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生活,让品德课堂绽放光彩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沙彩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要求我们老师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要让学生真正走近生活,体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关键词】开放 生活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现在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2、。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让学生自由讨论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关于讲文明公德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3、这样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出发,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再通过具体形象的照片,使学生进一步看到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争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得出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体现了课程追求有效性这一理念。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二、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现实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连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
4、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走进生活,他们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道路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垃圾袋、污柴油等,清澈的河水不见了,还散发着臭味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探讨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这样就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
5、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三、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在教学活动中,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
6、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家乡的变化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
7、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四、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伸出我的手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拥有的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和身
8、边一些生活艰难和不幸的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过。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将“我和聋哑儿童手拉手”活动、为地震灾区捐款活动有效地整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现实生活的教育的力量,让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关注时事,充分发掘并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每一个老师应尽的义务。近日,恰逢青海遭遇地震,课堂上,我便组织学生聚焦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镜头,交流一个个感人的救援故事,现场组织学生为地震灾区捐款,有效地发挥了现实生活的教育的力量,从而引发孩子
9、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让主动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五、大力拓展课外资源,体现课程的生活性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思品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树立“大教育”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必须要有具体行动的反馈,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提升。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课堂上引导学
10、生从一些知名的残疾人入手,了解他们身残志坚的崇高品质,感受他们在平常生活工作中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事迹,引发情感共鸣,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且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再谈谈自己打算以怎样的行动帮助残疾人,以怎样的行动计划去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走近残疾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把行动落到实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宽广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
11、欢度国庆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地区是怎样欢度国庆的,他们正在做什么?让学生了解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生活在和平的大家庭里,感到无比幸福。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使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品德课堂真正绽放光彩。参考文献: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李克东. 改善学习 M. 吉林:吉林出版社出版, 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