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亚监狱 刘磊,认罪悔罪教育第一讲,犯罪的基本特征,认罪悔罪,犯罪的基本特征,一个罪犯到监狱接受改造,是因为犯了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处以刑罚。人进了监狱是不是就能够承认犯罪,服从判决,安心改造呢?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罪犯进入监狱以后,做到承认犯罪,服从判决,安心改造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是因为,有的罪犯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犯了罪还稀里湖涂,有一个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认识的过程;有的罪犯自知犯了罪,该判刑,但心理上难以承受,总在寻找开脱罪责的理由,有一个接受教育、消除侥幸心理的过程;也有个别罪犯犯了罪,不认罪,有意抵赖,顽固对抗,有一个转变立场观点的过程。所以我们说,罪犯进入监狱后,认罪服判是
2、“第一关”。认罪服判是老实接受刑罚的前提条件,是安心改造、积极改造的思想基础。只有实在的、真诚的认罪服判,才能在改造的道路上开好头,起好步。 一个罪犯要做到认罪服判,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犯罪,犯罪为什么要受到刑罚处罚;同时要懂得刑罚的一般常识。这对于端正认罪态度,服从法院判决,反省所犯罪行,积极接受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犯罪(板书)我国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
3、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规定表明,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之所以要把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就是因为这些行为对于我国社会具有危害性。这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在我国,哪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哪些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决定的。凡是危害他们利益和意志的行为,就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如杀人伤害,抢劫财物等;二是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实施了某种行为,就对社会
4、造成某种危害,即使这种危害的后果还没有发生,也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例如破坏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并未倾覆;实施爆炸并未成功等。无论某种行为已经造成危害后果,或未造成危害后果,这种行为本身是危害社会的行为,都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同它的社会危害性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某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刑法才把它规定为犯罪,因而也就有了刑事违法性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刑法规范不仅包括刑法的条文,还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有关法令、决定。1979年我国刑法施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陆续制定、颁布了一些单行刑事法规,对
5、我国刑法作了修改和补充,包括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凡是触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上述此类决定的行为,也就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1997年我国刑法作出修订,将决定中有关刑事责任的决定纳入新修订的刑法,同时公布废止部分决定。但此前依据决定判处的刑罚,仍然是正确的、合法的、有效的。 第三,犯罪是应受到刑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应受刑罚惩罚,这表现了国家对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凡是犯罪的行为,都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至于如何处罚,是由犯
6、罪的性质和情节决定的。有的罪犯犯有严重的罪行,但有立功的表现,所以给予减轻或免除处罚。这并不是说他的犯罪不应受处罚,而是根据不同的情节,处罚的结果不同而已。犯罪有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之分。我国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有明显的区别,罪犯往往混系这种区别,如果不是出于法律上的无知,那就是企图减轻罪责。,罪犯犯罪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法律所作的规定是严密明了的。想通过混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来减轻罪责,实际上是幼稚可笑的。 二、刑法及其执行我国刑法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对犯罪分子进行处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刑罚是各种强制方法中最严厉的一种,它不仅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和政治权利,而且还可以限制或者有期、无期地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甚至可以剥夺少数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的生命。,思考题,1、犯罪的概念是什么? 2、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