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观潮第一课时(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 。范读课文。听读思考。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步骤: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这是主要的)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学习第二段。目的:
3、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指名学生读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通过讨论明确: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启发质疑。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录像。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 “文”对号。导入学
4、生自学。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组织学生讨论。边讨论边自由读。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b.“横贯”是什么意思?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
5、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理解后朗读。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段意。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学习第三段。指名学生读。理解“风号浪吼” 、 “涨”等词的意义。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小结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四)再读全文。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谈话,板题。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 3、4 自然段。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
6、下奇观。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
7、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3听到的词语写下来。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 ,浪头(越来越高) ,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1积累词汇今天,我们学习
8、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2运用词汇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
9、一代表报告)课后小结:本文的教学,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 “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我想,光看和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揣摩品位出语言和想象画面。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1 认识 7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边读边想象,体
10、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 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新词1. 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2. 学习生字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二. 分析1. 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思考:(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思考:(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2. 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1)丰富的语言例:“高峰与深谷咫
11、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例:“堪称” “号称” “美誉”例:“世界屋脊” “植物类型博物馆” “动物王国”(2)特定作用的句子例:“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三. 总结全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教学小结:本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把指导朗读、抓住课
12、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以寻找贯穿全文的线索雅鲁藏布江的奇异景观来作为重点。还可让学生背诵重点段落,积累优美词句。 53、鸟的天堂教学目标:1、学会 3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
13、式表达感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题、创设情境。1、 (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2、说一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 (板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3、检查。标出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一读。组成小组、轮读课文,互相检查读音。课文写了什么景象?(相机板书:榕树鸟)三、再读课文,细细体会,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1、 “榕树” 、 “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2、你特别喜
14、欢的语句用“”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四、按照学生意见,选择学习内容,随机学下任一方面:重点学习第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静态美。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 、 “枝上生根”等特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通过教师参与的反
15、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通过自己对这段描写的体会和感悟,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南园的树。 ”重点学习第 12、13 自然段,体会“群鸟纷飞”的动态美。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这部分动态美的描写。2、教师引导: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尽情地感受这部分语言文字描绘的美。(学生可站、可坐、可请老师、可找小伙伴)3、利用学生美术课上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4、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65、再读课文,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五、拓展思维,深化主题。1、播放“小画眉” 。2、提示
16、: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3、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评价,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讲读第二段。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近看大榕树(第 5、第 6 自然段写远看,第 7、第 8 自然段写近看)。学生自由读第 5、第 6 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近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 7 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
17、词语来说一说。指名读第 2 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 7 请大家齐读第 3 句。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 500 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 200 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
18、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学生齐读第 8 自然段第 1 句,思考:这句写什么?学生自学第 2、第 3 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习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9、。”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三、讲读第三段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
20、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 10 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7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要求学生:(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2)想象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
21、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四、讲读第四段。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
22、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重点语段练习设计:“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那歌声真好听。 ”(鸟的天堂第十二、十三节)教学小结:本课是一篇较难的课文,在讲解榕树时,抓住远看和近看,远看象许多株,近看只有一株。 “好像把它的生命力全部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感
23、受到大榕树的枝叶茂盛。让学生明白两种写作方法。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84、火烧云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学习课文生字词。、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课“火烧云“、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二、初读,感知内容。、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开火车读课文。 (出示生字卡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三、精读,积累语言。(一)学
24、习课文第小节、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读第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二)我们再来看、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分组自学、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三小节写得都好,
25、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学生看图想象。 (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五、想象,知识升华。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题,导入: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从哪里知道?9师述:晚饭过后的火烧云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好吗?二、新课:(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投影出示)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二)学习第一
26、段1、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板:霞光2、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画句) ,指名读有关句子。3、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5、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6、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三、学习第二段。1、问:你想知道些什么?2、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3、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4、学习颜色变化部分:(1)边看图,边画句。 (“-”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27、)(2)投影出示“天上的云-着了火”着重理解这句话。进行换词练习:把“烧”字换成“红”字,比较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看图)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半百合色”齐读。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理解“半-半-” “梨黄”的构词法。板书:多快(4)问:还有什么颜色?(看图、补充)(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5、学习形状变化部分:(1)问: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看投影片)问:这些马、狗、狮子是真
28、的吗?这是作者通过什么写出来的?(2)重点学“马”的一节。 (投影出示)马是怎样的?马是怎样变化的?马是怎样消失的?(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4)指导背诵。(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 ,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6、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四、学习第三段:1、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2、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3、导读,背诵。五、总结全文: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这样写有什么好
29、处?102、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教学小结: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特别是对幻灯片和录象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更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口语交际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2、 指
30、名一生上台交流。听众反馈: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 再次指名交流。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 ,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
31、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
32、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117、课外写作文。第三课
33、时作文讲评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 ,派代表发教学小结:本课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重点是形态的变化,可让学生仿照进行仿写。当成一次小练笔。让学生明白
34、ABB 式词语的变调。象红彤彤,火辣辣。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特别是学生的作文,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教师做及时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学生的对本单元的习作结构明显掌握,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12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 题西林壁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人,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
35、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第一课时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1、初读
36、古诗,认识生字。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3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配乐)1、 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13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的意思。如
37、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2、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生汇报。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3、 巩固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38、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4、 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 (前两句是
39、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5、 背诵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师检查背诵情况6、 总结: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第二
40、课时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 学习第二首古诗 游山西村 ,并背诵。2 理解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 指名背诵 题西林壁 。2 说说从 题西林壁 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1 自由读 游山西村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2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3 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1 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14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 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
41、以与同学讨论讨论。2 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3 集体交流。( 1 )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2 )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法反思: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4 感悟诗理。( 1 )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出示课本插图,思考:“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想
42、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3 )指名回答。( 4 )再次启发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5 )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柳暗花明: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课后小结:让学生明白诗所反映的哲理:不但明白全诗的哲理,也要理解个别句子所反映的哲理。“山重水复异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举个例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15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学习作者的观
43、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 背诵 3、4 自然段。第一课时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44、。(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学生
45、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 “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61
46、、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7、。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
48、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
49、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 ,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