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18 ,大小:7.07MB ,
资源ID:624944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249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石窟石刻古遗址墓葬近现代遗址及纪念建筑物.doc)为本站会员(HR专家)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石窟石刻古遗址墓葬近现代遗址及纪念建筑物.doc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卷名:文物 博物馆)Ancient and Historical-memorial Buildings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人类本身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古代建筑作为各个时期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经调查,全国现存各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多达 8 万余处,其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212 处。中国古代有关建筑的典章制度、历史文献也非常丰富,不仅有战国考工记、

2、宋营造法式、明鲁班经、清工部 工程做法等技术专书, 而且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诗歌词赋、书画雕刻中都有丰富的描述,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筑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自原始社会到明、清,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大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初期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处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住所发展成为具有地基、墙壁、屋顶三大主要构成部分的建筑物。从穴居挖掘、构木为巢发展到地面房屋,技术虽然简单,但在原始社会阶段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通过它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类聚居点原始村落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有了居住区、烧窑区、

3、墓地区的初步功能分区规划。居住区的中心已有主体建筑“大房子” ,居住区外围已有了防御性建筑“大壕沟” 。城镇规划布局已开始萌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具有独特形式的坡面出檐屋顶和木结构榫卯结构体系在这个时期也已开始萌芽。从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到公元前 5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其间经历了大约 1600 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建筑规模与建筑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建筑中应用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从殷周到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都营建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城外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有了完整的规划。从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所刻绘的建筑图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屋顶

4、、斗栱、勾栏、门窗等的形式。木结构中特有的斗栱构件已经形成。原来简单的木构架,已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屋顶上开始局部用瓦。在建筑上出现了“高台榭、美宫室”之风。中国大致自公元前 5 世纪末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战国时期,城市建筑规模比以前扩大,宫室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城内分为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区以及商业区。建筑上瓦的应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许多诸侯国开始修筑较大规模的长城和水利工程。秦统一以后,都城和宫室的建筑更加巨大和华丽,并将原来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成为著名的万里长城。西汉承

5、袭秦制,各种建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东汉以后,高台建筑日益减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建筑布局中中轴线更加突出。由于成组斗栱的大量使用,建筑结构更为复杂,各种形式的屋顶已基本形成,并出现了全部用砖或石建造的建筑物,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已基本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宗教建筑,吸收一些外来因素,在传统楼阁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以及精美的雕塑壁画。石工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并且出现了琉璃和金属建筑材料。隋代统一全国后,依据详密的规划修建都城大兴,规模宏大,分工明确,街道整齐。唐代继续经营,改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代还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单孔石拱

6、桥安济桥。唐代木构建筑构件基本定型,反映建筑技术达到成熟的阶段。宋辽金时代,城市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封闭式的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中等城市增多。从北宋起,宫殿庙宇和民间建筑的风格都向秀丽而绚烂的方向转变,建筑群中出现了各种形式复杂的殿堂楼阁。宗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寺观有完整的布局,经幢建筑达到高峰。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元代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兴起,并逐渐影响全国各地,建筑装饰艺术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丰富了城市建筑面貌。明清时期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商业城市。明代在沿海地带建造防御城堡,在北方修筑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官式建筑高

7、度标准化、制度化,民间建筑地方特色更加显著,城镇乡村普遍建设书院、会馆、宗祠、店铺和牌坊等公共性建筑。皇家和私家园林数量增多,而且创造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宗教建筑方面,各地出现了一批各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喇嘛教、伊斯兰教建筑。这些使明清时期成为继汉、唐、宋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分类 中国现在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数量众多,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帝王和各级统治者的宫殿、陵寝、城防、苑囿、坛庙、王府、衙署等建筑。由于它们都是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能工巧匠们修造的,因而是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之一。北京保存的明清两代王朝的宫殿、坛庙、园苑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是古建筑

8、中的瑰宝。第二类是民间建筑,包括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私家园林和住宅民居,以及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祠堂、会馆、楼阁、书院、戏台等公共性建筑。它们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出现,并得到高度发展,其中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有着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第三类是有关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古代建筑物,如自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以来的水利工程安丰塘、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建筑遗物。它们两千多年来一直在造福于人民。隋代赵州桥,宋代安平桥、洛阳桥,金代卢沟桥等都是桥梁工程史上的奇迹。登封元代观星台、北京明清古观象台以及许多用金银铜铁铸制的殿、塔、亭、楼等建筑物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遗物,它们不仅反映了

9、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第四类是宗教建筑。其中数量最多的则是佛教建筑,从公元 1 世纪佛教在中国传播以后,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完全中国形式的佛寺、佛塔。现存的寺、塔数以万计,其中不仅有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还有最高的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辽代应县木塔和宋代定县开元寺塔(料敌塔) ,更有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布达拉宫和大量的喇嘛庙。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中为数亦不少。它们都是随着宗教传入吸收外来文化出现的。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宫观建筑。第五类是纪念性建筑物,它们或与著名人物有关,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如一些祠、庙

10、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特点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作东方建筑的代表,它曾经影响到亚洲许多友邻国家建筑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严整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自殷周秦汉以来即形成了轴线分明、均衡对称和因地就形、灵活布置两种不同的布局形式。举凡宫殿、衙署、坛庙、寺观、第宅等庄严肃穆和礼仪制度等建筑大多采用前一种形式。一种被称作“四合院” 的形式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古建筑平面布局的基础单位,它可以自成一个小庭院,也可以加大进深成为几重院落,更可以横向延展成为并列多进的形式,构成宫殿、王府、寺观等大的建筑组群,形成有主有从,有配有衬,有层次有韵律的平面布局

11、。灵活自由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在山区腹地、江河湖岸的民居住宅、村镇山城采用的为多。供娱乐游息的苑囿园池的布局就更灵活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高低错落、起伏盘旋、远近呼应的布局方式,已经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弹性梁柱构架的木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的特点即是以柱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墙壁一般仅具有间隔的功能。由于木构结点为榫卯结合,具有很大的弹性,可称之为弹性结构体系。这一结构其抗震能力极强,对于处于地震带的中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一千多年来几经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由于主要是由柱梁承重传力,室内外的墙壁可以灵活设置,门窗位置

12、也可任意安排,给房间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过去曾经用“墙倒屋不塌” 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这一结构的特点。“斗栱” 是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解决了梁柱檩枋结点面积增大和挑檐、平座深远的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各种不同建筑材分度量等第模数,对建筑设计施工均有着积极的作用。优美的外观造型。中国古建筑的外观造型是由于木结构内部构造和排水蔽雨等需要所形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坡面曲线的屋顶,远远伸出的房檐。由于屋顶的比例尺度较大,被称为“大屋顶”。在古代建筑中大屋顶除了排水流畅、檐下遮阳避雨效果好之外,对于隔热防暑也有重要作用。屋顶的造型多式多样,除了官式制度中的庑殿(四阿)、

13、歇山( 九脊) 、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外还有盝顶、平顶、半坡顶、十字脊顶、几种形式组合顶等,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外观造型。中国古建筑为了稳定坚固的需要还使用了“侧脚”和“生起 ”的做法,柱子顶部向内倾侧,角柱增高,使整个建筑呈下大上小的方墩形状。这不仅使建筑稳定而且在造型上也有优美感。高层楼阁、高塔,也是层层收分,呈稳定的曲线形状。此外柱、梁、斗栱等构件也都有收分、卷杀或作成月梁、梭柱等,使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呈现出曲线柔和的优美形象。绚丽和雅淡的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亦分作绚丽和雅淡两种不同的类型。绚丽辉煌的色彩大多用于皇家官府的宫殿坛庙、园苑、王府、寺观等。雅淡色调大多用于山村水郭、私

14、家园林之中,南方民居江浙园林往往采用之,白色粉墙,青灰瓦顶配之以青山绿水、翠竹青松,别有一番风韵。绚丽的色彩,主要出自琉璃瓦件和油彩饰绘两大因素。彩画的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兴起,历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格和等次。到明清时期逐步规格化、程式化、等级化,出现了和玺、旋子大点金、小点金、雅五墨等种类,以用金多少和图案种类来分别其等级。明清后期,由于拼镶包镶柱梁的出现,油饰彩画运用了披麻挂灰的“地仗 ”做法,使油饰彩画更加光平圆洁。油饰彩画不仅作为装饰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柱梁等木材的保护也有重要的作用。琉璃瓦件用于建筑上,在 4 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了。早期的琉璃瓦多为绿色,到唐宋以

15、后色彩逐渐增多,有黄、蓝、绿、翡翠、紫、红、黑、白、赭等,色彩非常丰富,逐步形成了等级制度。颜色中以黄色为贵,而且构件规格多样,相配成套,组成精美的琉璃艺术品。丰富的雕塑艺术。中国古建筑雕塑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单体人物、人物故事、佛、道、神仙、圣哲先贤,有动植物形象,有房屋建筑、风景名胜,有各种图案花纹等,几乎是天上、人间、地下无奇不有。从雕塑的所在部位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古代建筑物本身之上,一种是在古代建筑内部和庭院环境之中。两者虽所在部位不同,但都同为建筑艺术增色。建筑物本身的雕刻有石、木、砖等类,大多集中于台基栏杆、梁枋和屋顶等部位。也有建筑物全身都是雕刻者,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几

16、乎全身都是雕刻。有些建筑物的柱子也有雕刻,如曲阜孔庙大成殿、解州关帝庙大殿等等。雕刻的技法很多,有各种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等。在南方不少建筑物上利用灰泥、石膏等塑制各种人物、仙灵、动植物等于屋顶、梁枋之上,较之雕刻更为形象而省力,如广州陈家祠即其一例。至于在古建筑内和周围环境内的塑制艺术品则更加众多。有些古建筑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博物馆,如山西南禅寺、佛光寺、晋祠圣母殿、北京碧云寺五百罗汉堂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留下了大量的无价之宝。保护与利用 中国是个古建筑非常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保存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已屈指可数。近代以来,许多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颁布了

17、有关保护古建筑的法规,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管理办法。同时,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一些重要的古建筑进行了维修,以防止人为和自然的继续破坏。目前,一部分古建筑经过维修,已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欣赏。 罗哲文南京城墙(卷名:文物 博物馆 )Nanjing City Walls中国明初都城应天府城墙。在江苏省南京市区内。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洪武十九年(1386) 建成。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增筑外郭。南京城墙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周长 1954 年实测为 33.676 公里,现存

18、21.35 公里。墙高 1418 米,上宽 712 米,下宽 1018米。城墙为砖石结构。砌城条石长约 60 120 厘米,宽 90 厘米,厚 35 厘米。城砖规格大体有 3 种:一长36 厘米,宽 16 厘米,厚 8 厘米;一长 44 厘米,宽 20 厘米,厚 10 厘米;一长 54 厘米,宽 24 厘米,厚 12厘米。砖上打印制砖府县和监烧官员、烧造工匠姓名以及年月日。据统计,城砖除由工部及驻京卫所组织在南京烧造外,还来自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 5 省范围的 28 个州府、118 个县。其中江西袁州府等地以白瓷土造砖,坚实细腻,质量最佳。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

19、筑结构也不同。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 3 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临湖,地形复杂,城墙结构比较简单。或者全体用城砖砌筑,墙体较为单薄,或者在砖筑的内外墙体中间夯填黄土块石。东城的部分地段,城墙外壁用条石砌筑,内壁用砖砌筑,中间夯填黄土、乱石或碎城砖。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例如朝阳门附近及狮子山地段,依山而建,仅在外侧修

20、筑砖石墙体。石头城一带,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仅在山顶上加筑很矮的砖墙。城墙顶部的一般作法是在厚 12 米的由桐油和黄土拌和的夯土层上面再平砌数层城砖。顶部边沿设有石质流水槽和伸出墙外的滴水槽。在河流进出及泄水口处,城墙下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秦淮河进出口分设东西水关两座水门。东水关今尚保存,设有内外两道闸门,中间一道铁栅,闸有上中下 3 层拱券,每层 11 拱,有效地分解了城墙重力。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处设有涵闸。闸一般为铜或铁质,正方形,五孔,边长约 125 厘米,内接铜或铁质涵管,直径约 95 厘米,闸口还设有铜或铁质栅棂。城墙一周共设 13 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

21、有聚宝、通济、正阳 3 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 5 门,北有太平、神策、金川、钟阜 4 门。其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 3 道瓮城。13 座城门中,聚宝、石城、神策、清凉 4 门保存至今。聚宝门(现称中华门)瓮城规模最大,东西长 118.57 米,南北长 128 米。城顶原有木结构敌楼,城门设铁闸和木门,铁闸用绞关上下启动。瓮城两侧有登城马道,主城内侧上下两层及瓮城两侧共有 27 个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圆形,周长 60 公里,多为土筑,现已辟为环城公路。1982 年国务院公布南京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当即发布通告,严禁损坏城墙

22、,并把周围环境的保护列入规划控制。近年来,已整修了中华门瓮城,修缮了挹江门城楼,1984 年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 魏正瑾北京城东南角楼(卷名:文物 博物馆)Southeastern Corner Tower of the Beijing City Walls明清时期北京内城东南角城防建筑。在北京市建国门南北京火车站东南。建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缮。1935 年维修时,部分构件有改动,但基本保存明代结构,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角楼,建筑别具一格。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角楼建于明代内

23、城的东城墙和南城墙结合处,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 12 米,底边长 39.45 米,上边长 15 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造,高 17 米,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 35 米,南北长 35 米,宽 16 米,建筑面积 700 余平方米。四面砌砖垣,重檐七檩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楼体外侧辟有 4 层共 144 个箭窗,亦称射孔。楼体内侧 (背面) 出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 2门,一向西,一向北。门上设直棂窗。楼内立两排金柱 20 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骨干。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镶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底径 70 厘米,上径 4550 厘米。金柱上承三层

24、架梁,每架梁的西端有桁、垫、枋,形成角楼主体框架。外金柱一侧沿箭窗由承重枋隔为 3 层,承重枋之间由四根楞木横向联接,上铺楼板,站在楼板上可从箭窗向外投射和瞭望。角楼城砖大小一致,规格为 432412 厘米。有些砖的一头印有嘉靖、隆庆等年号或窑记、私人印记等。 1958 年文物管理部门对角楼以及城墙采取了一些简单的保护措施。1981 年国家拨款对角楼进行了全面修缮,1983 年竣工,并设立了保管所。 刘之光正阳门(卷名:文物 博物馆)Zhengyang Gate 明清北京内城正门,俗称前门。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正南方,由城楼及箭楼组成北京内城的正门。城楼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 (1421),

25、 箭楼建于正统四年 (1439)。正门沿用元代旧名丽正门,正统二年(1437)改为正阳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箭楼毁于火,次年修复;道光二十九年(1849)箭楼再遭火灾,当年兴工修复,于次年完工;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城楼箭楼先后毁于火,分别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及三十二年(1906)五月按原制修复。民国四年(1915)拆除了瓮城,由德国建筑师罗特克格尔设计,对箭楼进行改建,添加了楼北面的上下马道、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遮阳,月墙断面加上西洋式花饰,成为现在的外貌。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阳门城楼高 40.36 米,面阔七间,

26、灰布瓦顶绿琉璃剪边,歇山顶三滴水式门楼,上层前后檐装修为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砖墙,明间及山面各辟实踏大门 1 座;箭楼高 35.94 米,瓦顶形式及开间数同城楼,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之间开箭窗共 94 个,北面出抱厦五间,有门 3 座与城台相通。城楼及箭楼的城台正中,都开 1 座券形城门。1949 年 2 月 3 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阳门举行了入城式。1952 年对城楼进行了拨正加固,以后又进行过多次局部维修,并拆除了箭楼南的五牌楼。1976 年对箭楼进行了修缮。1977 年对城楼进行了全面维修。1989 年又一次进行了局部改建。 赵迅西安城墙(卷名:文物 博物馆)Xia

27、n City Walls 中国明西安府城墙。在陕西省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 1378),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原为夯土城墙,明隆庆年间(15671572) 巡抚张祉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砖。清乾隆年间(1736 1795) 陕西巡抚毕沅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墙垛口等。城墙周长 13.75 公里,为中国现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墙。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的,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西墙和南墙内均发现有唐代城墙和城门

28、的遗迹。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明代修建的城墙用黄土加石灰、细沙并掺麦秸、草渣混合分层夯筑而成,夯层厚 1012 厘米。城墙高 12 米,底宽 1618 米,顶宽1214 米。墙顶均以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 4060 米处,有一砖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内除四门左侧各有登城马道外,另有 6 处马道。城墙内沿墙四周筑女墙,外沿墙有垛口 5984 个。城墙外壁四周有马面 98 座。马面伸出墙面 11 米,宽 20 米,各马面之间相距 120 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之内。城的四角各筑有一个突出城墙的角台(楼),除西南城角台为圆形外,其他 3 个为方形。据发掘得知,这种圆形角台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扩建西安城时

29、,因西南角未动而保留下来。城墙每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远。门外筑瓮城,门上建楼,门楼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闸楼及周围城墙已在民国初年拆除,现存正楼、箭楼 6 座。除南面箭楼下无门洞外 (门洞分从瓮城左右开 ),其他 3 门箭楼下各穿门洞。门洞高宽 6 米,深 19.5 米。正楼为重楼,面宽七间,进深二间,高 36 米,三层檐歇山顶,周有回廊,楼下及平座均施斗栱,箭楼以青砖为主结构,面宽十一间,进深两间,高 33.4 米,单檐歇山顶,正面分设四层箭窗,各 12 孔,总共 48 孔,左右各 3 层,总共 9 孔。楼的背面有两层房檐,均施斗栱,下有檐廊。城外护城河宽 20

30、 米,深 10 米。1983 年开始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 党军平遥城墙(卷名:文物 博物馆)Pingyao City Walls 中国明代城墙。在山西省平遥县。平遥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汉置京陵县并筑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遥并筑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重筑时外壁砌砖。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称于世,是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贵资料。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 6163 米。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线相围。城墙高 810米,底厚 812 米,顶厚 3

31、6 米。墙身素土夯筑,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环城墙辟城门 6 道,东西各二,有上下门之分;南北各一。各门交错设置,门外筑瓮城,内外皆用条石铺墁,门洞上原建城楼各一。城墙四角设平台,原各建角楼一座,现城门楼角楼失存。城墙东南隅建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亦俱废。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城墙内侧筑马道。城墙外壁分段筑马面 71 堵,上建敌楼各一,中架木板,外设箭孔。城墙上设女墙高 0.6 米,堞口高 2 米。平遥城内现存建筑有:金建文庙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虚观,明建清修市楼,明建清修城隍庙,还有明清票号、钱庄、当铺、布庄、烟店、商号及民宅等,与城墙相互衬托,

32、古城风貌依然可见。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0 年开始修缮城墙,现北、东、西三面及魁星楼修复完好,南墙仍在继续修整中。 柴泽俊 崇武城墙(卷名:文物 博物馆)Chongwu City Walls 中国古代的海防城堡建筑。在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崇武城位于滨海半岛上,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御倭寇而建。永乐十五年(1417)城墙增高四尺。城建后约百余年寇未能入,海上升平。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偷袭,城陷 42 天。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曾在此督练水师。清顺治八年(1651),郑成功据此作为抗清基地。该城在防御倭寇侵犯方面曾发挥了重大作用,具有较高

33、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用花岗岩石砌筑,高 7 米。上有城垛,周长 2567 米,设 4 门,置双扉木门,上建门楼。东、西、北 3 门加筑月城,东、南、北三道城上各设烽火台 1 座。城内设跑马城台 3 层,可绕行至城上。古城年久失修,残破严重。1980 年起,国家先后拨款进行全面修葺,修复城墙 2517 米、跑马道 5374 米,恢复了古城原貌。 林玉山兴城城墙(卷名:文物 博物馆)Xingcheng City Walls 中国明清城防建筑。在辽宁省兴城市区。兴城明代称宁远卫,清代改宁远州,是辽东长城防御体系中一座重要卫城。城墙创建于

34、明宣德五年(1430),后经明天启及清初陆续培筑加固而成。明将袁崇焕曾据此城抗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南北 844 米,东西 830 米。城墙高 8.5 米,城基砌条石 3 层,基宽 6.8 米,顶宽 4.5米。墙体为外条砖内毛石,外设垛口,内设女墙,中填夯土。墙顶设海墁砖 1 层水口。城墙四角设炮台,东南角炮台上为清代增建的魁星楼。城设 4 门。东曰春和,西曰永宁,南曰延辉,北曰威远。门座通长 12.17 米,宽 13 米。4 门均建城楼,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外径 32 米,内、外均以条

35、砖筑成,城门内左侧设马道,长 21 米,宽 3.1 米。城内十字街中心有钟鼓楼 1 座,方形楼台,十字券洞。楼为 2 层,重檐歇山卷棚顶。南街有明思宗朱由检为辽西守将祖大寿、祖大乐立的两座高大石牌坊。城内东南有清建文庙 1 座。城内街坊布局,基本上仍保持着清末的体制。兴城城墙保存较好。1984 年以来国家拨款对古城城墙进行全面维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辛占山万里长城八达岭(卷名:文物 博物馆)Great Wall Badaling 中国明代京师北部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在北京延庆县境内西山与军都山相交处的关沟北端。关沟为一条长约 18 公里的溪谷,为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高原的重要通

36、道。居庸关位于关沟中部,八达岭在居庸关之北,为其外口,因而又称北口。它居高临下,形势比居庸关更为险峻。始筑于明洪武元年(1368),明代弘治、嘉靖、万历年间曾多次修筑。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达岭岭口处为一座小型关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平面呈东窄西宽的梯形,东西长约 64 米。关城设东、西二门。西门外侧门额有万历年间题刻石匾书“北门锁钥”。东门外门额为嘉靖年间题刻石匾书“居庸外镇” 。城台上均已无城楼建筑,仅留砖垛口。从“ 北门锁钥”关门城台的南北两侧起,依山势构筑蜿蜒起伏的长城,并间筑敌楼。城墙高大坚固,平均高约 7.8 米,墙基宽约 6.5

37、 米,墙顶宽约 5.8 米。墙体用整齐巨大的条石筑成,内部满填泥土石块。墙顶用方砖铺砌,石灰填缝。内侧设宇墙,外侧设垛口,垛口墙上设瞭望孔及射孔。墙内间隔不远辟一便门,发券,内有石梯,守兵可由此上下。每隔 300500 米,在城墙上建一座堡垒式台子,可分为用于巡逻放哨的墙台、用于射击瞭望的敌台和用于攻战储存武器的战台。敌台分上下两层,称空心敌台,原于顶部建铺房,现仍保留地基。八达岭长城城墙不止一道,以北群山中还有几处断断续续的城墙,其间设有传递军情的烟墩烽火台。 “北门锁钥”外不远处另有一砖城,称岔道城,为八达岭的前哨指挥部。明隆庆五年(1571)建,当时驻军 700 余名,总兵官 3 名。1

38、953 年起,文物管理部门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勘察、维修,将扑地的碑石镶嵌在城墙上。延庆县政府在关城内建立了文物保管机构。截止 1988 年底,已维修城墙至北 12 楼、南 7 楼,共计 2600 余米,并在“北门锁钥”外滚龙沟建立了八达岭长城博物馆。 吴梦麟万里长城山海关(卷名:文物 博物馆)Great Wall Shanhaiguan 中国明长城东部的一座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东北部。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形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远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山海关就是一处临海要地。据文献记载, 553 年北齐时开始在这一带修筑长城。隋书地理志记载,这里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榆宫。

39、唐朝在这里设临榆县,有临榆关。明洪武十四年(1373)大将军徐达在山海之间筑关建城,并命名为山海关。其后经明代 200 多年的陆续修建,才完成了山海关整个防御工程体系。山海关防御体系完备,关城气势雄伟,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关 ”。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海关除了关城之外,还包括从角山而下,到海边的长城约 11 公里及其整个防御工程体系,明代设“山海路”进行管辖,包括山海关、南海口关( 老龙头)、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寺儿峪关、南水关敌楼、北水关敌楼、南翼城、北翼城和关城内外城堡、墩台等防御工事。关城周长约 4 公里,城墙高 14 米,厚 7

40、 米,内部土筑,外面用砖包砌。每面各开一门,其上原均建有门楼。东门名镇东,西门名迎恩,南门名望洋,北门名威远。东、西门外各建罗城一座,东罗城的东、南、北墙共长 1385 米;西罗城未完工而止。在关城周围绕以一道深约 8 米,宽约 17 米的护城河。山海关城东门因是面向关外的大门,所以在建筑布局与结构上都极为雄伟坚固。东墙南北与长城相连,并有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南北角楼等建筑。门外建有瓮城,再外为罗城。东门城楼修建在 12 米高的城台上,为 2 层,高 13.2 米,面宽三间,进深七架,重檐歇山顶。向内一面辟门,其余三面设有箭窗 68个。城楼上悬挂“天下第一关” 的匾额,为明朝万历年

41、间进士山海关本地人肖显所书。字体雄劲浑厚有力,字高达 1.6 米,是古代匾额书法艺术之珍品。关城南北侧修有南翼城、北翼城。南面临海筑有周长 0.5 公里的宁海城和老龙头。城东 1 公里欢喜岭上,筑方城,名威远城。关城附近筑有烽火台等。关城与这些建筑彼此呼应,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山海关是中国文物保护维修的重点项目。自 1952 年起即开始了对天下第一关城楼的维修工程,1958 年设立了文物保管所。其后不断进行保养维修,19851989 年间,先后修复了东部关城城墙、东南角楼、奎光阁、牧营楼、威远堂、临闾楼和临海城、老龙头等建筑。1990 年完成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的新建工程。 罗哲文万里长城

42、嘉峪关(卷名:文物 博物馆)Great Wall Jiayuguan 中国明代长城西端的重要关隘。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征西将军冯胜在嘉峪山西麓置关设防,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弘治八年(1495) ,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奉命筑嘉峪关关楼,正德元年(1506)奉命再筑关城东、西二楼及官厅、夷厂、仓库等附属建筑。嘉靖十八年(1539),兵备道副使李涵监筑,加高关城、新城、塔儿湾等城堡,同时添建敌楼、角楼、墩台、悬角楼、城壕、外壕、墙壕、远壕各一道,又于关城南、北筑边墙,全长 50 余公里。隆庆二年(1568)于嘉峪关置守备驻防。清乾隆以前仍沿明制。康熙十三年(16

43、74)改设游击;乾隆四十年 (1775)置巡检。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嘉峪关失去军事防御职能,然官置仍旧,戍兵则日减。关城及附属建筑,于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三十一年(1766)、四十年(1775)、五十七年(1792) ,均有维修。咸丰三年(1853) ,又重修关城。清中叶以后,嘉峪关成为税卡。清末至民国初,仍设有游击。嘉峪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城 由内城、外城、罗城等三部分组成。内城。驻守备司,一切官署、仓库、夷厂、军火、粮秣均置于内城。内城外缘周长 640 米,东墙长 154米,西墙长 166 米,南、北墙各长 160

44、 米,面积 2.56 万平方米。明初城墙,黄土版筑,高约 6 米,夯层0.120.14 米,明中期城墙加高 3 米,外侧为土墼垒砌,中填黄土拌合砂石。个别地段亦用夯筑。清初城墙通高 9 米,基宽 6.6 米,顶宽 2 米。砖铺地面。外侧以青砖砌垛墙,高 1.7 米,厚 0.50 米,垛口间距 0.42 米。城墙内侧有砖砌女墙,高 0.3 米,厚 0.34 米。南、北城墙中间筑敌台,上建敌楼,为一层三间,面积 38.2 平方米。内侧明柱通廊。城墙四角,各筑方形角楼 (亦称戍楼) ,楼高出城墙 5.4 米,为砖砌二层单间,29.7 平方米,内开券门,三面开券窗。楼上为平台,四周设垛口。内城有东、西

45、二门,条石衬砌门洞基础和地面,砖砌拱券门洞,深 20 米,宽 4.2 米。门额嵌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石刻,东曰 “光化门”,西曰“柔远门”。门内北侧砌青砖马道,长 22.2 米,宽 2.7 米,外有护道墙。马道下设拴马桩,现已无存。东、西两门上,均建有城楼,楼高约 17 米,为木结构三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底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设回廊,立明柱各 18 根。第 2 层木格栏杆环绕。第 3 层为木格花窗。楼顶盖灰瓦。东、西城门外,均筑有瓮城,城墙亦黄土版筑,与内城同高。面积分别为 752 平方米和 741 平方米。东、西瓮城门额东题“朝宗”,西题“会极” ,门洞结构与内城相同,均建

46、单檐门楼,面积 28.6 平方米,门前有明柱通廊。罗城。位于西瓮城西墙外 20 米,为砖包墙,与外城相连,长 287 米。墙中间为砖砌券门,深 25 米,高6 米,宽 4 米,门额石刻“嘉峪关” 。外城。围于内城四周,西墙即罗城,东、南、北墙为黄土版筑墙。内有驿站、店铺、饭馆、庙宇等。外城全长 1263 米,残高 3.8 米,基宽 2.3 米,上宽 0.65 米。外城有门二,一在东南,已毁;一在东北,称东闸门,门洞高 4.2 米,宽 3.8 米,深 10.6 米,条石砌基,砖砌壁,壁嵌 36 根方木排叉桩,上搭方木棚架,门顶建有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柱,灰布瓦顶。外城现有墩台 3 座,分

47、别建在南城外、北城、东闸门北高坡上。外城四周设护城壕,现存壕深 2.8 米,宽 2 米左右,壕外有土堰。罗城以西 10 余米处,有一砂砾堆积的小丘,略呈新月形,故俗称月牙城,丘阜南北长 157.8 米,宽 35 米,高 36 米,以掩护关城。丘阜以西,明代尚设置有梅花形六角陷坑,俗称绊马坑,现已无存。关城内现存附属建筑,有游击将军府的过厅与后院。城外有清道光二年(1882)重修的文昌阁、清嘉庆十二年(1507)重修的关帝庙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的戏台等。嘉峪关现存明正德二年(1507)嘉峪关碣记、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武安王庙碑记、明万历四十年(1612)嘉峪关漫记、清嘉庆十四年

48、(1809)天下雄关、清咸丰四年(1854)重修嘉峪关记、清光绪十二年(1886) 登嘉峪关并序等碑碣,对研究嘉峪关建置沿革,具有重要价值。边墙 南起讨来河北岸,北至黑山之腰,全长约 15 公里。明嘉靖十一年(1532)筑。为黄土或黄土夹砂版筑。关北边墙最北端约长 1500 米,采用内、外壁版筑,中以片石、黄土分层夯筑而成。距边墙外侧 3060 米不等又筑外壕一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嘉峪关的保护极为重视,多次拨款进行修缮。1973 年成立嘉峪关文物保管所。80 年代以来,先后修缮了关城部分墙体、敌楼、主关楼、罗城、马道、城内建筑等。 吴礽骧金山岭长城(卷名:文物 博物馆)Jinshanl

49、ing Great Wall 中国明代军事防御工程。在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乡东南 8 公里处。东起望京楼,西止龙峪口,全长 10.5 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弘治、正德年间曾多次重修。隆庆和万历年间,戚继光任总兵镇守蓟州时,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随山势而筑,蜿蜒曲折,构造复杂,建筑雄伟,是中国现存长城中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分。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岭长城是古北口路所辖长城的一部分,沿线设有大小关隘 5 处,筑有不同形式的敌台 67 座。城墙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用砖包砌,每块城砖重 12 千克。地势平缓的地方,城墙高 58 米,底宽 6 米,顶宽 5 米左右。陡坡地方则利用山势将外侧的山坡铲削。城墙顶部外侧筑垛墙,内侧筑女墙,墙高 2 米左右。垛墙上部设垛口,下设擂石孔,墙面上加筑了炮台。女墙上设望孔和射孔。城墙制高点上设敌楼,通向敌楼高坡地段建一排排高 2.5 米左右的障墙,障墙设 34 个望孔。此种建筑是古北口长城所特有的。障墙的作用是保卫敌楼,即当敌军攻上城墙,沿城墙冲向敌楼时,守城兵士可据守障墙进行抵抗。有些地段利用险要的山势,只筑敌楼不筑墙。有些地段山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