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 ,大小:39.50KB ,
资源ID:5681135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56811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六尺巷的故事.doc)为本站会员(weiwoduzun)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六尺巷的故事.doc

1、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小巷,长 100 米,宽两米,是著名的六尺巷。原本这里没有巷的,一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房子,一边是平民商人吴氏的房子。有一次两家修房子,吴氏企图占据张英的宅第,张英家人修书北京,要张英管一管吴氏。按理,张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管一管平民百姓,那是小事一桩。然而张英的回复竟是: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将墙主动退后三尺。吴氏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三得六,才成了六尺巷。这个故事早已听说过,只是心中佩服张英之余,有些不可思议。今天看到张英在双溪草堂时作的聪训斋语才完全了解了张英这个人。在聪训斋语中,张茨倡导忍让精

2、神:“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老子)以让为宝。左氏(左丘明)曰:让,德之本也。 又说: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反而)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谨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良策:能转弯早也!”“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失。故终身失便宜,终身得便宜也 ”康熙皇帝很是赞赏张家一门淡

3、泊致远,少与人争的处事哲学,赐给张家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今天讲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徽桐城有个景点叫六尺巷,这条巷子由来是这样的,说来是清朝时候,当朝宰相张英的老家的要修一所房子,结果和邻居发生了争执,寸土不让,张家人修书给张英,让他动用权力摆平此事。张英修书一封,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后惭愧不已,于是后退三尺,打地基。邻居见了也是很羞愧,同样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这条巷子,称为六尺巷。前几天把哥的三万块钱还了,因为他要盖房子。我说那房子才修起来不到 15 年,怎么就这么轻易的拆了又盖

4、?哥说是父亲的意思,村里都忙着盖房子,就咱家不动,父亲也着急。四叔家也盖了房子,哥说他们家地基起码比原来的高出了将近 1 米。前几年四叔房前的张二家盖房子时候,地基是与四叔家一样的,因为两家关系都比较好,与张大家房子的地基要矮一点,因为张大家是祖宅,张二不能高过去。四叔旁边的房子是我们能家祖宅,是最高的,比张家的也高。因为我们家人口很多,也算是村里大户,所以就高。我哥的房子比祖宅矮,比四叔的房子也矮。因此在前几年房子按照地基高矮来看,是:我们家祖宅张大家四叔/张二哥哥家最先打破这个平衡的是张大家的,前几年盖房子把地基垫的比我们家祖宅还要高上一尺。这下我叔叔家和张二家就不干了,因为在农村遇到下雨

5、什么的,水要往院子里灌。所以争执下了之后,张大家才悻悻的把地基弄的和祖宅持平。四叔家今年盖房子,听哥哥说地基也一样弄的和祖宅一样高。我说那你家盖房子咋整,也一样高吗?哥说没有必要,比现在的高点就可以了。这下好了,周围的全部是高宅大院,我说那有没有人修水道啊?答曰:无。我说你们家修个蓄水池吧,储存雨水。看看现在的人们,恨不得把地基弄的象山一样高。因为我们那是平原,所以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可有人就不喜欢这样,非要在地基上争个高下。去年回家,也是村里家家盖房子时候,我一下车就发现村里弥漫着很大的尘土,问父亲怎么回事,说是村里盖房子,需要去村边的荒废的坑里挖土,因为是不能在耕地里挖土的。后来就挖啊挖

6、,好土都挖完了,现在挖上来的都是细沙土。村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村人却丝毫没有觉察出改变,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今天将这个六尺巷的故事,希望人们都能谦让,优秀的美德应该继续保持。PS:回复三万看你留言了,请不要说“俺” ,要用“ 咱”。刚在网上搜索了下,确实也有这个故事:同样的故事,在河北蔚县也广为流传,而且,这条巷子依然存在,称作公道巷。故事说得是:在清初顺治年间,在朝官为邢部尚书的魏象枢的家人要在这里兴土木筑庭院,同时,明朝时曾位至南京兵部尚书的郝杰后人也要在这块地方改修门庭。两家因占地发生了争执,都凭着势力各不相让。于是,魏家便给在朝的魏尚书写信,以求以势压人,多占几尺地方。月余之后,魏家接到了魏象枢的一封亲笔家信。拆开一看,只有四句话: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人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安在,谁念当时秦始皇?魏家接到此书后,顿开茅塞,主动让出五尺地方。郝家见魏家出此举动,也主动后撤五尺。于是中间空出了一条小巷。时人为赞扬他们两家的高尚风格,将此巷取名为“公道巷”。千百年来,千车过万人行,往来畅通。故事相同,诗也差不多,张英和魏象枢都是清朝清廉的朝廷重臣,故事既赞颂了两人的美德,也宣扬了和谐礼让的精神,据说除这两地外,还有一些类似的传说,有人也想考证出哪里是真正的“六尺巷” ,其实,这样的故事当然越多越好,但愿都是真实的。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