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学习目标 1.掌握致病性、感染的概念和细菌致病性 的影响因素。 2.熟悉细菌的致病因素和感染的类型 3.了解感染的来源、传染方式与途径、医院内感染,一、致病性、病原菌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致病性:病原菌引起疾病的的能力称致病性 。病原菌: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疾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 或致病菌。病原菌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菌的致病因 素、机体的防御功能、环境因素影响等相关,致病菌的致病性主要与三方面有关:细菌的毒力强弱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是否合适,细菌致病性相关因素:,毒力,侵入途径,侵入数量,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粘附素,菌毛、荚膜,侵入:侵袭素、胞外酶,粘附,二、病
2、原菌的毒力物质 (一)侵袭力: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生长繁殖和蔓延扩散能力。 1.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2.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抗吞噬、抗杀菌物质作用 粘附因子: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物质(菌毛、黏附物质),(二)毒素 (toxin),外毒素: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裂解时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引起典型的症状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其它,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一、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来源于机体外病人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
3、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二、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多途径感染,三、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 (二)显性感染: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分以下四种类型:,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
4、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三)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
5、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是危险的传染源,第三节 医院内感染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 染,常称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陪护者、探视者、医院来访客人等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二、医院内感染的类型 (一)自身感染 (二)交叉感染,三、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 传染源集中且密切接触; 广泛使用抗生素,感染菌株多为耐药菌株; 感染菌株由于反复在人群中传播,毒力强; 各种插入性操作如导尿、动静脉插管、移植等的应用,增加了感染机会; 被感染的机体多为病人,其抵抗力低,易被感染。,四、院内感染常见的微生物 细菌:如金黄色葡萄求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等 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五、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 建立防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立并完善医院内感染的监测机构;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病人及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认识 严格执行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和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管理如供应室、手术室、血库、实验室等的管理; 加强对重点病人如传染病患者、免疫机能低下的患者等的管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