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 of 22 第 11 課 登高 課後練習 【本篇賞析題】 【題 1 參考答案】 近體詩在格律上有嚴格的限制。 1 對仗 律詩一般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首兩聯可對可不對。 登高一詩四聯全部對仗,不僅句與句相對,句中亦有對仗。例如第一句, 風急 對天高 ;第二句, 渚清對沙白等。 2 平仄 律詩要求平仄互協,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偶數字的平仄有限制。 登高一詩平仄諧協,符合律詩標準。 3 用韻 律詩須押平聲韻,而且要一韻到底,不可轉韻。 登高一詩的韻腳為哀 、 回 、 來 、 臺 、 杯 ,
2、全押平聲韻。 【題 2 參考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示例: 捕捉具有夔州三峽特徵的典型景物入詩,例如猿嘯 、 沙白等,形象鮮明,使人 讀了如臨其境。 捕捉具有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入詩,例如風急 、 天高等,使詩中所展示的境界, 雄渾而高遠,並飽含着詩人無窮的情思。 風急 、 天高 、 猿嘯哀等,刻劃了肅殺的秋景,為全詩奠下沉鬱頓挫的格調。 首聯旨在寫景,寫登高時所見所聞,其實滲透了詩人的感情,更為下面的抒情部分作 出鋪墊。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2 of 22 【題 3 參考答案】 1 結構上 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言
3、情。 2 視角上 首聯:上句寫仰望高空之景;下句寫俯視江河之景。 頷聯:上句寫遠山的落木;下句為近景長江。 3 時空上 頸聯:上句以萬里呈現空間,轉入悲秋敘述時間;下句以百年寫時間, 轉入登臺敘述空間。 4 感官上 首聯:上句言聽覺,寫猿嘯哀 ;下句言視覺,寫鳥飛回 。 頷聯:上句言聽覺,寫蕭蕭下 ;下句言視覺,寫滾滾來 。 5 筆法上 無邊 、 萬里橫向敘述空間; 不盡 、 百年縱向敘述時間。 無邊落木是即景而言; 萬里悲秋則囊括了宇宙萬物。 不盡是從身邊的景物開拓出去,寫出歷史的永恆; 百年則從歷史回歸現實,寫 出個人的身世遭遇。 【題 4 參考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示例: 認同胡應麟
4、的說法 前六句意境壯闊肅穆,例如 風急天高猿嘯哀 一句,寫了蕭瑟的秋風急急吹過, 淒厲哀怨的猿鳴由遠處傳來,景色開闊; 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展現了長江浩 浩蕩蕩的氣勢和氣魄。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寫詩人嘗盡艱難潦倒之苦,白髮日多 顯示年歲已高,且因病戒酒,由此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歎,與開篇開闊景色, 形成強烈的對比。 或 不認同胡應麟的說法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3 of 22 尾聯所寫的艱難苦恨 ,是國難家愁,而非渺小的個人身世之悲,因此也營造了 壯闊肅穆的意境。 前六句也有無限的悲涼之意,例
5、如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從時間和空間 點出詩人的漂泊之苦; 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表達詩人自傷遲暮之悲。 【題 5 參考答案】 1 以小見大,從自身遭遇反映社會現況 登高沒有直接反映民生,或批評現實,當中的素材卻反映社會現況。 如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表面慨歎自己漂泊異鄉,年華老去,且孤獨 多病,這亦是當時很多百姓的真實寫照,反映在唐代動亂時代,人民顛沛流離,朝不 保夕的生活狀況。 2 詩句多蘊含言外之意,隱藏憂國情懷 如悲秋一詞,含有多重意思。既是為眼前秋景而傷感,亦指國家存亡之秋 。詩 人正處於唐代由盛轉衰之時,安史之亂禍及甚廣,地方割據加上外族擾攘,致使民不 聊生,社禝岌岌可
6、危。 【簡單跨篇賞析題】 【題 1 參考答案】 兩詩均運用誇張的手法營造時間和空間的壯闊 1 將進酒 誇張黃河水的澎湃,將詩歌的空間由黃河的寬闊擴大到天地之間的壯闊。 將進酒 (引 文甲)中,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二句,以奔騰咆哮的氣勢描繪出 黃河洶湧澎湃、一瀉千里的景貌,突出黃河的雄壯,彷彿從天上來。 藉寫黃河,由無限的空間轉到無窮的時光,氣魄宏大。黃河來去之勢不可擋,誇張地 表示時光的流逝,有如黃河般一去不回,亦以此永恆的自然景物,襯托出人生的短暫。 詩歌由寫黃河的永恆,轉到朝夕之間的短暫時間,時間的跨幅十分大。 朝如青絲暮成 雪一句,把頭髮由黑變白的過程,誇張地描述為朝暮
7、間的事,強調了人生的短促, 時間流逝之快及勢不可止。 2 登高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4 of 22 登高(引文乙)中, 無邊二字誇張地道出空間的遼闊。詩人在高臺之上,看見急 風吹下四周的樹葉。此時,詩人的目光越過高臺的四周,延伸到廣闊無邊的世界。 不盡二字,誇張地顯示了時間的無窮。詩人面對萬里長江氣勢洶湧,滾滾東流, 不由自主地萌生出流水無情,人生有限的感慨。 天地四方,皆收入詩人的視野中,融入了整個宇宙,使詩歌的空間更為壯闊。 風急天 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二句,上句是詩人登高遠瞻時寫的高遠景物,下句寫俯 視
8、之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二句,上句寫遠景,下句寫近景。 【題 2 參考答案】 (a) 兩詩營造氣氛的相似之處 兩詩均營造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 1 登高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描寫詩人登高所見之景。詩人的眼前是高 不可及的天空,還聽見瑟瑟的秋風急急吹過,遠處傳來淒厲哀怨的猿鳴。詩人俯視時, 看到淒冷的水洲和白色的沙灘,還有低飛迴旋的鳥兒。這些景色渲染了秋天肅殺的氣 氛,奠定悲淒的情感基調。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亦是由風急天高推出,描寫急風使四 周的樹葉窸窸窣窣飄落,由於天色清朗,長江東流的氣勢盡收眼底。作者藉蕭蕭落木 及滾滾長江,進一步描寫秋景的肅穆
9、壯闊,空廓深遠,渲染了秋天蕭瑟的氣氛。 2 秋興八首(其一) 首聯玉露凋傷楓樹林一句,描寫清瑩的露水與楓樹林。露水的冰冷似乎把楓樹林 凍傷了,加促它的凋謝。 巫山巫峽氣蕭森 一句,描寫了巫山和巫峽蕭瑟陰深的景色, 渲染了秋天肅殺的氣氛。 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二句,也渲染了的蕭瑟氣氛。長江波濤洶 湧,似乎湧上天空,天上的風雲與地上的陰森景色相接,營造出陰沉的氣氛。 (b) 兩詩抒發作者對長期漂泊感歎的手法 1 登高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二句描寫詩人身世的淒涼。 常作客一語,以 直述的方式說出自己長期漂泊,而且詩人百年多病 ,年華老去,孤身在外,更感孤 苦無依。 2 秋興八
10、首其一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5 of 22 詩中用了景物的變化暗示時間的推移,抒發長期漂泊之況。 叢菊兩開一句顯示菊花 已經開了兩次,亦即時間已經過了兩年。詩人以此暗示漂泊在外已經兩年了。 詩人借景抒情描寫在外漂泊的處境。 孤舟一繫故園心一句,詩人由身處的一艘孤 舟聯想到故園 ,因為這艘小船是詩人回鄉唯一的聯繫。詩人漂泊在外已久,思鄉 之情十分濃厚。 從聽覺側寫漂泊。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二句,詩人聽到裁衣的聲音, 各人都在準備過冬,詩人還漂泊在外,頓感孤寂。 【題 3 參考答案】 兩文在表現光陰易逝主
11、題上的相同之處 1 情景交融的手法 登高 :以眼前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蕭瑟景物,寄託個人年華已去,以及人屆暮年 的悲哀。 樂游原 :以眼前落日之景,抒發詩人對時光匆匆逝去的感歎。 2 重視煉字煉句 登高 : 風急天高猿嘯哀一句,猿鳴本來不帶傷感,但詩人巧妙地加上一個哀 字,使猿鳴帶有悲涼之意,寄託詩人自傷遲暮的感情。 樂游原 : 無限好本來是讚美夕陽下的景象, 只是二字,筆鋒一轉,轉到深深 的哀傷之中,這是詩人因無力挽留光陰所發出的深長慨歎。 3 反襯手法 登高 :詩中展示出長江浩浩蕩蕩、滾滾奔騰而來的氣勢,反襯出人的生命很脆弱和 短暫。 樂游原 :詩中呈現了一幅夕陽西下的美景,一切景物都沐浴在夕
12、陽的餘暉之中,而 這美景是無限好的,這又反襯出詩人對生命短暫以及光陰易逝的感歎。 4 意象凝煉 登高 :詩中意象的組合非常緊湊,例如首聯短短兩句,已連用了 風 、 天 、 猿 、 渚 、 沙 、 鳥六個意象,讓人感受到一種沉重悲涼的氛圍。 樂游原 :全詩短短四句,但意象凝煉,運用了古原 、 夕陽 、 黃昏的意象, 表達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主題思想。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6 of 22 名篇導讀(1) 兵車行杜甫 【理解問題答案】 內容 1 詩的開首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描寫送別的人牽着衣服,頓着足, 攔
13、着路放聲痛哭。從中反映出送別者極為哀傷,十分不捨的樣子。 2 生離死別、兵役繁重、田地荒蕪 3 (a)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裏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b) 邊庭流血成海水。 (c) 緃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無 荊杞! 技巧 4 (a) 誇張 (b) 頂真 5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生女猶 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6 兵車行中,亦有杜甫煉字煉句的痕跡,如爺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爺娘 妻子是走而不是跑或者奔,反映那種亦步亦趨的的行路速度,似乎是一步一駐足, 那種不捨之情,
14、透過走字,表露無遺。 【導賞問題答案】 【題 1 參考答案】 1 體裁 登高屬於近體詩,是一首七言律詩;而兵車行則屬於古體詩,是一首以七言 為主的樂府歌行體。(2 分)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7 of 22 2 句式 登高全部為七言句式,而兵車行則以七言句式為主,且夾雜有三言、五言, 甚至十言句。(2 分) 3 韻律 律詩在韻律上受一定的限制,要求詩歌必須押韻,而且是一押到底,中間一般不換韻。 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但偶句必須入韻。如登高首句入韻,首句末字哀字與偶 句末字回、來、台、杯 ,都是押上平聲灰部韻。 古體
15、詩在韻律方面則沒有太大的限制,比較靈活自由,可以押一個或幾個不同的韻部, 這些韻部可以重複,甚至可以互相交錯使用。如兵車行中,凡九次換韻: 蕭、腰、橋、 霄 ; 人、頻 ; 田、邊 ; 水、已、杞 ; 犁、西、雞 ; 問、恨 ; 卒、杞 ; 犁、 西、雞 ; 問、恨 ; 卒、出 ; 好、草 ; 頭、收、啾等。(6 分) 4 對仗 律詩一般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也可不對。 登高在對仗方面非常 嚴格,不但全詩對仗,還在首聯和尾聯中實現了句中自對,這在律詩中非常罕見。 古體詩在對仗方面要求不十分嚴格,沒有太多的限制。 兵車行一詩在對仗方面雖沒 有律詩嚴格,但也有一些半對仗的句子,如車轔
16、轔,馬蕭蕭 、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 四十西營田 、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等句。(6 分) 【題 2 參考答案】 1 登高 登高一詩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詩人被迫離開家園,飄泊異鄉,經歷了一連串的 人生波折之後寫成的。安史之亂帶來連年的戰爭,加上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侵擾,各地 藩鎮各自為政,國家內外交困,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詩人通過自己的經歷,親眼目睹了 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的創傷,對國家的前途命運表示深切關注。詩首兩聯借景抒情, 風 急 、 猿嘯 、 渚清 、 鳥飛回 、 落木等都渲染出一種淒清肅殺的氣氛,正是描寫安 史亂後的社會狀態。 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 悲的不單是秋天,更是國家的
17、存亡之秋, 作者因國家衰落而生悲。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艱難不單是詩人 生活的艱難,更是整個唐朝社會普羅百姓的艱難,他將自身的苦難與國家人民連繫在一起。 詩人苦恨的不單是自己,更是整個國家和百姓。 2 兵車行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8 of 22 兵車行一詩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的事。當時唐朝屢次興兵與西北外族吐蕃交戰,由 於戰事頻繁,強抓壯丁的現象十分普遍。杜甫通過描寫征夫出征的情況、戰爭的血流成河、 賦稅的繁重等種種社會問題,表達對國家的關心,對戰爭的厭惡。如邊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 君
18、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表露作者對國家連年征戰, 導致生靈塗炭、田地荒蕪的不滿。而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寫出了作者對 百姓的關心和同情。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這恨包含作者的愛與惡,既同情百 姓,亦不滿唐朝廷因征戰而急索租 。 【題 3 參考答案】 1 登高表現對國家前途的憂患、對自身命運的哀憐 登高一詩作於安史亂後,藩鎮割據,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經常騷擾,唐朝岌岌 可危,國家有如無邊落木蕭蕭下 ,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種動盪的社會局面下,詩人 被迫離開長安,過着百年多病獨登臺的孤苦日子,飄泊在西南一帶,因戰亂而未能與 親人團圓,心生惆悵。 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
19、悲的不單是秋天,更是國家的存亡之 秋及人生之秋,作者因國家衰落及年華老去而悲歎。詩人描寫的景物,如 風急 、 猿嘯 、 渚清 、 鳥飛回 、 落木等,除了是自身身世的反映外,更是國家社會局勢的反映。 故此,詩人在詩中所體現的不但有對於國家前途的憂患,也有對自身命運的哀憐。 2 兵車行表現反戰的思想、對百姓的哀憐 兵車行一詩描寫了唐天寶年間,國家因屢次興兵與西北外族吐蕃交戰,而強抓壯 丁。作者通過對征夫與家人分別的場面描寫,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表露 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百姓的同情。之後,又描寫了戰爭的殘酷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 意未已 ,進而帶出嚴重的社會凋零問題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
20、萬落生荊杞。但國家 仍不體恤百姓,縣官急索租,導致百姓的生活慘不堪言,出現畸型的社會現象,信 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顛覆了一貫中國家庭重男的觀念。在種種的社會現象底下,杜 甫表露了對百姓的同情和反戰的立場。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9 of 22 名篇導讀(2) 垂老別杜甫 【理解問題答案】 內容 1 老翁的子孫都已經在戰場上陣亡,只餘下老妻。老翁的家境非常清貧,在嚴寒的天氣 下,老妻只是穿着單薄的衣服而已。 2 垂老別中老翁的心理轉變 背景 老翁的心理狀況 詩開首 戰事不斷,國家處多事之秋,需要服 役上戰場 (1)
21、 沉重悲壯、慨然投軍 詩中段 老妻在寒風中痛哭 (2) 深知一去不返,只能叮 囑妻子 詩中段 安慰妻子指戌守之地防禦力強,不易 出事。卻又提及邊防再穩也難保生與 死。 (3) 故作豁達,在矛盾中難 掩悲傷 詩末 離別前感嘆 (4) 老翁傷心欲絕,發出撕 心痛裂的呼喊 3 老翁擔心老妻剩下孤單一人還要忍受天寒苦況;老妻叮嚀老翁上到前線要吃飽一點。 4 這句反映了當時全國烽火連天,各地人民都被徵調到戰場作戰,戰爭做成極大傷亡。 草叢中散發着屍體的臭味,百姓的鮮血染紅了廣闊的山川。 技巧 5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6 (1) 對偶 (2) 反問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
22、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0 of 22 (3) 誇張 7 孰知是死別,且複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8 餐、難、嘆、丹 【導賞問題答案】 【題 1 參考答案】 1 杜甫與老翁的遭遇共通之處 同樣非常貧困 垂老別中,老翁家境清貧,年紀老邁。牙齒雖在,但瘦骨嶙峋, 幸有牙齒存,所 悲骨髓幹 。在嚴寒的天氣下,老妻只是穿着單薄的衣服而已,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 在登高中, 百年多病顯示作者年華漸老,體弱多病; 潦倒一詞反映其生活窮愁 潦倒。 同樣因戰亂要與家人分隔 垂老別的老翁被征調到戰場,面對與老妻的離別之苦。 投杖出門去 ,老翁
23、棄杖 從軍,妻子卧路啼 ,老夫妻無奈分離。 登高的作者多年孤苦飄零,亦受着與家人分 隔兩地之苦。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道出詩人多年飄泊外地,與家人 分離的痛苦。 2 與當時的社會和政治環境的關係 兩詩的主人翁所受的痛苦,與當時的安史之亂及動盪局勢有很大關係。 垂老別中的老翁,是因為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鄴城兵敗之後,朝廷 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所以在洛陽一帶到處徵兵,就連年邁的老翁也不能倖免。 登高的作者,是因為在安史亂後,藩鎮割據,加上吐蕃、回紇等數民族經常騷擾, 國家飄搖,社會動盪不安,被迫要離開長安,過着孤苦飄泊的日子,不能與親人團圓。 【題 2 參考答案】 登
24、高和垂老別所抒發的感情和所用的手法都不同的。 登高以情景交融的手 法,抒發自身和對國家的情懷; 垂老別則以敘事的手法,抒發離別之情。 1 登高以情景交融,抒發自身和對國家的情懷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1 of 22 詩乍看是上四句寫景,下四句言情,但其實景中帶情,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進行描 寫。 前兩聯描寫蕭瑟的秋景,暗含詩人悲涼的心情。 風急天高 、 渚清沙白描繪天高氣 爽、肅殺的秋境,但猿嘯哀的叫聲投射詩人悲哀的心情, 飛鳥回更反映詩人因流落 他方而哀。之後以眼前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寄託個人年華已去; 不盡長
25、江滾滾來 更隱含詩人對時光匆匆逝去的悲歎。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前句言 詩人長期在外漂泊,與故鄉相去甚遠的離愁感,下句道盡詩人年華老去,體弱多病,但未 能回鄉而孤苦無依。句中悲秋一詞,既指人生之秋,又暗指國家存亡之秋。詩人當時 已經五十六歲,又百病交纏,有感生命如草木般凋落。而當時安史之亂後,外族擾邊,地 方割據,唐朝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故悲秋亦可指作者為國家衰落而傷悲。 2 垂老別以敘事的手法和直抒胸臆,抒發離別之情 作者首先將老翁置於一個動盪的環境中,而老翁則在老年之時,不得安寧。之後再交 待老翁的家庭狀況,進而以老翁與老妻在路上相逢話別的情景,進行細膩的描寫。老翁明 知是死別
26、,仍上前攙扶老妻,擔心她孤苦寒冷;而老妻也明知老翁此去凶多吉少,仍叮囑 老翁勸加餐 ,把人物愁腸寸斷、難捨難分的之情狀,刻劃得哀怨悲慟。 面對將要上戰場的事實,老翁強自安慰,說唐軍防守的重要據點的壁壘十分堅固,敵 軍要偷渡亦非易事,與當年鄴城之戰已很不同;國家其他地方都已進行戰事,此時此刻, 亦不能只顧念自己。由此種種,可見老翁的心是不安的,只是透過自我安慰來消取心中的 坦愓,並以奉獻國家的使命感,驅使自己理直氣壯上戰場殺敵。 最後,老翁在與老妻訣別的時刻,喚出了一句: 塌然摧肺肝 。老翁由衷地從心坎發 出,在這個生離死別的時刻,老翁的心猶如崩裂似地苦痛,令人聞之傷心垂淚。 【題 3 參考答案
27、】 1 體裁 登高屬於近體詩,是一首七言律詩;而垂老別則屬於古體詩,是一首以五言 為主的古詩。(2 分) 2 字數 登高全部為七言句式,共八句;而垂老別則全為五言句式,共三十二句。(1 分) 3 詩歌韻律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2 of 22 律詩在韻律上受一定的限制,要求詩歌必須押韻,而且是一押到底,中間一般不換韻。 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但偶句必須入韻。如登高首句入韻,首句末字哀字與偶 句末字回、來、台、杯 ,都是押上平聲灰部韻。 古體詩在韻律方面則沒有太大的限制,比較靈活自由,可以押一個或幾個不同的韻部,
28、這些韻部可以重複,甚至可以互相交錯使用。如垂老別中,共三十二句,偶句押韻, 一韻到底。(3 分) 4 對仗方面 律詩一般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也可不對。 登高在對仗方面非常 嚴格,不但全詩對仗,還在首聯和尾聯中實現了句中自對,這在律詩中非常罕見。 古體詩在對仗方面要求不十分嚴格,沒有太多的限制。 垂老別一詩的對仗有積屍 草木腥,流血川原丹。(3 分)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3 of 22 補充資料 第一部分先交代老人的出征的原因與心情。詩歌開首先寫出當時的政局,因為四郊 未寧靜,故此即使垂老也不得安
29、。老翁的兒孫俱已陣亡,空有殘軀,當國家有難,老翁 也不得不投杖出門從軍,令同行者也為之心酸,表達作者對當時的役政感到憤恨,老翁的愛 國之心亦充分流露出來。 第二部分寫出與妻子的話別的情況。老翁臨離家門時,卻見老妻已哭倒在大路旁,衣 衫正單。明知生離就是死別,丈夫安慰妻子,而妻子也只能叮囑丈夫勸加餐,把人物 愁腸寸斷、難捨難分之情,刻劃得哀怨悲慟。 第三部分寫出國家的多難的現實,最終與老妻訣別。國家烽火遍野,征戰連年,老翁 又怎敢只顧念自己。最終老翁棄絕蓬室居 ,與老妻訣別。離去的時候,心中卻如崩裂似 的苦痛。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
30、doc Page 14 of 22 綜合賞析 【題 1 參考答案】 (a) 三位作者登高的原因 1 登高 作者登高抒發纏繞心頭的愁緒。 杜甫晚年作客夔州,適逢重陽節登高。 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表達詩人長期漂泊遠 地,思鄉愁情濃厚。接着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 百年言已入遲暮,道盡詩人年 華老去,體弱多病, 獨更顯出孤苦無依的悲傷。 2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隱居在峴山附近,因此登山遙望朋友,並寫詩寄意,詩題秋登蘭山寄張五 也道出了這個登高之因。 開首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數句,先寫出詩人隱居在友人居處的 北面,因想眺望友人所在,所以登上高山以期看清楚一點。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二句又
31、說出詩人在重陽節想起朋友,因而登高遠眺,希 望朋友在重陽佳節可以擕酒來與他分享共度。 3 九日齊山登高 詩題九日齊山登高道出詩人登高以酬節。 登高是重陽節的應節活動,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二句,指出作者登高 之因是要酬佳節 ,所以才與客攜壺上翠微 。 (9 分) (b) 酒的描繪對抒發詩歌主題所起的作用 1 登高 登高的主題是抒懷,當中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提及酒字。詩人因多病纏 身而不能喝酒,加深了詩人的悲淒,使詩歌的感情顯得深沉動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寫出詩人體弱多病,加上漂泊多年,更 顯得孤苦無依。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二句,提到詩人衰朽殘年,且生 活
32、艱難潦倒,故欲借酒消愁,卻因多病而不能喝,苦悶感越陷越深。 2 秋登蘭山寄張五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5 of 22 秋登蘭山寄張五 的主題亦是懷人 , 當中 何當載酒來 , 共醉重陽節 二句提及 酒 , 帶出詩人希望與友人歡度佳節的希望,藉酒銷解因懷人而來的愁緒,因而有總結、收 束全篇感情之用。 詩歌首四句寫出詩人登高之因,是想眺望住在附近的友人,但是愁因薄暮起,興是 清秋發 ,眼前的景色勾起了詩人的愁緒。詩人又看見有歸村人前來,想到若友人 可以帶酒前來,一起共度佳節,將是一件美事。詩人借想像與友人共飲美酒來開
33、解自 己,藉此收結全詩。 3 九日齊山登高 九日齊山登高 的主題是記述詩人與客人在重陽節登高、賞菊的情況,並藉以抒懷。 當中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二句中提到酒,使全詩感情得以昇華。 詩歌首四句描寫詩人與客人登高、賞菊的情況,一片熱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二句把歡樂的感情昇華。詩人認為人生短促,光陰易逝,若不及時行樂,恐怕要恨 落輝 ,所以他們要酩酊酬佳節 ,知足就能常樂。 另外, 酒也使詩歌的感情出現轉折。 在愉快的行程中,詩人有感時光飛逝,為免恨落輝 ,於是提出以醉酒來度佳節,表 示自己的知足和珍惜,且暗含對人生短促的哀愁,使詩歌在愉快的感情中轉為低沉哀 傷。 (12 分) (
34、c) 申述兩詩的評論,並評論哪一篇更為感人 1 申述兩詩的評論 登高 :沉鬱頓挫,滿目蒼涼之感 登高以抒發杜甫悲淒的感情為主,因而使詩歌有沉鬱頓挫,滿目蒼涼之感。 例如開首二句寫詩人面對萬里長江滾滾而來,生出流水無情,人生有限的感慨。 接着以風急天高 、 渚清沙白描繪出一片肅殺的秋景,帶出蕭瑟之感,並定 下全詩的感情基調。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急風使四周的樹葉窸窸窣窣的飄落, 而天高則使長江滾滾東流的氣勢盡收眼底。作者藉此進一步描寫秋景的肅穆壯 闊,營造蒼茫、蕭瑟的氣氛。 萬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獨登臺 描寫詩人身世淒涼 , 充滿沉鬱悲涼之感 。 萬 里突出了空間遼遠;
35、悲秋全句表達了詩人長期漂泊,增強離愁感。 百年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6 of 22 言詩人已入遲暮,道盡詩人年華老去,體弱多病,但不能回鄉,流露孤苦無依的 悲傷。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也是說詩人之苦。上句言年華已逝,白髮 蒼蒼;下句言多病纏身,不能飲酒之苦。詩人已到衰朽殘年,加上多病,他希望 借酒消愁,卻滴酒不能沾,憂鬱無法排解苦悶,反而越陷越深,令詩篇暗含極沉 重的悲劇色彩,因而有沉鬱頓挫,滿目蒼涼之感。 九日齊山登高 : 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 九日齊山登高描寫詩人與客人登高賞菊為主,雖有感人生短促,但
36、詩人以豁 達樂觀的心態加以開解,因而使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 。 塵世難逢開口笑一句,詩人認為世人充滿悲傷,很少笑面迎人,於是有及時 行樂的思想。適逢重陽佳節,便盡情喝酒來度過, 不用登臨恨落暉 。 在喝酒之餘,也採些菊花應節, 菊花須插滿頭歸 ,盡興而回。而且古往今來 只如此 ,人不必為了不知足而失意落淚。可見詩人有自安自足的曠達思想,從而 把人生短促的抑鬱之思加以排遣。 (6 分) 2 哪種風格更為感人 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示例: 登高的沉鬱頓挫更為感人 登高一詩無論是寫景還是自述身世,都充滿沉鬱悲涼之情,因而顯得更為感 人。 如前兩聯描寫蕭瑟的秋景,暗含詩人悲涼的心情。 風急天高 、 渚清沙白
37、描繪 肅殺的秋景,帶出蕭瑟之感。而猿猴哀怨的叫聲又投射了詩人悲哀的心情, 飛鳥 回反映了詩人因為未能回鄉而哀。 眼前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寄託個人年華已去;而不盡長江滾滾來更隱 含了詩人對時光逝去的悲歎。這些景物營造出深沉的悲涼,可見詩歌的沉鬱頓挫, 感人至深。 或 九日齊山登高 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更為感人 九日齊山登高雖有抑鬱之思,但詩人以豁達樂觀的思想加以排解,使作品的 感情顯得輕快愉悅,因而更為感人。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7 of 22 詩人有恨落暉之思,感歎時光的飛逝,但是詩人並不被抑鬱的感情纏繞,認 為
38、只要及時行樂,就可將古往今來的愁苦加以消除。這種豁達的思想使作品 不局限於失意之苦、家國之悲,反而有清新可喜的感覺,因而更為感人。 (3 分) 【題 2 參考答案】 (a) 兩文的疊字及着色詞;並景物的抒情作用 1 兩篇用疊字及着色詞描寫景物 蒹葭 如蒼蒼 、 淒淒 、 采采既是疊字又是着色詞,均用來形容蒹葭茂盛之貌。 詞語的運用構成了淒清朦朧的秋景圖,配合作者悽然的心境。既點明季節和環境, 又渲染了霜晨淒清的氣氛,烘托主人公悵惘的情緒。 登高 疊字: 蕭蕭 滾滾等。 蕭蕭表現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情景; 滾滾表 現江水奔騰的氣勢。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體現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涼心 境 着色詞
39、: 渚清沙白鳥飛回一句, 清字點明水州的清冷,而白字點明沙 灘的顏色,更覺蕭瑟。 (6 分) 2 景物的描寫在抒情上的作用 蒹葭 三章都用秋水岸邊的淒清秋景起興: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蒹葭淒淒,白露未 晞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這既是客觀景色,又與作者求伊人而不得的淒惋心 境呼應。 秋意濃郁的景色烘托作者惆悵的相思感情,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 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聯,勾勒出壯闊圖景。秋風颯颯、天空 高遠、哀猿長嘯、江渚蕭寒、飛鳥盤旋,景色雄渾高遠,肅殺冷落;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
40、b_A.doc Page 18 of 22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聯,上句寫風急使樹葉窸窣而下,下句 寫長江滾滾東流的氣勢。蕭瑟的景象渲染秋天淒冷的氣氛,作者觸景生悲,詩的 下半部分便抒寫了長期漂泊的艱難和愁苦。 (6 分) (b) 三篇作品如何展現時間及空間的意識 1 時間的意識 蒹葭 霜露的變化,暗示了時間的推移,顯示作者在河岸守望了很久。 首章白露為霜 ,可知晨露凝霜,氣溫較低,時間尚早;次章白露未晞 ,可 知霜已化水,氣溫略升,天已破曉;末章白露未已 ,可知露水滴瀝,只是蒸發 未止,日出在即。 登高 開首兩聯, 風急天高 、 渚清沙白 、 無邊落木等景象,點明時間為秋季,是
41、自然之秋; 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 百年寫自己年邁,進入人生之秋,描寫 時間的流逝。 早寒江上有懷 雁南度指候鳥南飛,準備度過寒冬; 木落指樹葉搖落; 北風江上寒直 接說出已有寒意,點出了時間是秋末冬初。 2 空間的意識 蒹葭 通過描寫伊人所在地的不同,反映空間的變化,襯托作者對心上人求而不得 的悵然之情。 伊人所在之處越來越明確,首章言在水一方 ,並不明確;次章言在水之 湄則點明是水和草交接的水邊;末章言在水之涘點明是水邊,較具體。三 章末句分別寫伊人 宛在水中央 、 宛在水中坻 、 宛在水中沚 ,由最初只 得一個方位,進而點明是水中的高地,一章比一章清晰明確。 登高 首四句是登高所見,作者先
42、仰望天 ,然後俯視渚 、 沙州 ,繼而近看落 木 ,最後遠望長江 ,視角的變化,從仰視到俯視、從近景到遠景的變化,體 現了空間的變化。 早寒江上有懷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19 of 22 雁南度是從地理上說明由北向南; 江上寒是從空間的上下說明; 遙隔楚 雲端 、 天際看 指遙望天際處; 平海夕漫漫 指由廣闊的視野中看見海是平的, 一再的暗示空間廣闊浩大。 (12 分) (c) 唐詩在思想及寫作技巧上如何繼承詩經 1 在思想內容方面 詩經着重現實,往往抒發生活所感,奠下了抒情的傳統。唐代詩歌在思想內容方 面繼承了
43、這一點。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聯, 描寫作者登高所見的秋景 ; 萬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獨登臺 。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是因景而觸發的感情。作者登高所見盡是蕭瑟清冷的秋景,觸 發了他飄泊多年、多病窮苦的身世之悲。 2 在寫作技巧方面 詩經在寫作技巧方面最大的成就是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 運用了 賦 的寫作手法,鋪寫登高所見的秋季景色;同時亦是 興 ,層層渲染, 寫出了蕭瑟清冷的環境,為後文抒發顛沛飄零、疾病纏身、憂國傷時的情感做了 鋪墊和映襯。 萬里悲秋
44、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也運 用了賦的寫作手法,鋪排了自己悲秋、作客他鄉、多病、孤獨的悲苦,表達 了身世之悲。 (6 分) 【題 3 參考答案】 (a) 三位詩人的相同情緒 三位詩人同樣情緒低落,作品抒發愁懷。 1 登高 中國文學(時序版) (教學參考資料) 網上試閱版 ( 內容有待更正) 11_b_A.doc Page 20 of 22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描寫詩人因身世淒涼而情緒低落。 上句表達了詩人長期漂泊,與故鄉相去萬里之遙,增強離愁感。下句百年表示詩 人已入遲暮,體弱多病,但不能回鄉,流露孤苦無依的悲傷。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
45、濁酒杯繼續道出詩人情緒低落的原因。上句言年 華已逝,白髮蒼蒼;下句言多病纏身,不能飲酒之苦。詩人已到衰朽殘年,並多病纏 身,這一切加重了精神上的壓抑和痛苦,他希望借酒消愁,卻滴酒不能沾,無法排解 苦悶,低落的情緒越陷越深。 2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詩人登上吳公臺眺望故鄉,眼前蕭條之景勾起其深深的鄉愁。如野寺人來少,雲峰 水隔深。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寫古蹟零落,遊人罕至之悲涼。 末二句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寫江山依舊,人面全非。歷史的興亡、變化不能 在大自然中留下蹤跡,而人在歷史長河中更顯得渺小可憐,詩人因而情緒低落。 3 送魏萬之京 詩人朝聞遊子唱離歌 ,要與友人離別,情緒低落。詩人把這種
46、愁緒加諸於景物上, 如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二句,寫愁苦的人不想聽到鴻雁的叫聲,雲 山的清寂也比不上過客的寂寞,可見詩人的愁苦和寂寞。 而且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二句,描寫一個秋天晚上的情景,詩人因 歲晚而感時光流逝、年華老去,更顯得個人的孤寂落寞。 最後,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二句顯出詩人對友人的關心。另一方面, 也使詩人因友人離去而生的寂寞感更加強烈。 (9 分) (b) 登高及送魏萬之京均善於煉字煉句 1 登高 詩人站在高臺上遠眺,看見天地四方的景物,並聽見遠處傳來猿叫聲;俯瞰而看,是 清冷的水洲和白色的沙灘,還有在水面上盤旋的鳥兒。這麼廣闊的意象,只用了風 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十四字,便全描繪出來,可見詩人用字之精煉。 風急天高猿嘯哀一句,猿鳴本來沒有傷感的意味,但詩人加上一個哀字,便 寄託了自身的感情,令猿嘯蘊含無限悲涼之意。 再如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 蕭蕭形象地刻劃了樹葉由上而 下稀稀唰唰飄落的場景,如聞其聲; 滾滾 則形象地展示長江浩浩蕩蕩的聲勢和氣魄, 如見其形。這些意象籠罩了一層陰鬱淒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