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 卷能力提升1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最主要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B大宗和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C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D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统治阶级内部对权力和财产的争夺2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原则 B加强周王室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分封制 D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
2、能聚,弱而不能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 ”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4分封制也称封邦建国制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周公立七十一国” D.山东素称“齐鲁大地”5下列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夏朝取代的史料是 A 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尘,禹杀而戮之”B 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 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 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
3、人世及以为礼6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西周一项重要的制度。下列现象违背这一制度的是( )A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D封建亲戚,以藩屏周7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8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
4、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9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10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神权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助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11 “先王
5、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确保宗族内部稳定12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社会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等都注重大量养士。这主要反映了( )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B.士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C.世卿世禄受到极大冲击 D.重视人才成为社会需求13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是秦始皇的高祖母芈八子,她大约生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 344)
6、,卒于秦昭王四十二年(前 265 年) ,终年 79 岁。这一历史时期“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问题:(1)芈月生活的时代处于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时期?(2)请叙述这一时期如何“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大同与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甲骨四堂中国殷商王朝后期 (公元前 14 世纪晚期至前 11 世纪中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于甲骨之上故称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
8、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因而成为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原始资料。殷墟甲骨的发现是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 、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青铜器司母戊鼎的故事:1939 年 3 月的一天,当地农民
9、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时,触及到一个硬物,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当晚秘密挖掘,挖到大如马槽的方鼎。第二天夜里组织了四十多人提鼎没有成功。第三天夜晚,用两根粗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如此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将方鼎弄出地面。北平古董商萧寅卿并表示愿出 20 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搬运走。村民先用钢锯条锯,没锯动。后来怕萧寅卿万一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停止肢解,将方鼎又埋入地下。再后来,为防被日本人抢去,便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1946 年 6 月被重新掘出,同年十月底,驻军用专车运抵南京作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60 寿辰的寿礼。1948 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 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 2005 年 9 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家谱 古代版家谱 近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