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 第二节 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 第三节 信息加工心理学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影响,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 研 究,包括完形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以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
2、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 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强调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认识过程。,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一、概念界定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来的一种学院派心理学,到三十年代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示的结构性或整体性,反对以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同时成熟之后它也反对行为主义。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根据冯特心理学的
3、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著作创造性思维(1945),(二)沃尔夫冈苛勒(W. Kohler, 1887-1967) 顿悟说 人猿的智慧(1917)心理学中的动力学(1940),(三)库特考夫卡(K. Koffka, 1
4、8861941) 著作最多产的一位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 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心灵的成长:儿童心理学引论(1924),三、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思想,(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直接经验 苛勒认为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经验,它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超几何、超物理的性质,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 2.行为 考夫卡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考夫卡从属性上将行为分为三类:一是真正的行为,主要指客观世界的物理行为;二是外显行为,个体在他人行为环境中的真正行为;三是现象行为,即我所意识到
5、的自己的行为或别人所意识到的他自己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自身行为环境中的现象行为。,(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总的说来,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思想渊源一致,提倡现象学的整体描述 1.整体的观察法格式塔心理学以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它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 整体研究的方法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后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大贡献 2.实验现象学的方法 ()实验现象学以归纳为主要研究手段 ()实验现象学不追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建构现象场并发现现象场的意义 ()主要以文字描述从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 ()主试必须悬置自己的先知先见且不作任
6、何推论或解释。 ()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并不严格操控被试或实验对象,(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1.突现论 似动现象:又称现象或PHI现象,是指先后呈现的原本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时差60毫秒)被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P64)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大脑皮质区也按照类似于完形原理而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直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型论 同型论指的是意识经验与大脑基本过程的结构一致。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 “主张知觉场在其次序关系上与作为基础的兴奋的脑场相符合,虽然不必有完全符合的形式。”,3.知觉的组织原则:()
7、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接近或邻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的原则:()好图形的原则:()共方向原则:()简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图形与背景关系原则,图形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图形就愈有可能被我们感知;反之,则不易被感知。军事上的伪装就是利用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理论。 图形与背景在特殊情况下(如双关图中)由于注意的起伏现象会出现逆转,接近或邻近原则,两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或邻近时,则这两个对象就倾向于被一起感知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封闭的原则,封闭的原则,也称闭合的原则。主体在感知物体
8、时有一种能自行填补缺口使其闭合将其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好图形原则,把不完全、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完整的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 应用:如我们常把天上的火烧云、一些风景名胜地的奇山怪石想象成生活中的事物或各种神话、历史中的人物或情景等。,共同方向(命运)原则,共方向原则也称共同命运原则,是指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朝某方向运动,那么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简单原则,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如没有特殊要求,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连续性原则,我们倾向于把一个图形中连接在一起的平滑部分看作一个整体,4.学习理论 (1) 顿悟说(2
9、迁移理论(3 ) 创造性思维,顿悟说,1 .苛勒主要进行了与猩猩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迂回问题、直接和间接利用现成工具、创造一种新工具、建筑问题的研究。 2 .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3. 顿悟的四个特点: 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 具有突发性 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试错误 可以迁移,例如,在黑猩猩接起短棒打下高处的香蕉的实验中,黑猩猩在未解决这个难题之前,对面前情境的知觉是模糊的、混乱的。当它看出几根短棒接起来与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解决了这个问题。猩猩的行为往往是针对目的,而不仅针对短
10、棒,这就意味著猩猩领悟了目的物与短棒的关系,在视野中构成了目的物与短棒的完形,才发生连接短棒取香蕉的动作。因此,学习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间的联结。 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一只黑猩猩苏丹利用箱子作为工具去摘取挂在高处的食物。还考察了黑猩猩利用中介物体迂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苛勒根据心里长的知觉组织原则,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理论,即顿悟说。,苛勒的实验常由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逐步增加难度。他认为用这种方法,才可以考察到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最为困难,并可以借此判断动物发生这样或那样错误的原因。在苛勒的实验中,主要包括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两个系列。 苛勒发现,黑猩猩在面对
11、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的情境,后来突然显示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桑代克认为迁移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存在着共同要素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创造性思维,1 .惠特海默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惠
12、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 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 根据课题结构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 分清问题的主次方面,形成层次结构。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一)反击元素主义心理学 对以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反动是格 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 (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受格 式塔心理学的潜在影响形成 (三)对认知心理学的积极贡献 (四)对社会
13、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早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场的思想,在 社会心理学中得最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 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一)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二)现象学实验不够严谨,缺少客观性(三)许多理论观点的概念不很明确,第二节 皮亚杰理论的发生认识论,一、皮亚杰生平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建构发生认识论,提出智慧本质观,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1923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 智慧心理学1947 发生认识论导论19
14、50等,二、皮亚杰关于认识结构的几个概念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 (一)图式 皮亚杰用图式来表示认知结构,图式是主体与环境相作用,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是认知结构的单元,是一组动作或操作的内化了的复现表象 。 认知结构的产生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即动作和运算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用于客体以形成广义物理知识的结构(外化建构)。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在与外界接触、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二)同化与顺应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机能不变与结构变化的统一体。认知发展的适应和组织机能是
15、不变的,而它的结构(图式)则处于不断地分化与整合过程中。 同化与顺应是个体认知变化的两种机制,同化导致认知生长(一种量变),顺应导致认知发展(一种质变),两者的结合是认知适应和认知发展的机制。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三)平衡 平衡是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能,它使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协调起来。 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动态平衡。 平
16、衡过程调节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引起认知图式的新构建。 平衡的几种类型:.主体结构和客体间的平衡,即主体的结构顺应于呈现的新客体,而客体同化于主体的结构。.主体认知图式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主体的部分知识和整体知识之间的平衡。,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图),(一)成熟成熟主要指脑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儿童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有赖于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发生的机能。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决定条件)。 “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当儿童年龄增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神经系统成熟的作用只不过是决定了在某一特定阶段发展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要实
17、现这些可能性,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仍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文化和教育条件对可能性的实现能够起加速或推迟的作用。”,(二)经验 皮亚杰所指的经验主要有两种,即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逻辑数理经验对形成认知结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认知结构提供了结构化的素材。 (三)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交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社会交往对发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可促进儿童抽象概念的形成。 皮亚杰十分强调教育必须切合于儿童的认知结构。 “只有当所教育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 再创的活动,才会有效地
18、被儿童所同化。” 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该阶段的智力特点: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这一阶段末期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表象思维的能力。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这一阶段内婴儿的行为全部是反射性的,如抓握反射2.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期(1-4.5个月) 在先天反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具有一级“循环反应”的特征。,(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表象思维开始出现,表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分为两个分阶段: 1.前
19、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 2.直觉思维阶段(57岁)这是儿童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由于直觉水平没有运算可逆性,皮亚杰又称它为半逻辑,即“半运算逻辑”。,“运算”解析: 皮亚杰用“运算” 心理运算这一概念作为划分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 心理运算的重要特征:1.心理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2.具有可逆性 3.运算具有守恒性。运算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对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4.心理运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集合成系统,形成一种整合的整体结构。,1.具体形象性:例如:两杯一样的水放在口径不一样的杯子的试验。,2.不可逆性例如:菲力普曾就儿童思维中
20、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已具有运算的知识,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思维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1.去自我中心2.运算的可逆性3.守恒4.出现序列运算和分类运算图式。到了具体运算后期,儿童已经能说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为解决关于关系方面的假设和命题问题作好了准备。,例如:1.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 先画长短不等的两条直线1与2 1 2 然后将2擦掉换成
21、1与3 1 3 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 现在的3长还是短?“ 多半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例如: 2.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四)形式运算阶
22、段(1115岁)儿童能够进行抽象逻辑运算,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此阶段达到成熟。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可以摆脱具体事物的内容而在纯形式的水平上,依据一定的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运算。例如,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性思维、组合分析、四元变换群、比例、概率等运算。,补充理解上面四阶段论的知识点,在感觉动作期,婴儿赖以吸收外界知识的图式,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此等感觉与动作,最初只是简单的反射,而后逐渐从学习中变得复杂,由身体的动作发展到心理的活动。到六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起坐与爬行,并随之出现目的性的动作,即有目的地运用身体的动作(如口尝、手抓)去达到目的。例如:在尚不能移动身体的婴
23、儿身旁,铺放一条毛巾,毛巾上放置一个玩具,他会伸手去抓取玩具。如因距离较远抓取不到,几次尝试之后,他就会放弃。但对较大的婴儿来说,他就会用手拉动毛巾,从而取到玩具,这显示婴儿开始运用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感觉动作期的末期,婴儿的图式将发展到物体恒存性(或客体永恒性)的地步。在婴儿早期,如用布幕将其面前的玩具遮挡住,他不会寻找;原因是他的图式尚缺乏对具体实物形成心像表征的功能。换言之,对几个月的婴儿来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稍长及至一岁左右的婴儿,对滚入床下而看不见的皮球,他会继续寻找。这表示皮球之物体虽在眼前消失,而留在他心中的符号性的心像,却仍然存在。显然,物体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永存在婴儿
24、的图式之中,这表示婴儿末期已开始从具体实物中学到抽象的概念。接近两岁的婴儿,他不仅能当场模仿人或动物的动作,而且还能在事后凭记忆去模仿这些动作。像此种仅凭事后记忆就能模仿出来的能力,称为延后的模仿,前运思期(或前运算阶段)是指两岁到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此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之研究,为数最多。皮亚杰之所以称此一时期为“前运思期”,原因是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前运思期”的意思即指儿童思维方式尚未完全达到合理地步之前的一段时期。按皮亚杰的解释
25、以及很多心理学家研究验证,此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逻辑,主要是由于他的图式在功能上受到以下三种心理上的限制所致。换言之,以下三种限制乃是儿童思想不成熟的原因。,1知觉集中倾向,所谓知觉集中倾向,系指前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向度或层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向度或层面。顾此失彼的结果,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对儿童知觉集中倾向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重复实验验证最多的是守恒问题的研究。守恒是一种概念,此种概念所代表的意义是,某物体某方面特征(如重量或体积),将不因其另方面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有所改变。例如:将一大桶水倒入几个小桶之后,水的原来重量和体积仍
26、守恒不变。因为前运思期的儿童有知觉集中倾向,所以尚不能具有守恒的概念。图3-2所示情境即皮亚杰用来观察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的实验。先用A与B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在杯中盛入等量的牛奶(或果汁),并经儿童确认两杯中牛奶量完全相等。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B杯牛奶倒入广口的C杯中。结果形成A杯与C杯的状态。此时前运思期的儿童都相信A杯中盛着较多的牛奶。原因是他只集中注意于牛奶在容器中深度的改变,而忽略了容器广度的改变,致使无法形成牛奶体积守恒不变的概念。皮亚杰变化各种情境从事观察实验。例如:将十块积本紧接排为一短行时,儿童相信比同块数积木分散排为一长行时为少。,根据皮亚杰的解释,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
27、乏守恒概念,除了因知觉集中于一方面特征,忽略另方面特征之外,儿童只集中注意形态的改变,而忽略改变的过程,也是阻碍他形成守恒概念的原因。再就图3-2的实验情境看,A和B两杯内所盛牛奶等是第一种状态,A与C两杯内所盛牛奶深度不等是另一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将牛奶从B杯倒入C杯是过程。前运思期儿童所注意到的只是前后两种形态的不同,而忽略过程中所显示的事实:C杯中所盛者就是原来B杯中的牛奶。,2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与可逆性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逆性是合于逻辑的思维过程。最常用到的是数学运算以及所有属于因果关系的问题。所谓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
28、结果去分析原因。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称为可逆性。如以下的例子: 由已知 96=15 即可推知 15-96 由已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 即可推知 女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男生人数 由已知 AB=C 即可谁知 C-BA,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思想不够周延、之所以不能具有守恒概念,在思维时他的图式功能所表现的不可逆性,乃是阻碍其合理思维的原因之一。菲力普曾就儿童思维中不可逆性的问题,采用皮亚杰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观察一个四岁男童的反应,对话内容如下: 问:你有兄弟吗? 答:有。 问:他叫什么名字? 答:叫吉姆。 问:吉姆有兄弟吗? 答:没有。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重复研究,儿童思维
29、问题时守恒概念的形成,多在前运思期(27岁)之后。由此看来,学前儿童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未臻于合理思维的程度。不过,据研究发现,儿童守恒概念发展的水平,随所思维问题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对数字概念的守恒,发展较早,平均在56岁;对物体体积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78岁;对物体重量改变的守恒概念,平均在910岁。,3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用自我中心主义一词所表达的前运思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其涵义并不带有“自私主义的意思。只用以说明此一时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予以解释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只能主观看世界,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此一时期儿童在思维上
30、之所以带有自我中心倾向,自然与前述之知觉集中倾向的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图3-3的情境,是皮亚杰用来观察前运思期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倾向的实验设计之一。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如左图A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左图C边)。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即右图C边)来看
31、问题。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的倾向。皮亚杰所设计的此项研究,称为三山实验。,具体运思期(或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是七岁至十一岁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此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能够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儿童,多半能解答以下类似的问题(见EggenKauchak,1992): 先画长短不等的两条直线1与2 1 2 然后将2擦掉换成1与3 1 3 最后向儿童问:“原来的2比 现在的3长还是短?“ 多半
32、四年级儿童都能正确回答原来的2比现在的3长。原因是他已经会根据具体事实做推理思维:2比1长,1比3长,因此2一定比3长。像此种按物体某种属性为标准排成序列,从而进行比较的心理运作,皮亚杰称之为序列化(seriation)。,具体运思期正是小学的主要阶段。小学中年级能够学习算术四则题,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图式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亦即是显现在前运思期的几种心理上的限制,已不复存在。前运思期的知觉集中倾向,已由去集中化所取代。所谓去集中化(decentration),是指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时,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做判断。此外,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对可
33、逆性的问题,也不再以不可逆性的思考方式去思维,而且他们均已具备了守恒的概念。 去集中化的思维特征,是具体运思期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86),曾以前运思期儿童与具体运思期儿童为对象,采用以下的实验情境,观察两时期儿童之去集中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红色的玩具汽车,置于深绿色的透明胶片之下,使之看来变为黑色。让三岁与八岁代表前运思期与具体运思期两阶段的儿童,先看过红色汽车之后,随即将之置于胶片之下,并要他们回答胶片底下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回答黑色,而八岁儿童则回答红色。按实验者的解释,三岁儿童受知觉集中倾向的限制,面
34、对此一问题情境时,只能根据情境的外显表象(perceived appearance)去思维。而进人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面对同一问题情境时,在认知能力上能够去集中化,根据情境的内隐实质(inferred reality)去思维问题。换言之,前运思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由所见而知”,而具体运思期儿童的认知则是倾向“由所知而知”。,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时,也已具备分类(classification)的能力。分类的心理运作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置在一起。分类是一项重要认知能力,此项能力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前运思期的儿童已开始发展出分类能力,惟此一时期的儿童,其分类所根据的标
35、准只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根据皮亚杰研究发现,具体运思期与前运思潮儿童,在分类思维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前运思期儿童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体积、功用等),而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标准分类。皮亚杰曾以学前(前运思期)儿童为对象,在面对很多不同颜色花朵之情境下,先后问他们两个问题,先问:“你说红花多还是白花多?”等他回答之后再问:“你说红花多还是花多?”结果发现,学前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却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按皮亚杰的解释,这是由于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尚未具备类包含的能力(Piaget Inhelder,1969)。 所谓类包含(class inclusion),是指
36、分类思维时能区别主类(大类)与次类(主类中所包含的各次类)间之关系的能力。按上述问题,红花与白花都是花类(主类)之下的决类,彼此间的特征具体明显,容易比较。而主类与次类比较时,因缺少同一的与明确的标准可资依据,故而认知困难。当然,前运思期儿童之所以缺少类包含能力的原因,与前文所指的知觉集中倾向也有密切关系。一俟儿童认知发展达到具体运思期的地步,在分类思维时,即已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故一般小学中年级的儿童,都能轻易地回答“白色汽车多还是汽车多?”的问题。,形式运思期(或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是指十一岁以上青少年认知发展的阶段。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
37、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的水平,就代表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者只是他从生活经验中增多知识,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综合皮亚杰本人与其后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Inhelder piaget,1958): 1假设演绎推理 (hypothetic-deductive reasoning)假设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此种推理思维的特点是,先对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皮亚杰曾以摆动吊锤做实验,要求受试者解答在吊绳长短、吊锤重量、推动力量三种变化中,何者是影响锤摆速度的因
38、素。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认知发展达到形式运思期水平者,才会按照类似以下假设演绎推理方式寻求答案:先假设影响摆速的因素为锤重,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而只变化锤的重量以验证之。也可先假设绳长为影响因素,然后保持另二因素不变0只变化绳长以验证之(正确答案)。如此系统进行,终可得到正确答案。 2命题推理(propositional reasoning)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在推理思维时,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说明或一个命题,即可进行推理。例如:用这样一个问题分别问小学生和中学生:“要是你当学校校长,你怎样管理逃学的学生?”小学生也许会回答:“我不是校长,我不知道。”中学生就
39、可能按他的想法说出一番道理。命题推理思维的特点是超越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而言是很重要的。因为青少年喜欢从幻想中计画未来,合理的思维才是形成其合理计画的基础。 3组合推理(combinatorial reasoning) 在面对由多项因素形成的复杂问题情境时,认知发展臻于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可以根据问题的如何评定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条件,提出假设,然后一方面孤立某些因,一方面组合另些因素,从而在系统验证中获得正确答案。,第三节 信息加工心理学,一、生平(略)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三、布鲁纳与奥苏伯尔的理论观点(略),作为信息加工过程的学习,什么是信息加工?,接 收
40、,存储,处理,传送,作为信息加工过程的学习,什么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做一个具有极大灵活性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代表人物;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是美国科学家,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之一。,纽厄尔(Alan Newell, 1927-)是美国心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创立者之一。50年代,他和西蒙共同提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共同开辟了用电脑模拟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的新领域,开创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新取向。他和西蒙合著的人类问题解决是这一领域极为重要的著作。,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一)研究对象:运用
41、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活动,主要研究包括注意、知觉、心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历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1.人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 2.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4.记忆信息加工的研究 (1)记忆的结构 (2)记忆的表征 (3)记忆的容量,1.人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反应器、记忆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
42、作出反应,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2.强调知识对行为和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式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式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信
43、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完整的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4.记忆信息加工的研究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能更全面地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所以它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到目前为止,有关记忆的信息加工研究集中在三方面:记忆的结构、表征和容量,主要是记忆的结构和信息表征。 (1)记忆的结构
44、 (2)记忆的表征 (3)记忆的容量(P71略) “记忆”实际上是对高度复杂的神经心理活动的过分简单化的概括。,(1)记忆的结构 关于记忆结构的研究是从两种记忆说开始的。早在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就提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概念,前者就是指短时记忆、后者就是指长时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瑞(1968)提出了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记忆结构是固定的,而控制过程是可变的,记忆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存贮系统组成。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这里对信息保持的时间非常短,只有1秒钟左右,然后受到注意的信息获得识别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的
45、缓冲器,其中的信息处在意识活动的中心,但是这里的容量有限,只能保留72个信息组块,而且信息保留的时间也只有 1分钟左右,除非不断对信息进行复述。复述可以使短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对信息保留的时间也可以很长,它是我们的信息库,我们积累的大量知识经验都贮存在这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在激活信号的作用下回到意识状态,供认知系统应用。 克雷克的加工水平说: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是由于其受到了不同水平的加工感觉的、表层的、非语义的浅加工,也可以受到结构性的、语义的深加工,信息加工会留下记忆痕迹,所以记忆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2)记忆的表征 记忆信息的表征主要是长时记忆的信息
46、表征,而长时记忆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即个人知识。记忆系统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编码形式:视觉编码和言语编码(P71)。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被称为知识,可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程序性知识:关于技能和解决问题过程方面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实的信息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有 情景性的和语义性的,其中语义记忆信息的表征理论 主要包括网络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两类。、网络模型:人脑对语义的记忆是以网络形式分层存贮的,所有概念均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分若干层次,各层次的概念依次有连线相通,由此构成一个层次网络,概
47、念的特征附着于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特征分析模型:概念的表征依赖于特征集,任何概念都包括一个定义特征集和一个描述特征集,两个概念的特征交叉越多,概念的重迭就越多。 。,网络模型,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一、 受者的认知过程二、受者的认知过程的特点三、激话受者的认知图式的途径,一、 受者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一)受者的认知过程1.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受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与人们一般的认知过程基本一样,区别在于客观刺激专指媒介信息。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见图(板书),2.对受者认知模式的分析(1)注意的选择。媒介信息负载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符号并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媒介刺激的物
48、理特性(如是否吸引入),受众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这些被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方式成衰减方式进入中心通路。所谓过滤方式是指媒介信息以“全”或“无”的形态进入人脑。比如下岗工人对有关“再就业”的报道全神贯注,而同时对其它信息(如娱乐方面的)则无觉察;而衰减方式则不同,受者在某一时刻能同时接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如边听广播边翻看报纸,处于一心二用的状态,即多种信息都进入了中心通路只不过被引起注意的(如美国大片近日公映)信息更强烈一些,而未被注意的信息则很微弱。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少量信息被主体加工。,(2)对信息的表征。“在一般心理学上,表征是指将外在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
49、历程”。是将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另一种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客观世界给予的是物理符号,它只有被转化为相应的心理符号时,才能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正如西格勒所言,信息加工系统划分为表征和加工这两个过程。受者接收媒介信息的同时就进行着表征活动:将某种媒介符号转换为心象(表象),如某种图形,或某人、某物的形象,进而再将这些形象转化为某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以便使更多的信息被内化和贮存。前一层次的表征叫“符号表征”,“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存在形式”后一种较高层次的表征为“命题表征”,即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语言转换生成说”中的表层语言被转换成深层语言。到了这个层次,受者对媒介信息不仅接收了,而且是接受了。,传者在制作并传播媒介信息时一定要考虑到受者对之能否表征和表征得是否正确。像股市行情、计算机上网、英语电视剧、古典交响乐等对于毫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表征 (无法理解)的。另外,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许多富有强烈时代色彩的流行语也在媒体中广泛出现,像“海龟”、“北漂”、“EOBO”、“拐点”、“出位”、“无厘头”、“VIP”、“暴走族”、“黑哨”、“黄金周”、“养眼“这些词虽然已经成为某些特定人群的通用语言,但是作为大众媒体,如果不考虑受众是否能够顺利表征,这些流行语就很有可能被误解和 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