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果说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是“悲壮美”,莫扎特的音乐艺术世界主要是“亮丽美”,里面还包含着忧郁、悲伤,当然是丝丝缠绕的,隐痛纤悲式的淡淡忧伤。或者说是深沉的伤感,迷人的忧郁。比如不朽的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初听莫扎特的东西,只感受到它的明朗,欢快,但是里面的哀伤是要细细品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经意间你会泪流满面。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便是莫扎特以歌为哭。演奏和欣赏这部协奏曲则是我们在以歌哭莫扎特。只有用一个哭字才能描述、刻画莫扎特和我们的灵魂状态。我们尤其要哭他的慢乐章。因为这些旋律或主题实在太好,好得要死,要命。所以我们只有一哭。当然不是落眼泪,不是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而是掉心泪。有时眼泪心泪一
2、块掉。我们只有用哭来表达我们的灵魂同他的慢板乐章的共鸣;来表达我们对生的困惑,死的惆怅,并对他的音乐发出啧啧赞叹,他居然写得这般好,这般妙绝!哭是笑的极至。笑到极至处,是会笑出眼泪的。所以赞叹莫扎特音乐,只能用哭,而且还是根本的哭,形而上的哭,哲学意义上的哭。不错,牛、类人猿、大猩猩有时也会流眼泪,然而只有人才会有根本性的哭,形而上的哭,哲学意义上的哭。婴儿呱呱落地,大哭一场,便是根本性的哭,因为他不愿来到人世间来受苦受难;他预感到人生是场悲剧。1820 年春,有人看见英国诗人济慈坐在村子外,对着故乡的自然景色痛哭。这哭,便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性质和意义。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建安作家阮籍,向往大自
3、然,爱慕老庄,或闭户著书,累月不出,或登山玩水,竟日忘归,每至途穷,心恸哭而返。这哭,可不是一般性的市井哭,而是哭人生形而上结构的荒诞;哭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阮籍每每想起人生的根本荒诞结构,便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不过音乐还是不能帮助他作最后解脱,所以只好忧思独伤心。在莫扎特的无数作品的慢乐章里,都有阮籍式的“忧思独伤心”;都有阮籍式的恸哭。所以特有感染力。哭声里头又有一种大美。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要是内心没有根本的哲学性质的哭,他就很难接近莫扎特的音乐,也把握不了莫扎特之魂。2莫扎特曾写下过这么几句话值得我们注意:“为升进天国而拼搏,当然是壮丽的,崇高的,但是活在这可爱的尘世同样是美好
4、无比!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人吧!”这就是莫扎特音乐的主题,也是我们爱这个伟大音乐家的原因。创作背景莫扎特(17561791)的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K622,创作于 1791 年。是作者为他的好朋友单簧管演奏家安东斯塔德勒(17531812)所作。 历来的作曲家们为单簧管而写的协奏曲数量很少,莫扎特也不例外,他只写了一首,也仅仅是这一首,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品。而正是这位天才少年率先发现了单簧管乐器的魅力,并写出了能充分发挥其性能的不朽之作。 莫扎特在 1784 年与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理想的共济会组织结缘,此时对莫扎特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此时,他的健康恶化,演
5、奏次数越来越少。在莫扎特经济拮据时,共济会会员以金钱资助他;同时,在共济会这个环境里,他的已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由于精确的音乐礼拜仪式在共济会里并不存在,使莫扎特能在自由的创作氛围中发展特的艺术语言:一种脱去保守的严格对位法,使洪亮音质和庄严节奏得以最大发展,表现人类大团结的意蕴。莫扎特的好友安东 斯塔德勒,它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单簧管演奏家,也是共济会会员,他优异的演奏技巧,激发了莫扎特创作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首协奏曲的魅力不仅在于合适地使用了单簧管的最佳音区,还巧妙地运用了高、中、低各个音域音色的迥异,并尽量用最低音附近的音域及最高音附近的音域做对比而产生奇妙的效果。它不仅将独奏乐器
6、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充分发挥了其灿烂的演奏技巧。乐曲中担当主角的绝不仅仅是单簧管,而在单簧管与乐队的彼此交相呼应中,乐队也对整个乐曲的艺术结构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而且独奏乐器不时也挑起伴奏的担子,这些都使得此曲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交响性因素。 3此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从巴塞特协奏曲改编而成,也是为了斯塔德勒所写的乐曲,不知为何写到 199 小节就停止了,整个乐曲将单簧管如丝般的清新音色与莫扎特开朗的性格,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第一乐章略带怀旧心情般的惆怅,第二乐章恬静中略带忧伤的旋律,第三乐章轻快跳跃的快乐气氛,莫扎特的阳光,莫扎特的真性情,都在其中了。听这首作品我们能体验到忧伤抑郁之感,虽然凄
7、婉忧伤,但又经常反过来,表现为旷达,给人以爽朗、峻伟的感觉,好似那泰山顶上灿烂的阳光。但在那阳光后却又经常漂浮着几朵乌云。 这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在这之后三个月,莫扎特辞别人世,乐谱也在他去世 10 年后出版,莫扎特无缘亲眼看到此首协奏曲被演奏,人们动容感动的盛况。乐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Allegro 快板。A 大调,44 拍,双呈示部奏鸣曲式。首先由乐队呈示庄重典雅的第一主题,该主题在这一乐章中多次出现,具有主导意义。在动力性的第一主题之后,本来应出现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副题),然而,莫扎特却别出心裁地在此处加进了一段同名小调 a 小调的插句型主题,好似有着无比忧郁和惆怅的主题
8、在弦乐器的陪衬下,由主奏单簧管多情地奏出。经过一句承上启下的连接性乐句后,与第一主题形成明显对比的歌唱性第二主题才在属调上呈现,它温情含蓄且缠绵幽静。乐队引子以弦乐组的一个温柔抚爱的主部主题开始这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单簧管独奏段都在一个最能表现这种乐器天鹅绒般的,给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开始。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允许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了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效果甚至比乐章开始时更柔美。独奏单簧管的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的陈述。紧接着,听到单簧管用忧郁的小调式吹出一个对比旋律。他巧妙地发挥了独奏单簧管各种复杂的演
9、奏技巧,而且与乐队水乳交融。尤其精彩的是,展开部里单簧管明亮的高音区与淳厚的4低音区之间有趣的对话,身兼二职的单簧管很像莫扎特歌剧里对唱的女高音和男低音,音色、性格对比鲜明强烈,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形象。这些惆怅的笔触,即使在活泼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总是挥之不去 第二乐章,Adagio 柔板。D 大调,3 4 拍,三段体曲式。慢乐章开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见的最优美的创作旋律,三段体曲式经典中的经典,极品中的极品。由独奏单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乐队引子 这一乐章柔美恬静,极富诗意,舒缓的旋律里不时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主部旋律由独奏单簧管平静地奏出。这一美妙的乐章与其说是协奏曲,不如
10、说是室内乐或女中音的歌剧咏叹调,它以独奏单簧管的自白为主,乐队只予以轻微的对答。宽广而又深沉的主题出现在属调上,依然由独奏单簧管奏出。这首柔板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和音乐表现要求极高,常常单独拿来作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因为作者在完成该曲的两个月后便突然辞世,所以,有人称此段音乐为莫扎特的“天鹅之歌”。该段音乐于 1985 年在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拍摄的电影 走出非洲中作为配乐,有些忧伤却又充满对生命依恋的音乐婉转悠远,再次不胫而走,被无数人所钟爱,甚至被一些乐迷奉为是“人类音乐史上最美的旋律”。当你用心听完这首伤悲的挽歌时,或许也会认为,给出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为过。 第三乐章,Rondo 回旋曲。
11、Allegro 快板,A 大调,68 拍,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一改前面慢板沉重的曲调,显得轻松而有趣,它以音域或节奏的对比造成几分幽默的气氛,在表达欢乐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怨。 莫扎特用了三个愈来愈欢腾的副题,分别出现在回旋曲主题的各次反复间。在回旋曲基本主题的各次回复之间,可以听到越来越欢腾的插段,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一泻而下,直落到单簧管的最低音,紧接着又急转直上,比前次升的更高。莫扎特探索并利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手法简朴,炉火纯青。 当回旋曲的主题第四次出现后,乐曲在乐队全奏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不愧为大师的莫扎特,写作手法简朴而又炉火纯青。协奏曲总谱配器为:长笛二、大管二、圆号二
12、和传统弦乐组。 5莫扎特与单簧管单簧管是一种被发现和使用较晚的乐器,直到十八世纪中期,才由曼海姆乐派介绍到乐队里来。这个乐派的奠基人著名作曲家约翰斯塔米兹(17171757)为该乐器写下了第一部协奏曲,他的儿子卡尔斯塔米兹(17451801)后来也写了不少单簧管作品,具有明显的曼海姆风格。这些作品对于训练声音和掌握该时期的风格有一定的意义,然而笔触简单,社会影响不是太大。在莫扎特的时代,其它几种木管乐 器都在大型交响乐队里取得了固定的位置,担当各自的声部,唯独单簧管还没完全定型,音域也相对要窄,但是单簧管独特的音色引起了莫扎特的兴趣。1778 年,他巡回演出到慕尼黑,慕尼黑乐团里的单簧管引起他
13、的极大的兴趣,单簧管圆润甜美的音色令他着迷,他赞叹道:“如果我们也有单簧管该有多好!你想象不出一个交响乐团里有了长笛、双簧管,再有了单簧管,效果是多么气派!”从那以后,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兴趣大增,当年就在第 31 号巴黎交响曲中写进了单簧管声部,在后来的第 39 和第 40 交响曲里都用了单簧管。莫扎特的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则当属管乐协奏曲中的一部典范之作。不仅从作曲意义上说,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有高度艺术水准的单簧管协奏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作品,把单簧管这一表现力丰富的乐器以更加喜人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而且在乐队中也站稳了脚,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莫扎特逝世以后,音乐家们纷纷效法他,把单簧管写
14、进自己的歌剧和交响作品中,并写出更多的单簧管作品。而后来被誉为浪漫派音乐诗人的德国音乐家韦伯(17861826)才接过了莫扎特的大旗为单簧管乐器的发展和成熟继续着自己的不朽贡献。在此之后,由于音乐上对单簧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引起对这种乐器的改进。乐器制造者为了满足演奏者提出的指法上的要求,不断给乐器打上新的孔,加上新的键,并研究改进键子的排列方式,以适应各种调性的演奏。单簧管的键子被增加到 13 个,后来是 15 个,最后定型在 17 键上,而今天的演奏者手中的乐6器又有 18 键、19 键甚至是 21 键。它的音域宽广,达到三个半八度,各个音区的音色从沉郁到淳厚圆润、华丽嘹亮,可谓丰富,人们称它是“木管乐器之王”。所以,如果从乐器发展的历史意义上来讲,莫扎特也可以算作是单簧管的开山鼻祖了。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现在是音乐学院里单簧管学科的必修曲目,是演奏家的音乐会曲目,也是国际比赛的固定曲目。莫扎特对单簧管的恩泽是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