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6KB ,
资源ID:585576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58557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区域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doc)为本站会员(wo7103235)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区域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doc

1、第 1 页 共 9 页河南省区域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摘要: 城市体系作为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框架,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联态势。本文基于河南省区域发展现状和城镇体系分析,提出了河南省城镇体系响应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关键词: 城镇体系;区域发展 ;响应;河南省1 问题的提出 城镇体系是现代区域经济社会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其发育程度和完善性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体系变化明显的地区,也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镇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响应既是我国新时期城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河

2、南省地处中原,2009年末总人口为9918万,是全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全省城镇化率为40,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中心城镇体系不完善、资源型城市衰退、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城镇体系发展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机制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基本途径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美国经济学者诺塞姆研究了国际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提出了“S”型曲线的发展规律,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城镇化率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1。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全球和全国产业转移的趋势

3、都为河南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应紧紧抓住战略机遇,选准突破点,认真分析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镇化健第 2 页 共 9 页康快速发展,通过城镇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应成为河南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2 河南省区域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发展现状目前河南省的 18 个省辖市被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共四个经济区域 2。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 9 个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龙头”

4、地位, 2005 年完成GDP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56.1%。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投资完成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 68.7%、59.8%和65.1%。2005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 11.6:56.3: 32:32.1 一产比重低于全省 5.9 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高出全省 3.7 和 2.2 个百分点。豫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由安阳、鹤壁、濮阳 3 市组成,位于河南北部。从经济发展来看,豫北经济区在河南省经济中占比重较小,比重不断下降。2005 年完成 GDP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10.7%,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 10.0%、12.1%和 8.6%

5、。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投资完成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 10.7%、10.5%和 8.9%。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05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 16.3:59.7:24.0,二产比重高出全省 7.1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省 5.9 个百分点。豫西南经济区: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 2 市,位于河南西南部。从经济发展来看,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在河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略高于豫北经济区。2005 年完成 GDP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13.1%,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 16.8%、13.2%和 11.0%。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投资完

6、成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9.3%、13.5%和 9.1%。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05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第 3 页 共 9 页22.3: 52.7: 25.0,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全省 4.8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低于全省 4.9 个百分点。黄淮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 4 市,位于河南东南部。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产比重较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较低。2005 年 GDP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2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36.0%,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 14.5%和 20.2%。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投资

7、完成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11. 4%、20.6%和 16.8%。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相对滞后。2005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 33.2: 39.1: 27.7,一产比重高出全省 15.7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省 13.5和 2.2 个百分点。2.2 存在问题总体来看,河南经济近20年持续高速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以满足人民需要为主要内容,以大工业生产为手段,大规模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阶段。但区域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差异,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特征。各经济区域产业结构不够健全。制造业及资源型行业得到重点发展,忽略了第三产业、基础性产业的发展

8、。另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不足,许多区域中行业的竞争力下降,各个区域行业发展也出现了雷同化的趋势。区域经济的互动性较差。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河南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性较差,区域间技术成果扩散滞后,资源信息缺乏共享,良性竞争机制尚未健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在非均衡发展过程中,造成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日益扩大,主要表现为差距在不断拉大。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落后区域增长很快但与先进区域还有很大差距;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在扩大;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差距不但很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而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外

9、向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发展指标来看,差异状况更为严重。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始终客观存在,但区域经第 4 页 共 9 页济发展差距过大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针对区域经济技术转移、扩散、产业升级的要求,区域经济的整合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了进一步消除发展中的障碍,需要认真分析存在的差异因素,尽快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3 基于区域发展的河南省城镇体系分析3.1城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按传统的经济区域划分,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4市管辖范围为豫中,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济源6市管辖范围为豫北,洛阳、三门峡2市管辖范围为豫西,开封、商丘、周口3

10、市管辖范围为豫东,驻马店、信阳2市管辖范围为豫南,南阳市管辖范围为豫西南 3, 河南省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表1)。表 1 河南省城市空间分布区域 城市个数(个/万km 2)土地面积(个/万km 2)城市密度(个/万km 2)100200万人城市个数50100万人城市个数2050万人城市个数20万人城市个数非农业人口(万人)平均规模(万人)豫中 13 2.3 5.68 1 1 2 9 414.12 31.86豫北 11 2.8 3.63 0 3 2 6 312.98 28.45豫西 5 2.6 1.95 1 0 1 3 160.34 32.07豫东 5 2.9 1.72 0

11、2 1 2 191.65 38.33豫南 2 3.5 0.58 0 0 2 0 63.75 31.88豫西南 2 2.6 0.76 0 1 0 1 66.22 33.11全省 38 16.7 2.28 2 7 8 21 1209.06 31.82豫中和豫北地处平原,城市发展水平较高,两区面积占全省的30.54%,而城市数目却占全省的63.16%,城市密度都很高,其中豫中达到5.68 个/万km 2,各级别城市分布齐全。豫西和豫东城市发展水平较低,两区面积占全省的 34.73%,而城市数目仅占全省的26.32%,城市密度在1 2个/万km 2,不到全省平均水平。豫南和豫西南由于地处山地丘陵地区,

12、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最低,两区面积占全省的34. 第 5 页 共 9 页73%,而城市数目只占全省的10.52%,城市密度不足0.8个/万km 2。3.2 初步形成城市集聚区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为支撑,包括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 9 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其中,有特大城市 2 个,大城市 4 个,中等城市 2 个。小城市 1 个,城市密度为 3.91 个/万 km2,城镇化水平为 31.8%。土地面积 5.88 万 km2,人口3836 万人,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 35.2 %和 40.1%。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郑州

13、大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 8 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这一区域城市布局紧凑,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是河南省总体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3.3 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功能弱由于大城市功能全,经济效益高,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大空间范围内的经济要素,集聚能力强;另一方面,大城市辐射功能强,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目前河南省大城市规模小,实力较弱,聚集和扩散辐射功能小。从 2005 年特大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看,广州 456.31 万人、南京 323.14 万人、济南234.60 万人、而郑州仅 1

14、77.08 万人、洛阳 105.98 万人,刚过 100万人。上述情况与作为 9300 万人口大省的河南是极不相称的。目前郑州城市首位度 1.6 左右,而发达地区的城市首位度一般在 2-4 之间4,难担当区域中心重任。另外,反映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低。2005 年,河南 7 个大城市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分别是:郑州 64%、开封 54%、洛阳 47%、平顶山37%、焦作 33%、安阳 37%、新乡 45%,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区第三产业点 GDP 比重高达 70-80%。3.4城市化进程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

15、2010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0%,GDP总值已经突破了2万亿大关,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第 6 页 共 9 页但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实证考察,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措施,对于推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比如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

16、加速提高;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规模体系逐步完善;中原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郑汴系区增长充满希望;城乡一体化试点积极实施,统筹城乡稳步推进。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存在化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明显;城镇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镇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城镇化重数量重外延与轻功能内涵并存,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城镇空间布局不均衡,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亟待解决。和整个华北北地区一道,河南省一直以来走的是一条“限制与压抑”的城市化、“片面与畸形”的农业化道路。一方面国家计划投资的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

17、,推动了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大城市病突出,城市新区开发与空间结构转变滞后,城市职能趋同,就业结构、尤其是非农就业结构变化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化,使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其经济发展步伐。另外,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十分缓慢,城市化地域推进过程中城乡“二元”严重分割,使得河南省城市化明显落后于工业化,两者未能实现良性互动,也造成城市化对河南省的经济扩张、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拉动与载体作用明显不足。4 河南省城镇体系响应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河南省作为拥有近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没有大城市的发展,第 7 页 共 9 页不足以带动国

18、民经济速增长。由于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集聚效应,不仅投资效益较低,而且还会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会恶化低水平建设等问题。从小城镇发展的实践来看,也充分表明小城镇扩散、辐射的作用非常有限,不可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因此,河南省城镇化的目标模式应是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以各具特色的城镇群为依托的河南城镇网络。4.1积极发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一方面,中小城镇作为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如果发展规划得当,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基础设施条件,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拉动产生的扩散效应,极可能演变为“星镇”、“新城”等新的城市空间,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吸

19、附效应是导致城镇弱化的基本原因,因此,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发挥对农村的聚合效应,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精英和资源的集聚,都需要靠城市这只手来进行。4.2 以县城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其含义是在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合理建设小城市的同时,通过大力膨胀县级城市规模,推动县级城市尽快向中等城市发展,更大规模地实现农村人口和产业的有效聚集,使其成为连接城乡、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衡量城镇化战略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城镇化战略的选择,能否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从河南省多数地区的情况来看,膨胀县城,走中等城市群道路就是一个合理而有

20、效的选择。因为,县城具有经济基础、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而且具有规模适度、人口适中等特点,容易克服大气、噪音等环境污染;还有成本低、见效快等成本比较优势。另外,县城处在上接大城市、下连小城镇及广大农村的特殊位置,以此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对上能够充分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对下可以辐射带动小城镇和广大农村。4.3 积极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小城镇作为第二、三产业的载体,由于其集聚效应,为农村经第 8 页 共 9 页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小城镇是城乡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通过小城镇向农村广大腹地转移、扩散,农村的产品、劳务通过小城镇输入城市;小城镇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21、小城镇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集中布局和配套设施的场所,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小城镇的发展吸引了周围农村地区经济要素的集聚,又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影响了周边地区并成为这些地区发展的示范;河南省小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以上,是农村消费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小城镇建设投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意义巨大。4.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且层次低,影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因此,要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同时,还要立足农业基础资源,在农区搞工业加工增值,促进农业

22、和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河南粮食加工业的崛起,是传统农区走工业化,连接城乡,把农民带向工业化、城镇化的正确选择。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推动了农产品生产优质化,农村规模经营,从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为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4.5 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经营城市”,就是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等运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23、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避免千城一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对于扩大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扩散效益非常重要。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作用的发挥,增加了旧城改造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新区开发中,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第 9 页 共 9 页通信、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规划和建没 5。参考文献1 陈少强河南省城市化发展轨迹研究J中州建设2006(10):63-642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3 王发曾,袁中金.省域新设城市综合研究M.

24、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4: 167.4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5 刘洪涛从美国城市发展解析河南城市化战略J中州学刊,2004(6):69-72.6 曾小平.河南省区域发展的差异因素与协调机制研究 J.开封大学 区域经济研究所,2010. 7 樊新生.河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调控研究J.河南财经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2007(6),6-2.8 夏政.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规划路径分析J.管理与财富 B C M ,2009(2).9 张军.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3):3999-4000.10 翁桂芝.河南省城镇体系分析及

25、其优化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11 王颖,李诚固 ,张婧. 吉林省区域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 J.世界地理研究,2009(06),18-2. Study on Urban System Respons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Henan ProvienceAbstract: Urban system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the main framework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re is strong adaptation

26、 and feedback posture between urban syste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syste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ence,the paper put out the main routes of urban system respons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ence Keywords: Urban system;Regional development ; Response;Henan Provience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