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都表明,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来表示。,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辨析,区别:,环境人口容量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而某地区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那一种自然资
2、源。,联系:,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实际估计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它是一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资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吃粮少吃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资料二:目前,有些
3、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钢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已完全依赖进口。 资料三: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2、中国人若是有少吃粮多吃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3、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
4、变化?,4、全球所有国家到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消费水平,环境会有何变化?,5、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05年,美国人均消费石油25桶(中国1桶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倍,全球人口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全球石油储量仅够使用不足8年。,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科技发展 水平,文化和生活 消费水平,决定开发数量,决定消耗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因素,正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环境人口容量各制约因素地位和
5、关系,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社会分配制度等,正相关,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A,C,B,读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A因素表示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图中B因素表示 ,该因素的发展与变化,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 的变化。 (3)图中C因素表示人口 ,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C因素并不相同,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影响。 (4)图中D表示 ,目前对地球上D的估计,有三种学说。,D,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
6、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呢?这其中的答案就是“木桶效应”。,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假如各种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呢?这其中的答案就是“木桶效应”。,读图思考: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 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 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
7、影响?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1.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2.相对确定性 :,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和对外开发程度的相对稳定,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悲观派的观点:,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加速利用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
8、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派的观点:,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观点:,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然资
9、源的有限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开拓新资源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既不要盲目乐观,无控制地、盲目增加人口,也不要认为人类前途黯淡,无法生存而悲观失望。要科学地评价自然负载能力,寻求合理的人口容量。既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也要不断地改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见,研究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1、人口的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合理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原有生存环境的破坏(如火山爆发、水土
10、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较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协调发展,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1)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引发,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就整个世界来说,控制人口,保证平等权利。,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尊重规律,提高生活质量。,P14,我国的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向现代型的转变,自然增长率下降了,但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过多,故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但目前13亿人口已
11、使我国的许多资源不堪重负。所以,我国必须在今后较长历史时期内继续实行计划生育。,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无论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整个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都是有限的B.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C.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未来地球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D.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可作为调控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参考依据 3估计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于是A.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B.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限制消费水平的提高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4衡量环境
12、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课堂练习:(其中第2小题为双向选择题),5为使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必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 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 增强国力A. B. C. D. 6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确定性B.简单地说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C.准确地说是指某国家或某地区目前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D. 指在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该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7“木桶效应”说法正确的是 A.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 B.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短的桶板C.如果桶板代替资源,则长的板决定了人口的容
13、量D.地球上人口的容量决定于人类自身 8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9以下关系,正确的是A.科技水平获取资源数量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C.科技水平环境人口容量资源的获取D.人口文化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 10关于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错误的是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的极限。B.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C.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0亿左右。D.由于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11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 A.人口总数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B.就全球而言,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为过渡型C.人口迁移的数量、规模、范围越来越大D.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