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6 ,大小:530KB ,
资源ID:615356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1535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doc)为本站会员(wo7103235)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doc

1、I分类号:硕 士 学 位 论 文题 目: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Title: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 ,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学 科 、 专 业: 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 方 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 者 姓 名:导 师 及 职 称: 论文提交日期: 年 月授予学位日期:II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月III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和学习适

2、应性的相关研究摘要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而促使个体自身与外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有利于个体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不良的学习适应性则可能会滋生心理以及行为问题。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学习适应性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抽取 630 名初中生为研究被试,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归因风格和社会支持的现状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重点检测归因风格在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初中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良好,表现为初中生具有良

3、好的学习动机。女生的学习方式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初中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初中生;独生子女初中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2.初中生归因风格情况良好,且初中生总体上趋向于内控性归因。3.初中生社会支持情况良好,家庭支持水平最高,其次为朋友支持,最后为其他人支持。4.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和学习适应性三者之间显著相关。家庭支持、成功内控、其他人支持可以有效解释学习适应性 21.3%的变异量。5.归因风格在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性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可以直接预测其学习适应性,同时还可以间接通过归因风格对学习适应性进行预测。最后,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

4、以后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进行了说明。IV关键词:初中生 归因风格 社会支持 学习适应性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bstractLearning adaptability is a persons ability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ect and achieve a harmonious between the individu

5、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Good learning adaptability is the guarantee for completing learning tasks successfully, on the contrary, bad learning adaptability may caus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study, this study adopt learning adaptab

6、ility scal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MMC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selected 63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research subjects,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

7、ng learning adaptability, attribution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and focus on the role of attribution style on the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1.The level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in junior high s

8、chool students is good, expression on good learning motivation. Girls learning styl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oys;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bility style level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level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the

9、only chil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only children.V2.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is good,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verall tend to internal control attribution.3.Social support situ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good, family support level is the

10、 highest, followed by friends support, finally for others to support.4.The correlation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attribution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statu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The family support, the success control from the inside, others support may explain 21.3% of lea

11、rning adaptability.5.Attributional style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is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namely,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directly predict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meanwhile may indirectly through attribution st

12、yle to predict learning adaptability.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illustrated.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social support ; learning adaptability VI目 录1. 引言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2.1 研究目的 .21.2.2 理论意义 .21.2.3 实践意义 .22.文献综述 .42.

13、1 学习适应性 .42.1.1 适应与适应性 .42.1.2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42.1.3 学习适应性的测量工具 .52.1.4 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62.2 归因风格 .72.2.1 归因风格的概念 .72.2.2 归因风格的理论 .82.2.3 归因风格的测量工具 .92.2.4 归因风格的相关研究 .102.3 社会支持 .11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12.3.2 社会支持的测量 .122.3.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22.4 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132.4.1 归因风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32.4.2 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142.

14、4.3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142.5 文献总结 .153. 研究设计 .163.1 研究总体设计 .163.2 研究假设 .163.3 研究对象 .163.4 研究工具 173.4.1 基本信息调查 .173.4.2 学习适应性量表 .173.4.3 多维度 多归因因果量表(MMSC) .183.4.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183.5 数据处理方法 .193.6 研究思路 .19VII4.研究结果 .204.1 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204.1.1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204.1.2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204.1.2.1 不同性

15、别特征初中生在学习适应性及其各维度差异比较 .204.1.2.2 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214.1.2.3 不同家庭所在地初中生在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224.1.2.4 不同家庭月收入水平初中生在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224.1.2.5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234.2 初中生归因风格的总体状况 .244.3 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 .244.4 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三个变量的相关分析 .254.4.1 初中生归因风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254.4.2 初中生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

16、254.4.3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264.5 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274.6 初中生归因风格对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285.分析与讨论 .315.1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差异分析 .315.1.1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315.1.2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分析 .315.1.3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分析 325.1.4 不同家庭所在地初中生在在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325.1.5 不同家庭月收入水平初中生在在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差异分析 .335.1.6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及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

17、的差异分析 .335.2 初中生归因风格的总体状况分析 .345.3 初中生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分析 .345.4 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及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355.4.1 初中生归因风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355.4.2 初中生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355.4.3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365.5 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对学习适应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365.6 初中生归因风格对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376.结论与教育建议 .386.1 结论 .386.2 教育建议 .39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1参考文献 .43附录 .48致谢

18、.5211.引言1.1 问题的提出青少年不仅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的未来。现如今,国家越来越看重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初中生处于学习的转换阶段,他们从小学时期的无忧无虑,逐渐过渡到承受初中时代的升学压力,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减少了个体的升学压力,初中生的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习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学生面临着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了学习成绩的倒退现象,从而出现学习适应问题。另外,从个体发展历程来看,初中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逻辑思维能力、个性和社会性也在不断地发展成熟,可塑性极强

19、,在初中阶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有利于他们应对升学压力以及高考压力。但同时此阶段初中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心理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身体的发育,很容易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产生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升学的压力让他们懂得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而学习适应性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学业成绩。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有利于个体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不良的学习适应性则可能会滋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中的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时光大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习适应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社会适应在学校生活中的体现,初中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会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

20、找出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内外部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以及为教育者对学习适应性进行干预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持和具体有效的教育措施。学习适应性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自身学习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进行的归因方式以及家庭和社会与个体的亲密程度等因素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徐富明(2005),毛晋平(2009)等)发现个体的学习适应性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支持水平、归因风格及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伴关系越良好、师生关系越密切,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相2应来说,学习适应性也会显著提高。同时,若个体具有积极归因风格,即乐观水平高,其学习适应性的水平也较高;相反,若

21、个体具有消极归因风格,即悲观水平高,则学习适应性的水平则较低。目前涉及到学习适应性的研究通常仅仅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有结合个体自身认知方式和家庭社会层面对学习适应性进行的相关研究。实际上,社会支持对于个体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通过和归因风格之间的相互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因此,研究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以及学习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有价值的研究,联系我国具体情况,利用测量量表,选取部分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及学习适应性的现状,了解两两之间的关系以及归因风格、社会支

22、持对学习适应性的预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关系的内部机制。根据研究的结果,在理论和实际上为提高初中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提供具体方案和相关指导,培养初中生积极的归因风格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初中生未来的社会适应提供学校支撑,促进初中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2.2 理论意义虽然先前的研究对社会支持、归因风格与学习适应性三者分别进行了两两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并没有涉及到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内部机制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探讨初中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学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以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学习适应性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2.3

23、 实践意义初中对于人格的形成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阶段,本研究通过了解初中生归因风格及社会支持的现状,揭示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做出预测,进一步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内部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教师对学习适应性进行干预提供有效的措施,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借助有关研究成果开展有关学习适应性的心理辅导以预防和矫治初中生学习适应问题。学习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适应性的3提高可以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通过提高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来影响他们的归因风格,主动培养他们的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初中生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适应水平及进一步促进未来的社会适应、构建幸福人生具有一定的意义。2.文献

24、综述2.1 学习适应性2.1.1 适应与适应性发展及适应是个体在其生命发展历程的基本任务。关于适应的观点通常建立在皮亚杰“平衡说”的基础上,他认为,心理、智力和思维界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动作的本质是其对客体的适应,个体的无论是指向于外部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的每个心理反应,4都可以看作是适应。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实现的,通过同化和顺应,个体通常可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若失去这种平衡,就需要改变个体的行为来重塑平衡。适应的过程,即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Arkoff(1968)认为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个体和环境需要不断地相互适应以应对满足自身需求同时而来自外界

25、的环境压力,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Adamas(1972)把适应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环境压力时的应对行为及能力。Bruno(1977)认为适应是机体为了达到其心理需求的满足而与环境所维持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车文博(1991)认为适应是指个体随着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而改变其生存能力、发展趋向以及目标的实现的一种能力。也有学者从其它角度来解释适应性的概念。郑日昌(1994)认为适应性是个体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从而达到个体与内外环境相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许峰(2000)提出适应性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能力。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提出,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环境协调的

26、过程中,为了达到与环境的和谐一致而不断适应环境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应对行为及能力。2.1.2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社会适应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适应、以达到个体和社会相统一的重要体现,学习适应则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周步成(1991)于学习适应性测验上对学习适应性这一名词做出界定,他认为学习适应性涉及到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习技术以及身心健康等主要因素,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克服种种学习困难的倾向。田澜(2002)进一步指出学习适应性是学生为了达到身心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平衡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响应地对学习环境做出调整的一种能力。陈晓杰(2004)认为学习适应性是当

27、个体所熟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内容发生改变时,个体努力克服学习困难而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能力。葛明贵(2005)提出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学习效能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认为学习适应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学业成就的高5低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高帅奇(2011)指出学习适应性是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学习需要,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调整,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自身学习发展的一种能力。边静(2013)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个体未来应对学习环境的改变而采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结合

28、上述前人研究,本研究将学习适应性的定义归纳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而促使个体自身与外部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能力。2.1.3 学习适应性的测量工具Zitow (1984)为评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而编制大学生适应性水平问卷(CARS)。Baker & Siryk(1984)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水平问卷(SACQ)被视为最广泛使用的问卷,SACQ 从学习、情绪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评估,信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Simon(1995)编制了大学生反应与适应性问卷(TRAC),该问卷共 50题,从信念、情感和行为这三个维度来评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国内对于学习适应性水

29、平的测量主要参考周步成(1991)编制的学习适应性量表(TAT),该量表分为 4 个分量表和 12 个内容量表,信效度较好。但该量表只着重于初步的调查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聂衍刚(2005)编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其中的学习适应行为分量表是社会适应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适应量表共有 30个项目,从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利用学习资源、学习动机、学习满意感这 5 个维度来评估学习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范晓玲等(2013)编制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该问卷共 50 题,分为 7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1.4 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不少

30、成果,国外主要注重于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倾向于从个体个性因素如自我评价、学习动机以及社会因素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影响因素来研究学习适应性。Chartrand(1990)研究发现若学生自我评价较好、自我期待比较高,则此类学生通常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学习适应性;相反,若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则此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比较差,在学习6及生活上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Harter(1994)认为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更加明显,自尊心显著增强,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可能出现排斥现象而影响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其学习适应性。 Braddock & McPartlaad(1993)的研究发现,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儿童

31、由于生理迅速发展,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发展而发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与教师以及同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疏远、自信心不足等现象。因此中学生可以通过增加与教师、同伴的情感联系来适应学校生活,增强自己的学习适应性。Sondra & Gary(1997)认为研究学习适应性时应关注学生与教师种种关系如亲密、依赖或者冲突等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范围涵盖的比较广,涉及到城乡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等。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1997)对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低于城市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男生与女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显著高

32、于男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宋广文(1999)在研究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关系时指出,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显示出稳定性高、有恒性高、独立性高、紧张性低、怀疑性低等人格特点;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即学习适应性强,心理健康水平高。隋光远、李晶(2004)对初中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做了比较,结果发现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优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差生,初二优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初一优生,而初三优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相对低于初一和初二优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不同性别的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徐速(2001)通过研究学习适应性与自我

33、控制水平的关系发现,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学习适应性水平则越高。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来调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牛丽凤(2008)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预测其学习适应性,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适应性水平越高。温碧美(2009)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情绪智力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横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成果丰硕,涉及到个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各个方面,但是缺乏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更深入具体的研究,一般只是单方面的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影响7因素,并未将几个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讨。而本研究不仅探讨了学习适应性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且融合了其它变量对学习适应性

34、进行了预测。2.2 归因风格2.2.1 归因风格的概念归因是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心理学家们用因果推论的方法来解释归因,即人们如何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风格的研究始于 1967 年 Seligman 对动物的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研究,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最开始的时候将狗锁在笼子里,听到蜂音器响铃之后,就电击狗,狗因为被锁在笼子里而无法逃避电击,经过多次电击以后,只要蜂音器响,在对狗进行电击之前,把笼子门打开,这时狗非但不逃走反而在电击还未出现时就先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原本可以主动地逃避电击但是却仅仅无助地等待痛楚的到

35、来。因此,Seligman(1979)认为个体童年期就已形成一种固定的归因风格,这种思考方式会影响到个体以后对事情的解释和个体的认知状况。人们在解释不好的事情时,自身给出的答案往往就决定了他们该怎样去应对发生的事情。如果将解释的原因归纳为稳定性的,那么无助感就会长期存在;相反如果解释的原因是一种广泛性的,那么无助感就会泛化。Abramson 等(1981)提出了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因自身差异而对不同活动情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人们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用一种已经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对目前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推理。刘永芳(l998)认为归因风格是个体因为自身具有的认知方式而形成的归因倾向。归因风格是人

36、格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可以探索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研究归因与人格的相互关系。李占江(2001)认为归因风格是指个体习惯性地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作一种固定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个体个性的特点。陈军(2009)认为归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特定的归因认知方式和独具的归因倾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归因风格定义为人们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归因倾向,并根据这种归因倾向去推测未来所发生的事件。82.2.2 归因风格的理论(1)Heider 的朴素归因理论1958 年,Heider 指出,人们会寻找在其工作或者学习生活过程中成功或失败产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其归纳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37、这两大类。其中,内部原因是指能力、努力等个体本身的因素,而外部原因是指情境、运气等环境因素。另外,Heider 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点”这一概念,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的原因在于个体本身,而外控型的人却认为是外部因素引向了个人成败。(2)Jones & Davis 的对应推论理论1965 年,Jones & Davis 将归因划分为特质或内部归因以及情境或外部归因两种类型,详细解释了如何判断他人的行为是由于个人特点还是暂时性的情景而产生的,并概述了社会认知者应该如何利用个体行为出现的背景来推断行为究竟是被什么影响的。社会认知者可用通过社会赞许性和了解个体行为是自

38、由选择抑或情景强迫这两个因素来推测他人行为。在推测行为原因时,人们会考虑行为想要达到的效果或后果。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带来了许多想要的结果,就很难知道他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但是如果行为带来了一个特定的结果,那么行为的动机就很容易被推论出来。(3)Kelly 的共变理论1967 年,Kelly 认为可以通过连续性、特异性和一致性三个方面来探索归因的合理性。共变理论包括如下三个问题:一、行为是否是特别的?个体针对特定刺激客体时是不是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反应?二、产生的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他个体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是是不是会产生同样的行为反应?三、行为能否连续?(4)Weiner 的成败归因理论1972 年,W

39、einer 在 Heider 的基础上,也将归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提出了稳定性这一新维度,将个体的行为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个水平,如果结果和过去不同,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如果结果和过去相同,归因于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就是说,如果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过去不一样;相反,如果归因为稳定的因素,人们就会觉得将发9生和过去同样的结果。Weiner 的归因模式如图 2-1 所示:内控 外控稳定性 能力 任务难度不稳定性 努力 运气图 2-1 Weiner 的归因模式2.2.3 归因风格的测量工具国内外学者根据上述理论编制了量表对归因风格进行测量。

40、如Lefcourt(1979) 等人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简称MMSC),该量表由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两个分量表构成,共48 个项目,其中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每个分量表各 24 题,两个分量表各由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各 12 个项目构成。Seligman 和他的同伴在 1982 年编制了“归因风格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简称 ASQ),ASQ 问卷由 6 个积极的假定情境事件和 6个消极的假定情境事件,共 12 个情境组成

41、,针对每一情境事件均有程度不同的 7 个答案供被试选择,每个答案对应一个固定的分数,经过很多研究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沃建中,孙慧明(2006) 编制了青少年归因风格问卷,该问卷包括内在外在、暂时稳定、可控不可控及整体局部性 4 个维度。 2.2.4 归因风格的相关研究从海德开始研究归因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归因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归因问题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群体归因风格的特点、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及一些人格因素的关系。Edward (2006)发现消极的归因风格与抑郁存在显著相关,归因风格越消极,越会发生绝望性抑郁。Jennifer(2007)研究显

42、示个体如果偏向运用消极归因风格,则工作满意度偏低。Michael(2007)同样也发现对时间的评价会引起抑郁的产生,同时抑郁与归因风格有着显著的相关。曹新美、郭德俊(1998)研究发现,归因风格和抑郁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个体越倾向于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则抑郁程度会越轻。李成齐(2004)研究发现,若个体倾向于把失败经验归结为内在的、持久的,而把成功经验归结为外在的、暂时的,则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10低;相反,若个体倾向于把失败经验归结为外在的暂时的,而把成功经验归结为内在的、持久的,则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姜玉飞等(2005)研究结果发现,人际关系敏感与归因风格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会

43、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朱韩兵(2010)研究发现女生的归因风格总体上比男生积极,且归因风格与自我效能感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李奕慧(2010)指出,女生更倾向于悲观型的归因风格,而男生的归因风格不存在显著差异。前人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了后续的研究,将归因方式引入到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但是涉及到归因与个体学习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将弥补以上不足,将归因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联系起来,为教育工作中利用归因来引导个体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2.3 社会支持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从 1960 年开始,人们发现生活压力与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4、后来人们更深入地对社会支持这一领域加以研究。19 世纪时法国科学家 Durklieim 就已经发现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与自杀息息相关。20 世纪以来,社会流行学研究发现社会联系密切水平低的个体,其身心健康的水平也相应较低,而死亡率却相对较高。70 年代初,精神病学开始研究社会支持,社会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对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问卷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若个体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则身心相应来说更健康,若个体拥有不良的社会支持,则身心健康水平相对更低。当个体处于应激情形时,社会支持可以为其提供保护,另外,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社会支持至今仍旧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情况下,

45、学者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及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两大类。Cobb(1976)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感受到他人对自己有所关心的一种感觉,是自身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情感需要。 Barrera(1981)提出个体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状况来处理自身遇到的紧张事件,通过个体之间社会资源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社会、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要。House(1981)和 Turner(1983)认为,社会支持是当个体遇到困难时,家人、朋友、亲戚等能帮其度过困境而为其提供11的潜在帮助,这种潜在帮助包括金钱等实际帮助、情感上的理解尊重等社会情感帮助和针对困境而与个体进行交流和反馈的信息帮助。肖水源(1987)将社会

46、支持划分为实际存在的客观支持、个体所体验的理解和尊重的主观支持和针对支持利用程度也不同的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三大部分。姜乾金(1987)认为社会支持是指当个体遭遇困难时,社会各界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和帮助。施建锋等人(2003)认为社会支持是外界将支持资源给予遇到困境的个体,另一方面个体也满足于这些外界所给予的资源,从而缓解个体紧张的一种帮助。行红芳(2006)将社会支持划分为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三个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能够体验到的被关心、接纳、爱和有价值感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2.3.2 社会支持的测量Hendeson 等(1981)编制了社会相互关系调查表,

47、共 52 个项目,按社会支持的可获得程度和自觉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评分。Sarason 等(1983)编制的社会支持问卷(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有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以及对支持的满意度。该量表共有 7 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求被试回答在此特殊情况下获得支持的人数和该被试对支持的满意程度。肖水源(1987)在前人研究的技术上,编制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有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Blumenthal 介绍的由 Zimet 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强调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1987 年由姜乾金将该量表进行修订,分别

48、测定个体所领悟到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以总分来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该量表包括 12 道题目,每道题目都有“1-7 ”七种不同程度的答案,采用七级计分法,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2.3.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早,内容涵盖诸多方面,涉及到个体内部认知及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Michelle(2002)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越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缺陷。Jeroen 等(2007)以在校大学生作为为研究被试,研究发现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对学生心理的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2张雯、

49、郑日昌(2004)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的部分维度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年级间差异非常显著,初二年级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另外,在主观支持维度上,性别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刘勇、梁慧华(2005)研究发现,初中生主观支持在年级、性别和城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家庭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即城市的家庭支持显著高于农村。张彦(2004)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这与孟令珍(2008)的调查结果相互矛盾,孟令珍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以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赵建平(2006)对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社会支持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宋佳萌(2013)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且相关受被试群体的影响,及群体不同,相关的大小也不同。前人对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果,涉及到社会支持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学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及社会影响因素等。另外,有关社会支持测量工具的研究也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为后续有关社会支持的更全面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2.4 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2.4.1 归因风格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