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1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太公兵法管理一、姜太公其人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其祖先在尧舜时作过大官,因与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在今河南南阳) ,因此部族又以吕为姓。姜太公年轻时在殷商朝廷做官,因屡次劝谏帝纣不听,反被忌恨,于是他逃到东海之滨,垂钓于尚湖(以他的名字而命名,位于江苏常熟县内)之畔。后来,姜太公又回到中原,寻访有为明君。在这期间,为生活所迫,他现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开小食铺。直到七十二岁时,姜太公听说周文王为仁德之君,他便西奔到达岐山脚下,想参见文王。不久后得知,周文王经常到渭河北岸打猎,姜太
2、公于是天天到渭河钓鱼,等待着遇到文王的机会。一天,文王的车马果然浩浩荡荡的驱驰而来,此时,姜太公不但不起拜见迎送,反而故意看也不看一眼,此举引得文王下车主动与他攀谈。文王问道:“您乐于钓鱼吗?”姜太公答道:“臣听人言,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小人才满足于完成具体的琐事。今天我垂竿而钓,与此十分相似,并非乐于钓鱼。 ”文王又问:钓鱼与实现志向有什么相似之处?“姜太公答道:操钩在手,有三种权谋变化:“君王有以厚禄竭人才智的权谋,有以视死如归精神鼓励士兵的权谋,有以高官显位降伏能人的权谋。 ”姜太公一边说,一边观察文王,见文王正洗耳恭听,态度谦虚,并且对陌生人的高谈阔论毫不介意,他便继续侃侃而谈:“
3、只要鱼吞食鱼饵,就会受到鱼线的牵制;同样的道理,只要给大臣以厚禄,他就会屈服于君王。所以说,以饵食取鱼,鱼可捕杀殆尽;以厚禄待人,人可竭其才知;以家族为基础攻取诸侯之国,此国可克;以诸侯之国为基础攻取天下,天下可得!”一席话,打动了文王的内心。两人越谈越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年届古稀的姜太公得以施展抱负,运筹其经天纬地的韬略。姜太公是中国兵家之祖,他辅周灭商,谋宗一代,功盖群辅,以首功封齐,建都营丘。他入齐之后,虽然遇到的是“五谷少而人民寡”的自然经济条件,然而由于他实行了务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度势危行,从而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只用了六年的时间,便使齐国成为东方富强之国,这充分表
4、现了他在经济管理方面超凡的才能和谋略,为历代史家称颂。他的军事政治思想保存在六韬 、 三略二书中。姜太公说:“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可见,姜子牙对王者有极高的“素质”要求:象龙变幻莫测,象兽韬光养晦。姜太公还阐述了其人心战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
5、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 ,这里反映了统治集团的狡狯以“无取”达到“取”的目的;以暂时的“无取”蒙骗老百姓,像朱元璋那样。姜子牙的民本思想、人才思想、权谋思想也很著名:“庶民者,国之本” ;“有德之君,以乐乐人”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罗其英雄,则敌国穷” ;“千里迎贤” , “进贤者,福流子孙” 。但所谓的贤才无非是不威胁专制统治、能够低三下四的人;姜子牙对人才的抑制甚至杀戮的思想也昭然若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 ;“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
6、以国。 ”姜太公还说:“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中国人就是这样,将阴谋看作理所当然。二、太公兵法与企业管理(一) 六韬1、个人修养主要在于要求管理者做到韬光养晦、威而不猛、胸怀天下、清净无为。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2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2、人心战略阐述了与天下人分利、利民而不害民,从而赢得人心的道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
7、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3、人才战略提出了人才的标准以及鉴别人才的方法,并详尽列举了各种品行不良的人。 “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在选人、用人上, 六韬中说:“一曰仁,二
8、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强调的是选拔人才必须符合“六守”的标准,也就是说作为人才应具备以上六种德性。4、立国战略制定了富国强兵、抚御诸侯的国策,奉行奖惩与无为并用的治国方针。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人君必从事于富”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杀贵大,赏贵小” ;“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 ;“太上因之,其次化之” ;“亲其所爱,以分其威” ;“收其内,间其外” 。5、完师战略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柔武战略,提出了分化瓦解敌人的许多具体措施。 “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亲其所爱,以分其威
9、” “收其内,间其外” 。从上可以看到, 六韬阐述了延揽人心、控制四方、富国强兵、分化瓦解敌人等政治谋略,其观点之深刻、议论之丰富,在先秦兵书中无出其右者。(二) 三略传为黄石公作,实为黄石公送给张良的太公兵法。据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隐居下?(今江苏雎宁北) ,图谋反秦之时,得到黄石公赠与兵书太公兵法 ,张良从此刻苦研习兵法,终于成为“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刘邦语)的名臣。与其他兵书不同的是, 三略很少直接涉及军事,多谈论政治管理谋略。1、提出“民本政治” “庶民者,国之本” , “有德之君,以乐乐人” 。这实际上是懂得人心向背对政权的决定作用,所以,要争取民心,广施仁政, “兴师
10、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2、重用贤才。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罗其英雄,则敌国穷” ;“千里迎贤” , “进贤者,福流子孙” 。3、重视奖赏,同时保留惩罚的措施:“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再者, 三略还强调对臣民的教化:“仁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之以心” , “?者,体天则地,四海化行” 。4、驯服下属。 “豪杰低首,国乃可久” ;“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 ;“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
11、功!”老子兵法管理一、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号老聃,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传说孔子曾多次讨教于老子,老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被训,唯唯诺诺。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3老子就是这样“独异于人!”显得个性突出,比人高明一等。他做过史官,博学多才,深谙历史的成败法则,提出“无为而治”的治世理论和守柔知足、功成身退、以退代进的辩证法,其影响深远。他从其生活经验和个人感悟中探索世事与人生的意义,发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将其著书立说,写成了千古留传的文化巨著老子 ,
12、后人称其为道德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文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是圣经 ,二便是道德经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中有很大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分,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就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贵静) ,说明放开管制、实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二、老子的思想老子的价值观是“知常”“袭明” ,也就是首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依照规律明智地行动。老子警告:“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曰明” ,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常”亦称“道” ,最根本的道是“物壮则老” , “逝曰远,远曰反” , “反者道
13、之动,弱者道之用” ,也就是说, “道”的规律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而柔弱正是“道”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按此道理,我们做事就要从反面开始,从弱小着手。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 ;“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置之度外)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不是要表现出无私吗) ,故能成其私”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厚藏则多亡(财多惹祸)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功成身退,天之道
1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曲则全,枉则直”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上述言论充满了人生智慧和辩证法,但也透露出一些中国病的征兆:一是“不敢为天下先” ,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首创精神不合;二是以退为进,欲取反予,充满了中国人的诡诈权谋;三是委屈求全,不坚持正义而退缩,反映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传统意识,这也就是中国历来汉奸多的原因。老子还说:“守柔曰强”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
15、白,守其黑” ;“强梁者不得其死”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可见, 老子一书贯穿了辩证思想、示弱兵法、柔弱策略,难怪毛泽东说:老子是一部兵书。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也正是气功、太极拳等的理论基础。但是其知足思想却是小农自给自足经济的反映,于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合的。老子有其独特的社会观、治世理论。他认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是由于人人逞能、个个想当英雄折腾一番、诸侯大夫为私欲而割据杀伐的结果,所以,人们不是做事少了,而是多了:“天下多忌讳,而
16、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于是,统治者首先应当废除这一切,实行“无为而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人事天,莫若啬(少做)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让战马停下施肥)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无
17、为而无不为”;“无为故无事,无执故无失” ;“为无为(以无为当作有为) ,则无不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由“无为” ,老子进一步提出去智、愚民、返璞归真的道理:“以智治国,国之贼” ;“智慧出,有大伪”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常使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4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圣人皆孩之”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绝学无忧” ;“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的上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固然有先进的自由主义成分
18、,其返璞归真的思想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可是其否定法治、否定技术的思想,其反智主义、愚民主义于建立现代中华文明都是极其有害的。老子提出了“道”的自然哲学:“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可以得下列图示:无名有名万物道123万物无有万物潜物质原始物质(时间 0 开始大爆炸)万物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无名” 、 “道” 、 “无”有如“真空”概念,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而是存在着“潜物质” ,时间为 0 时,潜物质显化为“有” 、 “一” ,爆炸为宇宙万物;其中, “二”指分化为阴阳两种物质,
19、“三”指阴阳交合产生第三者,于是万物繁衍。老子不愧为是天才的思想家,他“猜” (直觉)到了大自然的奥秘。中国人就是这样,往往有直觉,而无推理深化。一般来说,老子反对战争,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他之所以不主张用兵,是因为他目睹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老聃反对战争,可是又没有提出防止发生战争、防止战争侵害的任何措施。老子是一个谨慎的处世者、聪明的做事者,他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摘” ;“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
20、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宠辱若惊” ;“圣人被褐怀玉(穿着破衣服,怀揣美玉,比喻怀才不露)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圣人犹难之(重视困难) ,故终无难矣。 ”老子不愧为智者,是最聪明的中国人!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同时也是最诡诈的一群,由此推之,老聃为世界智神无疑。人们评论道:老子贵真疾伪,忧国忧民,爱发牢骚,好说反话,善用比喻,雅俗并举。他还好作惊人之举,如“治大国”这样严肃的主题他却只用“烹小鲜”来比喻;他喜欢“未知牝牡之合”的“赤子” ,但竟然用“朘作” (阳具勃起)这样的不雅的比喻。
21、他还骂统治者为“盗竽” (强盗头子) ,而自称“愚人” 。鬼谷子兵法管理纵横家的鬼谷子是中国文化中最神秘的人。他是中国外交、政治谋略之祖师,是踏遍青山绿水的民间高人,是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的一代“隐士” ,是战国豪士苏秦、张仪的老师,是中国算命、寻仙、鞋匠、眼镜店之祖师。同时,鬼谷子为后人留下了神秘莫测的无字天书鬼谷子 。但两千年来, 鬼谷子一书读之者很少,读者中又多讥评贬损:唐朝的柳宗元谓其“妄言乱世” , “学者宜其不道” ;宋朝的王应麟称其为“妾妇之道,是皆五经之弃也” ;明朝的宋濂斥之为“蛇鼠之智” , “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者士大夫宜唾弃不道” ;清朝的卢文绍
22、指责“鬼谷子 ,小人之书也!”其实, 鬼谷子固然有“小人之书”之嫌,但在小人之国,只许小人们使用阴谋诡计,而不许鬼谷子道破其中的机密,公之于天下,公平吗?鬼谷子提出了谋略和游说的原理:“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捭阖者,天地之道”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为一体) ”;“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他提出了用权的方略:“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圣人见萌牙郗罅,则抵之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5以法。世
23、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世不可以抵,则抵而得之” ;“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 ;“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 ”如此等等,鬼谷子把一些中国人的阴险嘴脸、统治者的权术公之于众,令人耳目一新。游说术是纵横家的重点。鬼谷子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会合之处)而司(把守着)之,道合其实,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24、”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钩箝之辞,说辞也,乍同乍异” ;“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由于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人情学、关系学、谋略学的兴旺发达,使得我们的国民几乎个个成为公关能手、游说高手,所以,中国诞生了鬼谷子和他的游说学说。鬼谷子管理与游说谋略。鬼谷子是游说学、谋略学大师,他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劣根性,能灵活地运用“钓人之网” , “欲取反与” 、“揣摩” 、 “权谋”之术。(一)鬼谷子说:正如对事物的考察要经历从今到古、从古回今的过程,对人的试探也要经过多次
25、反复的回答。好比投石问路,不断地收集对方的信息,观察他的反映。特别是要诱导对方多多说话,让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真情。也可以你先开口说几句简单的话,静听对方的反映。如果对方已进入角色,就随时诘问他,让他打开心扉。说话时最好引述各种实例,给人以具体的形象,以刺激对方的发言欲望。别人讲话是处于动态,自己静听是处于静态。以静待动,以安待哗,对方的气势莫不衰竭,对方的实情莫不透露。以无形的技巧钓有声的语言,如果他所说又与事实相符,那么其人的真情毕至。一位政治家对此道熟谙深察,那么他就掌握了打开人心的钥匙。但是,常拿“钓人之网”套人语言,对方终究会发现自己的上当而不再应答,这时,就要以诚挚的语言感动他,作为对
26、他袒露心迹的报答。如果对方的感情随之而动,就加紧引导和控制。自己不断地追问,对方不断地应答,言语具体又能推理,那么大事可定。如此反反覆覆,一切事情都可游说。高明的人以此诱导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能得到真情实事。老子声称:“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欲富贵,不妨从贫贱开始;欲高大,不妨从低下开始) 。与此类似,鬼谷子提出:“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取反与” 。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从反面达到正面的方法。三国时期,曹操麾师百万进攻江东,诸葛亮智激孙权抗曹,采用的便是从反面促成的方法。一天,诸葛亮一见孙权的面便说:你应该
27、尽早投降。孙权说:刘备为何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刘皇叔是皇室宗亲,有勇有谋,天下归心,怎么能北面称臣呢?一席话,气得孙权拂袖而去,终于下定了联合抗曹的决心。将老子和鬼谷子的欲夺先与的策略运用到军事上,则可收到奇效。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称霸一时,权臣智伯贪得无厌,向另一权臣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桓子大怒,而他的部下任章却说:“不妨暂时割地给他,他定会不断向人提出领土要求,然后各诸侯联合起来,他必死无葬身之地” 。后来果然智伯被各领主追杀,被迫自尽。从上可见,鬼谷子亦堪称兵家之师矣!不过,鬼谷先生讨论的重点还是游说术。他认为,谈话的内容可以是这件事,也可以是那件事,可以是有关侍奉君主的,也可以是有关
28、管理百姓的。从这些谈话之中可以识别真假,了解相同点和差异点,进而判断真情与伪诈。一个人的言谈动作反应出心声,透露出喜怒哀乐的规律,这是性情决定了的法则。譬如,一个人话不离己,则表明他是自我主义者;喜欢对别人的事寻根问底,说明他是好奇心强烈的人;交谈中常用“但是” ,是有理论兴趣、能言善辩的表现;被人注视时,便立刻移开眼光,是自卑感的反映;经常抚摸、抓挠下巴,则透露出理智老练,等等。总之,从交谈中的些微动作变化,就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感情所托。采用这个权术,首先自己要平静,才能鉴貌辨色,明察秋毫。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6所谈论的内容不一定是当前的事情,但是从其他事情的细微征兆中,可以知
29、道这类事情的发展规律。这样,虽不与人交谈很多,就能很快见其真情。犹如从阴知阳,从圆知方。比照类推,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可以知道事物的全部轨迹。“象比”之法(类比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根据两个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形似的属性来推出它们其他的属性也可能相同或形似。在说服别人时,要随机应变地巧妙地运用这种“象比”的方法,从而达到化被动为主动,使对方心服口服的目的。春秋时期,晏婴使楚,面对楚王的凌厉攻势和语言侮辱,巧妙地使用类比推理方法,使得楚王不得不折服。某一天,楚王设宴欢迎晏子。他故意绑了一个齐国人从晏子面前经过,然后问道:“他是干什么的?”官吏答道:“他是齐人,因偷盗被抓” 。楚王于是面对
30、晏子说:“又是齐人!难道你们齐人生来爱偷东西吗?”晏子从容答道:“桔树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长在淮河以北便是枳树,这是水土不一造成的。齐人在齐国从不偷盗,一到楚国便成了小偷,莫非是你们楚国的风俗使得人善偷吗?”这一席话,晏婴把个楚王说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二)鬼谷子说:君臣之间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离得远反而亲近,近在咫尺反而疏远;主动求职不被重用,毅然离去却穷追不舍;每天侍奉在前不受欢迎,距离遥远却引起相思。这是为什么呢?是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在起作用。而内在意志从见第一面时就开始形成:或者给人的印象是有德行,或者给人的印象是可以成为朋友,或者给人的印象是看重钱财,或者给人的印象是喜好美色,人的
31、性情,不一而论。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是情感化的,我们常据对方的风度、姿态、表情、言语将人分类,作出判断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第一印象容易形成对他的固定看法,即所谓“刻板印象” ,这种习惯性偏见将影响以后的交往过程。特别是语言交谈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通过你来我往的不断接触,我们就逐渐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情特点,于是根据其人的特点来对付他,采用合适的说服策略,那么“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 “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鬼谷子还说:古代进言强调从诗 书等经典说起,谈论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然后谈到当今的用与不用、行与不行、去与就、
32、正与反等政策。无论怎么做,都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揣测即将发生的事情,从而在遇到疑难危险时能够迅速决策。只要策略上没有过失,就可“立功建德” 。而且, “治名入产业” ,将扬名的念头融入事业之中,这才是有心计的表现。如果君主昏庸无道,臣下作乱不悔改,此时不可与之同流合污,这正是树立自己形象的大好时机。如果对方内心接受了进言,但不肯于外表表现出来,你就“说而飞之”用声情并茂的控制性语言打动他。只要你早就在准备效力,君主迟早会下诏委以重任。但是,必须做到择君而事,自量才智而行。国君之性格、心理各不相同,知识、智力、才能、道德水平更不尽一致。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捭阖 )这是游说者
33、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以便“达人主之心理,见变化之征兆” 。还有另一方面,即看对方有无听取谏说的需要。凡弱国、危国、图强迫切之君,以及幼君、年轻之君、初即位之君、大权旁落之君,一般都是可以游说的,并且容易接纳谏议。而骄君、屡屡获胜之君,不仅难以谏说,他们会拒谏饰非。殷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此外,游说者必须自量才智:“ 己必自度材量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 。要了解“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 ,材质不慧,不能用兵,不能知人” 。从多方面估量自己,比较别人,“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
34、三)语言交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面。语言使用得当,就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语言行为可以吸引、感染和控制一个人。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语言交往有四种类型:(一)和谐型。交往双方旨在建立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 (二)感情型。交往以亲情、热情和共同喜爱为特征。 (三)理智型。交往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四)控制型。交往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7是基于支配别人的想法。不是运用权力,而是运用语言权术和技巧,以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鬼谷子所阐述的就是控制型语言交往。他认为,游说一个人,既要让对方发言,又要运
35、用“飞箝”控制其发言。 “飞箝”的“飞”就是启人口齿的意思, “箝”就是钳制、诱导和控制的意思。在与人交谈时,应尽量赞扬别人,引起对方的发言兴趣。但又不可让人漫无边际地讲下去,应随时抑制一下对方的话头。总之,有时应抬高对方,有时应贬损对方,有时应刺激对方,有时应压抑对方,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手段,随机应变,始终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运用诱导的言辞使对方一吐真情,无形中就控制了他。诱导对方的话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应使用最能打动对方心理的语言。谨举两例:苏秦面对犹豫不决、想投降秦国的韩王,他使用“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游说方针,指出:“你如果投降秦国,秦国自然要你献城。韩地有限,秦王的欲望无
36、穷,迟早还是要起战火” ,韩王听如此一说,坚决表示“死也不降秦” 。苏秦为了使齐国归还燕国的城池,他在齐宣王面前“俯首以庆,仰首以吊” ,既道喜又吊丧,弄得齐王莫名其妙。苏秦解释说:“道喜是因为你又夺得燕国城池,吊丧是因为从此燕国与秦国结盟,一齐攻打齐国,齐国的命脉断矣!”一席话,使得齐王主动归还燕地。鬼谷子作为苏秦的老师,对语言的运用更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如果用诱导之术达不到目的,就先给对方来一个下马威,然后再反复试探;或者先反复试探,然后使对方窘迫而一吐真情。或者在试探中夹杂着凌厉的语言,或者以凌厉的语言反复诘问” 。三国时,诸葛亮舌战群儒,采用的就是鬼谷子的上述“兵法” 。东吴张昭以刘
37、备节节败退的事实,讥笑诸葛亮“言行相违” ,自比管仲乐毅,但“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 。诸葛亮听罢,哑然而笑道:“鹏飞万里,其志气鸟群哪能识得?就如人得了重病,需慢慢调理,然后才能恢复。刘备无兵无粮,无军无城,尚且使得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而且兵贵在决胜而非屡胜,刘邦屡败于项羽,但垓下一战定鼎中原,这才是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主要谋略” 。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无言以对。座间又有一人问道:“孔明想效法苏秦、张仪之利舌,来游说东吴?”诸葛亮严辞答道:“苏秦、张仪都是人中豪杰,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出任秦相,皆有匡扶天下的谋略,非畏强凌弱、惧刀避剑的人可比。而你
38、们一听曹军要到,便畏惧请降,还敢耻笑苏秦、张仪?!”座上一人忽道:“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答曰:“寻章摘句,这是腐儒所为,哪能兴邦立事?古之伊尹、姜尚、张良、陈平之辈,都有匡扶宇宙之才,但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他们哪会像书呆子,在笔砚之间,舞文弄墨?”诸葛亮如此凌厉的语言,终于使得存心刁难的江东官员由衷叹服。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语言的魅力主要在于诚挚、幽默和出奇。诚挚可以给人信赖感,幽默可以调节气氛,出奇则可以震惊对方。鬼谷子、苏秦、张仪、诸葛亮等人十分重视奇言妙语的作用,因此,他们得以纵横捭阖,建功立业。(四)鬼谷子说:计谋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仪” 。上谋是无形的谋略,它使事业成功但不为
39、人所知;中谋是有形的谋略,它帮助成就事业但留下痕迹,不过,因为用得巧妙,大家都称赞它;下谋是迫不得已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济困,但费力伤物。以上三种计谋,相辅相成,可以制定出最佳的方案,皆可称为奇谋。奇谋既出,所向披靡,自古而然。鬼谷子还指出:应当根据对方的形势,去成全别人;应当根据对方的好恶,权衡策略。有时应略微恐吓而刺激对方,人一经刺激,便言不由衷,心慌意乱,马上会答应所有的条件;有时应将事情夸大拔高以打动对方,把事情提高到战略高度,往往容易使对方茅塞顿开,心眼俱活;有时应以微小的迹象加强例证,迂回类比,巧用逻辑推理;有时应以事实不断地验证。鬼谷先生认为:“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
40、”(公开的不如隐秘的,隐秘的不如结为一心) , “正不如奇” (正规的计谋不如奇谋) ,所以, “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讲私情私利) ”。齐国的靖郭君担任齐相时拜领薛地,打算在薛地筑城,为众谋士反对。于是,靖郭君拒绝会客,不听任何谏言。有一人在门口大呼:“我只说三个字,超过了愿受刀斧” 。靖郭君破例接见了他。这人说完“海。大。鱼”三字便走,靖郭君忙拦住他,请解释。客人说:“大鱼无海不活。齐国即是你的海水,齐国如果灭亡,薛地何存!”于是,靖郭君停止了筑城计划。这里,谏客所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8采用的即是出奇制胜的战略。鬼谷子又说:如果是自己人,但说些见外的话
41、,两人就会疏远;如果是局外人,但探得内情,那么危在眼前。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在中国官场,官员如果探得皇帝的某些隐情,那么他大祸将临。所以,聪明人处朝而不多问朝事,说话谨小慎微。汉景帝的御医周文从不谈政事,当皇帝问他对大臣们的看法时,他都说:您自己判断吧。这样,周文避免了不少灾祸。鬼谷子强调:对方所不欲,勿强加于人;不要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教导别人;别人有短处,就避而不说出来;圣人的谋略是秘密的,唯有愚蠢的人喜欢张扬外露。韩非子兵法管理法家是中国的主要政治学流派之一,中国政治文化是儒法互补的。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中国并没有从此成为儒家的一统天下,而是如汉宣帝所说的,中国的政治
42、步入了王霸杂糅的漫长时期。只不过儒家学说被公开地宣扬,而法家策略只能走私式地运用历代统治者对韩非子的权术只用不说,讳莫如深。纵观汉代以来的历史,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曹操严明赏罚,诸葛亮重刑治蜀,晋时宫廷内乱,隋炀帝苛刑酷政,李世民逼宫杀弟,武则天发动告密、任用酷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推行绝对专制,王安石变法图强,朱元璋杀戮功臣、废除相位、实行锦衣卫特务制度,雍正乾隆大搞文字狱,曾国藩实行连坐法对付太平军等等,无不留下了商鞅、韩非子法术的深刻烙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对韩非子大加赞赏,并将法家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从而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可以说,韩非子是秦始皇的导师,他教会了秦始皇极权杀戮、统一
43、民轨、毁灭文化、焚书坑儒。韩非子的思想则是那个时代法家理论、荀派儒家理论、老子道家理论的集大成。那时,法家已有三派,一是商鞅的刑法学派,主张以酷法宰制人民;二是申不害的权术学派,主张玩弄阴谋权术;三是慎到的权势学派,主张极力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韩非子不愧为理论“天才” ,他把三位先贤的理论结合起来,构筑成自己的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专制的政治理论。不仅如此,韩非子还向主张“治之经,礼与刑”的荀子请教,向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学习,从而形成了韩非子自己的“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的极其阴险的术治理论。韩非子学说。它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韩非子说:人都是“骄于爱而听于威”的, “安利者就
44、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子、夫妻、君臣的关系都是靠不住的:“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 ”所以,韩非子主张以严法宰制臣民“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也。 ”同时,他要求法律统一、守信、公开, “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 ”有些人误以为韩非子的法家是在提倡法治,其实,法律在他那里只是帝王的权柄,是镇压人民、维护极权统治的工具,并不存在任何保护人民权利的法律;而且,韩非子所说的“法不阿贵” , “刑过
45、不避大臣”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是“皇帝例外” 、 “皇亲国戚例外” 。韩非子的“术”其实是阴谋权术。他自己说:“术者,藏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具体的术有:人质术、暗杀术、投毒术、监视术、连坐术、防奸术、游说术、帝王修身术、听言术、观人术、用人术、独断术、无为术、霹雳术、防止篡位术、文化专制术等。如韩非子提出了“御臣七术”:“一曰众端参观(总体考察) ,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以其言责成其行) ,五曰疑诏诡使(以假诏书考察他) ,六曰挟知而问(明知故问) ,七曰倒言反事(反着说看他的回答) 。 ”他还提出了愚民、打击知识分子的思想:“太上禁其心,其次禁
46、其言,其次禁其事” ;对儒者“破其群” , “散其党” , “禁其欲” , “灭其迹”。法家是中国人的阴谋诡计的大汇合,机谋权术的集大成。太公、老子、鬼谷子、韩非子的兵法管理9韩非子这样教导君主巩固自己的权势:“权势不可以借人” ;“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独视者明,独听者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愚傲处其上,此其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大臣之禄虽大,不得借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率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处军无私交”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 ;“凡治之极,下不能得”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 ;“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 ;“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 ;“主上用之(刑) ,若电若雷” ;韩非子还反对“得民之心” ,认为民心不足畏。禁止人民结交、聚会,不受法律约束地使用杀伐大权,这是专制时代的共同特征。难怪郭沫若说法家“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