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材说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 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学习目标】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读懂篇章大意, 过好语言 难关。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 的思想内涵。“吾与点也 ”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 难点所在。【教学内容】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
2、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以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 四书”。论语共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
3、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中的“ 子” 特称孔子。 二、解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全文结构谨严,以 “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 ”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 的谦虚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诱。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三、分析课文朗读标题。子路、曾晳、冉有、
4、公西华侍坐。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侍坐,即陪长者聊天。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朱熹 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 。“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中国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 长 。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 这 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 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中国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 还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5、原” 是宽阔平坦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 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 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 课文里,孔子分 别称呼他的四位弟子 为“由”、 “求”、“赤”、“点”,即直呼其名,
6、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晳,从析从日。人教版 2006 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08 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 ”。是印刷错误吗?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现行图书中有关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析从白的 “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中都写作“ 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
7、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 。其 实,“晳 ”与“皙” 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晳,是“ 晰”的异体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二字混用的情况呢?最后,康熙字典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拼音:x,部首:日【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韵】思积切,音析。【五经文字】晳从白。相承多从日,非。【正韵】曾点,字晳,本从白,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故收入。【正字通】按从白者为白色之皙。从日者为明辨之晳。二字义各异也。可见,“ 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为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
8、改” ,所以,后世治论语的学问家大都沿用“皙(从析从日) ”字。这些大方之家都遵从了语言发展中“ 约定俗成”的原则。我 们学语文,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负责任。四、理解并探讨四子之志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 根据内容, 课文可划分 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 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 尔对曰 ”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 ”到结 束):写孔子评志。3、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简洁完整的语句概括。子路:千乘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
9、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 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 晳:“ 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4、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五、深入探究读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点语段,讨论如下问题:1、从 对子路之志的评 价中,你 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 对弟子
10、的评 价恰如其分。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 ,看来,孔子是个出色的老师。)2、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的沉默不语,以及后来回答曾点问题时孔子的评价,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孔子认为,冉有多才多艺,知礼 乐,可以礼治国,但他却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却说自己“愿为小相” ,他们都没有使自己做到“ 人尽其材。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志向太过远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尽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们中考高考选择学校,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工作岗位一样,不一定是学校越好,职 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
11、社会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应该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谄媚讨好,不卑躬屈膝,用 实力说话。)3、曾 晳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晳说的是志向吗?孔子为什么说“ 吾与点也”?(性情宁静淡泊之人, “鲁之狂士”;胆大而心细,当他们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问孔子为何哂由,又 为什么对冉有、公西 华的志向不着评价。曾 晳与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边去春游。这种“与人乐乐”的和谐欢乐的生活图景,正是推行礼乐教化的结果,是以礼治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 ,即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4、根据文意回答,孔子说“吾与点也” 时为什么“喟然” 而叹?(“喟然”是长叹惋惜的 样子。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
12、结合课文来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说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满意, 觉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为他们叹惋;而当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立即表示赞同。二是结合曾晳的身世来理解, 钱穆先生持这种看法。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这样解释道: “盖三人皆以仕 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狂门之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巢 许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结合孔子“ 喟然”“与点”和曾点身世综合分析, 当不应排除这种可能,尤其是曾晳终生不仕, 久居故乡, 又是孔门狂士,因此, 当他
13、在“ 侍坐”中说出一番务实可行的志向时, 孔子眼见弟子的长进也会由衷地予以赞叹。这正是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体现。)5、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但他对三个弟子的志向都作了评说,就是没有 评价曾皙的志向,你认为孔子会怎样阐述他的理由?参考答案:A、曾皙描述的是一幅舒适安逸的春游图景,一个国家的人民能享受如此的生活,说明了国家安宁,人民富裕,生活舒适,这是孔子施行“仁政” 的理想状态,与孔子的治国主张一致。B、曾皙想做一个施行“ 仁政 ”的国君,他描绘的是一些左右侍从陪伴国君,前呼后拥地去游玩的图景。也是孔子的治国理想。C、曾皙的理想最为远大,他也想治理好一个国家,而且他的理想表达得更 为委婉含蓄,可见四
14、个弟子中最长于辞令的还是曾皙。D、这是孔子“礼乐治国”的主张的体现。E、曾皙描 绘的是一幅 隐士的 隐居生活。孔子思想上很苦闷,他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用“仁政” 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只有鲁国的国君采用过,并一度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后来他听信小人之言,不再采用孔子的主张,所以他“喟然叹”,表现了他内心的苦闷。六、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短短的“侍坐”一章,廖廖 315 字,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 实了解,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
15、价和指导,孔子 对弟子们严格要求,从而 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材,同时,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的。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 修齐治平”之精髓,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 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
16、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 20 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继续阅读论语,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七、同步练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58 题。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 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
17、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 乐,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 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三予者出,曾暂后。曾暂曰:“夫三予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 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对下列加黑词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毋吾以也 加之以师旅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相同,不同 B 相同, 相同 C不同, 相同 D不同, 不同 6翻
18、译下列句子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 _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_ 7下面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原因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 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 和语言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 ”,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 “哂之”,是笑子路太不 谦让,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8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二人志向的评价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达。 参考答案: 5D6(你 们) 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 假如有人了解你 们,那么打算怎样做呢?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7D8 孔子认为,冉有、公西华都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他 们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只不过讲得很谦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