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elcome,生物活性玻璃替代骨移植修复四肢骨缺损的临床应用,,197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教授Larry L Hench研制发明了生物活性玻璃治疗口腔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但应用于骨科修复四肢骨折、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及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目前国内尚未进行临床研究。,我科自1998年5月开始进行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四肢骨缺损替代骨移植的临床研究工作(完成病例42例,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创面25例)历时2年余,经追踪观察随访调查,取得了满意疗效。,研 究 资 料,股骨骨巨细胞瘤3例;股骨骨囊肿4例;指骨掌骨骨囊肿4例;掌骨内生软骨瘤2例;股骨胫骨肱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2、伴骨缺损 11例; 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18例;其中:股骨骨折延迟愈合3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6例,骨不连2例;肱骨骨折延迟愈合4例;骨不连3例。,骨肿瘤、骨囊肿病灶处理后骨缺损最大面积约为2.44.9cm,其中一例骨囊肿伴病理性骨折波及到股骨粗隆部、股骨颈部、股骨头部,骨缺损最小面积约为1.11.5cm。,修 复 方 法,结 果,骨折愈合情况:18例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及11例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伴部分骨缺损病例,术后第四周、八周、第十二周、术后第6个月、一年进行X线摄片追踪观察。,术后3个月诱导成骨率为79.3%;术后6个月总诱导成骨率为100%;术后6个月以上出现连续性骨痂为19例,局部骨折
3、线模糊,临床愈合率为65.5%,一年以上临床愈合率为100%。,Osteoglas诱导成骨X线追踪观察,骨 密 度 测 定,生物活性玻璃对四肢骨缺损的修复机制,1.生物活性玻璃置入骨缺损区域,它的表面很快会形成硅胶层和羟基碳磷灰石层(HCA),而后来自于缺损区域游离的成骨干细胞和胶原纤维在其表面定植,其表面缓释的可溶性硅激发了成骨干细胞产生转化生长因子(TGF-)。,2. TGF-在硅胶层内能可逆地吸附和还原, 并激发干细胞的分化和生长,使生物活性玻璃 界面周围骨组织迅速增殖,以修复骨缺损,随 着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在引导骨再生促使新骨形 成过程中的逐步降解,修复以后的组织是骨而 不是使用羟基磷灰
4、石生成的异源材料加强的结 合骨,应用生物活性玻璃新骨增长迅速并且最终建立正常的骨组织结构。,生物活性玻璃在骨延迟愈合 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处理,在处理骨延迟愈合,骨不连时,除了将骨折断端的瘢痕组织及部分硬化骨质咬除外,疏通骨髓腔,在两断端骨皮质上钻孔至骨髓腔,对NovaBone修复骨折断端的骨缺损是一个关键步骤。钻孔至骨髓腔本身可诱发刺激局部骨组织分泌内源性BMP,内源性BMP对骨损伤修复及骨重建起着重要作用。,NovaBone植入后,作为一种载体,它 的表面富硅层能吸附各种骨生长因子(包 括内源性BMP)及吸附骨先质细胞,将 NovaBone植入钻好的孔内直通骨髓腔,使 它不仅在界面的周围,而
5、且向里延伸至骨 髓腔,多位点植入颗粒状 NovaBone使骨 组织对其反应、骨形成速度加快 。,Wilson等人在狗肋骨缺损修复实验中,将生物活性玻璃颗粒与自体骨混合,在6周的实验期内产生新骨量是自体骨单独所产生新骨量的两倍。,我们对在治疗骨不连、骨延迟愈合应用 带锁髓内钉固定扩髓时形成的骨碎屑收集 好,用干纱布汲干骨碎屑的凝血后,与 NovaBone一起植入断端缺损区,这相当于 自体骨与NovaBone混合植骨,从而使成骨 速度加快,短时间产生大量的新生骨。,生物活性玻璃与宿主骨之 间的界面稳定性问题,由于受到生物力学限制,NovaBone以 往仅局限于口腔颌面外科应用,四肢骨作 为人体承受
6、负荷及活动量最大的组织,在 修复四肢骨缺损选择移植材料时,既要考 虑生物相容性问题,也要考虑宿主骨与移 植物之间的界面稳定性问题,及骨的应力 防护问题。,本组29例骨折应用NovaBone修复缺损同时,骨折内固定采用髓内固定 (带锁髓内钉)及外固定器固定。生物活性玻璃植入后骨折端在短时间得到了迅速修复,而对髓内钉施加的负荷较小。,因此应用NovaBone修复骨缺损治疗骨不 连、骨延迟愈合与髓内固定、外固定器固 定骨折方法结合,即充分利用了NovaBone 的高生物活性指数性能,迅速与骨组织和 软组织形成紧密连接,而对机械性能要求 减到最小,又因为骨折得到了坚固而稳定 的固定,骨承受了大部分负荷,解决了移 植物与骨之间的界面稳定性问题。,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