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领海基线以及领海基线的意义?量算领海的宽度要有一条起点线。这条起点线在海洋法中被称为“领海基线” 。领海基线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是沿海国建立海洋管辖权主张的起始线。基线不仅对沿海国的领海主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它的海洋区域,即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张也至关重要。所以,确定沿海国基线的位置是确定不同海洋管辖区域的必要前提,而且对测量不同区域的具体宽度也非常关键。同样重要的是,它还表示国家陆地领土边界的外限,或基线向陆一侧的内水的边界。基线上的基点,对于确定与邻国的海洋边界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以中间线为基础划定的边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一般有 3 种确定沿海国领海基线的方
2、法:一种是正常基线法,一种是直线基线法,还有一种是混合基线法。正常基线是指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直线基线是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者近岸海域中有一系列岛屿情况下,可在海岸或近岸岛屿上选择一些适当点,采用连接各适当点的办法,形成直线基线。混合基线则是交替采用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来确定本国的领海基线。编辑本段延伸我国漫长的海岸线曲折复杂,近岸又有一系列岛屿。这种自然地理条件适于采用直线基线法。这在我国 1958 年的领海声明中和 199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都有明确表述,即:“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的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岸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各直线为基
3、线。 ”从这条基线垂直向海外延伸 12 海里,这一段海域就是我国的领海。中国的领海面积约为 37 万平方公里。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和内水以外的一定宽度的带状水域。我国的领海宽度是 12 海里(1 海里=1。852 公里) 。这早在 1958 年我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就有明确的规定。199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又一次明确了我国的领海宽度是 12 海里。毗连区,顾名思义是连接领海的一部分海域。它的出现可追溯到 200 多年之前,但作为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制度载入国际公约只是近几十年的事。1958 年的联合国领海及毗连区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毗连区不得延伸到从测
4、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 12 海里以外。 ”在 1982 年产生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毗连区的范围有所扩大,即“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 24 海里” 。我国在 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才真正建立起我国的毗连区制度,规定了我国的毗连区是在领海之外、邻接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的一带海域。在该海域内,为防止和惩处在我国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出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我国有权行使管制权。1982 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专属经济区作为一项海洋法律制度正式确定下来,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过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在专
5、属经济区内,沿海国家享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底土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域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等活动的主权权利;并对该区域内的人工构造物、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享有管辖权。导语:国际法院在审理争议领土归属时,采用了一套特定的判决规则,主要依次适用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依法占有原则和有效控制原则。这套规则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并被运用于诸多划界实践之中,已经成为了国际习惯法。国际法院裁决领土争端首重条约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国际法院裁决领土争端的第一原则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解决领土争端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6、国际条约是解决国际领土争端的首要依据。几乎所有的领土争端都涉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条约。若能确定在当事方之间存在解决领土问题的有效的国际条约,条约用语的含义一经确定。即使依据的是被现代革命者斥之为“殖民时代的不平等条约” ,只要缔约两造俱在,按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法院即可据此裁决争端。1994 年国际法院对利比和乍得领土争端的裁决表明已有明确划界条约就不须考虑其他1990 年,利比亚和乍得分别向国际法院起诉,将奥祖地带的主权争端提交给国际法院。利比亚主张在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莫西西部不存在边界。乍得则主张边界已确定。对于利比亚和乍得之间是否存在边界的问题,法院发现 1955 年利比亚和法国
7、(乍得原是法国的殖民地)间的划界条约第三条规定,缔约双方承认其边界是由一些国际文件规定的,在该条约附件一中提到“缔约双方承认: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的领土为一方,利比亚领土为另一方,双方的边界源自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时有效的国际文件”并列出了这些国际文件的名称。法院认为应按照国际习惯法和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去解释 1955 年条约,即条约应就其用语按照上下文并参照其目的和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并且嗣后在条约适用方面情况各当事国对条约解释之协定之任何惯例也必须和条约的上下文一同考虑。法院进一步确认当事双方嗣后并无新的领土安排后,认为双方在诉讼中提出的其他问题都无需考虑,
8、因为如果以善意理解其条款,1995 年条约已划定了利比亚和乍得之间全部边界,并且条约的全部条款都表明利比亚明显知道边界被设定。所以 1994 年国际法院裁定此案乍得胜诉,有争议的地区属于乍得。2002 年国际法院对印尼与马来西亚两小岛的争端裁决表明划界条约不能无限解读确定争端地区是否存在有效处置的国际条约是一件基础性的工作。在 2002 年作出判决的“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关于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归属诉讼”中,印尼的主张主要依据 1891 年 6 月 20日为“确定婆罗洲上荷兰领地与英国保护国之间的边界”而缔结的专约第四条:“从东海岸上北纬四度十分点,边界线继续沿该纬度向东,穿越塞巴蒂克岛:
9、该岛位于北纬四度十分以北的部分无保留地属于英国北婆罗洲公司,以南的部分属于荷兰”来声称这两个岛屿属于印尼。国际法院在参考上下文、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后,得出结论认为,条约只确定了双方至塞巴蒂克岛最东端的边界,并未确定进一步向东延伸的分界线,所以已存在的划界条约并未包括更在塞巴蒂克岛以东的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法院还认为,起草条约的准备资料和当事双方嗣后的行为确认了此结论。鉴于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分别继承了荷兰与英国在原殖民地的所有主权,因此印尼和之前的英国北婆罗洲公司一般,不能按照不存在的约定拥有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无条约时,裁决前殖民地领土争端侧重依法占有原则“依法占有原则”确认前殖民地独立后的国
10、界即是独立前的行政边界在国际条约确实无效或不存在国际条约的情况下,国际法院接下来会用依法占有原则或有效控制原则来裁决领土争端。由于全世界的前殖民地国家众多,依法占有原则在被殖民背景下会被优先适用。按照此原则处理领土争端,就是承认殖民地国家独立时已经占有的领土是符合国际法的,它们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是法定的国际边界。新独立国家自其独立之日起,其所占有的领土就是它的领土,它的领土界限应依国际法给予尊重。在裁决布基纳法索与马里的边界争端中,国际法院分庭对这一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原则“实质是要确保尊重取得独立时的领土边界。这种边界原来只不过是同属于一个主权之下的不同行政区或殖民地之间的划界,通过适
11、用依法占有原则,这种行政边界转化为充分意义上的国际边界。 ” 这意味着新独立国家的边界和前殖民地的行政边界一致2001 年对卡塔尔和巴林的岛屿纠纷裁决表明宗主国对半殖民地的裁决可沿用到附庸国独立后1991 年,卡塔尔向国际法院提起针对巴林的诉讼,要求法院解决海瓦尔岛和加南岛的主权争端,它们都位于卡塔尔半岛和巴林之间。卡塔尔和巴林在 17 世纪初都成为英国的保护国。2001 年国际法院总结了形成当事国争议背景的复杂历史,据此适用依法占有原则解决了两国间的领土争端。1939 年 7 月 11 日,英国常驻海湾政治代表代表英国政府正式通知卡塔尔和巴林两国统治者:英国政府裁定,海瓦尔群岛属于巴林而非卡
12、塔尔。巴林据此主张主权,而卡塔尔不同意。虽然卡塔尔和巴林都为“他们的边界是被外国列强人为制造和任意强加的”叫屈,但法院裁定作为属国的双方请求宗主国做出的判决具有决定性:“巴林和卡塔尔同意英国政府解决双方涉及海瓦尔群岛的争端。因而 1939年的裁决应被视为自始即对两国有约束力的裁决,而且,自 1971 年两国不再接受英国保护之后,该裁决仍有约束力。 ”法院据此认定海瓦尔岛的主权属于巴林。法院也裁定,英国 1939 年判决对加南岛主权归属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939 年裁决虽未直接提到加南岛,但法院从卡塔尔引用的 1947 年英国官方函件着手,通过分析内容得出结论:英国政府在 1947 年对 193
13、9 年判决做出的解释表明加南岛是卡塔尔的一部分。因此法院基于此解释认定加南岛的主权属于卡塔尔。 钓鱼岛的前世今生位置:距温州市约 356 千米、福州市约 385 千米、基隆市约 190 千米。面积:东西长 35 公里,南北宽 15 公里,周长 137 公里,面积约为 4。3 平方公里,是钓鱼岛群岛中最大者。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 3 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 8 个无人岛礁组成。钓鱼群岛总面积约 6。3 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 17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本岛面积。资源:钓鱼岛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有巨
14、大的经济价值。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 l000 多米的“蛇岛海峡” ,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领土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早在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日本称钓鱼岛属其冲绳县管辖,但日本的冲绳县在距今约125 年前曾是独立的琉球国。在 1871 年日本吞并琉球国之前,中国曾与琉球国有过约 500 年的友好交往史,最先
15、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等岛屿。在明朝永乐元年(1403 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中国从明太祖开始向琉球派遣册封使,即专门代表当时中国政府册封琉球王的使节。1562 年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中的“沿海山沙图” ,标明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其中就有“钓鱼屿” 、 “黄尾山”和“赤屿”等岛屿。日本最早有钓鱼岛记载的书面材料是 1785 年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 。然而,他也是以中国清朝康熙册封使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为依据的,该图也是采用中国的“钓鱼台”为岛名,并将钓鱼岛和中国福建、浙江用同一淡红颜色标出。1719 年日本学者
16、新井君美所著南岛志一书中提到琉球所辖 36 岛,其中并无钓鱼岛。1875 年出版的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中也无钓鱼岛。甚至到 1879 年,中国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日本就琉球归属谈判时,中日双方仍确认,琉球是由 36 岛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等岛屿。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 1884 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都迟约 500 年。据日本史书记载,1884 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发现“久场岛” (黄尾屿)有大量信天翁栖息,可销往欧洲,便于 1885 年要求冲绳县令允许其开拓,并在岛上树立标记,上写“黄尾岛古贺开垦” ,日本政府以此为据,称钓鱼岛是“
17、无主地” ,是由日本人先占的,而非甲午战争时从中国夺取的。这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是对历史的歪曲。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当然也在条约的范围之内。而日本竟不等条约签字,就占有了这些岛屿。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了祖国;但钓鱼岛等岛屿却被美军占作靶场。鉴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不同主张,我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出发,在坚持我一贯立场的前提下,与日方达成了此问题留待以后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的谅解。日本的野心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的钓鱼岛列岛,在地图上都难以标出,为什么
18、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呢?舆论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钓鱼岛战略位置重要。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日本就可在岛上设立海空监控侦察设备及岸基反舰和对空导弹,从而很容易封锁台湾北部重要港口及空中航道。如果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可以监视方圆 400 公里至 600 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其范围可达到台湾北部、大陆沿岸的福州、温州和宁波等大片地区。二是为了获得钓鱼岛的资源。如果日本侵占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 74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同时,钓鱼岛海域蕴藏的丰富石油和油气也会被日本占为己有。美国的背景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日本却把钓鱼岛交给了美国托
19、管,而 1971 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从此,钓鱼岛风波中的美国因素便一直忽隐忽现。上个世纪 70 年代,由于保钓运动风起云涌,美国被迫收回了其立场,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并不拥有主权。-近年来,在中国与海上邻国的争议背后,美国的身影出现得越来越多。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不满足于已在冲绳驻军还准备把军事力量延伸到钓鱼岛。在钓鱼岛美国介入问题上,存在着“日本愿望”和“美国承诺”两个因素。日本为了与中国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中获得更多筹码,一直希望美国介入;而美国虽期待通过与日本合作找到实现其亚洲战略的契机,但还是希望在一些敏感的具体问题上适当留有余地。战役地理学(operational geography
20、)研究战役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军事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任务是,揭示战区地理环境对战役活动的影响与在战役活动中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理条件的规律,为战役军团正确进行战役准备和指导战役实施提供地理科学依据。 战役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找战役军团既定或预想战役战场的方向、位置、空间范围及所处战略地位。战役战场内主要城市、交通运输线、工业设施、机场、港口、桥梁等重要目标的分布状况及其对战役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与战役容量、战役正面、战役纵深及战役规模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与战役方向和战役目标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与战场建设的关系,主要是建立阵地和驻屯体系、交通网、指挥及后方供应设施等的地理条件。
21、区域地理环境与战役部署的关系,主要指战役军团兵力配置、划分战役防区或防线、划定作战分界线、确定战役地幅或进攻、防御和突破地带以及后方地域和机构(即战役后方)部署等的地理条件。区域地理环境对战役作战行动(包括战役集团兵力的集结、展开、机动、突击等)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与战役保障的关系,主要指防空,对核化学、生物及燃烧武器的防护,通信保障,工程保障和战役伪装等的地理条件。区域地理环境与战役持续时间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与特定战役活动的关系。特殊地理环境对战役活动的影响。战役战场在运用地理条件方面可供借鉴的历史战例。 战役地理学也是战役学的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战役的形成和演变及人们在战役活动中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尽管战役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成熟较晚,但战役地理思想却散见于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理论、战争史论和军事地理学著作,它们均在一定程度上论及了战役作战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有关理论和实践,为战役地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役作战的需要,战役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以及学科体系正在进一步拓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