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题 目 试论大理白族孝文化以民歌为例 On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with folk songs of Bay nationality in Dali as an example 学 院: 政法与经管学院 学生姓名(学号) : 陈文 (2008118135 ) 指导教师(职称) : 李丰春( 讲师)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班级): 2008 级 1 班 年 月 日诚信承诺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我承诺在毕业论文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如有
2、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学生(签名):陈文2011年 12 月 8 日摘要文化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演变的,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把孝文化研究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盛事来做,深入探讨孝文化在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但传统孝文化也缺乏现代性、先进性和民主性。故此研究作为孝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大理白族民歌,重提孝道,应该站在当今社会,立于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要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 新孝道”观,以丰富和发展孝文化的内涵,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为新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关键词: 孝; 孝文化; 大理白族民歌 ;社会主
3、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和谐发展AbstractBut the culture is develops the evolution unceasingly along with historical and societys advance,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therefore the academic circles multitudinous experts, the scholar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research took the comprehens
4、ive advancement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grand occasion does, discusses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thoroughly in the contemporary thought moral reconstruction value. Bu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lso lacks the modernity, the sophistication and democratic. Therefore stud
5、ies took of a Dali Pay national minority folk song filial piety culture inheritance carriers, mentions again the filial piety, should stand in now the society, stands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reques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ust set up “the new filial piety” which and the modern society adapts t
6、he view, by rich and development filial piety culture connotation, entrusts with time content which i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serves for the new societys harmonious development.Key words Filial piety ; Filial piety culture; Dali Pay national minority folk song ;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const
7、ruction ; Harmonious development目录1 研究白族民歌所体现孝文化的目的和重要意义11.1 白族孝文化分析.11.2 民歌白族孝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21.3 研究白族民歌所体现孝文化的目的和重要意义.42 白族民歌中所体现的孝文化62.1 白族民歌的特色.62.2 白族民歌中的“孝”.62.3 白族民歌中孝文化的具体体现.73 白族民歌的孝文化传承和发展83.1 社会环境的变化83.2 当今白族民歌孝文化的现状83.3 白族民歌孝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及其方法94 结束语10参考文献10附录11致谢11正文1 研究白族民歌所体现孝文化的目的和重要意义1.1
8、白族孝文化分析无论从延续的时间和弥漫的空间来看,还是从影响的深度来看,孝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孝文化这一巨大“场域”中,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品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受到了全方位的塑模,孝道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可以说,不了解孝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也就难以理解当今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在小农经济基础、专制主义上层建筑以及宗法势力合力的作用下,孝文化便获得了其稳定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合理性,并在传统中国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堪称世界历史文化景观中的一绝。几千年来,中国人仰慕高尚的道德人格,大力倡导“君子风范
9、”,无形之中强化着人们的孝意识,并使之演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孝文化。正如孙中山所言:“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间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中国讲得这么完全。” 1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垂直的地形变化决定了其多样的气候特征,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孕育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位居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因此它被称为“亚洲的十字路口”、“南方丝绸之路中心”。伴随“蜀身毒道”的开通,大理更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东面有中原汉地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西面有藏缅文化、印度文化等各种外来文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世居于大理的
10、主体民族白族必定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以保证自身的延续。最终,白族人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式接纳了各种异文化的价值理念,即以本民族的原生文化为基础,整合外来文化,在与外界交融中一直延续着自身的独特性。依据史料,大理白族至少在明代就已经接受汉族的祖先崇拜理念了,其祖先崇拜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保留至今。祖先的崇拜也使白族形成了浓厚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白族历史文献在明代付友德,沐英等入滇后,“将在官之典册,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于炬”,对祖先崇拜和孝道的记载仅零星散见于地方志和现存的碑文,墓志铭,谱牒中,或者以口传的形式保留下来。孝道之所以在白族的个体,家庭,社会中发挥作用,是因为他们在传承
11、孝道时,本着“诚”的原则。但白族人在传承孝道的时候,也就是通过白族民歌表现孝道时一如既往的坚持了传统孝道,既体现了传统孝道的积极作用,作为家庭伦理的道德规范,以养老敬老为核心的传统孝道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维护家庭稳定上。传统孝观念不仅规范、调节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且也调节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幼有序,和睦相处,有着稳定家庭的作用。同时把这种家庭和睦关系扩大到处理人际关系上,就起到了稳定社会持续的作用。作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社会早期阶段,传统孝道在调整君臣关系、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培养社会成员的责任感、义务感方面,也有积极的进步作用。又坚持了传统孝
12、道的消极作用。传统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消极作用体现在它否定了人的独立意志,扼杀了人的进取心与创造性。它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对父母的不当之处要以忍为上,不得怨恨。在家对父母唯唯诺诺,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不能对抗,对抗父母是不孝之子。而且在家庭中,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行孝,最重要的是敬重父亲。传统孝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它的消极作用表现在政治领域,提倡臣民无条件地忠君,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讲的就是绝对服从,这样把孝亲、忠君导向了“愚忠”、“愚孝”,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武器。1.2 民歌白族孝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民歌伴随人们的生产
13、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当中孕育、发展,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民歌是在民众生活中以活态形式存在的口头艺术,其口头传承的特点带来了更多的变易可能性,加上民歌是与民众生活交织一体的,是过去的岁月中民众生活的反映和体现,随着民众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变化,作为其反映形式的民歌自然也要发生变化,为了要更好地探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就必须将之还原到少数民族民歌生存的语境中。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歌艺术。而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 白族民歌有如下 3 种情况:(1)有些民歌 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如
14、“ 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 、“洱源西山白族调 ”等;( 2)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如“剑川东山调”和“山后曲” 等。前者融合了邻近鹤庆县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一地区白族及 族人民所共有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与普米族的民歌音调.(3)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如邓川、大理一带的汉调(汉族山歌)、 汉族小调(如十二属调、相思调、滴泪坡)等。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
15、皆 8 句(其中第 1 句为衬词)或 7 句为一段。 8 句歌词的字 数是 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时句中 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 2 乐段是第 1 乐段的 变化重复。白族调,白语称“ 白儿祜 ”,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 、“ 剑川白族调 ”、 “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等。1 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 do后调 sol,形成同主音转
16、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 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 la 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2 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 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3 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
17、: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 泥鳅调 ”、“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 等。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歌舞音乐: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 耍狮舞” 、 “绕三灵 ”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 的是 3 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 9 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
18、、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 18 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 1 人演唱,1 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器乐: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 的曲调。三弦曲:乐器有龙头三弦、小三弦以及常见的汉族 三弦 3 种 通常演奏的三弦独奏曲有:剑川白族调
19、 、“洱源白族调”、“泥鳅调”、“蜜蜂过江”、“过山情” 以及曲艺大本曲的前奏曲“大摆三台” 、“小摆三台 ” 等。唢呐吹打乐:白族人凡婚丧、庙会、年节、舞狮、 耍龙、赛龙船以及在演唱吹吹腔时,皆演奏唢呐吹打乐。乐器有白族大唢呐、小唢呐、过山号以及锣、鼓、钹等。曲很多,经常演奏的有“栽秧调”、“耍龙调” 、“迎亲调”、“ 拜堂调”、“送客调”、“大开门”、“小开门 ”等。此外,洞经音乐也在白族人民中流传较广。“ 翠茵茵/小妹你是启明星/一表人材逗人爱/赛过观世音。/芍药见你红了脸/牡丹见你让十分/ 只要见着妹一面/ 有病也减轻。“也有第一句不用“ 韵头“而直接用歌词限韵的,如:“石宝山上郁金香
20、/小妹你家住哪方/卧蚕眉毛丹凤眼 /蓝花绿衣裳。/愿变你窗前明镜/愿变你灶后水缸/愿变十五三更 月/夜夜照妹窗。“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各地白族民歌唱词基本一致,曲调则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大理调、 剑川调、西山调、东山调、山后曲等。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内容也十分多样,不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白族的民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是白族民众生活和艺术的结晶。白族调作为白族民歌的一个类别,是白族社会群体中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1.3
21、 研究白族民歌所体现孝文化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我们所谓“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在现时代,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国没有精神支柱的说法日益广泛之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广大国人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头。而我看,这一点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认同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思想。因为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这种思想在我们心中也在已经扎根,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像孔
22、子当年的思想一样,通过教育人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 ”,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虽然爱有亲疏、远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从 2006 年起,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通知指出: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3、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理,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自 1982 年以来,大理开始大力开发旅游业,20 多年间旅游业为大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大理一个,要的经济支柱。可是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开发使外来文化与当地白族文化产生了亲密接触,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多影响。白族人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以及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很多
24、世代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不愿意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到下一代当中,他们认为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太落后,只有外来文化才是适合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才是先进潮流的代表。所以,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了很大的问题。如果不处理好白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不认真思考白族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发展及传承问题,白族传统文化将会面临流失的可能.这是任何人都不愿遇到的。旅游业的开发是造成白族传统文化喃形发展的,要原因,但通过限制旅游业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民族文化是不实际的。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当中,白族文化面临粉各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怎样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白族传统文化得到有力
25、的保护及实现其现代发展? 只有清晰地分析传统文化变迁的过程,才能够提出一些保护及发展的建议,使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财产得到,视和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然而,历经沧桑的白族文化要如何才能顺应历史潮流,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恢复和传承,使之能造福一方水土,进一步丰富当代高节奏化生活,加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当代白族人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将文化的转化为经济的,以雄厚的经济物质推动文化建设是正题。我们 80 后、90 后正逐步迈入新世纪的社会舞台,关注本民族文化的恢复和传承是我们共同的使命,为之思考,建功立业,更为子孙后代营造精神信仰文化,为后人谋福祉,作为我辈同胞共同深思、探
26、索的重要话题。2 白族民歌中所体现的孝文化2.1 白族民歌的特色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 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
27、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 “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 ,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 麻雀调 ”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在白族
28、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 ,二是青姑娘 ,三是大帛曲 ,四是本子曲 。 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 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 大帛曲亦名花柳曲 ,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 中演唱。 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2.2 白族民歌中的“孝”随着历史的演进,白族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包括九板三腔十八调的“大本曲”声腔体式。白族民间谚语说:“不放盐巴的菜肴吃不成,不唱大本曲
29、的日子过不成” ,说明了大本曲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大本曲中的小调就有放羊调 、 上坟调 、 逼情调 、 祭奠调 、 问魂调 、 思乡调 。表现了白族人的忠义观、交友观、家庭观、财富观、是非观、善恶观、幸福观、生死观、婚姻恋爱观等。即便其中有很多儒家传统文化的观念,白族人也是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变成了白族自己的文化。而其中就涉及到大孝、中孝、小孝。大孝可说到国家、忠义,中孝可说到父母家庭,小孝可说到婚姻恋爱。不管世界怎么发展,白族民歌又如何改变,它本身所体现的孝的本质都不会随其改变。2.3 白族民歌中孝文化的具体体现“青姑娘子阿姐,今天姊妹来团聚;
30、海尾河边来祭你,把你苦情叙。 ”, 这 2是大本曲里面青姑娘悼歌中的几句突出孝的方面,歌曲大意是说妹妹在元宵佳节去河边祭奠自己的姐姐,来表达自己对去世姐姐的哀悼跟思念之情。 “此生若能嫁好人,父母敬成头上天;相待如同亲骨肉,再苦心也甘。 ”, 也是 3青姑娘里面恋歌中体现婚姻恋爱,父慈子孝,幸福家庭的歌词,白族民歌中很多都是情歌,而青姑娘里面的情体现的更淋漓尽致,它不仅写出了男女在恋爱中的欢喜以及心里面的忐忑,更把对家庭的责任跟父母的孝顺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自从嫁进婆家门,童养媳妇难做人,世上恶婆数哪个?数我婆婆狠!十里雷声百里闪,公婆犹如头上天;一肚苦水无处诉,哑巴吃黄连。嫁到婆家真伤心
31、,天还不亮要起身,隔壁公鸡叫头遍,胆颤又惊心。挑水几担婆婆数,讨火迟回丈夫唬,板脸瞪眼来数落,苦水何处吐?” 是青姑娘里面的苦情 4歌中部分,民歌里面写到一个女子因为嫁到一个不幸的家庭里,遭受公婆,丈夫、小姑的不公平待遇,受尽各种折磨跟痛苦却无人诉说。自己自从嫁到婆家再也没有了自由跟幸福的凄惨故事。“一封书信捧手心,替我带给我先生,上写夫君亲手拆,为妻报家音:家中大小都安健,堂上父母好精神;未知你身可清吉,妻我思念深。 ” 是二十四 5孝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不仅说出妻子在家赡养父母任劳任怨,而且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担心和思念。“你妈只知请巫婆,不想吃药治病跟
32、。她想树叶能结果,菩萨变医生。这里提来猪排骨,赶快烀给你母亲。叫她吃了长力气,莫做短命人!” , 黄氏女 6对金刚经是白族民间叙事诗,亦曾被编为大本曲。它是目前搜集到的白族民间长诗中最长的一首,有两千多行。诗中含蓄的反映了外来的佛教与白族本主崇拜之间的冲突。黄氏女是个善良勤劳的白族劳动妇女,她的丈夫赵联芳则是个冷酷无情的屠夫,一个漂流浪荡的赌棍,经常毒打妻子儿女。在赵联芳的统治下,黄氏女承受着沉重的劳动、折磨与家庭负担。黄氏女到太子会拜佛,路上遭雨淋,生了病,丈夫对其不闻不问。阎罗王派小鬼传她到阴曹学金刚经 ,她哭别丈夫儿女,赶赴阴曹。阎罗王见她对金刚经背得滚瓜烂熟,且身体力行,在人间甘受种种
33、磨难,乐善好施,便让她女转男身,重返人世。体现了孝的思想。最后,黄氏女不但自己信佛,还劝别人信佛,得出“念经是件好事情,吃斋的人是好人,诚心致意去烧香,替今日修下”的结论。 黄氏女对金刚经收集于剑川沙溪。黄氏女的故事在云南白族地区历来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黄氏女死后能知身后事,游地府,回阳间与其子女相会时撕心裂肺的哭诉惨境的描写,曾牵动着多少白族人民的心!“盖世功名立国古,尊贵朝廷受爵禄,仁慈治理众人民,才比周文武。忠实敬天地父母,教育子孙尊释儒,念礼不绝钟磬声,消灾又添福。 ” 是山花 7碑译文,是明景泰元年(公元 1450年)白族学者杨黼撰,原立于圣元寺,今移到大理市博物馆。其碑文内容是描写
34、大理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大理国时代治化。而从中选中的几句更把上到国家社稷,中到孝敬父母,下到教育子孙。无不体现了孝道思想,让后人把这样的思想发扬光大。3 白族民歌的孝文化传承和发展3.1 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承文化,文化也因教育的存在而得以传承和发展。面对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不同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受到极大的冲击,面临一种两难境地:要么进一步对各种异文化开放,要么继续以传统的生活方式应对。现代化进程是现代与传统不断冲突、融合和演进的过程,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不仅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整合、基础文明养成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资源,也可以成为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共同依持的价值元素。3.
35、2 当今白族民歌孝文化的现状白族众多的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现了白族地区的山川景物、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家庭婚恋、阶级矛盾、人际关系等生活状况,并且还通过这些有形事态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客观地反映出白族人思维方法上的特点及他们对世界。即便其中有很多儒家传统文化的观念,白族人也是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变成了白族自己的文化。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白族民歌以及其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大理的白族调一方面,仍是白族民众最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但另一
36、方面,这种民间艺术不论从生存环境、演唱场域、传承方式还是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效用价值都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白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就成为了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3.3 白族民歌孝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及其方法当前白族民歌的生存环境、演唱场域、传承方式还是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效用价值都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存在了很大的问题。而要让白族民歌孝文化能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以爱亲,功利为动力。个人是亲族,父母血脉的延续,子辈之生命为父母所生。人一生下来就受到父母的养育,感受父母的爱,再经过与父母长期相处,必然会受到父母之爱深刻,持久
37、的影响,子辈自然就会形成对父辈的爱敬与怀念。善事父母之种种行为皆出于爱之真情父母爱子女谓之慈;子女爱父母谓之孝。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源于子女对父母的爱,孝道产生于爱的自然之情。因此,孝道的本质含义是善事父母,是出于对父母亲人深深的爱和基于血缘亲情的不忍之心。爱人是一切道德感情的源头和道德行为的动力,而爱父母则是人爱,博爱的起点,正是这种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构筑了孝道的大厦,并使孝道得以延续。孝道得以传承的另一动力是功利。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无一不是获得赞扬和回报的,而历朝历代大都提倡孝道,封孝子以高官厚禄,将孝子之名和行孝的事迹载入史册,刻上牌坊,扬名于世。让人们看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仅
38、有名誉也有利禄,于是产生爱敬父母的功利心。以“化”为主要方式。个体孝道观念和行为的获得,使其在与家人,宗族,社会交往中体现出来,孝道的观念和行为给个体交往对象造成的影响,会使他们对该个体产生强烈的认同。以“诚”为基本原则。白族在吸收,传承文化时,必须要坚持“诚”的原则,这是由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大理自古就是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汇中心和交通枢纽, “南方丝绸之路”的中心,民族迁徙的大走廊。这就迫使世居在这里的白族不得不广泛吸收异族文化。若她封闭自己,一成不变地固守自己的文化,久而久之,就会在自身所处的“通道”上形成一道障碍。而东西南北的人群,文化必须要从此地通过,遇到障碍只有尽力
39、清除,这样一来,白族就无立锥之地了。另一方面,在与异族交流的过程中,白族若完全抛弃自己的原有文化,也难以逃脱灭亡的后果。面临如此环境,白族只有采取以自身文化为本,不断融合,吸纳其他文化的传承机制,才能使自身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和发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水平
40、差异较大,只有根据不同特点分类进行教育引导,汇集全民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使之真正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行为规范,发挥实际作用。4 结束语参考文献1黄颂.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J】.孝感师专学报 1997(2).2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J】.伦理学研究 2004(4).3杨周相.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4张秀红.中国孝文化教育及其现代意义探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5任满丽.对 “孝”的观念继承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 1997(3).6陈爱平.孝说 【M 】.重庆出版社 20
41、07.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 【M】人民出版社 2001.8路丙辉.中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2(1).9方国瑜.略论白族的形成,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75.10张锡禄.南诏与白族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11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2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伦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3 美C.P.费茨杰罗德.五华楼,刘晓峰,汪晖译.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4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
42、育功能研究【J 】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15施维达,段炳昌 .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6段鼎周.白族源流之管见【J】.白族学研究 1996(6).17黄雪梅.大化无形 云南大理白族祖先崇拜中的孝道化育机制研究【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8段伶,施珍华 .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19詹承绪,张旭 .白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2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五分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9).附录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
43、M】 .北京:中华书局,1986:244-1246段伶,施珍华.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283-84段伶,施珍华.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385-86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五分册4【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9):12-15段伶,施珍华.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5116-118段伶,施珍华.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674-76段伶,施珍华.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2):769-73致谢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序幕,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留恋。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也真正的把我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收获,生活中有欢喜也有艰苦。感谢师长教师四年来对我宵衣旰食的教诲,对我生长的关心和爱惜。学交情深,情同兄妹。三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一辈子去珍藏的回忆。末了,我要特别感谢李丰春导师,感谢她耐性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她在我论文写作中的不断鼓励,才让我能在两个月里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陈文2011 年 12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