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5 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第十六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检测题本检测题满分:100 分,时间:60 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生命起源条件的是( )A.原始地球中有水蒸气、氨、甲烷等原始大气B.原始地球存在高温、紫外线、雷电等自然条件C.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D.原始地球有丰富的氧气,供给原始生命进行呼吸2.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形成和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分别是( )A.原始海洋和原始大气 B.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C.都是在原始海洋中 D.都是在原始大气中3.生命起源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2、是(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大分子物质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D.由原始生命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4.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大分子物质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构成独立的体系D.从独立的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5.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进行的,当时的条件是( )地球表面温度慢慢降低 地球内部温度仍然很高 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中有相当数量的氧气存在 地球表面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A. B.
3、 C. D.6.下面的事实中,支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是( )科学家通过检测发现,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中有氢气、氨、甲烷、水蒸气、硫化氢等气体1953 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通过火花放电的方法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1969 年,人们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中发现了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A. B. C. D.7.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 )原始哺乳类 原始鸟类 原始爬行类 原始两栖类 原始鱼类A. B.C. D.8.对埋藏在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的分析,证明生物的进化顺序为( )从简单到复杂 从矮小到高大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A. B.
4、C. D.9.低等的动植物是由原始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演变而来的,这些原始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是在( )A.原始陆地上 B.原始海洋中C.原始江河中 D.原始高山上10.细胞色素 c 是一种蛋白质,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 c,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猕猴的差异较小,与马的差异较大,与果蝇的差异更大。由此,你判断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黑猩猩 B.猕猴 C.马 D.果蝇11.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阶段,即胚胎初期都具有鳃裂和尾。这个事实说明( )A.这几类动物的祖先都有尾巴B.陆生的脊椎动物都是从水生脊椎动物进化来的C
5、.这几类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或极为相似的祖先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12.人体保留了哺乳类所具有的阑尾、体毛和尾椎骨等痕迹。人体的这些痕迹器官在生物进化中属于( )A.古生物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胚胎学证据 D.分子生物学证据13.在 18501950 年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成虫由多变少,深色桦尺蛾成虫则由少变多,对此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浅色桦尺蛾个体体色逐渐变深B.像树皮一样,多数桦尺蛾的体表被熏成深色C.环境的变化对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不利,对深色桦尺蛾的生存有利D.深色桦尺蛾的个体繁殖能力比浅色桦尺蛾的个体繁殖能力强14.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6、是(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而会导致种内、种间出现生存斗争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的有利和不利与生物的进化无关C.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现代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5.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 )身体重心下移 骨盆变长变窄 下肢骨增长 脊柱由弓形变为“S”形A. B. C. D.16.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A. B. C. D.17.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 )A.其他动物入侵 B.地形
7、和气候的变化C.为了扩大领地 D.为了躲避敌害18.下列不属于古人类能够用火的意义的是( )A.改善身体的营养 B.有利于脑的发育C.提高制造工具的能力 D.使前肢解放出来19.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类是( )A.南方古猿 B.能人 C.直立人 D.智人2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类的进化过程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B.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C.人类在短暂的进化过程中,从被动求生的弱者变成能够主动改造环境的强者D.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21.古 猿 从 树 上 下 到 空 旷 的 地 面 生 活 后 , 身 体 结
8、构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变 化 是 ( )A.由四足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B.双手从行走和支持身体中解放出来C.使用天然工具和制造工具D.脊柱从弓形变为“S”形2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类人猿和人类一样有 A、B、O、AB 等血型B.黑猩猩和人类的 DNA 差异很小C.类人猿与人类是近亲D.感冒、肺结核、天花等人类疾病不会在类人猿身上发生23.下列哪项不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环境条件?( )A.气候由温暖湿润变得干燥寒冷B.气候由干燥寒冷变得温暖湿润C.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D.稀树草原取代大片的森林24.人类学家把下列哪一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9、( )A.下肢骨增长 B.直立行走C.骨盆变短增宽 D.脊椎从弓形变为“S”形25.下列四种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猴子 B.大象 C.阿拉伯狒狒 D.猩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26.(10 分)阅读下面有关的资料,分析人类进化的过程。资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东非大裂谷东边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人类学家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早期人类化石。1974 年,发现了距今大约 30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少女。该化石包括头骨碎片、下颌骨、躯干骨、四肢骨等,占全部骨架的 40%。她的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比较粗壮,这些与人相
10、似;但脑容量较小,犬齿较大,臂长大于腿长,这些与猿相似。1959 年发现的距今200 万年前的能人头骨化石,比“露西”的脑容量几乎大出 50%,头骨形状更像人,牙齿较小,并且在发现能人化石的地层中,还发现了简单的石器和使用过的兽骨。资料二 研究表明,北京猿人生活在 50 万年前,住在天然洞穴里,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他们的四肢骨在长度、形状等方面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和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但他们还表现一些原始的性状,如身材稍矮,体格粗壮,前额低平并向后倾斜,鼻子宽扁、颧骨高突、眉脊粗大,没有明显的下颌。与早期人类相比,他们的大脑发达,脑容量平均已达 1 059 mL,并且能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另外,
11、在他们居住过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上下数层的灰烬,内有被烧过的木头、各种动物骨骼和石块等。(1) “露西”的骨盆、下肢骨与现代人相似,请你尝试描述她的运动方式。(2)在发现能人化石的地层中,同时发现了简单的石器和使用过的兽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在北京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灰烬的遗迹,这说明了什么?(4)从“露西”到北京猿人,脑容量逐渐增加。这对人类的进化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27.(10 分)根据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科学家在对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的 DNA 分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张黑猩猩和大猩猩应该和人划分到一个分类属性。分析结果如下:在上述四种类人猿中,长臂猿与人类 DNA
12、分子相差最大,猩猩次之,而黑猩猩与人类 DNA 分子相差较小,并且小于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间 DNA 分子的差别。(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四种类人猿在进化过程中,与人类分开最早的是哪种?次之是哪种?分开最晚的是哪种?(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战争不断爆发,资源被疯狂掠夺,环境污染严重,森林遭到砍伐,使黑猩猩和大猩猩濒临灭绝。试从“人猿同祖”谈起,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猿类。28.(10 分)达尔文发现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 15 种陆生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南美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自然选
13、择学说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其原因。(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 变异,为大陆龟的进化提供了 。(2)在不同岛屿的特定条件下,龟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的 ,是不同岛屿上龟类进化的 。(3)不同岛屿的特定环境的 作用,保留了有利变异的个体,并决定了龟类的进化 。(4)有利变异通过 作用得到积累和加强,经过上述长期进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显著变异的不同 。29.(10 分)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加上不少花农缺乏农药使用的基本常识,用药不当,导致花木上有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越来越多,而且抗药性(农药的抗药性是指被防治对象,如病菌、害虫、杂草等对农药的抵抗能力,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同一地区长期、连续使
14、用一种农药,或使用作用机理相同的农药,使病菌、害虫或杂草对农药的抵抗力提高)也越来越高。如果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开始使用的时候对某种害虫的杀虫效果非常显著,随着农药使用时间的延长、使用频率的增加,杀虫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下图是根据实验测定的长期使用某农药后的害虫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证明,害虫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比较强的个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产生曲线 AB 段的原因是什么?(3)曲线 BC 段说明了什么问题?(4)如何防止或减少害虫产生抗药性呢?30.(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研究人员对比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后发现,两者
15、之间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其基因组的大部分可排序区域几乎没有区别。材料二 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曾经在刚果国家公园的一处沼泽地捕捉到大猩猩使用工具的现场镜头:一只被科学家称为利亚的雌性大猩猩在过河时使用树枝测量水深。当时利亚打算趟过一个看起来并不深的小水塘,但是它下水后刚走了几步就发现水已经没到了它的腰部。于是利亚返回岸上,从一棵枯树上拽下一段长树枝,它拿着树枝再次走进水中,一边走一边测量前方的深度,直到前进了 9 米多才返回。(1)资料一说明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 ,即 。(2)资料二说明大猩猩具有 的能力。(3)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 。(4) (多选)人类与大猩猩、黑猩猩相区别的特点有(
16、 )A.直立行走B.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C.足有五趾D.具有语言E.两眼生在前方F.大脑发达第 5 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第十六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参考答案1.D 解析:本题考查了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原始大气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原料;原始海洋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场所;紫外线、闪电等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能量。而那时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生命进行厌氧呼吸。2.B 解析: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等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降雨汇入原始海洋,并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并在外表
17、形成原始界膜,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这种独立的体系不断完善,当具有了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后,原始生命便诞生了。3.C 解析: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阶段至今未被证实,但它是生命起源的必要条件。4.B 解析:胰岛素是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5.B 解析:原始地球的客观条件是原始生命起源的必要条件,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存在。6.B 解析: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流经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之间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演化,形
18、成原始生命。在陨石中发现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和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这说明原始生命可能来自于其他星球。7.D 解析: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都是由原始爬行类进化而来的,D 项能正确的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8.D 解析:越久远的地层中的化石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居多;越晚近地层中情况则相反。化石证据能证明生物进化的三大趋势。9.B 解析:原始单细胞生物要完成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于周围的水环境。10.A 解析:细胞色素 c 是一种具有 104112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从进化上看,细胞色素 c 是一种结构相对稳定的分子。据科学家估计,它的氨基酸顺序每 200 万年才发生 1%的改变。正因为
19、细胞色素 c 分子变化的缓慢和保守,所以它在进化过程中才能被保留下来。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 c 中,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反映了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所了解的几十种生物中,细胞色素 c 的分子中有 27 个氨基酸残基是相同的,其余的氨基酸残基则随生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生物间的同源性程度,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差异越大,表明亲缘关系越远。11.D 解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
20、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迅速重演了它们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即都有尾。同时,也说明古代脊椎动物原始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鳃裂。12.B 解析:古生物学是根据生物化石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确定化石所属生物种类和产生的顺序,从而获得生物进化关系的科学;比较解剖学是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种不同生物的器官位置、结构及起源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对生物进行的研究,对不同生物中有关蛋 白 质 和 核 酸 组 成 单 位 的 排 列 顺 序 进 行 比 较 , 得 出 差
21、 异 , 从而 确 定 生 物 之 间 的 亲 缘 关 系 的 远 近 。13.C 解析:19 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体表是浅色的。深色的桦尺蛾易被捕食者发现,而浅色的个体不易被发现。后来,由于该地区城市工业的发展,环境受到了污染,树皮被熏成黑褐色,浅色桦尺蛾的数量逐渐减少,深色桦尺蛾的数量逐渐增多,因为浅色桦尺蛾易被鸟类捕食,而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捕食。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表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桦尺蛾的生存,与环境相一致、形成保护色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则容易被淘汰。14.B 解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对变化了的环境条件能够适应的变异类型(有利变异)可以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22、使有利变异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不利变异)则被淘汰,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 同 , 因 而 形 成 的 生 物 种 类 和 形 态 结 构 也 不 同 , 也 就 是 说 现 代 物 种的 多 样 性 是 自 然 选 择 的 结 果 。15.D 解析: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呈“S”形等。16.B 解析:生命起源是从无机物到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非生命物质在原始海洋中组成生命体。由于生存环境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转向地面生活,前肢演化出能劳动的手,后肢用于行
23、走,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是人类的起源过程。17.B 解析:在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环境的改变使古猿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进而使身体结构发生变化,使直立行走成为可能。18.D 解析:火的发现,使古人类由吃生食改为吃熟食。饮食结构的变化,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制造工具的能力;复杂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脑越来越发达。但火的使用并没有将前肢解放出来。19.A 解析: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20.C 解析: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极其漫长的。21.A 解析:此题考查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这些变化的重要性和先后顺序。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直立行走的
24、出现是其他各种变化出现的先决条件。题中的四个选项均为古猿在营地面生活后所发生的重要变化,但由于两足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的前肢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是其他变化不能做到的。所以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四足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22.D 解析:类人猿也会和人一样患相同的疾病,如天花、感冒和肺结核等。23.B 解析:在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环境由温暖湿润变得干燥寒冷。24.B 解析: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25.D 解析:猩猩属于类人猿,类人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26.(1)直立行走。 (2)说明能人已经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并且用这些工具来打猎以维持
25、自己的生活。 (3)说明北京猿人可以使用火。 (4)脑容量的增加使早期人类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条件,同时大脑增加了新功能,能够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合作,总结经验,更加适应环境,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解析:从“露西”的骨骼化石来看,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下肢骨较粗壮,可支撑身体,利于直立行走。在同一地层中同时发现能人化石和石器、兽骨,可以推测能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在北京猿人居住过的山洞发现了灰烬遗迹,可以推测北京猿人已经可以使用火。从“露西”到北京猿人,脑容量越来越大,说明人类在逐步进化,使人类早期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条件,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进化,脑越来越发达,产生了新的功能,并产生了语
26、言,群体间相互交流合作,更加适应环境,促进了人类的发展。27.(1)长臂猿与人类分开最早,猩猩次之,分开最晚的是黑猩猩和大猩猩。 (2)我们应该保护猿类的生活环境,尽可能避免战争,减轻对猿类的危害。解析:(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DNA 分子的差异可以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DNA 分子相差越大,说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反之,DNA 分子相差越小,说明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2)人类的聪明才智,使人类从自然界的弱者变成了强者。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影响生物圈的面貌。而与我们同祖先的现代类人猿,却由于种种原因,数量日益减少。人类应当视类人猿等各种野生动物同自
27、身一样,都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对于人类的近亲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人们应当加强保护,善待它们,与它们和谐相处。28.(1)微小、不定向的 原始材料 (2)生存斗争 动力 (3)定向选择 方向 (4)遗传 种群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29.(1)这说明了害虫个体之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 (2)产生曲线 AB 段的原因是在使用农药的环境中,抗药性差的害虫由于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被淘汰掉了。 (3)曲线 B
28、C 段说明了害虫向抗药性逐代增强的方向发展,这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起选择作用的是这种农药,这种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4)防止或减少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方法主要有:轮换用药。不要长期、单一地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这样就可以切断害虫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混合用药。两种作用方式和机理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可减缓害虫抗药性发生的速度。农药的间断使用或停用。当一种农药已经引发了某种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该农药,则害虫的抗药性会逐渐减弱。解析: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各种变异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30.(1)原始祖先 森林古猿 (2)使用简单工具 (3)类人猿 (4)ABDF解析:基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基因组的相似程度可直接反映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资料一显示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极近,他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直立行走使四肢分工明确,前肢得到解放,用于劳动、取食、使用和制造工具,在群体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语言,并使大脑高度发达。类人猿虽然具有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但不会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脑的发达程度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