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 15 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 1段中的 “ 冒了严寒 ” 说明什么?2、第 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 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 “ 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 ? 1、第一段中的 “ 冒着严寒 ” 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 ” 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 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 “ 我 ” 悲凉的心情。3、如何理解第 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 “ 阿! ” 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2、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 “ 我 ” 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 “ 我 ” 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 “ 我 ” 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 “ 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 ?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 “ 我 ” 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第 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 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3、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思考n1、 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n(人的变化)n2、看看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阅读课文填写下表。思考 : 1、小说刻画了哪几个 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我”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外貌外貌语言语言 对我的对我的态度态度对生活的对生活的态度态度 少年闰土少年闰土十一二岁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毡帽、银项圈 红活红活圆实的手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健康壮实活泼刚健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语言朴质生动动 热情纯真热情纯真友好热情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纯真平等友谊友谊热爱生活热爱生活 生
4、活知识丰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无忧无虑中年闰土中年闰土脸色灰黄脸色灰黄 皱纹深皱纹深 极极薄的棉衣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只是摇头摇头 谦恭又含糊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迟钝麻木恭恭敬敬恭恭敬敬 呼呼 “我我 ”老爷老爷悲哀痛苦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寄托神灵是什么原因使闰土产生了这样的变化?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变化原因变化原因对比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深
5、层原因: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青年 杨 二嫂 老年 杨 二嫂外貌动 作总 体形象擦着白粉,擦着白粉,年轻美丽年轻美丽 凸颧骨,薄嘴唇凸颧骨,薄嘴唇终日坐着终日坐着 尖利的怪声,絮絮地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说 ,塞手套进裤袋,塞手套进裤袋豆腐西施豆腐西施圆规形象:自私、圆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搬弄是非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 杨二嫂杨二嫂对比对比端庄文静端庄
6、文静豆腐西施豆腐西施泼辣刻薄泼辣刻薄自私自私 圆规圆规社会挤压、扭曲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可笑、可气、可恨、可怜1、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 势利贪婪(或:市侩) 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闰土: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 贫苦农民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 小市民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对比及作用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 巨大变化,豆腐西施小 英
7、雄 情同手足神异图画圆 规木偶人 厚 障 壁萧索荒村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比及作用 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 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之外,还有那些对比描写?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2、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鲁鲁 迅迅内容梗概:(复习)鲁迅于 1919年 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 1921年 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本文以 “ 我 ” 回故乡的
8、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通过主人公闰土及杨二嫂 20年前后的变化 ,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小说(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四步骤:1、通过 描写 分析人物性格2、通过 情节、环境 补充人物性格3、通过 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4、通过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思想通过 描写 分析人物性格(合作学习)思考:1、请分组圈划寻找课文中对少年和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第三小组寻找圈划)2、请分析圈划寻找出的人物描写并说说两个时期的闰土各有什么性格特点(第一、二小组寻找圈划并分析交流,第三小组复述或简要点评)闰土人物形象探究外貌(少年闰土 -12、 15段) (中年闰土 -
9、55段)脸 /眼:颈:手:衣着: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红活圆实的手 ( 55段) 头戴一顶小毡帽灰黄,很深的皱纹,眼肿得通红(没有银圈了)手提纸包和烟管粗笨开裂,像松树皮头上一顶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健康、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凄凉(对照)形象:语言描写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滔滔不绝 吞吞吐吐都是乡间趣事 客气话,生活的痛苦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客气迟钝生活辛苦 闰土人物形象探究哥弟相称, “ 迅哥儿 ”讲捕鸟、捡贝壳、看管西瓜等许多新鲜希奇的事态度恭敬叫 “ 老爷! ”“ 水生,给老爷磕头。 ”“ 老太太。 ”“ 非常难 ”动作描写(行动) 15段: 怕羞 便和我说话 熟识了 59段: 动着嘴唇,却
10、没有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12段:手捏一柄钢叉 用力刺去 68段: 迟疑 就了坐 递过纸包 30段: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72段: 只是摇头 沉默 默默地吸烟 30段: 带给我一包贝壳和 鸟毛 55段: 浑身瑟缩着,手提着一个纸包 纯真善良淳朴善良天真活泼勇敢机灵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闰土人物形象探究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生活艰辛通过 描写 分析人物性格(要点明确)1、凡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重点是 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 关键词3、关注具有 双关意义 或 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通过 情节、环境 补充人物性格(合作学习)思考:请依次根据小说情节
11、回答下列问题并通过思考分析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情节对闰土的性格进行探讨(带 “*”号的由第一小组同学回答,其余由第二、三小组同学依次作答 )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课文中,小时候闰土和我说了几次话?5次思考:这几次对话有几个省略号?4个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这些省略号里省略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省略了无穷无尽的希奇好玩的事,说明闰土什么都知道,很活泼开朗和聪明可爱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可以看出,小时候闰土和我是什么关系?在我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无话不说的小伙伴、闰土在我心中是一个小英雄,我们是好朋友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课文中,中年闰土和我说了几次话?5次思考:这几次对话
12、有几个省略号?9个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这些省略号里省略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说不尽、道不明的苦楚,说明闰土难以诉说自己数不清的苦状,痛苦难言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中年闰土和我说话前的神态如何?欢喜、凄凉、恭敬思考:*现在的闰土和我说话为什么要这样?为了表达自己足够的谦恭和尊敬分析情节,把握人物 :思考:*可以看出,中年闰土和我是什么关系?在我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和我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闰土在我心中变成了一个苍老贫穷、迟钝麻木的木偶人通过 情节、环境 补充人物性格(要点明确)小说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 事件的发生
13、与发展过程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 性格特点通过人物性格分析 人物形象 (合作学习)思考:请依据已提炼出的人物性格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要求概括为:XX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这样的形式(第二、三小组可不作性质评价)中年闰土是一个苍老贫困、凄凉、客气迟钝、生活辛苦、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闰土人物形象探究少年闰土是一个健康、朝气蓬勃、热情开朗、见多识广、勇敢机灵、天真活泼、纯真善良的小英雄通过人物性格分析 人物形象 (要点明确)人物形象应该是 人物性格与其 身份地位 的综合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XX是一个(人物性格)的 (人物身份地位、
14、性质、评价等)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思想 (合作学习)思考:小说塑造少年和中年不同时期的闰土目的是什么,造成闰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各小组分组讨论,第一小组旨在讨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了什么主题,第二、三小组讨论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回答)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变化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情同手足 厚障壁变化原因 :封建等级观念小说 通过 闰土和杨二嫂 20年前后的变化 ,描绘了 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揭露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 ,表达了 作者改造旧社会、创
15、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心思想:通过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思想 (要点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 社会矛盾 与 现实生活 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分析时如能准确把握这两点,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小说(小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四步骤:(再复习)1、通过 描写 分析人物性格2、通过 情节、环境 补充人物性格3、通过 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4、通过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思想作业:1.抄写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四步骤( 所有小组均须完成 )2. 分析 故乡 中另一人物杨二嫂的形象,要求写明步骤( 第一小组须完成,其他小组选做 )3. 比较阅读:请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 孔乙己
16、,试分析人物形象( 所有小组选做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思考: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故 乡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 )原名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随后发表了 孔
17、乙己 、 药 、 故乡 等,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 阿 Q正传 主要作品集1、小说集两部: 呐喊 ; 彷徨 2、散文集一部: 朝花夕拾 (原名 旧事重提 )3、 散文诗集一部: 野草 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 朝花夕拾 散文 社戏 故乡选自 呐喊 ,小说写作背景 :1919年 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 “希望 ”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 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我 ”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 不能指作者自己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hu
18、ch xng jing hun png阴 晦 猹 五 行 装 弶 獾 猪 篷 隙bin ku b ch lngl竹 匾 胯 下 髀 骨 愕 然 嗤 笑 伶俐h s xn b gng m吓 瑟 索 潮 汛 秕 谷 打 拱 隔 膜 jn nin di wng zsu chn寒 噤 廿 年 深 黛 惘 然 恣睢 潺 潺 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回到阔别 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4、题为 “故乡 ”,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 “故乡 ”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
19、文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回到阔别 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明确:约半个月左右依据:“第二日 ”( P55第 5自然段), “这样的过了三、四天 ”( P62第 1自然段), “又过了九日 ” ( P65第 7自然段) 等。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又过了九日 ” 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3、 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明确:“ 第二日第二日 ” :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母
20、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见到杨二嫂“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 : 会见闰土会见闰土“ 又过了九日又过了九日 ” : 动身启程动身启程结构分析第一层:第一层: 写写 “我我 ”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 “我我 ”回故乡回故乡 的时间和原因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层:叙述第二层:叙述 “我我 ”在故乡在故乡 的见闻、感受。的见闻、感受。第三层:写 “我 ”离开故乡 的心情、感想,表达了
21、“我 ”对新生活的向往。开头到第开头到第 自然段自然段第第 自然段到第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自然段第第 自然段到结尾自然段到结尾56 7778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4、题为 “故乡 ”,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 “故乡 ”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阅读 15 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 1段中的 “ 冒了严寒 ” 说明什么?2、第 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 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怎样理解 “ 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 ? 1、第一段中的 “ 冒着严寒 ” 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 ” 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
22、心情 。 2、第 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 “ 我 ” 悲凉的心情。3、如何理解第 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 “ 阿! ” 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 “ 我 ” 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 “ 我 ” 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 “ 我 ” 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 “ 故乡本也如此, 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 ?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 “ 我 ” 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
23、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第 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 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思考 1、 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人的变化)2、看看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阅读课文填写下表。思考 : 1、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我”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肖像肖像语言语言 对我的对我的态度态度对生活的对生活的态度态度 少年闰土少年闰土十一二岁十一
24、二岁 紫色圆脸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毡帽、银项圈 红活红活圆实的手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健康壮实活泼刚健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语言朴质生动动 热情纯真热情纯真友好热情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纯真平等友谊友谊热爱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无忧无虑虑中年闰土中年闰土脸色灰黄脸色灰黄 皱纹深皱纹深 极极薄的棉衣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只是摇头摇头 谦恭又含糊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迟钝麻木恭恭敬敬恭恭敬敬 呼呼 “我我 ”老爷老爷悲哀痛苦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寄托神灵是什
25、么原因使闰土产生了这样的变化?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变化原因变化原因对比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变化的原因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青年 杨 二嫂 老年 杨 二嫂肖像动 作总 体形象擦着白粉,擦着白粉,年轻美丽年轻美丽 凸颧骨,薄嘴唇凸颧骨
26、,薄嘴唇终日坐着终日坐着 尖利的怪声,絮絮地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说 ,塞手套进裤袋,塞手套进裤袋豆腐西施豆腐西施圆规形象:自私、圆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搬弄是非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 杨二嫂杨二嫂对比对比端庄文静端庄文静豆腐西施豆腐西施泼辣刻薄泼辣刻薄自私自私 圆规圆规社会挤压、扭曲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可笑、可气、可恨、可怜1、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 势利贪婪(或:市侩) 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
27、变化。 闰土: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 贫苦农民杨二嫂: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 小市民二人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对比及作用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 巨大变化,豆腐西施小 英雄 情同手足神异图画圆 规木偶人 厚 障 壁萧索荒村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比及作用 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 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之外,还有那些对比描写?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 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2
28、、通过对比描写要突出什么?突出故乡前后的变化。孔乙己鲁迅背景简介 孔乙己 写于 1918年冬天,当时以 新青年 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 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 “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 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 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阔 绰 舀 出羼 水蘸 酒打 折 了腿间 或附 和
29、颓 唐(chu) ( yo )(chn)(zhn)( sh )( jin )( h )( tu )和 睦 ( h )和和 面和 稀泥( hu)( hu)折 扣 ( zh )折房 间 ( jin )间咸 亨 ( hng)享 受 ( xing)绽 ( zhn)砚 ( yn)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到了明、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明朝以后主要是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很大。图 为 科举考试场所南京江南贡院科举制度院 试:一般童生(不管年龄大小)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的为 “生员 ”,叫
30、 “进学 ” ,也就是中了秀才。乡试: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 “举人”。其中第一名称 “解( ji) 元 ”,二至十名称 “亚元 ”。会试:乡试后第二年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称 “贡士 ”,第一名称 “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参加者是贡士,考中称 “进士 ”。前三名分别称 “状元 ”、 “榜眼 ”、 “探花 ”。今日绍兴的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 孔乙己 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现在的咸亨酒店,是 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
31、一部分( 1 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 4 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 4 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第二层( 10 11节)写孔乙己断腿后到酒店喝酒,仍遭到取笑。第三层( 12 13节)写孔乙己 的悲惨结局 。 ( 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北南厨房 仓库店堂酒座间曲尺柜台帐桌长衫主顾想一想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2、讨论:前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提示:作者
32、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把 “短衣帮 ”与 “穿长衫 ”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 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从 “我 ”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姓 名 身体状况学 历 主要活动地点特 长 家庭成员 主要人际关系姓孔名不详 童生 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咸亨酒店掌 柜 买卖关系 短衣帮 同为 “ 站着喝酒 ” 的 “ 酒友 ” 关系 丁举人 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 “ 摔下来 ” 了的可怜虫与 “ 爬上去 ” 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 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33、无主要生活经历 替人家抄抄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常去咸亨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一事无成主要成就想一想1在第 4-9小节(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中找出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2、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描写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外貌描写 穷困潦倒、好逸恶劳、时常遭受欺凌 语言描写 摆读书人架子、迂腐可笑、自命清高 神态描写 死要面子、热衷功名 动作描写 炫耀自己、掩饰恐慌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录像中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34、。2、默读课文第 11节,注意圈划有关语句,看看课文和画面内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3、结合课文和录像,第二次出场的孔乙己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一次出 场性格特点第二次出场总 体感受外貌 脸 色身材衣服语 言神 态动 作清白高大长衫之乎者也涨红颓唐排黑瘦盘腿夹袄不分辩恳求摸热衷功名 穷困潦倒 好逸恶劳 死要面子 迂腐可笑肉体被摧残精神被摧毁山穷水尽走向毁灭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议一议:社会原因自身原因“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选自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
35、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 ”“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 ” 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质疑讨论:、 “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文章最后说 “
36、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句中 “的确 ”和 “大约 ”矛盾吗?不矛盾。“ 大约 ” 表示是 “ 我 ” 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 “ 的确 ” 表示 “我 ” 猜测的结论。 、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的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这篇小说用第一人
37、称 “ 我 ” 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 1) “ 我 ” 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 “ 我 ” 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 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划出来看看有什么作用 ? 酒店中的人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
38、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孔乙己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尽摧残,他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 ”贯穿全篇,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强烈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批判了群众的麻木。读者对孔乙己的平价:1、鲁迅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2、叶圣陶 潦倒、不幸的读书人。3、李欧梵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4、刘再复 美学家 贫贱而悲惨的 “多余人 ”,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
39、识分子。5、钱理群 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 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练笔:请发挥想象,给本文再续上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结尾。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 1)酒店的格局 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 2)故事发生的时间 清末( 3)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对比 短衣帮:站、外穿长衫:坐、里“我 ” 线索人物2: 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生活片断?请找出来并分别加以评析。(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人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无聊的嘴脸,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笑声里蕴藏着悲凉的意味。(
40、2)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 “进学 ”。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 “ 进学 ” ,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受尽了成人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说话。他把毫无用处的 “ 回 ”字的四种写法当做学问来炫耀,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很深。而 “ 我 ” 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说明了人们鄙视孔乙己的原因。( 4)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孔乙己的善良而又迂腐可笑的形象。他只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这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
41、孤独。( 5)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这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孔乙己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尽了摧残,他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大约 ”表估计、推测, 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 “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 “的确死了 ”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请问你是如何理解 “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这句话的含义的?(二)默读课文。(二)默读课文。要求: 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原因。、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孔
42、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3)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43、孔乙己鲁迅读了课文,你们 看 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来看 孔乙己的?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孔乙己看着
44、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群众 尤其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 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 “残酷 ”做娱乐,拿 “他人的苦 ”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 “幸免 ”。 鲁迅 暴君的臣民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 “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
45、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 ”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掌柜 看 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 呐喊 自序看客们的所作所为对文中的哪些人造成了伤害或影响呢?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鲁迅 南腔北调集 经验 1933鲁迅的 “看 ”和文中众人的 “看 ”一样吗?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时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
46、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丝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课文学完了,但是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愿你们这些中国的脊梁能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强大的中国!你们能够感受到肩上的那份沉重吗 也许,这节课结束了; 也许, 还没有结束 作业:课外阅读鲁迅作品 祝福 、 药 自题小像鲁 迅解题、简介作者 1. 自题小像 是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在日本东京学习时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诗作。诗本无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2.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
47、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等,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热风 华盖集 而已集 坟 等,辑有 鲁迅全集 。写作背景 自题小像 诗本无题 ,系鲁迅于 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 ,剪辫题照 ,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 chng)的。这首诗即是许寿裳发表 怀旧 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 ,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 ,后收于鲁迅 集外集拾遗 一书中。 鲁迅于 1931年重写时题: “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 自题小像 是一首七言
48、绝句。诗是鲁迅 21岁写的, 51岁重写。在 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 “诗戒 ”。这是 呐喊 和 彷徨 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学习指南(一)1.自读古诗,结合生字表等资料读准字音,理解新词。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读一读磐石(厚而大的石 头 )推荐 自荐 举 荐轩辕 轩 然 轩 敞 学习指南(二)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结合书中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的思想感情。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注释灵台:指心。神矢:爱神的箭。荃不察:语出 离骚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本诗指我的心思不被察觉、不被理解。荃:在本诗中指国民,民众。荐:献。轩辕: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汉民族的始祖,始终代之中华民族。译文: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射中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故乡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 , 我甘愿把我的热血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 许寿裳在 怀旧 一文中,对 自题小像 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炼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园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 寒星 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