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三年级统测(二)试题生 物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内的化合物都以碳链为骨架 B. 核糖是构成 ATP 和 RNA 的基本成分C. 蛋白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D. 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详解】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是以碳链为骨架构成的,但无机化合物不是,A 错误;ATP 与RNA 中都含有核糖,B 正确;糖类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C 错误;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与果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半乳糖与葡萄糖,D 错误。【点睛】易错点:细胞内的主要能
2、源物质是糖类,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主要的结构物质是蛋白质。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不同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 DNA 决定的B. 蛋白质中氮原子数目与肽键数目相等C. 在 m 个氨基酸参与合成的 n 条肽链中,至少含有 m + n 个氧原子D. 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作用发生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体等细胞器中【答案】C【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约有 20 种,其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3、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3、:(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详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这 20 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 R 基不同,不是由 DNA造成的,A 错误;参与组成蛋白质中的部分氨基酸的 R 基中可能也有 N 原子,所以蛋白质中N 原子数目可能大于肽键数目相等,B 错误;m 个氨基酸中至少含有 2m 个氧原子,参与合成的 n 条肽链过程中,要脱去 m-n 个水分子,所以 m 个氨基酸参与合成的 n 条肽链中,至少含有 2m-(m-n)=m+n 个氧原子,C 正确;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作用只发生在核糖体,与内质网和高
4、尔基体无关,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能运用其中的延伸规律答题。3.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检测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B.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 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D. 苏丹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答案】D【解析】【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5、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 A 液(质量浓度为 0.1 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 B液(质量浓度为 0.01 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 A 液后再加入 B 液。3、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蛋白质变性是空间结构改变,肽键不水解,因此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A错误;蔗糖不属于还原糖,因此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B 错误;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中肽键的,不能检测氨基酸的含量,C 错误; 苏丹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
6、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 下列有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体内均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分子B. 变形虫、草履虫、蛔虫都是消费者,细胞呼吸方式均为有氧呼吸C. 黑藻、念珠藻、颤藻都是生产者,均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 霉菌、乳酸菌、硝化细菌用电镜观察,视野中均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答案】A【解析】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体内均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分子,A 正确;变形虫、草履虫、蛔虫都是消
7、费者,蛔虫的细胞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B 错误;黑藻、念珠藻、颤藻都是生产者,其中念珠藻、颤藻都是原核生物,均能进行二分裂,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 错误;霉菌属于真核生物,乳酸菌、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内没有内质网,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名师点睛】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模式图解大小 较小 较大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DNA 存在形式拟核:大型
8、环状;质粒:小型环状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质)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统一性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分裂方式及遗传变异比较:5.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二者均为双层膜的细胞器,均含有 DNA 分子B. 二者均能合成部分蛋白质,控制一定的性状C.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通常含有线粒体,含有线粒体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D. 叶绿体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线粒体内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叶绿体和线粒体均为双层膜的细胞器,均含有 DNA 分子,A 项正确;因二
9、者均含有 DNA 分子,所以二者均能合成部分蛋白质,控制一定的性状,B 项正确;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在动植物细胞中均有分布,所以含有叶绿体的细胞通常含有线粒体,含有线粒体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C 项正确;叶绿体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内可以通过有氧呼吸分解丙酮酸,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6.蛙的神经元内、外 Na 浓度分别是 15mmol/L 和 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
10、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 Na 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 Na 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Na 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 Na 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C. Na 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 Na 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答案】A【解析】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 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 +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故选 A。7.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 和 Y 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 同一细胞用不同
11、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则紫色越浅B.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C.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则越易复原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细胞失水越多,则紫色越深,A 项错误;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质壁分离越不明显,细胞失水越少,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低,B 项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小,质壁分离程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越不容易复原
12、,C 项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 值越大,质壁分离越不明显,细胞失水越少,说明细胞的正常细胞液的浓度越高,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能力。8. 下列关于酶与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B. 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C. 人体细胞合成 ATP 时都需要氧气参与D.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再结合三个磷酸,即构成 ATP【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 项错误;
13、酶的催化效率高是因为其降低活化能的量更多,B 项正确;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和无氧呼吸都能生成 ATP,C 项错误;ATP 又称为三磷酸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由一个腺苷和一个磷酸分子组成,故再结合两个磷酸分子即可形成 ATP,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酶与 ATP 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9.下列关于“葡萄糖 丙酮酸 CO2”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B. 过程可产生 ATP,也可不产生 ATPC. 过程可产生H,也可消耗HD. 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
14、行【答案】D【解析】过程是有氧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均能进行该过程,A 正确;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有酒精生成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如果是有氧呼吸则会产生 ATP,但如果是无氧呼吸则不能产生 ATP,B 正确;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产生H,而无氧呼吸的过程却是消耗H,C 正确;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他们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D 错误。【考点定位】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0.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 ,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B. 要及时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以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
15、吸C. 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D. 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 ,是为了给创口处提供有氧环境,防止厌氧型生物的生存,A 项错误;及时给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是为了保证根细胞的正常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造成伤害,B 项正确;皮肤破损较深时,容易形成无氧环境,使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所以需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C 项正确;人如果剧烈会导致氧的不足,而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而使肌肉酸胀乏力,慢跑可以促进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D 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
16、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11.下列有关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分布于叶绿体基质中B. 叶绿素比叶黄素更易溶于层析液C. 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绿光和蓝紫光D. 叶绿体色素与 NADPH 和 O2的形成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而叶绿体利用光能,先由色素吸收光能,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来制造有机物。2、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3、色素分离原理:
17、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详解】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 错误;叶绿素和叶黄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层析液) ,只是叶黄素的溶解度更大,B 错误;叶绿体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C 错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吸收光能,将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 和 NADPH 中,同时将水光解生成氧气和H,因此叶绿体色素与 NADPH 和 O2的形成有关,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重色素的分布、作用,色素的分离提取等内容,同时考查
18、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2.下列有关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通过 CO2固定将 ATP 中的化学能转变为 C3中的化学能B. NADPH 的合成发生在叶绿体内膜上C. C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再形成 C5D.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 C5含量会升高【答案】C【解析】CO2固定不消耗 ATP,A 项错误;NADPH 的合成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B 项错误;C 3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接受光反应产生的H、ATP 形成 C5,C 项正确;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光反应产生的H、ATP 减少,C 3还原过程减弱,短时间内 C5含量会减少,D 项错误。13.下图是水生
19、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t1t 2,光照增强,叶绿体中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 释放增多B. 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 ADP 和 Pi 含量升高,C 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C. t3t 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D. t2t 3,暗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 t2 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t1 之前,光合速率较慢,且保持相对稳定;t1t2,光照增强,光合速率逐渐
20、加快;t2t3,光合速率保持相对稳定;t3t4,CO2 浓度升高后,光合速率加快。在 t1 时刻给予充足恒定光照光合速率增加到 t2 时刻出现光饱和点,此阶段中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粒上水光解加快,氧气释放增多即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上,A 错误;t4 时撤去光照,故光反应不能进行,所以叶绿体中的 ATP 被消耗,所以叶绿体中 ADP 和 Pi 含量升高,短时间内暗反应在进行,C5 化合物被消耗而其来源减少故 C5 化合物含量减少,糖类也在减少,B正确; t3t4 二氧化碳增加暗反应增强,由于光照充足在 t2 时刻出现光饱和点,即暗反应成为限制因素,所以当暗反应增强时反过来也会
21、促使光反应增加,C 错误;因为在 t2 时刻出现了光饱和点,在 t3 时刻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增大故暗反应限制光合作用,所以在t2 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再提高,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关系,意在考查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知识运用能力及对图像理解能力。14.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B. 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C.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D. 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较容易,考查了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要
22、求学生了解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特征。【详解】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细胞种类增多,A 错误;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B 错误;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是一种自然生理过程,对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C 错误;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D 正确。15. 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由星射线形成的纺锤体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 DNA 分子数之比
23、是12,它一定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故错;赤道板是一个虚拟的平面,故错;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故错;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故正确;细胞中染色体与 DNA 之比为 1:2,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而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故正确,因此答案 D 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6.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密码子位于 m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24、 tRNA 上B. 密码子位于 t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mRNA 上C. 密码子位于 r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tRNA 上D. 密码子位于 r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mRNA 上【答案】A【解析】密码子位于 m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tRNA 上,A 正确,B、C、D 错误。【考点定位】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名师点睛】遗传信息、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存在位置 在 DNA 上,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在 RNA 上,是 mRNA 上决定 1个氨基酸的 3 个相邻碱基在 tRNA 上,是与密码子互补配对的 3 个碱基作用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直接决定蛋白质分子
25、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与 mRNA 上 3 个碱基互补,以确定氨基酸在肽链上的位置对应关系17.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其中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 F2表现型比为 3:1 B. F1产生的配子比为 1:1C. F2基因型比为 1:2:1 D. 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为 1:1【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基因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详解】F 2表现型的比例为 3:1,是子代性状分离比,不是配子的比例,不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 错误。F1产
26、生配子的比例为 1:1,说明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 1:1,因而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 正确。F2基因型的比例为 1:2:1,这是子二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不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 错误。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 1:1,这是子代性状分离比,不能直接说明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D 错误.【点睛】杂合子首先按基因分离定律形成一定数量关系的配子,然后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一定数量关系的子代。显然子代数量关系可以反应分离定律,但不是直接反应。18.下列有关人类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 女性患者的儿子和孙女也是患者B. 患者的细胞中
27、,含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C.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D. 因为正常基因的频率高于致病基因,所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答案】C【解析】人类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伴 X 显性遗传病,若女性是杂合子,则其儿子可能正常,AD 错误;女性患者体内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B 错误;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C 正确。19. 下列关于基因、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不全位于染色体上B. DNA 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种类或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C. 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 表现型相同的生
28、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却一定相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细胞质中,A 正确;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的片段并非都是基因,故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B 错误;C、由于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非编码区及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不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 错误;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
29、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因还受环境的影响,D 错误故选:A考点:基因与 DNA 的关系;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突变的特征20. 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 T(抗锈病)对 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 TT 为 20,Tt 为 60,tt 为 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 T 的频率分别是多少A. 50和 50 B. 50和 62.5C. 62.5和 50 D. 50和 100【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TT 为 20,Tt 为 60,tt
30、 为 20,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基因 T 的频率是(20*2+60)200=0.2,频率为 50%,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后基因 T 的频率是(20*2+60)160=0.625,频率为 62.5%,故选 B。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约占体液总量的 1/3B. 淋巴细胞只存在与淋巴中C.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
31、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约占体液总量的 1/3,A 项正确;淋巴细胞浸浴在淋巴中,而淋巴可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淋巴细胞可存在于淋巴中和血液中,B 项错误;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 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项正确。【点睛】本题比较简单,考查的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所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课本,并识记相关知识。例如 A、C、D 选项都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B 选项经过对课本知识的分析也能顺利得出答案。2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自身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抗原B. 浆细胞可产生免疫活
32、性物质而 T 细胞不能C. 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D.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答案】B【解析】自身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抗原,如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A 正确;浆细胞可以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T 细胞可以你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B 错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 b 细胞和淋巴 T 细胞,C 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D 正确。23.选择性除草剂 2,4-D 是一种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它是水稻田间的良好除草剂。为探究2,4-D 对稻田中鸭跖草防治的适宜浓度: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3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编号 A B C D E F2,4-D 浓度(g/mL) 0 20 40 60 80 100鸭跖草植株高度(cm) 36 36.5 37 38 41 44水稻植株高度(cm) 16 16 16.5 16.6 17 17.8A. 该实验设置 A 组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B. 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 2,4-D 的浓度,无关变量是植物的高度C. 选择性除草剂 2,4-D 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由该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出 2,4 一 D 对稻田中鸭跖草防治的适宜浓度【答案】C【解析】A本实验中 A 组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作用在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消除无关变量对
34、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A 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的浓度和不同种类植物,无关变量是植物的高度,B 错误;C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喷施适宜浓度的 2,4-D,促进单子叶植物水稻的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杂草鸭跖草的生长,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C 正确;D由表格数据可知,20100g/mL 的 2,4D 对鸭跖草起促进生长作用,因而不能达到防治鸭跖草的目的,D 错误;答案选 C。2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 S 型 B. 达到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 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
35、低【答案】D【解析】【分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在 aK/2 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 K/2K 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为 K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 值) 。【详解】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 正确;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 K 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B 正
36、确;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C 正确;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降低,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理解和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并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B.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
37、利用率D. 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都是双向的【答案】B【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A 项正确;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直接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 项错误;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 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D 项正确。26.下图表示不同遮光处理对铁线莲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中叶绿素 a/b 表示叶绿素 a 含量与叶绿素 b 含量之比。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38、:(1)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_上,可用_方法分离出叶绿体中的色素。(2)铁线莲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 ADP 从_移向_。(3)由图分析,当遮光比例达到 10%以上时,随着遮光比例增加,叶绿素 a 与叶绿素 b 含量相比,_含量增加更多。由此推测,这是对_环境的一种适应;当遮光比例达到 90%时,铁线莲光合作用固定的 C02量_(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细胞呼吸产生的 C02量,此时叶绿体固定的 C02_(填“一定”或“不一定” )都来自线粒体。(4)据图可知,在生产中为了保证铁线莲的最大产量,应在_条件下种植铁线莲。【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纸层析 (3). 叶绿体
39、基质 (4). 类囊体薄膜 (5). 叶绿素 b (6). 弱光 (7). 等于 (8). 不一定 (9). 10%遮光比例【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遮光率达到 10%以上时,随着遮光比例增加,只有叶绿素含量增加,而叶绿素 a/b、植株干重和净光合速率都下降。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物中,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而用层析液把四种色素分离开,提取色素加入了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它们的作用分别是:溶解色素、使研磨充分、保护色素。【详解】 (1)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可用纸层析法分离出
40、叶绿体中的色素。(2)铁线莲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产生 ATP,暗反应阶段消耗 ATP,所以叶绿体中ADP 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参与光反应。(3)当遮光率达到 10%以上时,随着遮光比例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但叶绿素 a 与叶绿素b 含量之比下降,说明叶绿素 b 含量增加更多,由此推测,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当遮光率达到 90%时,对于整个植物体来说,由于铁线莲净光合速率等于 0,所以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量等于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量;遮光率达到 90%时,叶绿体消耗的 CO2量等于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量,但植物体内还有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比如根细胞,只
41、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 CO2,不能被吸收,所以对该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 CO2量大于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量,此时叶绿体固定的 CO2不一定都来自线粒体。(4)由于遮光比例达到 10%时,铁线莲净光合速率最大,所以在生产中为了保证铁线莲的最大产量,应在 10%遮光比例条件下种植铁线莲。【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探究,意在考查考生的曲线分析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色素提取与分离的方法,提取过程中加入的各种试剂的作用;识记光合作用两个阶段中的物质变化和发生场所;并且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适当的修订。27.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
42、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3)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答案】 (1). (冷觉)感受器 (2). 神经递质 (3).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 胰高血糖素 (5)
43、. 肝糖原 (6). 非特异性【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3、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在
44、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3)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8.图 1 表示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 2、图 3 分别表示高等动物甲、高等植物乙细胞有丝分裂的部分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增殖包括_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2)图 1 中 AD 段完成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有_。EF 段形成的原因是_。图 3 处于图 1 中的_段(
45、填字母) 。(3)图 2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 DNA 数等于_。(4)图 3 结构 H 为_,其作用是_。【答案】 (1). 物质准备 (2). 适度生长 (3). 着丝点分裂 (4). FG (5). 1:2:2 (6). 细胞板 (7). 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解析】【分析】分析图 1:BC 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复制;CE 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 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FG 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 DN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 2: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分析图 3: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46、结构 H 为细胞板。【详解】 (1)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2)图 1 中 AD 段完成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生长。EF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由 2 变为 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图 3 中每条染色体含有 1 个DNA 分子,处于图 1 中的 FG 段。(3)图 2 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 2 条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 DNA数等于 1:2:2。(4)图 3 结构 H 为细胞板,其作用是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
47、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9.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该碱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酸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虎尾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_(答两种) 。(4)某兴趣小组对该地区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査。丰
48、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两种方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填“偏大” 、 “偏小”或“基本不变” ) 。【答案】 (1). 种群 (2). 水平 (3). 存在环境阻力(空间和资源有限) (4). 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或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或生态系统的基石) (5). 捕食、竞争 (6). 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7). 偏小【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