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64.50KB ,
资源ID:607254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60725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doc)为本站会员(j35w19)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doc

1、人民日报 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12 月 4 日,13 亿中国人将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982 年的这一天,经过为期 4 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很多那一年出生的孩子,都取名叫“宪法”。32 年过去,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抵达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厉行法治的一个象征,国家宪法日的确立,再次彰显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进行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中央全会,是解读中国的关键钥匙。中国向何处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年前,中共十八大自信地标定前进的方向。动力从哪里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

2、面深化改革”,一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坚定地踏下变革的油门。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如何让这喷薄的洪流奔涌在既定的河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成为中共党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这是一座法治里程碑,以此为节点,思路更明确、理念更清晰,法治中国建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一场国家治理的革命,必将带来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变化、执政水平的提升;这是一个发展新起点,法治将搭建起更牢固的框架、更规范的轨道,让改革发展在各个领域蹄疾而步稳地前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上下求

3、索作出的最终选择,标注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高度。社会主义,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法治,替代了延绵千年的人治传统。两相结合,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可能,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可能。从 2013 到 2014,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顺序展开,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二)“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有几个节点无法绕开,它们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坐标,见证着成功的经验,也记录下惨痛的教训。一是 1949 年,体现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二是 1954 年,第一部宪法颁行,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从过渡期走向成型期,奠定依宪治国的基础。三是 1966 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砸烂公检法、无法无天带来十年倒退。四是 1978 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五是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进入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新时期。将法治建设的这些节点连接成历史发展的曲线,就会发现,它与中国发展变化的进程,竟然如此吻合。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废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国家建设发展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决定了

5、我们在法治之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倒退。人民共和国的宪法难以保护自己的国家主席免于冤屈,这曾是新中国法治进程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痛定思痛,依法治国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今天的中国,发展的曲线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区间。一个利益多元、观点多样、充满活力的社会已然形成。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如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又如何保证基本的理性标准和文明底线?实现

6、中国梦的征途上,“五大建设”需要齐头并进,“新四化”需要舒展新卷,靠什么穿越历史三峡的激流险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必须秉持法律这一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手段。只有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重权力而轻权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的法典就已比较完备,但正如黄宗羲所言:“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漫漫人治史,使古人常把“盛世”的想象寄托在“明君贤臣

7、”身上,最终逃不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治乱循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南斯拉夫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但铁托没了,那个制度和国家也就都没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全面推进依

8、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三)前行的道路上,回头看看,才能发现走出了多远。“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8 年 12 月 6 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以今天看来属于常识的观点,掀开了法学界思想解放的一角。一封发自陕西农村的来信,充满了对文章作者的忧心:“我很钦佩你,但是很担心你被打成右派。”1983 年审议海上交通安全法草案,当时有参与讨论的领导坚决反对“港监对船舶作出的行政处罚,当事人如果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规定:“我们是代表国家执法的,头顶上戴的是国徽,告我们,就是告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 年,行政诉讼法施行不久,四川夹江县技监

9、部门因商标侵权查封了一家小企业,却被当事人以“涉嫌越权”告上法庭。各方质疑法院:你们法院怎么让“造假的”把“打假的”给告了?2013 年,备受关注的薄熙来案庭审微博直播。网络断线怎么办?出现错别字怎么办?济南中院相关负责人回想起来,至今仍然“后怕”。但是,6 天 186 条微博 23 万字 11 张图片,成为司法公开重要节点。几个事例,折射的是 30 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突破观念重围曲折前行的不平凡历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事实上的法律,只有宪法、婚姻法等寥寥几部。1979 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1986 年,民法通则通过;2007 年,物权法施行一部部法律从无到有,把改革开放的成果镌刻在光

10、辉的法典之上。2003 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2011 年,新拆迁条例开始施行;2013 年,修改后的信访条例施行一个个标志性事件见证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如果说 17 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经过近 20 年思想交锋、现实倒逼的结果,那么,17 年后的今天,我们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一次自觉、主动的选择。如果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决的主要还是有法可依的问题,那么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则不仅注重立法的层面,更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囊括了完备的

11、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一字之差,标注了法治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依法治国达到的新高度。这样的新进展、新高度,点燃了亿万人民的法治热情。微博上,网友开设的“四中全会”话题在会议首日就引来超过 7000 万次点击;媒体中,各种解读分析充满热切期望。公众关注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学者分析会议释放出怎样的“法治红利”;而国外观察者也敏锐地感知到,这是“依法治国施政理念的 2.0 版,涵盖了执政党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的逻辑思路”。“法治”二字激荡起阵阵春潮,正源于党心民意的深远共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

12、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重要性的阐述,代表了一个政党清醒的判断、深刻的认知。(四)法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深刻思考法治与权力、法治与治理、法治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把握执政规律,又何尝不是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驾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一个现代国家,首先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走向法治化。几百年前,英国上演“大国崛起”,知识产权、市场规则

13、的法律体系功不可没;当代西方国家的发达与文明,则建立在厉行法治的基础之上,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多如牛毛的法条“管”着。正如孙中山痛切的体认,无法治便无以立国、强国,无法治便无从卫国、富民。经过 60 多年探索、30 多年实践,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法治,不仅要求有法可依,而且要有良法可依;不仅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果的捍卫,也是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制度基石;不仅要定分止争,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洋洋上万字的四中全会决定并非就法治论法治,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

14、,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恰如境外媒体的分析,“依法治国”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显示出清晰可辨的治理思路。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法治中国目标澎湃人心,中国已经不再是黑格尔所称的“世界历史的局外”。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主旨下,更加清晰地界定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法治信仰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这是共产党人对现代中国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五)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5、,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认识到二者的一致性,才能理顺法与权的关系,让治国理政有依据、法治建设有遵循。“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正面临激烈的现代化转型,要处理好法治建设中出现的大量矛盾问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可忽缺。实践中,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可以说,

16、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宪政”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地位,法是我们治理活动的基本框架,如何调整二者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水到渠成。翻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殷鉴不远。苏联几十年的法制建设中,建树了大量成就。但在斯大林时代,最高领导处于法律之上,为一系列失误埋下祸根;而戈尔巴乔夫时代,又因为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动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导致国家解体。立法执法的扭曲、法治文化的落后,成为葬送一个百年老党、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未能解决好的难题,也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党的领导的本质,是

17、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民主与法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讲的法治,其实就是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在民主发育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领导者个人意志高于一切的局面。1978 年,邓小平就指出,当时“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党主动探索和规范党与法的关系。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里所说的“任何组织”,当然应该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从提出依法治国到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

18、现了执政理念的升级、执政方式的更新。四中全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给出明确答案。在理论上,明确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一致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在实践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法律之于政治,犹如文法之于语文,理论之于思想”。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是先锋队,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六)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的关

19、系,是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的保障、规范与推动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开得更稳、走得更远。改革开放之初,陈云曾提出“笼中之鸟”的比喻,当时是为界定搞活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鸟得让它飞,捏在手里会死掉,但也不能没有笼子,否则鸟就飞跑了。如今,这则精妙的比喻也可以用来形容改革与法治。改革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勇于探索,但也不能信马由缰,突破法治的红线。改革是一系列变化的集合,往往会带来不稳定。而法的基本价值之一,便是其安定性。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安定性不仅仅表现为不得朝令夕改,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变动社会中,法及其维护的基本秩序,起

20、着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也在发生鲜明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仍是基本方法论,法治时代,改革“于法有据”也成为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改革的“进”与法治的“守”,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处理不好会相互掣肘,处理好了才会相辅相成。改革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否则就可能引起混乱;法治必须紧跟改革的进程和步伐,否则就可能被虚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300 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四中全会又提出依法治国的 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正需要用法治的

21、思维和方式推进改革。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规范,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减少改革成本、巩固改革成果,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30 多年改革开放历程证明,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 30 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卫士。唯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确保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七)法治信仰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中的基本命题。“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

22、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民守法”为重要着力点,正是力求从塑造法治信仰出发,破解“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困局。商君书定分记载了一则著名的“秦孝公难题”。商鞅变法之初,秦孝公提问:“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意思是,立法之后,如何使官与民知法、懂法、守法?这是一道法治中国需要面对的历史性难题。“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体系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缺了法治信仰,没有法治精神,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1992 年,电影秋菊打官司轰动一时。那个为了“讨个说法”而挺着怀孕的大肚子一次次上告的农妇,几乎成了中国

23、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符号,象征着在这个有着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中,民众法治意识、权利意识一次深刻觉醒。然而,法治化的过程,并不全是赞美诗,很多时候可能很痛苦。一时一事依法不难,难的是处处事事依法,难的是用法治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难的是用法治方式去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在一些城市的图书馆与书店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有人专注地盘坐在法律专架下,寻章摘句地抄写着一些法律条文,他们手中的劳动法、物权法等小册子,已经在反复阅读中卷了角。这样的场景,折射公众对法治的复杂心态:既相信来自法律的公义,又害怕因为对具体法律知识缺乏了解而上当受骗。对于中国人,法治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也是一套相对陌生与复杂

24、的程序规则,要以之重新规定行为模式、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这既是伟大的变革,更是艰巨的挑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信仰是法治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让它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只有每个人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只有让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法治中国才有最坚强的支撑。(八)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沿着什么道路往什么方向走?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马背上的法庭。影片中,法官老冯用马驮着硕大的国徽,成了云南西北部山区的“流动法庭”。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千差

25、万别的“超大型国家”,这决定了法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马克思曾说,“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孟德斯鸠也说过,“为某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一个国家的法治之路,只能植根于这个国家的土壤,简单的拿来主义只会水土不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曾经塑造过一个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刘巧儿。故事的原型,来源于陕甘宁边区一起因自由恋爱而引发的官司。当时的边区高等法院庭长马锡五,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运用于审判,就地公开审理并邀请知情群众参

26、加,判决合情合理,当事人无不表示服判,毛泽东也称“马锡五来了事情就好办啦”。这种“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说明,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法学家萨维尼说,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扎根于本民族传统的中国法治,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本土特色。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走向法治中国。有外国学者写道,“尽管

27、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是一个版本的自由民主,但中国却是实实在在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并且,法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九)1913 年 6 月 9 日,清末修律重臣沈家本溘然长逝。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亟待制定新的法律以调整新的社会关系。然而,危世岂有良法?陷入礼法之辩、中西之惑与政治之争,这位“法学匡时为国重”的名臣,徒留事业未竟之憾。32 年前,1982 年 5

28、月的一个夜晚,著名法学家许崇德接到彭真电话,请他去讨论宪法序言底稿。当晚,他以一首玉泉山之夜记录下当时的情景:“灯下词初定,纸间策已筹。宪章临十稿,尚欲益精求。”新世纪的 2014 年,251 个日日夜夜的起草,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稿的审阅,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讨论,形成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铸造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清末修律是帝王修律,被动修律;改革开放之初是人民修律,主动修律;今天,则是站在更高层次,从治理层面谋定思路、从执政角度谋划未来。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复杂

29、历程,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今天,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已经开启。一个相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民族,选择法治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13 亿中国人民将书写世界法治史上的崭新篇章。同志们:省委决定,从现在开始到明年 3 月底,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为主题的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今天的会议,就是动员部署大会。刚才,阳生同志讲了这次活动的总体安排。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政治责任感

30、和历史使命感当前,我们山西正处在重要历史关头。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了党的形象,阻碍了全省改革发展进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在全省集中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革弊立新、激浊扬清,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省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对山西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

31、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党中央对我省严重腐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对省委班子进行重大调整,对山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和对山西人民的真切关怀。中央要求我们,要认真总结教训,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下力气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集中精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为山西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全省各级党

32、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山西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开展好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基本遵循,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进一步把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上来,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二)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是顺应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实现治晋兴晋强晋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对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美好生活充满向

33、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腐败不除、正气不扬,山西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如果不能形成弊革风清的政治局面,不能形成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强大正能量,我们就会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就会在新的发展时期失去机遇,就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落伍掉队。要深刻认识到,我们山西发生严重腐败问题,是影响山西形象和全局的灾难,同时也是我们反思问题、革弊立新的契机。我们必须痛定思痛,深思工作失误,深挖思想根源,深查制度漏洞;我们必须加倍努力,亡羊补牢,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渡过难关,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要深刻认识到,我们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有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根基,我们山西的广大干部群众

34、历来听党话、跟党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山西人民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我们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严重问题,我们山西出了不少腐败分子,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山西干部队伍的主流。在这场重大政治考验面前,山西广大干部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严惩腐败和对省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坚决拥护,对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对省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坚决执行。实践证明,山西的广大干部是好的,政治上是坚定的,是可以信赖的,是能够担负起治晋兴晋强晋的历史使命的。(三)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是重要历史关头赋予广大领导干部的历史责任。重要历史关头,考验着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历史

35、关头需要头脑清醒。我们要充分肯定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困难诸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任务艰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特别是腐败存量面广量大,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不移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历史关头需要迎难而上。困难当头,我们不能消沉、退缩;挑战面前,我们不能迷茫、困惑。时代选择了我们,人民期盼着我们,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群策群力、化危为机,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历史关头需要勇于担当。干

36、部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坚决打赢“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这场艰苦的、持久的硬仗。二、把握正确方向,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这次活动的指针。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开展活动的统领和关键,把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活动的全过程。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在这次活动中,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

37、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通过全面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使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讲话中体现的为民情怀、反映的历史担当、阐发的科学方法,真正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事业观、是非观、义利观,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二要认真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而且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崇尚实干、勇于担当、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以上带下、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标杆、作

38、出了示范,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优良作风,向党中央看齐,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坚决执行八项规定和党的各项纪律,坚决做到崇尚实干、勇于担当、廉洁自律。我们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优良作风,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在作风上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学习、看齐,这是全省人民的呼声,也是全省人民的愿望。三要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抓、真改真用。 “学讲话、学作风”不能成为一句口号,停留在嘴上、会上、纸上,一定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抓、真改真用上下功夫。要

39、原汁原味学,认真学习原著,潜心领悟精髓,努力做到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要创新方法学,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党委中心组要带头学,发挥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把学习搞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要联系实际学,紧密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认真思考、研究、探讨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提高素质、推动工作。三、紧扣活动要求,准确把握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目标任务这次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 。这四句话既相对独立、指向明确,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既立足于解决好现实突出问题,又着眼于

40、促进未来事业发展。(一)净化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一个地区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我省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已有不少干部被查处。有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权钱交易;有的权力寻租、中饱私囊、巧取豪夺;有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胆大妄为;有的拉票贿选、营私舞弊、“带病提拔” ;有的搞圈子,找关系、打招呼,谋私利;有的贪权、贪财、贪色,徇私枉法;有的生活糜烂、作风败坏、腐化堕落,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严重破坏了全省政治生态。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对我省政治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剖析,从严落实“两个责任”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把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41、作为关键举措,严明政治纪律,严肃整治吏治问题。我们必须拔除烂树、治疗病树、矫正歪树、种植新树,保护森林。我们必须坚决清除腐败土壤,灭菌消毒,改善条件,精心树木,打造出人民群众满意,党中央放心,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二)实现弊革风清。实现弊革风清是净化政治生态的直接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在“不敢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不能腐、不想腐”还远没有达到。特别是在资源集中、权力特殊、资金密集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有的制度有缺失、漏洞多,有的制度不执行、软约束,有的制度在空转、挂空档,有的制度牛栏关猫、不管用,错综复杂、形形色色的弊端还远远没有革除。

42、“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革弊立新,有效防止权力寻租,依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运行规范有序,不断强化组织纪律,不断强化思想教育,在解决“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上下功夫,努力通过激浊扬清,实现弊革风清。(三)重塑山西形象。山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都以文化厚重、名人辈出、人民淳朴的良好形象而闻名于世。现在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使我们山西良好形象严重受损,给广大干部群众抹了黑。面对特殊的形势,我们必须担负起重塑山西形象的历史责任,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

43、重塑山西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省委常委班子政治坚定、崇尚实干、敢于担当、团结创新、清正廉洁的新形象,重塑山西干部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敬业奉献的新形象,重塑山西全社会政治清明、诚信守法、包容开放、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新形象。(四)促进富民强省。富民强省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全省上下的共同期盼。净化政治生态是富民强省的基础,实现弊革风清是富民强省的途径,重塑山西形象是富民强省的支撑。促进富民强省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思想转型、观念转变和经济转型同步。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

44、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所难,帮人民所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四、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新成效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着眼于解决山西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解决制约山西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强力推进,力求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第一,从严落实“两个责任” ,在依规管党治党上取得新成效。全省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两个责任” ,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是渎职、抓不好是失职”的理念,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工作中,加强党对党

45、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各级纪委要严格履行监督责任,更要严格追究责任,切实把管党治党的“两个责任”落到实处。要坚持严字当头,党纪严于国法。国法是所有公民的行为底线,党纪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立的规矩。要以更严的标准要求党员、更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确保党的纪律成为刚性约束,而不能成为稻草人、橡皮筋。第二,保持“三个高压态势” ,在建设廉洁政治上取得新成效。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奋斗目标。要以煤焦、土地、交通、房地产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为重点,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态度,做到“老虎” “苍蝇”一起打。从最近查处的案件

46、来看,有的人还不收敛、不收手,令人震惊。我们要在积极配合中央纪委专案组查办案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自办案件查处力度,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要始终保持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抓常抓细抓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对顶风违纪问题,对“四风”变异问题,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 ,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要始终保持打黑除恶的高压态势,坚持除恶务尽,特别是对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不管涉及什么人,都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要坚持打防并举,不断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运行机制,切实保证我们山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第三,开展专项整治,在优化发展环境、利民惠民便民上取得新成效。环境

47、就是生产力,就是吸引力,就是竞争力。要把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确定为这次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行政审批、资源配置、政府采购、资金分配等权力密集的关键环节和以司法、教育、医疗、社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为切入点,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要清政风,以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效能监察,坚决整治散、懒、玩、浮、拖、推等等突出问题,让全社会享受到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要纠行风,坚持为民、公平、便捷,以基层一线单位和窗口单位为突破口,从“朝上看”向“朝下看”转变,从“不能办”向“怎么办”转变,从“权力说了算”向“法规说

48、了算”转变,坚决整治门不难进了,脸不难看了,但事还是难办,特别是顶风违纪,吃拿卡要等问题。让山西的企业和百姓有事不用求人,办事不用吃请,急事不用久等。要正社风,积极倡导勤劳节俭、重德守法,教育引导全社会摒弃逢事请吃送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努力形成崇尚法治、相信科学、遵守公德、助人为乐、劳动致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第四,坚持从严治吏,在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刷新吏治上取得新成效。从严治党重在从严治吏。对我们山西来讲,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要把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作为刷新吏治的核心,从严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旗帜鲜明地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用人导向,让那些跑官要官、

49、买官卖官的人失去市场,真正让那些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让广大干部专心谋事、用心做事,在干事创业中求进步、求发展,有盼头、有劲头。要把严肃党规党纪作为刷新吏治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干部“带病动议”责任,对那些违规用人、用人失察、用人不当行为,做到有举必查、有查必果、有错必纠,对查实有问题的严肃处理、严厉警示、严格问责。要把整治为官不为作为刷新吏治的重点。现在我们有些干部不履职、不担责、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任其持续下去,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势必会滋生新的政治生态问题。省委明确提出当前要重点打好“三个一批”组合拳,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全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第五,推进“六权治本” ,在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上取得新成效。我们要在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大力治标的同时,在治本上加大力度。要围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六权治本”的内涵,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统筹落实“六权治本”要求,确保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