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大家如何做伴奏启动 Cool Edit Pro V2.0 程序,单击“文件(File)”菜单中“打开(Open)”命令,打开需要进行原唱人声消除的歌曲文件。这时在屏幕窗口上方显示出所选择歌曲的波形文件,选中整个波形文件,然后选择“效果(Effects)”菜单中“波形振幅(Amplitude)”子菜单中“声音重混缩(Channel Mixer)”命令,打开通道混音器对话框。如下图所示。在通道混音器对话框中,可以对立体声的左右像位进行具体设置。对话框的左侧区域为具体的左右像位量化控制区,右侧区域为一些常用的预设效果,比如单音道转双声道、双声道同步、交换通道、人声消除等。其中的“Vocal Cut
2、(人声消除)”效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可以有效去除立体声中的人声演唱部分。在此预设窗口中选择“Vocal Cut(人声消除)”选项,这时在左侧就出现了系统预置的该选项的具体量化参数。单击右上角的“Preview(预览)”按钮,就可以对所选择的歌曲进行试听,你可以实时听到经过消除原唱人声处理后的声音效果。如果对处理效果不满意的话,还可以在左侧的控制区按照需要调整左右像位的具体参数值,直到满意为止。单击“OK”按钮 Cool Edit Pro 就会立即对所选择的歌曲进行正式的人声消除效果处理。处理完成后,系统加返回到主界面窗口,选择“File”菜单中“Save As”命令,将处理后的歌曲文件保存到
3、计算机中。注:使用此方法也会因为源文件所采用的制作方法不同,而会得到不同的处理效果。一般情况下,这种处理方法对于结构比较单纯的对原始声音高保真的歌曲文件(如 CD 音乐文件)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处理效果。 用 Cool Edit Pro 消除原唱的基本方法:用 Cool Edit Pro 消除原唱,方法实际上可以说很简单,然而要想把它做的很完美还是得下点功夫。我这里说的“消原唱”只是 Cool Edit Pro 菜单中的一个独立功能,选择并使用就立即出结果。但是要想得到最好的效果,仅仅使用 Cool Edit Pro 的“消原唱”菜单功能还是不够滴!你还得进行跟多细致的音频处理和设置。无论如何,还
4、是先让我们尝试下最简单的“消除原唱”的方法。首先进入“单轨编辑模式”界面。用“File”“Open”调入一个音频文件。我已庾澄庆的命中注定为例,文件名为“命中注定.MP3”。调入后选择“Effects”“Amplitude” “Channel Mixer”(中文版的为“效果”“波形振幅”“声道重混缩”),在“预置”中选择“Vocal Cut”见(图 1),保持对话框上的默认设置,点“OK”按钮。经过处理后,就得到了命中注定这首歌的伴奏音乐。“Vocal Cut”功能的原理是:消除声像位置在声场中央的所有声音(包括人声和部分伴奏)。所以用此功能主要的还是要看伴奏的来源,混音前是否有乐器和人声放在
5、声场的中央,如果有的话用此功能都会把它给消除掉,造成了音质的衰减。比如说一般声场放在中央的有“主人声”、BASS等等。如果大家需要消音音频来源是我说的这些原理的来源的话,我还是建议不要使用此功能,这样人声没消掉到把伴奏音乐全给消除了。好了来试听下自己的成果吧!请非常仔细地听,你会发现伴奏与原声带的声音是不同的。伴奏带中的原唱声音已变得非常“虚”,但是隐约还是能听到原唱的声音,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消声后的效果(绝对滴消除原唱是不可能滴)。这样的伴奏效果基本上可以拿去当作卡拉 OK的背景音乐了,当你演唱时,你如牛般的吼叫声足以能掩盖住原唱的声音了呵呵。如果不是要求很原版的伴奏的朋友,这个因该还是行了吧
6、呵呵。(这里我可还没说完喔!) 此外,整个伴奏带中的音频质量有所下降,我们所听到的是缺乏立体感的伴奏声音(类似于单声道音频),还可能有一些“咝咝啦啦”的声音,低频部分也被消弱了很多。或许你现在已经非常不满意这种效果了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些进阶的处理技巧,这里请留意下前面我所说的“消声原理”的思路。Cool Edit Pro 消原唱进阶:先总结一下我们不满意的结果有那些。第一,原唱的声音似乎消除得还不够干净;第二,有“咝咝啦啦”的杂声;第三,立体声效果降低了;第四,低频效果减弱了。以下针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一一修正。首先在 Cool Edit Pro 中打开“命中注定.MP3”原声带。1把原唱声
7、消除得更干净:选择“Effects”“Amplitude” “Channel Mixer”(中文版的为“效果”“波形振幅”“声道重混缩”),在“预置”中选择“Vocal Cut”。先前我们是以默认值处理,现在我们来试着调节左面的各个参数见(图 2)。在调节过程中,可以随时点“Bypassa (直通)”复选框来对比原音。左面有两个“Invert (反相)” 复选框,默认状态下其中一个前面有“”,现在我们把“”取消,声音变得更“干”,但是声场变得要开阔一些,立体感增强,但低频被消减得更多。或许这个效果对某些歌曲比较合适,但对有些歌曲效果不是很好,处理的时候还是得靠大家来慢慢、仔细的调试,如果次方法
8、对你要处理的歌曲不好的话,自然保持默认设置。此对话框在默认设置下已处于以最大程度消除原音的状态,因此要想把原音消除的更干净,基本上在这里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我个人发现,不同人唱的歌曲,消原唱的效果并不一样。有些会比较好些,有些就很不理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声道重混缩”对话框左面的四个滑块对这项处理进行优化 见(图 2)。由于最终效果受原声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这里的调整没有固定的“定式”,只能将滑块略微移动到中心点时,立体声效果会比较明显,但是人声也会变得比较明显。在立体声和人声消除效果上,总得向一方妥协。这里先把处理后的结果保存为“命中注定(伴奏).MP3”。 2消除“咝咝啦啦”声:杂音来源于两
9、处,这里我指的是伴奏里的杂声。第一,你的原声带经过了有损压缩处理(如 MP3 或 WMA 编码),在经过“声道重混缩”处理后,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第二,未消除干净的气声和齿音。所以条件允许,应直接将 CD 音轨以 WAVE 格式保存到硬盘在进行处理。消除“咝咝啦啦”声一般要使用 Cool Edit Pro 的“均衡器”功能。首先调入刚刚消除好后的伴奏“命中注定(伴奏).MP3”,选择“Effects”“Filters” “parametric Epualizer”(中文为“效果”“滤波器”“参数均衡器”)。此“参数均衡器”对于初学着来说不是很直观,这里不是很懂均衡器的朋友也可以选择用“图形均衡器
10、”来调节,它的*作界面要比“参数均衡器”直观容易得多。这里我以“参数均衡器”来消除伴奏中的“咝咝啦啦”声。“均衡器”的作用是增强或衰减某一频率段或某几个频率段的声音强度。“咝咝啦啦”声通常处于 8000Hz 左右,我们将这一区域的声音强度作衰减处理 见(图 3)。这一处理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除人声。例如,一般人声的频响以中频为主,我们可对中频部分做适当衰减。而气声和齿音主要在 6000Hz 18000Hz 以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衰减处理,但会损失伴奏的清晰度。均衡器一般用来做修补和优化,人声的消除还得靠“效果”“波形振幅”“声道重混缩”来做。这里处理完了别忘记了存盘喔! 3立体声效果增强:立
11、体声效果增强属于比较专业的处理手法,由于一时不能完全的写出来,这里我只简单说下立体声增强的方法,可以使用立体声效果起增强插件(如:WAVES 插件效果器材就是个不错的处理插件,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或用专业的立体声增强软件进行适当的调节,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些混响效果。4低频补偿:“命中注定(伴奏).MP3”是我们经过了消除原唱、消除“咝咝”声后的结果,但是它的音频被衰减了很多。要对低频进行补偿这里就可以用 Cool Edit Pro 的“均衡器”,但不要用已经“消过”声的这个文件,因为它的低频效果已经被衰减了,若进行增益处理,效果一定没有原声带好,所以我们用原声带来进行处理。取出原声带里的低频部
12、分作为伴奏的补偿。现在先调入“命中注定.MP3”原声带,选择“Effects”“Filters” “parametric Epualizer”(中文为“效果”“滤波器”“参数均衡器”),进入“参数均衡器”后,将参数调节成图 4 的样子。点“OK”后立即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得到“命中注定”原声带里的低频部分,这里暂时先保存个文件为“命中注定(BASS).MP3”。(再次提醒大家,保存最好从一开始就用无损的 WAV 格式来保存,这样最后出来的效果会好一些。)5多轨合成:多轨合成这个可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想必你一定很熟悉了,这里先把消过声的“命中注定(伴奏).MP3”插入到第一轨; “命中注定(BASS
13、).MP3”插入到第二轨,混缩合成为就搞定了。如果觉得两个音轨的音量不是很均衡的话,这里就可以在多轨下调节下两个音轨的音量,直到你听着伴奏很饱满很合适了在进行混缩保存。消人声的重点其实是在人声消除程度和播放效果上取得平衡,如果不考虑播放效果,人声可以被消除的更干净,但这样做的必要性不大,只要你在唱歌时你的声音能盖住原唱就可以了。这样以来伴奏带里的效果即能保证,原唱的声音也不会太明显。呵呵呵对大家有帮助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