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第一中学 李海彦摘要: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很多中学美术是美术欣赏教育而不是美术文化教育,这是不完整的。而美育并不是具体的艺术教育,也不是单一的情感教育,他应该是充分体现着美学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学科。它通过向青少年提供某种审美理想的概念和范本,对其人生态度、人格境界、心理结构、文化素养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进而培养和造就一种新的文化品格。关键词:美学思想、感性、知识目标、人的目标、美育、现实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文化品格“美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2、,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一、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思考1、社会外部环境。目前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这是一个大众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市场经济、商品大潮为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大幕。这一文化特质决定了大众文化的许多长处,同时也造成了它的某些缺陷,在大众文化繁荣的背后是文化的精神性被物质性逐步取代的恶果,降低了文化的人文含量,出于赢利的目的,大众文化往往追求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对于人们的官能快感
3、、感性欲望、原始冲动的过度纵容和曲意迎合有可能孵化出一种浅薄、粗陋、萎靡、弛懈的文化风尚,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将产生严重的消解作用。凡此种种,对于青少年危害尤烈,成为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同时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2、学校内部环境。学校美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而目前学校美育之困境的造成,既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又与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分不开,同时也是由对于美育本质的模糊认识所致。其一,目前学校美育受到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干扰,而学校美育的力度与这种干扰的强度不成比例,形成较大反差,学校美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落后,其作用和效果相对有限,中小
4、学教师在一个学期中苦口婆心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可以在一个假期中丧失殆尽,大学教师辛辛苦苦教了四年所达到的效果抵不上毕业分配所带来的思想波动。其二,学校美育在学校中受到智育的排挤,而所谓“智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考试和升学率,升学率成了支配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普遍存在以升学率评校、评教、评学的情况,相形之下,美育变得可有可无,其重要性在思想上得不到确认,甚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上都得不到保证。其三,目前学校美育的目的和内容不明确,一般偏重于初步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人文导向的目标感不强烈,造就新型文化品格的目的尚未真正确立,同时美育的形式也偏于陈旧、落后和单调,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够,严
5、重影响到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二、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在关于美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其期望和学习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一种是成为美术家。另一种是接受美术文化教育,其中,我们的中学美术普遍接受的是美术欣赏教育而不是美术文化教育,这是不完整的。这便构成了美术教育具有必须培养出美术的生产者与美术的消费者的特有教育特质与行为结构。而我们中小学阶段
6、的美术教育目标我认为也应该是知识目标的弱化与人的目标的强化。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其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目标的地位十分独特,它既是一种目标,但相对人的目标而言又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必须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人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
7、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恐怕人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 是:“Aesthetica 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感性认 1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
8、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的目标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所以审美教育要能够解放人的感性。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
9、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 ,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明(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的文明。现代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初,“理性也已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能、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理性,有害于理性的。哲学用来理解人类生存的范畴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的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冲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和压制的东西。日常语言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说教或猥亵的语调。从柏拉图到现代世界,有关黄色作品的法
10、律,对快乐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 2正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制,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川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喜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人们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而琐碎的时光。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到处可见这种“千百万人的病态性的冷漠态度。” 而 3在法国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现代人这种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小职员,甚至面对恋爱、死亡这些人生大事,他的表
11、现都是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下已经变得异常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将逐渐退化。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月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4“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雪之状,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莫不使人 5悟以物色,应物斯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
12、情发。” 可 6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 、丰富和激情。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由此可见,美育并不是具体的艺术教育,也不是单一的情感教育,美育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美学这门“人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充分体现着美学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美学以对于永恒的宇宙之谜和深邃的人生真谛的思索、追踪和破解为使命,它通过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于存在价值的不断追问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而为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为历史发展增添巨大的精神动力,美学关心的是人的本质、价值、潜力、目标、成就等一系列终极性的问题,是如
13、何提高和优化人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旨趣等根本性的问题。美学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美育的重新定位具有了内在的依据,当代学校美育应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以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为神圣使命。再次,美育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它常常表现为一种人文理想。这种人文理想只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不完全属于知识的领域,而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信念、信仰的领域,是一种价值的界定。一般说来,健全的社会价值体系必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现实价值观,一是理想价值观,这二者相互抗衡、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也必
14、须有这两个部分,凭借这种现实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也可能导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的滋蔓,这就需要理想价值观来加以制约,加以引导。学校美育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理想便归属于理想价值观的范畴,它通过向青少年提供某种审美理想的概念和范本,对其人生态度、人格境界、心理结构、文化素养发挥规范和引导作用,进而培养和造就一种新的文化品格。三、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那么,美术学科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现代美术学科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揉合
15、两者来设定美术的学科目标。 (1)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 (2)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3)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4)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这里特意将培养美术兴趣列入美术学科目标中,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目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之后不是对美术兴趣益浓,而是越来越厌恶美术,我们的美术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如果,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 ,能够培养起对美术的终身兴趣,那将是美术教育的一个莫大的成功。将培养美术兴趣设定为
16、一个目标,会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国外的一些美术课程目标也已将培养美术兴趣列入其中。 在确定了美术教学的目标之后,就是选择达到这些目标的一些学科内容。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是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的学科知识我们必须慎加选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中,分类是不同的,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方式。 (1)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学(美国)。 (2)表现和欣赏(日本)。 (3)美术知识、美术创作和美术与生活(我国香港)。 (4)表现、鉴赏和实践(我国台湾)。 (5)绘画、工艺和欣赏(我国大陆)。 尽管这些分类的方式不同,但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大同
17、小异。相同的包括绘画、印制、工艺、设计、雕塑、 建筑和欣赏等,相异的有的还包括书法、摄影等。 应该说,这些学科内容的涵盖大体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其要求和难度。而且,其中一些内容的取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像明暗调子素描,目前的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就有明确的要求,而且许多教材也体现出来。而实际上,由于知识能力、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技法的可能性非常小,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如果要保留这一内容,必须降低要求和难度,没有必要勉为其难地让学生理解明暗调子复杂的变化规律,而采取简单的明暗推移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和凹凸,学生掌握起来就可能容易得多 。同样,条件色的表现也是一个难度
18、相当大的问题,其取舍也应认真加以考虑。 教学内容要求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我们知道,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一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其中的一些学生肯定是不公平的。一般而言,学生可以分为一般、较好和较差三个层次,当然 ,教学内容要求的制定,主要针对的是一般层次的学生。但这种教学要求对较好和较差的学生仍是不公平的, 一是吃不饱,一是吃不了。所以,教学内容的要求应该具有一种弹性,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这种弹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种仍以一般层次的学生为参照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同时降低较差学生的要求和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一级的内容要求;另一种是根据一般学生和较差学生之间的某种程
19、度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同时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后一种方法可能更值得提倡。因为它在整体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且,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基本动势是一致的。新的形势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作出种种的思考和应对。只有充分认知了美术教育的特有性质和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将美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社会化行为进行好。笔者在此不揣简陋,提出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仅是笔者 20 年美术教学实践中对当下美术教育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 书馆,1981 年,第 142 1页。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 2115 页。注: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年,第 383 页。文心雕龙物色篇 4 5 6(该论文荣获 2008 年云南省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