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70.50KB ,
资源ID:59555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5955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jc2202537)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1、2018 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 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 汉宫秋的“团圆梦境” , 琵琶记的“玉烛调和” , 精忠旗的满门旌表, 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 ,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

2、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 “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一一“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 “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 “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

3、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 “圆”经常在“圆满” “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 ,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 ,称善根为“圆根 ,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 ,称涅槃境界为“圆寂” ,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 “圆”均可作为“圆满” 、 “大美”和“至美”来解。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 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

4、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 ,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 “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5、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 “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C.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

6、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屈从和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B.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C.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 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

7、形成的主要原因。D.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B. 华复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C. “圆”经常在“圆满” “至美 ”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D.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

8、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答案】1. D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 “古代”不当,应该是“宋代以后” ;B 项, “昭雪形式” “梦境呈现”等均有绝对化倾向;C 项,中国的悲剧 “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对,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悲剧缺少震撼感,是因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毁灭”而产生。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

9、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 “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C 项, “圆”是“循

10、环往复的表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自然观,与“佛家”无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鞭笋过墙聂鑫森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

11、忽然叹了一口气。“新篁,又有心事了?”“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陈方恪说:人不可俗,但不可不随俗。 我就忽

12、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

13、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副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 ”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

14、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

15、,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是隔壁邻居的声音。他们齐声答道:“在!”“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B. 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C. 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

16、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D. “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5. 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答案】4. A 5. 淡泊名利,直而有节。他爱竹师竹,先教书后做研究,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活得直而有节。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 ,邻居求联他不应、求竹他拒绝,这些都反映了他作为知识分子与世无争和清高孤傲的性格。勇于自省,与邻为善。节新篁突发心脏病,

17、因为有邻里帮助而及时入院,住院期间他勇于自省,为自己过往的不当行为而惭愧,并决心主动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6. 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含蓄委婉地反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成、品格的升华,人物性格前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满口答应了邻居的邀请,说明节新篁已经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并融入邻里,预示着曲曲巷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主题【解析】试题分析:4. 试题分析:A 爱竹,先是障碍,后是媒介 。5.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

18、、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

19、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 10%,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 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 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 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

20、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 70 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 21 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 年,全球有 6.17 亿人口年龄在 65 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 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 20%以上的人口超过 65 岁。到 2050 年全球将有 16 亿老年人,届时将有 94 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 21%,其中有 39 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 28%以上。 1982 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 ;1991 年联合国大

21、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2002 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 年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2017 339.9 2019.9 1.972018 463.8 2188.6 2.092019 402.8 2077.3 2.042020 352.8 1935.8 1.962021 160.2 1689.1 1.77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

22、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 2035 年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 0.5 个百分点,而到 2050 年也仅降低 1 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 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 40%,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1999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 1

23、0%;2015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22 亿,占总人口的 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 2025 年,老年人口突破 3 亿,2033 年突破 4 亿,2053 年达到 4.87 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 年2005 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 10%提高到 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 10%提高到 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 年,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 1 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 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随

24、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 “未富先老” ,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

25、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B. 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C. 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D. 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

26、系。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B. 上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C. 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D. 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E.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

27、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9.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答案】7. C 8. AC 9. 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解析】7. 试题分析:C 项, “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中“最有效举措”不合文意。原文中“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表明“最的效举措”是错的。8. 试题分

28、析:B 项,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并不能证明“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 项曲解文意。D 项, “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 ”是客观现实,并非因为“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 E 项,原文中“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 ,证明选项中“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表达有误,尤其是“不同年龄群体” ,明显有误。9.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9、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几则材料,把握材料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看法。阅读时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加以概括。从材料二“21 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和材料三“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能概括出第一个特点;从材料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中能总结出第二个特点;材料三“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可直接作为第三个特点;从材料三“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 未富先老 ,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中能总结出第四个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30、小题。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

31、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景元四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

32、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B.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C.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D.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

33、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文中“少孤”即指邓艾年幼时父亲就死了。B.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字供长辈呼唤。C. “辟之为掾”中“掾”即掾吏,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D. “迁南安太守”中“迁”与徙,都指调动官职。 “迁”一般表示升官, “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艾在战乱时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颍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为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

34、的文字,以励其志。B. 邓艾做过都尉学士,后来改任看护稻田和牧场的小官。同郡一个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贫,送给他很多财物,邓艾最初没有很表示感谢。C. 邓艾和征西将军郭淮一道抵御蜀国的偏将姜维。姜维撤退,邓艾认为应该分兵把守,后又识破了姜维的计谋,得以不败。D. 邓艾率军从阴平进攻,他击败了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捧着皇帝大印,到邓艾面前请求投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诣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答案】10. A 11. B 12. D 13. (1) (邓艾)后来担任典农纲纪、上计吏,拜访太尉司马宣王。司马宣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担任(太尉府)掾吏,又升任尚书郎。(2)邓艾到达成都,督察驾驭/巡视管理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接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恢复原来的事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