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现代农业编制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编制日期:2014-05-16环境与生物科技系(部)制目录1.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准1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 课程代码 开设时间 学时 /学分专业必修 种子生产与经营 第 3 学期 80/3编制人 制定日期 修订日期 审定组( 人) 审定日期全庆丰 2012 年 0 5 月 2014 年 05 月 年 月1.课程概述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应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基本概念较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其任务与作用是使学生
2、掌握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种子生产和推广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掌握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作物品种选育和繁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作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的能力。2 培养目标2.1 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作物育种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作物育种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胜任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农业科学研究职业岗位的工作。因此,本课程对实现“农业科研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2.2
3、.1 知识目标(1) 、明确各种繁殖方式对继承上一代性状的特点,不同植物种类主要采用的繁殖方式。(2) 、掌握常规杂交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2.2 能力目标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通过实验和教学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选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2.3 素质目标(1) 、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丝不苟工作作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2) 、对科学方法论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3.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作物遗传学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解和学习能力
4、。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为学生后续课程种子生产技术 提供理论依据。4.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 2 个项目。表 1: 职业岗位分析表序号 核心工作岗位或 相关工作岗位 岗位描述 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1 种质资源管理员 种质资源保护和引种 种质资源收集、观察、保存及引种2 农业实验员 作物新品种选育 按照育种目标能进行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表 2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序号 工作任务/教学项目 技能要求 知识要求 课时项目一绪论1.了解我国作物育种的成就。2.掌握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作物育种学发展。3.掌握品种,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作物进化的基本因素2
5、作物育种学及其任务3作物品种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掌握其概念、含义、特点和作用。4项目二育种目标1.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2. 一般了解:现代农业对品种性状的要求。3. 一般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4. 熟练掌握:育种目标的制定。1.识记:育种目标,主要目标性状,合理株型,矮化育种,高光效育种。2.领会: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3.简单应用:不同作物的品质性状育种。4.综合应用:在某一地区制定某种作物的育种标4项目三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 重点: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属性),作物品种类型及其特性。2. 一般了解:作物的授粉方式,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自交与异交的遗
6、传效应。3. 一般掌握:作物的繁殖方式,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4. 熟练掌握: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及其特性。(1)识记: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异花授粉,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2)领会: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类型。(3)简单应用:不同类型品种的育种特点。6项目四种质资源1. 重点:作物品种资源的重要性,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2. 一般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3. 一般掌握:作物品种资源的重要性。4. 熟练掌握: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1)识记:种质资源,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原生作物,次生作物。(2)领会: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作物种质
7、资源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特点。(4)综合应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6研究与应用。项目五引种和选择育种1. 重点:作物引种规律,引种的工作环节,纯系育种程序。2. 一般了解: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气候相似论。3. 一般掌握:引种与驯化,品种出现自然变异的原因。4. 熟练掌握: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引种的工作环节,纯系育种程序。(1)识记:引种,生态因素,生态环境,生态区,生态类型,生态适应,纯系。(2)领会:气候相似论,作物品种出现自然变异的原因,纯系学说。(3)简单应用:主要作物的引种规律,纯系育种程序。(4)综合应用:在某一地区进行某种作物的引种工作。6项目六杂交
8、育种1. 重点: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杂种后代的处理及其理论依据,杂交育种程序。2. 一般了解:杂交方式及其遗传组成,回交的遗传效应。3. 一般掌握:杂交育种及其意义,回交育种及其亲本选择,回交育种后代的处理。4. 熟练掌握: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杂种后代处理的不同方式及其理论依据,杂交育种程序, 回交育种的应用。(1)识记:杂交育种,株系,株系群,姊妹系,品系,单交,复交,回交,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回交育种。(2)领会:杂交育种中选配亲本的一般性原则,系谱法各世代进行选择的理论依据,混合法选择的理论依据,回交育种法的主要应用范围和局限。(3)简单应用:杂交育种系谱法各世代主要工作,加速杂交育种
9、进程的方法,杂交育种后代的早期预测,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的选择,不同转移性状回交后代的处理方法。12(4)综合应用:杂交亲本的选配,杂交育种程序及其主要工作。项目七杂种优势的利用1. 重点:雄性不育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2. 一般了解: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杂交种的类别。3. 一般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表现特点及其评价指标,配合力的概念及其测定。4. 熟练掌握:雄性不育及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1)识记: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
10、恢复系,单交种,双交种,综合杂交种,一环系,二环系,测验种,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2)领会: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三系”的遗传组成。(3)简单应用:自交系的选育方法,选育“三系”的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4)综合应用: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及其特点。10项目八诱变育种1. 重点:诱变剂量的确定,诱变材料的处理。2. 一般了解:常用的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3. 一般掌握: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诱变育种成就与展望。4. 熟练掌握:诱变育种程序及其工作内容。1)识记:诱变育种,诱变剂,半致死剂量,半致矮剂量,临界剂量。(2)领会:作物对辐射的敏感性。(3)简单应用:物理诱变剂
11、的处理,化学诱变剂的处理。(4)综合应用: 诱变育种程序及其工作内容。6项目九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1. 重点:远缘杂交的作用,远缘杂交育种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的类型。2. 一般了解:获得多倍体的方法,单倍体加倍的方法。3. 一般掌握:多倍体的鉴定,远缘杂交的染色体变异,植物界的多倍体及其育种意义,获得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4. 熟练掌握:远缘杂交的作用,远缘杂交育种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的类型和人工多倍体的应用。(1)识记:远缘杂交,多倍体,单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2)领会:远缘杂交的作用,多倍体的来源,获得单倍体的途径。(3)简单应用:远缘杂交不
12、亲和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远缘杂种不育或低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多倍体的鉴定和人工多倍体的应用。(4)综合应用: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与选择,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特点。6项目十抗病虫育种1. 重点:作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抗病性的类型和机制,抗虫性的类型和机制,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的主要问题。2. 一般了解:抗病虫育种的重要性。3. 一般掌握:病原菌致病性的变异,基因对基因学说, 抗病性遗传,抗虫性遗传。4. 熟练掌握:抗病性的类型和机制,抗虫性的类型和机制,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1)识记:抗病性,抗虫性,致病性、毒性、侵袭力、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哺育品种,避病,抗侵入,
13、抗扩展,耐病。(2)领会: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性的类型和机制,抗虫性的类型和机制。(3)简单应用:抗病性的鉴定,抗虫性的鉴定,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方法。(4)综合应用:抗病虫品种选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克服方法。 4种的主要问题。项目十一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1. 重点:轮回选择及其方法。2. 一般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双列选择交配体系,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3. 一般掌握:轮回选择的概念、步骤和作用,基础群体的培育。4. 熟练掌握:表现型轮回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全同胞轮回选择,相互半同胞轮回选择。(1)识记:轮回选择,复合杂种群体,歧化选择。(2)领会:轮回选择的步骤和作用。(3)简单应用:表现型轮
14、回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全同胞轮回选择,相互半同胞轮回选择,双列选择交配体系。6项目十二品种的区域化鉴定和良种繁育1. 重点:种子生产程序,品种混杂退化及其防治,原种生产,杂交种的生产。2. 一般了解:品种审定。3. 一般掌握:品种推广,良种的加速繁殖。4. 熟练掌握:种子生产程序,品种混杂退化及其防治,原种生产,杂交种的生产。(1)识记:品种审定,原原种(育种者种子) 、原种(基础种子) 、良种(合格种子) 、品种更换、品种更新。(2)领会:我国种子繁育工作的“ 四化一供”方针,品种的混杂退化。(3)简单应用:品种推广的方式,品种混杂退化的防治,“ 三年三圃”制的原种生产,良种的加速繁殖。(
15、4)综合应用:杂交种生产的技术环节。6机动(考核) 4合计 805.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课程总教学时数 80 学时,其中:理论讲授 40 学时,实训实习 36 学时,考核与机动4 学时。6.实训条件有相对固定的校内实验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和实施产教结合的场所,能完成课程设置所规定的所有的实训、实习项目,能满足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需要。7.教学要求(1)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产教结合、践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2)作物育种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农事活动,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联
16、系实际,根据作物育种特点,坚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按照农时季节、生产环节,采取音像教学、集中讲授、实践操作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3)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它是立足于一些基础课之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该课程应设置在作物遗传学、植物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4)本课程任教、辅导教师要尽快了解网络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媒体,并学会使用这些媒体辅导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17、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8.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教学方法:(1)自学:学生利用教材、参考书、数字化网络资源或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积件包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材。(2)授课:根据作物育种特点,采用现场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参观面授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研究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标本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集中讲授。(3)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强化能力培养,达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认真操作,熟练完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耐心谨慎的钻研态度。教学策略:(1)在教学上,要注意运用
18、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田间、现场,边看边讲、边练边讲,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与当地研究实际的联系,不断补充作物育种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保证课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3)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作物育种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基地、制种基地,组织参观学习和开展课余科研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和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4)应结合本地科研需要和农事季节
19、,进行时序和空间配置,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9.教学评价 (1)改变以往以试卷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不足,实现以贡献和能力为主要依据,按照种子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考试等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3)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4)学生的考试成
20、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或技能测评、学期末课程考试等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 40,原则上由学校组织,行业、企业参与。终结性考核是完成本课程所有学习内容后的课程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 60,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10. 课程资源(1)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空间、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借助网络资源,了解种子生产的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2)具有专业教学所需的挂图、教具、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杂志、视听教材与仿真软件等。(3)注重校际间、与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本课程教学专用的数字化信息平台。11.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作物育种学总论,潘家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参 考 书:作物育种学各论,盖钧镒主编,200612.考核方式与标准表 3 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阶段 考核内容 考核形式 成绩比例过程考核 学习态度、课堂纪律、6S 管理、团队合作精神、单项实践操作技能、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阶段小考、小测验等40%终结性考核 综合技能、职业规范、创新能力等 期终考试、项目(作品)考核、综合答辩、项目报告、大论文等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