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班级:_ 姓名:_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三)科 普 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为癌症“正名”美大卫 洛佩克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 ,你将作何感想?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 ,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 。如果医生说的是“前列腺癌” ,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 4 级的前列腺癌”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很低,甚至不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对于某些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
2、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癌症。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这类治疗可能会让病人小便失禁,或者失去某些功能,其他极端治疗带来的危害也是数不胜数。这类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被称为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世界上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量化研究。在癌症的过度诊断一文中,来自达特茅斯的医生们认定,25%的由乳房摄影术测出的乳腺癌、50%白勺由胸部 X 射线或由痰标本检测出的肺癌,以及 60%的通过前列腺抗原检测出的前列腺癌,都属于过度诊断,他们将
3、此类疾病定义为“不会恶化(甚至可能自愈)的癌症”或“恶化速度较慢的癌症”患者在其自然生命完结之前不会产生相关的严重症状:医生们在文中提到:“无谓的治疗对这类病人没有好处,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 ”除却过度治疗芾来的直接伤害,癌症确诊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健康隐患。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甚至会让他们容易患上传染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得抑郁症的风险。此外,癌症带来的金钱上的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整个医疗系统不仅因为对癌症的过度治疗而消耗了几十亿美元,而且美国在癌症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也是对心脏病研究投入的 3 倍。1971 年颁布的美国家庭法案最早提出“向癌症宣战”
4、,当年的法案宣称, “癌症是当今美国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而如今 40 多年过去了,这个说法并没有改变。2011 年的一次“哈里斯民意调查”发现,癌症是美国人最畏惧的疾病,对其担心的人占了 41%,而担心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占31%,仅有 8%的美国人最担心得心脏病,而实际上心脏病是美国人的首要死因。为何人们没有提出“向心脏病宣战”呢?“癌症”是一个有冲击力的、让人胆战的名词,很多癌症确实很可怕,仅仅“癌症”这个词本身就会对人造成损害。医学界正在重新认识这个问题。在对癌症的盲目恐惧之辩一文中,小乔治奎尔医生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癌症恐惧症” 。奎尔写道:“如今,由于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恐惧造成的危
5、害远远超出了癌症本身。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 ”奎尔的这篇文章早在 1955 年就发表于生活杂志。直至最近,一个由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才对整个医学界提出倡议,停止对某些病症使用“癌症”一词,并提议称之为 IDLE,意为“上皮增生性病变” 。这项提议的详细内容刚刚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实际上,这并不是首次提出这样的倡议。2011 年,在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份报告中,前列腺癌专家们建议:“由于低风险前列腺癌有着乐观的预后,建议不再对此类病况使用癌症这个令人焦虑的词。 ”医学界终于对社会科学中关于风险认知提出的观点有所认识,那就是:我们往往更多地依靠
6、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感受。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时常过度担心某些事情,而顾不上考虑这种担忧的依据。是时候认真对待人们对疾病感知的方式了,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真实并严重的。如果医务工作者真心认为他们应该尽量做到“不伤害” ,他们就要意识到“癌症”这个词的危险,并且像对待身体的其他危害一样,来对待癌症带给人们的恐惧。(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特点和作用。_答案:两句用的第二人称“你” ,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的亲切感。两句用的设问手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2)概括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非心理方面的危害。_答案:对
7、癌症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危害比病症本身的危害更大; 对癌症的过度治疗和研究,耗费了巨额资金; 对癌症的过度诊断与治疗,使人们忽视了影响人们健康的真正威胁。(3)作者为什么要给“癌症”正名?请结合全文分析。_答案:“癌症”这个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而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这种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的本身。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目前医学界已经开始认识到人们是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所以给癌症“正名” ,对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是适当和必要的。2(2013东莞一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生命之剧的导演郭礼和“垃圾 DNA”这个名字出自上
8、世纪 70 年代。在这之前已经发现真核细胞( 有细胞核结构的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基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隔,就像上海到北京的铁路有许多火车站,但这些火车站只占据铁路总长的 1.5%(也就是基因只占 DNA 总长的 1.5%)。故而,1972 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大野乾把不编码蛋白的染色体片断称为“垃圾基因” 。70 年代后期,由于DNA 测序技术的诞生和使用,证明不仅基因之间有很长的不编码DNA,就是基因内部也存在有许多不编码的间隔,说明一个完整的基因实际上是由许多不连续的 DNA 编码片断拼接起来的。因此,科学家把这些不编码蛋白信息的 DNA 统称为“垃圾 DNA”。但
9、是,对原核生物( 没有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DNA 测序,发现它们的基因内部却是连续编码,基因之间的间隔也很短,说明它们的垃圾 DNA很少。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组和基因结构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异,这使人们产生很多联想和推测。真核细胞产生这么多的“垃圾 DNA”究竟干什么?到了上世纪80 年代后期,DNA 测序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故而人们提出将人类的基因组(人的细胞染色体全部 DNA)序列进行分析,这就是所谓“人类基因组计划” 。此计划从 1990 年启动到 2003 年完成,但是,这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学工程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一个草图。因为,研究人员只是将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出一部分,还有很
10、多空隙未测出,主要是涉及到一些重复序列,它们的序列用现有技术很难测出。根据已测出的序列和结构分析,基因只有 2.6 万个左右,占基因组总长度约 1.5%,而 98.5%的 DNA 为非编码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垃圾 DNA”。这 98.5%的“垃圾 DNA”究竟有什么用处?于是,科学家们在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草图之后,启动了 ENCODE 研究计划,进一步对那些基因组空白处进行测序,并探索这些大量的“垃圾 DNA”的功能,编篡 DNA 元件百科全书。上述两个研究计划可以分别称为“结构基因组计划”和“功能基因组计划” 。“结构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证明:人类和小鼠的基因组大小、基因种类和数量
11、、甚至基因的结构都很相似,但在个体形态和智慧方面的差异却有天壤之别。他们的基因组最大的差异就是“垃圾DNA”,由此可见“垃圾 DNA”并不“垃圾 ”,它可能与物种进化、胚胎发育、个体生长、疾病发生、机体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现象都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与控制基因的变异、突变、表达、调控等密切相关。可以把生命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台电脑在进行一项工程设计,例如用电脑设计飞机。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数据库” ,另一个是“软件包” 。有了这两项工具就可以设计出个各种类型的飞机。生命活动中的基因库可以把它理解为“数据库” ,因为小鼠、猴子与人类的基因库大同小异,而且可以相互替代。 “垃圾DNA”可以
12、把它理解为“软件包” ,利用不同物种的“软件包”( 也就是不同物种的“垃圾 DNA”)可以设计出小鼠、猴子或人的有机体。可以把生命活动理解为拍一部电影,基因组就是电影的剧本,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理解为演员, “垃圾 DNA”就是导演。不同演员的出场和退场或再次出场都是导演根据剧本的情节来安排,这样就可以展现出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动人场面。导演不仅要指导演员的表演,而且要安排舞台灯光变幻和道具的变化来烘托舞台场景和故事情节。 “垃圾 DNA”在生命活动中的演绎也是像电影导演那样如此忙碌,故而需要大量的“垃圾 DNA”,但它们不出场,也就是不编码蛋白在细胞的生命活动舞台上出现,可是不同蛋白何时出场
13、何时退场或再出场却是由“垃圾 DNA”来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种相近的基因组主要差异不在基因(当然基因也可有差异),而是“垃圾 DNA”。例如,人和猴子;尤其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主要是“垃圾 DNA”,这就造成人与人对疾病的发生和药物敏感性有差异,也就是为什么需要个体化医疗的原因。(有删节 )(1)作者认为“垃圾 DNA”有哪些方面的作用?_答案:“垃圾 DNA”设计出不同物种的生命体,使基因组大小、基因种类和数量、甚至基因的结构都很相似的人类和小鼠,在个体形态和智慧方面的差异有天壤之别。“垃圾 DNA”决定不同蛋白的出场时间、次序,控制基因的变异、突变、表达、调控等,导致不同物种、甚至
14、是同一物种间出现遗传差异。(2)这篇科普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请指出其手法,并举两例简要说明。_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性。如第一段将基因比作北京到上海之间铁路上的火车站,把“垃圾 DNA”比作各火车站之间的铁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垃圾 DNA”各自所占的比例。第五段将“垃圾 DNA”比作“导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其在控制基因变异、突变等方面的作用。(3)请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_答案:标题中生命之剧的导演指的是被称为“垃圾 DNA”的不编码蛋白信息 DNA,它像导演指导一部电影一样,主导着生命活动的遗传差异和个体特征,让生命的形态各异。形象地说明了“垃圾 DNA”在“生命之剧 ”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这个标题具有科普文标题的一般特点,通俗生动,可以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3(2013广州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作为生物体的细胞器刘易斯 托马斯我们似乎正经历着一场生物学革命,整个的、大块大块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