时代。她向往的是描写“革命斗争的火热生活” 。 31但是她所擅长的恰恰是一些“身边事,儿女情” 。 32面对这种现状,她烦心而苦恼。她开始自我反省,认为自己是“去为追求资产阶级艺术上的高峰而奋斗了。 33”她甚至批评自己“从世界观到创作都出现了曲折。 ”34然而这一系列的想法毕竟没有完全压制住作者的独特思考,茹志鹃在大方向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保留并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样才有了百合花 。作为一名情感细腻的女性, 百合花风格的形成,乃至作者本人美学思想的养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性格的影响。爱看红楼梦的茹志鹃敏感、多思, “对感情要求很高” 。 35
31、正是这份对情感的高要求, “不容忍低级趣味” 36,使她在描写百合花的情感时,并没有局限于男女之间的小爱,而是将其升华为人间大爱。此外,由于气质使然,茹志鹃“总是被生活中的诗情吸引” 37正是这种对诗意诗情的追求才有了百合花散文诗般的叙述,才有了炮火中对风景的诗意描写。自身的气质与性格造就了茹志鹃对清新俊逸风格的喜爱。真实同样是茹志鹃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在人物塑造方面,她按自己的想法写下了真实的人们。 “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风浪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实在在,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他们一不矫揉造作,二不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
32、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之中的人。 ”38为了这份真实,她注重“针脚绵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39。所以我们在百合花中看到了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她遵守着现实主义原则,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向我们展现了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英雄、真实的群众。在茹志鹃美学思想中,对短篇小说的思考占了很大部分。茹志鹃说过,自己的记忆就像筛子“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本身就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大作家” 40。于是她“追求象前辈作家那样,能在一个短短的作品里,在一个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身上,却使人看到整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普通人物的遭遇,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 。 41在她看来,短篇小说与长篇小
33、说一样都是值得写的,这些都坚定了茹志鹃进行短篇小说创作的决心。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也说:“她很早就发现短篇小说是她的最好的媒介,最适宜于发挥她的天赋:缜密、准确、概括 因而一直写短篇。 ”42同样的,美学思想的养成与作者早期的经历是不无关系的,她自己也承认,身为业余作者的时候“倒写了一些东西,而且双方的机会凑巧了,一方面没有人来过问我,另一方面,我是叫做初生的猫儿不怕虎,头脑里很简单,没有这8个线,那个线,也没有这个主题,那个什么东西呀,我就想什么写什么。什么东西最感动我的,我就写什么。 ”43早期的自由为百合花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以上分析来看, “茹志鹃的美学思想是交织着革命政治的目标、
34、主体性格以及艺术期待等各因素的合力” 44。综观茹志鹃一生的创作以及她对生活、文学的认识,其实都是在主流思想可以“宽容”的范畴内,她并没有野心勃勃的企图超越意识形态束缚,相反她从思想深处接受这种带着脚链的舞蹈,她承担起作为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但是在一些关于作品的美学思想上,茹志鹃是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的。今天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研究和解读依然在继续,毫无疑问外部环境、文本自身美学、接受者不同解读、作者美学思想这些造就了茹志鹃百合花的“成功” 。9注 释:1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载太阳月刊第二期,1928 年 2 月 2 日。2麦克昂.英雄树,载创造月刊第一卷第 8 期,1928 年
35、 1 月 1 日。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17 页。4茹志鹃.今年春天,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3 页。56王安诺.茹志鹃,患难与共伉俪情, 东方剑2004 年 02 期,第 29 页。7王安忆.遭逢一九五八年,王安忆整理茹志鹃日记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 108 页。8茹志鹃.今年春天,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3 页。918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2 月1016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转引自孙
36、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47 页。1112陈思和.批评与创作的同构关系 兼谈新世纪文学的危机与挑战,2012 年第 3 期13茹志鹃.说迟了的话,惜花人已去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第 74 页。14欧阳文彬.试论茹志鹃的艺术风格,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21 页。15泛经典化时代的文学17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9. 70.19202122 242526茹志鹃.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J . 青春. 1980,(11)23程
37、万荣、李强、李发海.附庸与裂变J/OL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5-25:27钱理群等.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M . 北京 :蓝天出版社 , 2004. 18028百合花文学史的意义29茹志鹃.风格应该多样化,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9 页。30茹志鹃.后记, 百合花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第 316 页。31323334茹志鹃.毛主席给我手里这支笔,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7-28 页。3537王安忆.遭逢一九五八年,王安忆整理茹志鹃日记 ,郑州:大象
38、出版社,2006 年,第 110 页36王安忆.茹志鹃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 78 页,第 25- 26 页384043茹志鹃.我写的经过,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39 页,第 41 页。39侯金镜.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10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32 页。4142茹志鹃.追求更高的境界,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1 页。44论茹志鹃创作的焦虑 韩一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参考文献:1论茹志鹃创作的焦虑 韩一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2百合花中叙述者“我”的重要作用 纳张元;-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2-303论百合花对政治功利主义和意识形态解读的超越 方贤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26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5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 李从云;-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56百合花:一部革命年代的爱情牧歌 田璐莎;-文学教育(下)-2011-02-257“革命时代”的一脉温情重读茹志鹃 段崇轩;-理论与创作-201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