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模经济理论,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2019/4/8, 开放市场后,两国生产者面临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国。企业有可能通过增加产量形成规模经济,使平均成本下降。如果美国先行一步,将轿车生产扩大至200万辆,成本和价格随之降到每辆1.5万美元,就有可能占领日本市场。 在市场被瓜分的情况下,日本生产轿车的成本被抬高,没有必要继续生产轿车与美国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只是把美国轿车赶出日本市场,回到
2、没有贸易状态。一国资源总是有限的,美国不可能同时生产所有产品。日本将资源转移到卡车生产上,将产量扩大至200万辆,并以每辆1.5万美元的低价向美国出口。由此形成两国的分工生产和汽车的双向贸易。,2019/4/8,分工和贸易的结果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得到更有效使用,各国的消费量也没有减少。 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国家,也照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基本假设,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克鲁格曼模型中的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竞争,而是垄断竞争,2019/4/8,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3、,又具有垄断的因素。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2019/4/8,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或称“异质商品”。 3、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资源流动性较强。,其中:li是i企业劳动需求,是固定投入,xi是企业i的产出,是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系数,L是社会总劳动力或总人口,ci是每人对产品i的消费,Lci代表产品i在市场上的需求,基本假设模型,(1)投入产出关系函数,(2)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3)产品市场均
4、衡,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短期均衡,长期均衡,垄断竞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整理上式得:,总成本:,边际成本: W,企业利润最大化短期均衡,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利润为零即:TR=TCTR=Pixi TC=WLi=W(+xi)整理得:,PP-ZZ模型,d/dc0,P/W与c是正相关的,PP曲线的斜率为正,P/W与c的关系是负相关,ZZ曲线斜率为负,PP-ZZ模型,由于Lci=xi,所以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企业数或产品种类等于总劳动除以企业的劳动投入:,右式分子分母同除以L,得:,2019/4/8,结论,1、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
5、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2、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福利,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假说,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斯坦 林德尔(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 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的变动/收入的变动,实际需求、喜爱偏好、收入水平 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化所作的需求反应。 恩格尔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一、决定需求的因素,es1 富有弹性 高档物品(奢侈
6、品) 0 es 1 缺乏弹性 生活必需品 es 0 负弹性 低档品(劣等品)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家庭总支出,林德尔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核心思想: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者行为假设 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基本观点 :,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基础之上 制成品贸易应该发生在两国
7、具有重叠需求的商 品之间 一国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产品流向、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CC1,二、需求偏好不同而产生的贸易,图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 OP表示二者的关系E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的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三、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结 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
8、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评 价,贡献: 1.很好的提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更贴近实际。 不足: 1.年轻的
9、理论,并不完善 2.完全归因于需求偏好相似的贸易,有失偏颇,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 2、哈佛商学院浓厚的管理学传统。以往理论主要从经济学、成本角度,认为一国只要遵循比较成本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就可获利,各国利益是一致的,强调市场看不见手的作用。波特认为各国、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完全竞争下各国应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获取更多利益,从管理学角度强调看得见手的作用。,迈克尔波特,迈克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
10、院教授,并兼任世界上许多公司和政府机构的咨询顾问,是当今世界有关竞争策略与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权威之一。 著名的三部曲: 竞争战略1980年(提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 竞争优势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提出了“钻石理论”) 研究逻辑: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组织,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
11、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一、“钻石”理论,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4组基本因素: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生产要素与国家竞争优势,要素的分类,初级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和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而高级要素对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初级
12、生产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1)老练挑剔的买主可促进产品高标准的建立。买方的高质量要求会使国内公司感到买方压力,促使其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波特认为,由于国内买方与公司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嗅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并在买方压力下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并确立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相反,买方要求越低,容易使厂商安于现状,产品质量,
13、服务提高得越慢。因此,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可使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能使公司率先意识到新的国际需求的到来,积极从事产品创新,并使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同时,国内领先的需求还会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使公司的新产品和公司得到发展的机会,(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国内需求增长迅速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众多独立的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实行多元化生产,减少公司的风险。 若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较快达到
14、饱和,则会迫使公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相关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 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水平对某一行业的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原因,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 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波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韩国的录相机和录相带,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等产业几乎都是相伴相生的)。 一国要使自己的某
15、一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注意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分布的集中、信息的交流,取得地方经济和集团经济效果,建立起强大的产业簇群。,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与国家竞争优势,不同国家的公司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上。,国内竞争与国家竞争优势,机遇和政府作用,机遇是指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资成本的剧变(如石油危机、导致石油成本的飚升),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性需求、战争等。 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发展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丧失,落后国家的公司可利用新机会获得竞争优势。,机遇和政府作用,竞争
16、优势的创造主体是企业,但是政府可以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环境。(如政府可以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为企业降低外部成本;通过政府采购影响本国需求等),二、“优势产业阶段”理论,1.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2.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3.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4.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要素驱动阶段(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在这一阶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只能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所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
17、对世界经济周期和汇率十分敏感。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的人均收入,但要素推动的经济缺乏生产力持续增长的基础。按波特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都处于这一阶段,某些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处于这一阶段。 中东产油国靠石油的经济,投资驱动阶段(资本密集型),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进行竞争。但随着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及要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能否实施适当的政策是很重要的。按波特的标准,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进入
18、这一阶段。“二战”后,只有日本和韩国获得成功。 广东民工荒,创新驱动阶段(高级要素),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要注重和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作为努力的目标。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美国、德国、瑞典在20世纪上半叶也进入这一阶段。日本,意大利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发达国家抓两头:产品设计、营销,财富驱动阶段(国际竞争力衰落),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长期的产业投资
19、不足是财富驱动阶段的突出表现。进入财富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是“富裕的”;另一方面又是“衰落的” 。这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按波特的标准,英国已经进入这一阶段。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德国等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入这一阶段。 英国存在一庞大的食利阶层,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以美国为例,重要的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有: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硅谷;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在底特律;互惠基金、生物技术、软件与网络、风险资本投资集聚在波士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聚在纽约
20、;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聚在西雅图;房地产开发集聚在达拉斯;化工业集聚在得克萨斯与路易斯安娜两州南部交界处;影视娱乐业集聚在好莱坞。,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一是外部规模经济;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评,评价: 是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的一个超越,更加接近现实。 其对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以及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探讨,对一个国家、行业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评,局限性: 对产业的选择(已结构化的产业) 集中在探讨成本、质量、顾客服务、营销等竞争优势上,而忽略了企业为什么具有优势。 过多的强调了企业
21、和市场的作用,仅把政府的作用作为一个辅助作用。,本章小结,弗农用产品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来解释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从技术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充裕国家。产业贸易是同一产业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向流动。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的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较好地解释了当代国际贸易的实际。,本章小结,规模经济理论的贡献者主要是克鲁格曼,他提出的“新张伯伦模型”从产品的水平差异出发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会有产业内贸易发生,并且能同时增进两国的福
22、利。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此理论很好的揭示了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现实。,本章小结,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认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案例分析,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日本丰田公司JIT模式和美国福特公司的规模生产,JIT模式,准时制指的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
23、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这是为适应20世纪60年代消费需要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及为此生产体系服务的物流体系。所以准时生产制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减少库存,进行持续的循环式的改进。 在20世纪后半期,整个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即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否则的话,生产过剩所引起的只是设备、人员、非必须费用等一系列的浪费,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以至生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
24、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倡导以前,世界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丰田公司均采取福特式的“总动员生产方式”,即一半时间人员和设备、流水线等待零件,另一半时间等零件一运到,全体人员总动员,紧急生产产品。这种方式造成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不合理现象,尤以库存积压和短缺为特征,生产线或者不开机,或者开机后就大量生产,这种模式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丰田公司的准时制采取的是多品种少批量、短周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消除库存,优化生产物流,减少浪费目的。,规模生产,1913年4月1日福特公司引入流产线大规模生产T型汽车。福特T型车于1908年
25、10月1日推出,很快就令千百万美国人着迷。T型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可能和更多的机遇,且价格也很合理。最终的售价为260美元,是全世界第一辆普通百姓买得起的汽车。,T型车,日本车与美国车的差别,日本车没有按照欧洲制车标准来做,标准用5的钢板,日本人只用3,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第一省材料,日本的钢依赖进口;第二重量轻,这样省油又能环保;第三这样的车成本低,在遭受国际汽车销售瓶颈时,日本车有更大的降价空间与对手竞争。但是这样做的后果自然是车不经撞,安全系数低,但是日本道路狭窄,外加日本人对交通法规的遵守意识强,所以日本车在日本本国用不存在什么问题,而用到中国或者欧美则不适合,高速公路的车祸冲击,日本车根本承受不住。而欧美车的按标准制车,自然就没有日本车的优势,但是也弥补了它的劣势,欧美车油耗高,但是耐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