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34.50KB ,
资源ID:641739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4173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伤寒论的方剂的度量衡转化.doc)为本站会员(gnk289057)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伤寒论的方剂的度量衡转化.doc

1、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 1200 个黍米重 12 铢,两个 12 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 shi,在后来读 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

2、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 1 斤250g,汉代的 1 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合之为合(读ge)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 合20ml 1 升200ml 1 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 8 合,就是 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 1 升就是 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 1 尺。那么 1 寸和 1 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

3、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 ,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 5 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 14 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 寸2.3cm,1 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 8 尺,也就是 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 铢1 分 4 分1 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

4、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1 斤从 200g 上升到了 600g 左右,1升从 200ml 上升到 1000ml,1 尺从 23cm 上升到了 33cm。在不到 1000 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

5、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

6、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 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

7、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 枚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 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 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 就可

8、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 200ml 进行称重就是 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

9、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 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 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 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 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 3.5cm,长 23cm,称重大概是 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 2.3cm 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 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 粒去皮尖是 40g,桃仁 100 粒称重是 30g,枳实一枚是 18g(中等大小) ,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 25g,乌头一枚大约是 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 11.5g。仅供参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