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申论?公务员招录中申论 又是什么?公务员招录中申论的实质又是什么?申:申述、申辩、说清楚;论:就是论据、进行论证。申论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加于论证。公务员招录中申论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热点和难度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对策。公务员招录中申论的实质-公务员的思维方式!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初试科目,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
2、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有些网友问我:我写作能力很好,文学功底很深厚,句子优美生动,论据充分有力等等,结果申论也就得 40 分那样!判卷人员不是看你文章句子优美生动,论据充分有
3、力,而是想通过申论这份试题,了解你的思维,是否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五种能力!请记住:申论考试是选拔人才,而不是写作比赛!分不在多,六十则兴;文不在高,人云亦云。小学博导,闻所未闻。剪刀加浆糊,教授即刻成。谈笑皆指教,往来文人轻。可以扔良心,丢本份。无钻研之苦心,无冷静之思维。你给我添名,我帮你著文。孔子云:“何能之有?” 【注】没有复习,神马都是浮云!复习时间三个月即可以。申论复习计划 一、复习的初始阶段研读教材,知识储备在这一阶段,15 到 20 天需要全面了解申论考试,打好申论考试的全面基础。这个阶段考生要做的是掌握备考方法,做好复习
4、计划,全面系统研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专项教材,把基础打牢。(复习时间 15 天)二、夯实基础阶段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读社会热点,积累考试素材,是应对申论的取本之道。历年来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发布文件的深入领会。选对资料,培养语感。半月谈是一个不错的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资料,其中的“半月评论“的文体风格非常值得借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想在语言上真正有所突破,简单的浏览是不够的,需要花费时间和气力。如果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两到三篇人民日报社论或半月评论,效果是
5、非常好的。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但要关注其理论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关注这些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其问题的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对策,对社会热点进行分类,总结,这些积累很可能在考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30 天时间)三、动手演练阶段演练历年真题,展开实战较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答好“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申论考试,多写是个硬道理。巴甫连柯有一句名言:“作家是用手思索的,”认为只有不断地练笔,才能掌握写作的奥秘。鲁迅谈到提高写作能力时曾说过:怎样做好文章?自己除了多看和练习,并无别的心得或方法。这就是把写作训练作为提高能力最有效甚至唯一的途径。练笔能够把一个人的
6、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学识都调动起来,遣上笔端、派上用途,并能够激发写作者的思辨力、表达力和创造力,使自己适应申论考试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这一阶段,考生一定要真正动笔去写,这样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只是在心里去想这道题的思路和真正动笔写是不一样的,因为也许在大脑里想的写作思路比较明晰,但是,真正动笔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了。所以,千万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要把复习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一定要通过列提纲和勤练笔来训练才能保证实效。真题是通向申论考试大纲的门径。应考申论考试,最根本的前提是了解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测查目标、试卷结构、试题内容、考查规律、评分规则和标准,知道申论为什么而考
7、、考什么、怎样考、怎样答,由过去的考试实践推知未来的考试情况,使备考复习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同时,提请大家注意:一般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看的多写的少,重视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冥思苦想但不重视实际练习,重视形成观点而不重视文字表达。建议考生订好计划,积极利用往年真题进行阶段性练习,先做题,后看答案,模仿考试场景进行“闭卷”作答。作答完成后按照参考答案自行修改,也可以找老师批阅。(30 天时间)四、冲刺阶段全真模拟,触类旁通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全真模考,标准表述,强化语言规范,记住评分标准,在演练中形成自己的作答思路和写作风格。对我们的范文进行分类,总结,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这才是申论得万能模板
8、。(20 天时间)申论作答常见的错误4 月 24 号笔试大战在即,相信部分考生已经对申论进行了完备的复习,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会有一部分考生,现在依然处于迷茫状态,在申论考试作答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中公教育专家依据最新研发现,由于考生在申论作答中出现阅读不规范、归纳概括不到位、分析思路不清晰、对策的质量不高、议论文写作没有思路这五大问题,造成了申论得分不高的现象。在此,我们就针对此五大问题来答疑解惑,为考生查缺补漏。相信在最后几天时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本文的突破技巧加强练习,在申论作答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这次公务员考试中轻松取得高分。问题一:阅读不规范,阅读太“沉重”当前,考生
9、普遍存在阅读不规范,阅读太“沉重”的现象。所谓阅读太“沉重”是指考生阅读给定材料时,同时兼顾阅读材料、把握逻辑关系、抓取作答要点、加工整理要点,考生一心多用,思维活动压力很大,最终导致这三项工作都没有做好。反映在答卷上,就是考生总有要点遗漏的现象。突破技巧:考生如果依然存在要点有遗漏的情况,这很可能是阅读不规范导致的。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规范的阅读流程应当按照如下步骤:首先,审题,抓取题目中的作答对象,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过程,阅读给定材料是为作答题目服务,材料当中包含全部的要点,没有问题意识的阅读时盲目、抓不住重点的。第二,阅读给定材料时,思考所读内容与作答题目的关系,根据作答题目的对象勾划相关字
10、句。第三,读完一则材料,及时眉批或在草稿纸上写明该则材料的观点,一个自然段可能反映不出一个要点,但一则材料足够反映出一个或若干个要点,因此把握要点要以每一则材料为单位进行,对并列枚举要标记数字区分。第四,读完全部给定材料,根据眉批或在草稿纸上列举的要点,把握给定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逻辑关系对看清整个材料的脉络以及题目作答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考试大纲做出的明确要求。考生按照以上四个步骤阅读给定材料,可以保证要点抓取不会出现遗漏。问题二:归纳概括不到位,错把描述当概括归纳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情背后的道理,这背后的道理可能是操作层面的,可能是制度层面的,可能是意识层面的,可能是政府
11、角度的,可能是企业角度的,可能是个人角度的,只有归结到“道理”的层面才算归纳概括到位。很多考生只是在描述,比如:为什么污染?很多考生的回答是企业排污。这样的回答没有归结到企业的利益驱动的意识层面上来,只是在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必然是不得分的。突破技巧:归纳概括能力是考察考生的提炼能力,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那么考生在作答申论时,必须区分出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括。概括是一种归纳思维,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考生在加工整理过程中,脑子里要绷住一根弦:不能单纯把给定材料中的事例进行描述和解释,要看到背后所蕴含的操作、制
12、度、意识层面的道理。如果仅仅描述原因、影响、对策,这还远远达不到归纳概括的高度。但有的材料意在说理,可能已经把操作、制度、意识层面的道理讲明白了,只有这样的情况下,考生才能直接专用原文中的字句。问题三:答题思路不规范,分析问题模棱两可,尤其以二、三小题最为明显很多考生一意孤行,看到哪里写哪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答思路很混乱,答卷上总是“一团”文字,没有条分缕析地说清楚。其实考生心里对问题的答案是很明白的,只是表达不通顺。这主要是考生答题缺乏思路所致,没有一个正常的逻辑顺序贯穿于整个答案当中。作答混乱的后果是阅卷人没有耐心评判考生的最后结果,虽然要点都有,虽然归纳概括准确,但分数依然不高。只有
13、思路清晰,考生才能把问题说清楚,阅卷人才能把答案看明白。突破技巧:正确的思路无非是围绕把问题说清楚展开的。只要是分析问题,那首先肯定是说出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最后谈相关的对策举措,这样才是完整的。因此,分析问题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在提对策的问题中,不管是写宣传纲要还是内容要点,不能瞎拼乱凑,首先分析一下对策所要针对的大环境,也就是对策提出的背景,然后分析一下对策的目的,再接着列举一下当前的一些问题,最后列举出相关对策,这就好像打靶的过程,只有先树立起靶子,把枪端正好方向,才能准确的命中目标。所以对策类问题的回答思路是“背景、目的、问题、对策” 。问题四:提
14、出的对策质量不高,处理不好对策的细节到现在,很多考生提出对策的能力依然很差,有以下几个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一、没有从政府立场出发。针对治理污染问题,有考生提出意见:企业自觉安装治污设施。这样的作答没有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标准的表述应当是:政府引导企业安装治污设施,监管好企业的排污情况。二、对策没有针对性。对策应当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不能信口开河,偷梁换柱。有的考生在考前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背景,这反而引起考生作答时脱离材料,对策很漂亮,但没有和给定材料相结合的地方。三、对策不具备可行性。考生提出的对策或支持的对策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法律、人伦的基本要求,不要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对策。比如如何解决粮食危机,有
15、的考生回答:建议合理分配全球的粮食,这样的对策就缺乏可行性。有可行性的对策可以是:政策扶持,科技支持,生产安全,节约用粮。四、对策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是考生当前最普遍的问题,大部分考生能大概列举出几条对策,但是对策的内容却很抽象,不够具体,这样的作答不深刻,不具有可操作性。突破技巧:针对此种情况,中公教育专家提出四大突破技巧:一、政府立场的处理。如果要点指向了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主体,考生也要从政府立场出发,利用政府的引导、鼓励、支持、监管等手段提出对策。二、针对性的处理。对策一定是针对问题展开的,而问题一定是给定材料中所阐述的,因此保证对策的针对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对策立足于给定材料,这样的对策
16、针对性才强。三、可行性的处理。对策的可行性需要保证对策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对策如同空中楼阁。四、可操作性的处理。可操作性强的对策要做到具体,非常具有实践性。这牵扯到考生的积累。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临考前看一看刚颁布的十二五规划 ,每一个大的对策后面都有详细的具体措施内容,考生可以作为补充资料进行梳理记忆。相信考生处理好以上四个细节,对策的质量能有明显的提高。问题五:议论文写作没有思路,总论点不突出考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总感觉没有语言可写,其实这是没有写作思路的表现。考生在考场上阅读写作都很浮躁,缺乏对给定材料反映问题的清晰认识,写作没有头绪,提笔就写,没
17、有大纲作支撑。结果导致总论点与材料主题脱节,分论点与总论点脱节,具体内容与分论点脱节,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支离破碎,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语言匮乏,其本质依然是思路问题。考生拼凑这些零星的点,没有一个整体布局,最终导致思路断断续续,没有连贯性,所以耗时耗力去串联要点,表现于外的只能是语言力不从心。突破技巧: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保持好心态的稳定。首先,抓住给定材料所揭示的本质问题,针对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写作前要确定一个总论点,总论点必须是立足于给定材料。再次,梳理一个大纲,按照规范的思路,起承转合式、总分总式都可以,但没有提纲之前,不要动笔写议论文,否则
18、一旦进入死胡同就会有转不出来的可能性。最后,议论文写作时,注意把总论点清晰表达在标题、开头段、结尾段中,分论点之间要尽量保持对仗工整,结尾句要回扣段首句。这样的议论文在考场上四平八稳,能保证议论文写作不吃亏。总体而言,在备考冲刺的最后环节,考生一定要解决审题、阅读材料、提炼要点、书写答案的规范性问题。这是考生在最后一周能够做到的,也是提高分数最快的。很多考生申论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写作水平、思维能力、政策理论水平有限所致,反而就是因为这些不规范的做法所致。因此,考生一定要把这些规范性问题解决好。公务员申论考试如何阅读材料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测试中,考生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申论
19、阅读的核心是“读懂” ,为帮助考生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本文中从浏览试卷、浏览材料、对问题的阅读三步分别介绍了申论考试科学的阅读顺序。第一步:浏览试卷,总体了解材料首先,需要特别注意,这里的第一步是浏览试卷而不是材料。在这一步中,先不要去读具体的材料,只要做两件事,一是了解材料涉及的主题和大致篇幅;二是了解问题的数量以及问题的大致内容,对材料的初步处理,是对材料最高度的把握,是从外部看材料。这一步是最简单的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问题的阅读。问题不仅能够揭示材料的主旨,有时前后问题之间还存在密切的联系,答题时可以互为参考。这一点在2008 年国家公务员
20、考试申论题干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第二步:浏览材料 (一)浏览材料的前提1. 搁置问题搁置问题也可以说是暂时忘掉问题。有人会觉得奇怪,开始读了问题,为什么现在又要忘掉问题呢?既然现在要忘掉问题,那开始对问题的阅读不是显得多余了吗?至于为什么要忘掉问题,是因为带着问题阅读会严重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忘掉问题就是抛开这个包袱,轻装上阵。那么为什么前面又要阅读问题呢?这是因为对题干的阅读有利于我们把握材料的主干,同时对题干的总体把握,对后面的单个问题的作答会起到提示作用,所以阅读题干是有必要的。2. 只看不读对材料有整体的把握,从远处、从外部去关注材料,只浏览,并不深入地阅读在浏览材料时,有个基本原则“欲慢
21、则不达” ,也就是说在这遍阅读中,要读得越快越好。因为这遍阅读是对全篇材料整体的把握,如果读得慢了,去纠缠一些细节,就会导致我们对材料整体把握不清,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浏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哪怕是内心深处的声音也不能发出来。同时,也不要出现指读等方式,这都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还有考生阅读时,总担心自己漏掉了什么关键的地方,读了一遍不放心,又多读一遍,在这遍阅读中,也是很不恰当的,读的时候不要回头读,也不要逐字逐句读。总之,在浏览材料过程中要牢牢记住两个字速度!(二)浏览材料的任务 -辨别材料信息量1. 如何清除材料-对材料的先天判断有些考生
22、会觉得奇怪,材料还有无用的?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不仅有,并且很多时候无用的材料还很多。尤其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常都会有一些多余材料。多余材料就像你在买菜时候的水分,或者菜根上的泥土,一定要先清除。哪些材料是无用的呢?(1)单纯谈背景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空洞无物,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材料,既不说明问题,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类材料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2)重复的材料通常这类材料在要被删除的材料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尤其是在材料非常多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一些重复的材料。 对于重复的材料,只要留一段就可以了。到底留哪一段呢?一是看哪段的信息量更大,二是看哪段材料的内容少,三是看哪段材料更加具
23、有代表性。要尽量留信息点集中、字数少、代表性强的材料。(3)错误的材料这类材料从数量上来说比较少,如果没有改错之类的题,删除这类材料很重要,这样的材料内容是错误的,不仅不能帮助你答题,反而会误导你,影响你的得分。下面是 2005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材料 9: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战之后即便是法律做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
24、前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即便最高法院做了这种裁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五十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问题。 稍有常识就可以想到,中国的农民和黑人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我们既没有种族歧视,也没有农民与城镇人口的子女不能同校的问题,我们所面临的是分配不公导致的资源匮乏,这样的不公平不单指向农民,城市的低收入者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有些人看到专家、学者的话就奉为经典,何况还是一个“洋”学者,在该年的答题中,很多考生在提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的时候都有提到,要借鉴美国解决黑人问题的经验,这样说不
25、仅不会得分,如果被阅卷老师察觉,完全可能被扣分。(4)描述极端事件的材料申论考查的对象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普遍长期性,而材料经常会有一些讲述个别极端事件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在浏览时是可以删除的。由于这类材料最精彩,最能吸引人,千万不要被吸引进去,阅读材料时要把握主动权,始终记住自己在处理材料,不要让材料把你给“处理”了。(5)谈外交、国家意识形态的材料这类材料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偶尔也会出现,主要都是在讲一些大的、往往与考试主题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在阅读时是可以删除的。最后,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可以删除的材料是针对所有题的,也就是说这些材料不管答什么题,都是可以不用看的。阅读时要
26、自然,如果有需要删除的材料就毫不犹豫地删除,如果没有这样的材料,千万不要投机取巧,否则容易弄巧成拙。2. 区分精读和略读的材料需要删除的材料,我们还要对删除之后剩下的材料进行处理,区分它们的主次。在删除之后的材料中,又可以把材料分为不重要的材料和关键的材料。所谓不重要的材料不是说没有用,而是用处不大。把不重要的找出来,剩下的就是重要的了。(1)不重要的材料不重要的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量罗列数据和表格的材料,另一类是描述细节的材料。这点恰好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相反,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资料分析中,数据和表格是重要的;在判断推理中,细节很重要,而这些东西在申论中恰恰不重要。虽然申论命题越来越
27、具体化,但申论考试还是一种宏观的、大概的考试,而不是微观的、具体的考试,这点需要大家弄清楚。像这样的材料有很多,描述的是过程和细节,只需略读就可以了。(2)关键的材料关键的材料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判断,一是关键的人,包括专家、内部人士、两会代表、官员等等。另一个是关键的内容,涵盖关键内容的词语、句子、段落主要包括:作总体性介绍的地方,提出问题的地方,表示原因、影响、结果的地方,作说明、评论和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地方,做总结、概括的地方。这些词语、句子、段落往往在每段的开始和结尾的地方,对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注意,这一步中只需要把这些地方标示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仔细分析。始终不要忘记这遍阅读的主要目
28、的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而不是对细节的把握。下面是一些关键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三步:针对问题的阅读 完成了材料的浏览就进入针对问题的阅读阶段。第一遍阅读已经看过问题的题干,在针对问题阅读的时候,要把所有的问题结合起来,要注意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回答一个具体的问题时就不会完全拘泥于一个小问题,而是站在一个视野开阔的背景下来回答,是对全部题目整体的把握。因为在浏览材料时做了铺垫,这遍阅读就会容易一些。浏览材料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答题阅读则是对问题的具体把握,在浏览材料时我们的原则是“欲慢则不达” ,针对问题的阅读则是“欲速则不达” ,在这遍阅读的时候大家要慢慢读,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小步
29、骤: (一)筛选材料 浏览材料时清除了那些无用的材料,在答题阅读时,要根据具体的题,排除那些和题目无关的材料。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和哪些材料有关系,就阅读哪些材料,和这道题目没有关系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就不读。解答对策类题,就把和对策相关的材料选出来;解答分析类题,就把问题类的材料选出来把材料选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一定是奠定在对材料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没有浏览材料时对材料的全面梳理,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二)收集信息点 在收集信息点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出很多的信息点,然后对信息点进行概括归类,还有一种是把信息点分成一些大的类别,然后把具体的信息往其中
30、添加。 (三)信息点的分类与组合 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完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收集信息要尽可能多,但答题时不能够答十几点甚至几十点,那样显得答题太松散,不具有概括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分的基础上把信息点合起来。分是为了更加清楚全面,合是为了更加具有概括性,这两个步骤都是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特事特办 特殊题型的答题阅读 这里所谓的特殊并不是指问题本身特殊,而是指和本文讲的阅读方法比较起来特殊。这类题包括两类: 第一,不能筛选材料的题要求所有材料都要阅读,也就是说所有材料都和答题内容相关,或者说一个题答题的信息隐藏在所有的材料中。这类题主要有两种,一是概括内容,还有一种就是
31、文章的写作。如 200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 字” ,这道题就是要概括材料中的所有内容,不能说这段材料要概括,那段材料不概括,除了把无用的材料删除之外,其他的材料都要阅读。 第二,不用借助材料的只需要看题干,不用借助材料就能回答,主要包括判断辨析对策以及背景熟悉的评论观点。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客观的错与对很难判断时就需要我们借助材料的内容。申论概括题的核心技巧什么是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主要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的一则材料、语段或文字进行精要的“ 再表达”。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括材料的
32、主要内容或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就概括主要内容的三大方法与技巧:提取法、组合法、自写法与概括主要问题的三大方法与技巧:由表及里升华法、逐层深入联想法、寻根究底法进行了阐释。 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主要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概括主要内容的应试方法与技巧(一)提取法。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
33、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例如:某镇两所中学有 50 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 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 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同时决定书面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 15 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
34、。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 3 名外出打工者外,47 名学生全部入学。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 400 字,我们对这 400 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 47 名学生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
35、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二)组合法。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三)自写法。在真正理解材料的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找出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找出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主要问题的应试方法与技巧概括主要问题是指通过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后,再进一步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主
36、要问题。如果说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那么概括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考生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来发掘问题的本质。常用方法如下:(一)由表及里升华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然后通过事实,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深层涵义,即材料的主题。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根或几根主线,这条主线往往就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了主线就基本上掌握了材料的中心思想。(二)逐层深入联想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通常给定材料提供的都是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地联想和推理,让我们由部分推出整体,
37、由局部推出全局,由小道理联想到大道理,而我们最终所推出的全局性大道理往往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例如: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但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的沙丁鱼到港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 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渔港。此现象即为“ 鲶鱼效应 ”。(三)寻根究底法该方法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最有效办法。寻根究底也就是因果分析的方法。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
38、化都有其原因,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因果分析就是依据其结果,顺藤摸瓜、层层推进,追溯到其原因。寻根究底法,就是在分析材料时,根据结果去探查原因,在原因处入手,分析问题的本质。上述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概括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考生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实战演练,为考场的取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第一步: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第二步:概括每一组材料的内容。针对每一组材料应用关键词或考生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把字数控制在一两句。一般在
39、经过“通读” 的环节之后,这个步骤随着阅读过程可以用手中的笔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第三步: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第四步:提炼出归类后的主题和层次。这是在完成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头脑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这需要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决不是简单的把列
40、出的同类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第五步:起草成文。在第四个环节中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第四个环节就是具体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即成为过程,这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以上是申论概括主要内容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想做好申论题,在掌握好方法后就要勤加练习,多做题,多总结,这样才能把方法训练到位,回答题目才能既快又准。最后,祝大家考试成功。注意事项1、不要违反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2、组合材料中的语言时,尽量不要使用修饰语。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时,尽量使用短句。4、要尽量使用材料中出现过的词语。申论分析题的核心技巧综合分析题:就自己的认识理
41、解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 近年来,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所占比重和难度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对策题、作文题相比,分析题的题材角度更为广泛。一般情况,作文题与对策题都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写作文章或是提出对策。换句话说,都是针对某一申论主题要求写作文章或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任何一个申论主题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所以无论从题材上还是类型上,分析题都要远比作文题、对策题在数量上大的多。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不要过分地看重按形式给分析题的题型分类。因为分析题是题目类型和涉及内容都相当灵活的考题,如果强行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型如何作答再进行所谓的“模板套路式 ”的备考,往往会造成我们
42、作答时被所谓题目的类型束缚住思路,影响作答的准确性、全面性、深刻性。比如很多分析题的题干要求“请就对我们的启示进行分析” 。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被统一归类为所谓的启示分析题。事实上,启示分析题所要分析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启示,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思路上,也应该相应有很大区别。强行将分析题类型归纳为观点类、启示类等类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时会起副作用。分析题实际上是一种作答技巧性相当强的申论题目,很多技巧如果应用得当,会使作答分析透彻,条理清晰,阐述全面。下面将首先对两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大家进行讲解。一、 判断分析的常用方法:“联系对比法”有一种常见的分析题类型分析
43、判断题,要求考生对某种做法或某种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种类型的考题在近年来的国考和地方申论考试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其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测查更直接、客观。对于这样的题目的作答,我们推荐给大家一种思维方法联系对比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考方法。特别提醒:联系对比法将需要判断分析的问题对照联系我们比较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再依据结论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方法。例题 2009 国考“给定资料 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
44、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20 分)【相关材料】11、今年 9 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以,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 2007 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 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是 0.2 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钱的涨幅,按 2006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75 .
45、92 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增加15 . 2 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2570 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担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己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远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 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 78 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 20 计,为 1
46、1541 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 0 . 2 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 15 . 6 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 18 亿元,远远低于 1028 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 0.2 元,也仅需支出 200 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应补贴低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因此,在当前的政府框架
47、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参考答案】材料 11 提到的观点是不对的。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粮价上涨势必造成饲料价格上涨、食品加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相关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材料 11 中的观点仅仅考虑到粮食价格与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关系。实际上,粮价上涨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最受益的是农资、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而包括种粮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却要承受相关支出的增加。这当然也会带来民政部门对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片面孤立考虑粮食价格的思路,违背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要靠支
48、农惠农政策、靠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靠切实作好耕地保护工作和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单纯依靠市场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 缺位”。【讲解】题目要求对所指观点有没有道理进行判断。如果我们单从材料看,它的这种策略表面逻辑性很强。有些考生就沿着这个思路讲“有道理” 、“为什么有道理 ”,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采取了模糊、 “中庸”的回答方法,认为这种观点既有有道理的一面,也有要慎重对待的一面,关键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云云。以上观点的答案是错误的。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收购价格、饲料价格、农资价格等等诸多上、下游行
49、业价格,从而直接影响 CPI 指数。粮食价格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问题。保持粮食价格稳定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遇到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思考呢?这里强调一个重要的申论作答技巧:我们判断一个做法是否正确时,可以考虑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工作中是否已经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考虑。例如:很多专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针对这一提法,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实工作中的做法进行思考。现实工作中,我国仍在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一直没有减弱过。可见这一提法是欠妥当的。再分析现实工作中的做法,不难得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会使多数地区出生率急剧上升,导致人口素质下降,从而引起资源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回到这道有关“ 粮食价格”的国考真题,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在现实工作中,前几年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行业价格的普遍上涨,甚至影响了 CPI 指数。国务院迅速出台了促进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包括对能繁母猪的补贴等办法,稳定住了生猪价格。近一段时间大蒜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试想,区区的大蒜价格还引起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