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1.1 倾斜角与斜率主要知识考点: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1. 当直线 l 与 x 轴相交时, 取 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 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 叫做直线 l 的倾斜角.特别地, 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 规定 = 0.2. 直线 l 的倾斜角 的范围是 .03. 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的斜率,等于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即 .tank4. 已知直线上两点 ,则有斜率公式 .12(,)(,)Pxy 2121()y
2、kx经典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一条直线 l 的倾斜角 一定存在,但是斜率 k 不一定存在.(2)直线 abc, 那么它们的倾斜角 相等.所以一个倾斜角 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即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为一个点 P 和一个倾斜角 .2. 斜率公式(1)对于斜率公式 . 特别地是,当 , 时,直线与 x 轴垂直,21ykx12x12y斜率 k 不存在;当 , 时,直线与 y 轴垂直,斜率 k=0.1(2)直线的倾斜角 =90时,斜率不存在,即直线与 y 轴平行或者重合 . 当 =90时,斜率 k=0;当 时,斜率 ,随着 的增大,斜率 k 也增大;当090k
3、时,斜率 ,随着 的增大,斜率 k 也增大. 98k【经典例题】【变式训练一】(1)已知 A(3, 2), B(-4, 1), C(0, -1), 求直线 AB, BC, CA 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2)已知三点 A(a,2),B(3 ,7) ,C (-2,-9 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 a 的值【分析】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 x1x2, 由斜率公式 ,代入即可求得 k 的值.而当21ABykxk = tan0 时, 倾斜角 是锐角;当 k = tan=0 时, 倾斜角 是 0. 三点 A(a,2),B(3 ,7) ,C (-2,-9 a)在一条直线上 ,可由斜率公式 列
4、关21AByx系求解.【解】(1) 直线 AB 的斜率 0, 所以它的倾斜角 是锐角;121437k直线 BC 的斜率 0, 所以它的倾斜角 是锐角.31k(2) , .753ABka7(9)25BCa A 、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 , 即 , ABCk5793a解得 或 .2a9【点拨】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 x1x2, 求斜率,可用斜率公式 .三点共线时,21ABykx可以利用斜率相等,由此证明三点共线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斜率相等. 此外,还可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直线方程等证明三点共线.【变式训练二】已知两点 A (-2,- 3) , B (3, 0) ,过点 P (-1, 2)的直
5、线 与线段 AB 始终有公共点,求直线 的斜率 的取值范l lk围. 【分析】可用数形结合,当倾斜角 时,斜率09,随着 的增大,斜率 k 也增大;当倾斜角0k时,斜率 ,随着 的增大,斜率 k 也增大.918【解】如图所示, 直线 PA 的斜率是 , 12(3)5k直线 PB 的斜率是 .203()k当直线 由 PA 变化到 y 轴平行位置 PC, 它的倾斜角由锐角 增至 90,斜l (tan5)率的变化范围是5, ;当直线 由 PC 变化到 PB 位置,它的倾斜角由 90增至)l,斜率的变化范围是 .1(tan21(,2所以斜率的变化范围是 .(,5)【点拨】分别计算过线段两个端点的直线的
6、斜率,体现了研究问题的一种运动变化思想. 由图象的运动变化规律,观察得到斜率的变化范围.3.1.2 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主要知识考点:进一步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1.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1212/lk2.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12l12k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
7、的,缺少这个前提,212/lk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 , 那么一定有 ; 反之则不一定 .k12/l2. 结论成立的条件. 即如果 , 那么一定有 ; 反之则不一定.1212l3. 两条直线中一条斜率不存在时,另一条斜率也不存在时,则它们平行,且都垂直于x 轴.【经典例题】3【变式训练一】 (1)已知直线 经过点 M(-3 ,0) ,N (-15 ,-6) , 经过点 R(-2,1l 2l) ,S(0, ) ,试判断 与 是否平行?3252l2(2) 的倾斜角为 45, 经过点 P(-2,-1) ,Q(3,-6) ,问 与 是否垂直?1l 1l2【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先计算 与 的斜
8、率,再判断两直线是否平1l2行或垂直.【解】 (1) = , . / MNk0(6)135250()RSk1l2(2) , , , 1tan4()12k【点拨】当 与 的斜率存在时, , . 斜率不存在l212/kl12lA时,进行具体的分析. 由此先计算出斜率,根据斜率的相等或互为负倒数,从而判别平行或垂直.3.2 直线的方程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主要知识考点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1. 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 时, ,即 ,0x0xyk)(00xk当 时, ,次式也成立,
9、而此方程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0x0y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2. 经过点 且平行于 轴(即垂直于 轴)的直线方程是 ,或),(0xPxy0y.0y3. 经过点 且平行于 轴(即垂直于 轴)的直线方程是 ,或),(0yx0x.0x4. 已知直线 的斜率为 ,且与 轴的交点为 ,直线 的方程为lky),0(blbky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点斜式:直线 过点 ,且斜率为 k,其方程为 .l0()Pxy00()ykx2. 斜截式:直线 的斜率为 k,在 y 轴上截距为 b,其方程为 .b3. 点斜式和斜截式不能表示垂直 x 轴直线. 若直线 过点 且与 x 轴垂直,此时l0,
10、P它的倾斜角为 90,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这时的直线方程为,或 . 0x0x4. 注意: 与 是不同的方程,前者表示的直线上缺少一点yk00()ykx4,后者才是整条直线.0(,)Pxy5. 截距”与“距离” 不同,截距可正、可负、可为零,而距离不可能为负值.【经典例题】【变式训练一】已知直线 经过点 ,且 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l(5,4)Pl5,求直线 的方程l【分析】【解】由已知得 与两坐标轴不垂直l直线 经过点 , 可设直线 的方程为 ,即(5,4)Pl(4)(5)ykx.4()ykx则直线 在 轴上的截距为 ,在 轴上的截距为 .lky5根据题意得 ,即 .
11、14|5|2kA2(54)10|kk当 时,原方程可化为 ,解得 ;0k2()28,5当 时,原方程可化为 ,此方程无实数解.kk故直线 的方程为 ,或 .l4(5)yx84()yx即 或 .2510x820【点拨】已知直线过一点时,常设其点斜式方程,但需注意斜率不存在的直线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从而使用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时,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以免丢解. 而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以为零,不能与距离混为一谈,注意如何由直线方程求其在坐标轴上的截距.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主要知识考点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截距式. 理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
12、适用范围;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1.已知两点 ,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为),(),(221yxP),2121yx.当 时,方程可以写成1121xy2),(2121212 yy由于这个直线方程由两点确定,所以把它叫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2. 已知直线 与 轴的交点为 A ,与 轴的交点为 B ,其中 ,lx)0,(a),0(b0,ba则直线 的方程可写成 ,次方程是由直线 在 x、 y 轴上的截距 a,b 确定的,叫1byl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51. 两点式不能表示垂直 x、 y 轴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垂直 x、 y 轴及过原点的直线.2. 线段 中点
13、坐标公式 .12P1212(,)y【经典例题】【变式训练一】3 头htp:/w.xjkygcom126t:/.j 经过点 并且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有几(,)A条?请求出这些直线的方程 头htp:/w.xjkygcom126t:/.j 【分析】可用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解题,要注意截距为 0 的情况讨论.1yab1.【解】解:当截距为 时,设 ,过点 ,则得 ,即 ;0kx(,2)Ak2yx当截距不为 时,设 或 过点 ,,xyy则得 ,或 ,即 ,或3a13010x这样的直线有 条: , ,或 头htp:/w.xjkygcom126t:/.j 2yxy【点拨】直线在两轴上截距相等
14、,直接考虑截距式方程 ,也可以用由图形性ab质,得到 k=-1 时截距相等,但本题是直线在两轴上截距的绝对值相等,还有 k=1 时的情况.若本题选用点斜式解题时,特别要注意截距都是 0 的情况,这时选用方程 .yx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主要知识考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1. 关于 的二元一次方程 (A,B 不同时为 0)叫做直线的一般yx, 0Cyx式方程,简称一般式.2. 直线一般式方程 化为斜截式方程是 ,表示斜率为0()AByACy
15、xB,y 轴上截距为 的直线.ABC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对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一般作如下约定:一般按含 项、含 项、常数项顺序排xy列; 项的系数为正; , 的系数和常数项一般不出现分数;无特加要时,求直线方程xxy的结果写成一般式.2.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可设所求方程为 ;与直线:0lABC 0AxByC垂直的直线,可设所求方程为 . 过点 的直线可写为0ABy 0Bxy(,)P.()()x3.经过点 ,且平行于直线 l 的直线方程是 ;0M00()(y64.经过点 ,且垂直于直线 l 的直线方程是 .0M00()()BxAy【经典例题】【变式训练一】写出过两点 A(5,0),B(0,
16、-3) 的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点斜式、斜截式、截距式和一般式方程【分析】可由直线的截距式或两点式写出直线方程,再化为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解】两点式方程: ;05)3()(xy点斜式方程: ,即 ;)()3( )0(53)xy斜截式方程: ,即 ;05xy53x截距式方程: ;13x一般式方程: y【点拨】应熟记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及其适用范围.【变式训练二】已知直线 l 的方程为 3x+4y12=0,求与直线 l 平行且过点(1,3)的直线的方程【分析】由两直线平行,所以斜率相等且为 ,再由点斜式求出所求直线的方程. 4【解】直线 l:3x+4y12=0 的斜率为 , 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7、所求直线的斜率为 ,3又由于所求直线过点(1,3) ,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即3(1)4yx.490xy【点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关系,得到斜率之间的关系,从而由已知直线的斜率及点斜式求出所求直线的方程. 此题也可根据直线方程的一种形式 而直00()()AxBy接写出方程,即 ,再化简而得.3(1)4(3)0xy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3.3.1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主要知识考点进一步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够根据方程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两直线的交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一般地,将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得到二
18、元一次方程组 若方程11220,AxByC组有惟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若方程组有无数解,则两条直线有无数个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重合.72. 方程 为直线系,所有的直线恒过一个定点,1122()()0AxByCAxByC其定点就是 与 的交点.0【经典例题】【变式训练一】 已知 为实数,两直线 : , : 相交a1l0yax2l0ayx于一点,求证交点不可能在第一象限及 轴上.【分析】先通过联立方程组将交点坐标解出,再判断交点横纵坐标的范围.【解】解方程组 得交点( ).10,xya1,2a若 0,则 1.当 1 时, 0,
19、此时交点在第二象限内.又因为2a为任意实数时,都有 10,故 0.因为 1(否则两直线平行,无交点) 2a2aa,所以,交点不可能在 轴上 新 疆学 案王 新 敞x【点拨】也可先讨论 =1 时,两直线平行,无交点.再考虑 1 时的情况.【变式训练二】若直线 l:y kx 与直线 2x3y6 0 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求直线 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分析】可通过联立方程组将交点坐标解出,再求直线 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解决.【解】如图,直线 2x+3y6=0 过点 A(3,0) ,B(0,2) ,直线l:ykx 必过点( 0, ).当直线 l 过 A 点时,两直线的交点33在
20、x 轴;当直线 l 绕 C 点逆时针(由位置 AC 到位置 BC) 旋转时,交点在第一象限. 根据 ,得到直线 l 的斜率 k . Ak3倾斜角范围为 .3,【点拨】此解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斜率公式,抓住直线的变化情况,迅速、准确的求得结果. 也可以利用方程组的思想,由点在某个象限时坐标的符号特征,列出不等式而求.3.3.2 两点间的距离主要知识考点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初步了解解析法证明,初步了解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与“数”和“ 形”结合转化思想 .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平面内两点 ,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1(,)Pxy2(,)xy.22|
21、()Px特别地,当 所在直线与 x 轴平行时, ;当 所在直线与 y 轴1, 122|Px12,P平行时, ;当 在直线 上时, .122|y12,ykb1|kx2. 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2)进行有关代数运算;(3)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8xyB O CAD【变式训练一】直线 2xy 4=0 上有一点 P,求它与两定点 A(4,1),B(3,4) 的距离之差的最大值.【分析】可利用数形结合转化为对称问题解决.【解】找 A 关于 l 的对称点 A,A B 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所求的 P 点. 设 , 则()ab,解得 , 所以线段 .
22、12440ba01ab22|(41)30AB【点拨】问题转化为两定点在直线的同侧时,直线上有一点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差有最大值;两定点在直线的异侧时,直线上有一点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变式训练二】ABC 中,D 是 BC 边上任意一点(D 与 B,C 不重合) ,且AB 2=AD2+BDDC用解析法证明:ABC 为等腰三角形【分析】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点的坐标,由距离公式可得等式,再化简.【解】作 ,垂足为 ,以 所在直线为 轴,以 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AOBCBCxO直角坐标系设 , , , (0,)a(,0)b(,)c(,0)Dd ,22|ABD所以,由距离公式可得,22()
23、badbcd () 0 bdc 所以, 为等腰三角形ABC【点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是:(1)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2)进行有关代数运算;(3)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主要知识考点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 到直线 的距离公式为 0(,)Pxy:0lAxByC02|AxByCd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中不能忘掉绝对值符号,距离 是一个非负数02|xydAB2. 当点落在直线上时公式 仍然成立02|AxByCd3. 求点到直线距离时,如果给出的直线方程不是一般式方程,应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式,以便
24、确定系数 的值,这一点对于直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尤为重要.AB、【经典例题】9【变式训练一】已知点 到直线 的距离为 ,求 的值;2,3A1yax2a【分析】可直接带入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解】 1,0,yaxy223,1d22,48aa280,3232.aa或【点拨】注意求出来的 a 值有两个,都不能舍去,因为过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常数(不等于 0)的直线有两条.3.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主要知识考点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两条平行直线 , 之间的距离公式为11:0lAxByC22:0lAxByC.12|CdAB名师要点解析要点导学1. 利用点到直
25、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推导出两条平行直线 ,11:0lAxByC之间的距离公式 ,推导过程为: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22:0lxyC12|CdAB2l,则 ,即 . 这时点 到直线0(,)P2AB0xy0(,)P的距离为 .11:l 122|2. 在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有时可不用公式,仍利用化归思想转化为直线上一特殊点到另一直线的距离来处理【经典例题】【变式训练一】求与直线 及 都平行且到它们的距离1:230lxy2:4650lxy都相等的直线方程.【分析】先把 x,y 的系数化为相同,设所求直线的方程,利用两组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可得等式.【解】直线 的方程化为 . 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 ,1l460xy460xyC则 ,即 ,解得 .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22|5|46C|2|5|C72C.70xy点评:先化一次项系数为相同,巧设正中平行直线方程,利用两组平行线间距离相等而求.结论: 【点拨】与两条平行直线 , 都平行且到它们的11:0lAxByC22:0lAxByC距离都相等的直线方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