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会学绪论 产生年代: 19C30S 创始人: 孔德 法 代表人物: 四大经典社会学家 ( 1) 孔德 法 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系统阐释其内容 ( 2) 涂尔干 法 自杀论社会自杀率及类型与社会结构和规范的内在关联 确定社会学研究范围及方法 ( 3) 卡尔马克思 德 阶级斗争 冲突论 ( 4) 马克思韦伯 德 认识社会行动,理解人的行动 定义: 研究人际互动的前提、内在机制及 重要结果( 如 社会规范、社会结构等) 研究内容: 书本章标题 ( 1)社会学的视野 ( 2)人的社会化 ( 3)社会群体 ( 4)家庭 ( 5)社 会组织 ( 6)社区 ( 7)文化 ( 8)性与性别 ( 9)社
2、会问题 ( 10)社会分层与社会流 动 ( 11)越轨与社会控制 ( 12)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理论 成果 :四大理论 提供 四 个 分析问题的视角 宏观 : 主要研究社会结构 (形成、不同方面如何相互影响) ( 1) 功能主义理论 : 帕森斯 美 20C60S 重视社会整合与稳定 类似人体器官对人体的作用(相互依赖 ,自我稳定) 强调部分对整体的贡献,使其往稳定的、好的方向转变 保守色彩 ( 2) 冲突论 : 重视变化、冲突与矛盾、斗争与变迁 ; 以社会结构来解释 受马克思“阶级矛盾由生产资料分配不均引起”观点的启示 社会的冲突、矛盾与变迁主要由权力关系引起 激进色彩 微观 : 主要研究个
3、人以及贴近个人的周边社会环境 , 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 3) 交换论 : 研究小群体人际互动受心理学与经济行为学的影响 互动目的是得到酬偿; 趋向最大限度合理化最小代价获取最大 报酬 对于不同人来说, 酬偿 不同 (除了物质经济资源外,还有精神层面的) ( 4) 符号互动论 :人以符号为中介实现互动; 符号由社会定义和建构,并非由某人定义 人的互动受社会影响与定义 应用:越轨行为标签论 社会学研究 特色: 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 社会规范; 人际互动) 2 社会规范 定义: 重复互动过程中 ,人们 对有关行为规定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 (社会规范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手段) 分类
4、: ( 1)限定性的社会规范 限制与阻止某种行为,如“不在上帝面前做伪证” ( 2) 偏好变移的社会规范改变偏好以改变行为 ;外在价值观内化为内在道德准则; ( 3)均衡选择的社会规范(最普遍)即 meeting point 或 focal point 多种均衡和选择特定的均衡是解决冲突的方法 接轨:一方放弃自己的规范,接受另一方规范 双方选择新的均衡: 如中国人与德国人选择用英语交流 ;方言与普通话 不完全接轨:制定 协调冲突的规则,如客随主变 ,“入乡随俗” 功能: 简化社会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手段(核心) ( 1)协调并稳定人们预期(最主要) ( 2)激励:诱导人们进行合作,使利益兼容
5、,实现双赢或者多赢 ( 3)传递信息:传递私人主体的信息 角色身份外显 (如大队长的三道杠) 执行某种社会规范的行为者要付出的成本增加,提供更多的真实信息 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徐悲鸿剁手”) 法律(特殊的社会规范)与一般社会规范的关系 区别: ( 1)执行机制:法律的执行机构为正式的第三方机构; 社会规范由多方执行;自我执行,如拾金不昧、舍己救人 双边实施,如双方签订合同,违者受罚 非正式第三方实施,如公众鄙视的目光 ( 2)产生方式:法律自上而下产生,有明确的起止时间 社会规范自下而上产生,起止时间模糊 ( 3)执行自由度:法律执行刚性 社会规范执行弹性 联系 : (参考没有法律的秩
6、序有法律的无秩序) ( 1)如果法律与现有的社会规范相冲突,法律的执行成本将大大增加,最后败下阵来的往往是法律;(法不责众) ( 2)如果法律建立在已有有效社会规范的基础之上,法律的执行成本将大大降低,此时法律与社会规范相互促进。 人际互动 类型: ( 1)实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确定角色;身体在场(面对面互动) ( 2)虚拟上述条件有一个不满足即为虚拟 极端虚拟的人际互动不确定角色(匿名)且身体缺席 基本问题: ( 1)协调本质为预测本质为信息 ( 2)合作本质为激励(使双方利益兼容,同时满足组织与个人利益) 关系链: 角色规范预期秩序 确定角色特定角色的互动行为规范互动双方间较稳定的预期社会
7、秩序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人际互动比较 类型: ( 1)熟人之间的互动 ( 2)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动(相互信息不对称,对某方面角色不了解) ( 3)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对所有角色一无所知) 3 传统社会中( 1)占主导位置,起决定性作用; 现代社会中( 2)( 3)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传统社会中的互动常为实体的人际互动,但也存在虚拟的人际互动(如写信 、电话 )。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互动是实体还是虚拟? 网络社会中所扮演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角色,经历现实中少有经历的,社会规范对其不起作用。 由扮演的角色所决定:若扮演的是传递信息的角色则为实体;若扮演娱乐、人际互动等则为虚拟。 人际 信任 定
8、义 : 重复互动过程中,人们对有关行为的稳定预期与共同信念 (与社会规范相同的部分 ) 人们为了长远利益愿意牺牲或抑制眼前利益 。 (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之一) 分 类 : ( 1)从信任的 来源 看:基于个人特征的信任 先天 (外貌 第一眼信任) 基于后天互动产生的品质的信任 基于血缘的信任 信任的敏感度取决于信任主体和对象特征 对精密主体敏感度更高(如汽车) 基于制度的信任 : 法律 基于信誉的信任 : 为了长远利益,抑制或牺牲当前利益 没有未来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 ( 2)从信任的 对象 看:个人 组织 :组织较个人不易消失,互动更稳定,收集信息,约束个人行为没有组织的人很难被
9、信任 政府是特别的组织 ( 3) 基于 认知 的信任 基于恐吓、惩罚 的信任 基于认同 的信任 :共有某种信仰(如基督)、价值观或情感 影响人际信任的重要变量 ( 1)互动次数互动次数越多,信任度越 高 ( 2)互动环境的稳定性对长远未来的重视与稳定预期 政府的政策与行为影响互动环境的稳定性 ( 3)信息传播速度信息披露越及时有效,信任度越高 ( 4)失信受害者是否有 积极性 和 可能性 来惩罚失信者 是否垄断?如偏远山区唯一的餐饮店,即使服务不好也得忍受 惩罚的能力与成本? ( 5)对失信者的惩罚措施 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 失信后被 惩罚的 概率与 力度 惩罚与利益间的比较,即失信成本 (
10、6)财产所有制的性质与状态(影响最广、最重要) 信任以产权为载体,产权为信任的抵押 承诺是否可信?是否有产权(抵押)? 4 社会复杂性 原因 : 社会是由 无数 人际互动关系组成的人们的行为受 意识 引导作为人际互动主体的人的意识具有 复杂性 意识的复杂性体现于其特点: ( 1)偶然性、多变性:对同一个意识对象,不同的人对其反映存在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其反映也存在差异。 ( 2)模糊性、多值性:与人相关的理解和概念具有多元性和辩证性 (是一个辨证概念而非数值概念) ( 3)封闭性:意识被封闭在大脑中,表达出的意识与大脑中的意识有差别 其逻辑在于:个人复杂性对子随着互动主体数量的增加呈现出
11、几何级数的增长,因此人际互动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因此社会也呈现出复杂性。 简化手段 : 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复杂性,人们找到了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与手段 。 ( 1)语言文字与传媒技术。语言文字能够减少交流的记忆性。传媒技术使得人际互动呈现低成本、高速度的特点。 ( 2)社会规范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手段,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协调并稳定人们预期(最 主要) 激励:诱导人们进行合作,使利益兼容,实现双赢或者多赢 传递信息:传递私人主体的信息 ( 3)组织及管理技术 ( 4)信任 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之一 。 5 社会学分论 微观人际互动 台前 : 确定角色;身体在场(面对面);存
12、在观众 人际关系的平衡原则 定义:三人以上(包括三人)就某一问题或事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 功能:维持表面的人际关系平衡 内容:( 1)平衡的标准往往不是显然的,而是要通过试错、打探才能获得(潜规则) ( 2)关系越密切,平衡的标准往往越复杂、越综合、越难 ( 3)人们往往拿与自己地位相类似的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 ( 4)平衡关系的打破往往在私底下悄悄进行,一旦被发现,就会对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分析以决定是否采取补救措施。(打破非公开) ( 5) 根据平衡原则,相似地位的人行为具有趋同性和从众性,但这并不一定反映行为者的真实意愿。 趋同不集体(非集体主义) 台后 :
13、 不存在观众反映真实想法; 交往实力(联结能力) 不同?身份与身价? 日常权威不同 日常权威 /正式权威 /权力 权力 定义:甲有乙欲求的稀缺资源(有形 /无形) 影响因素:( 1)资源的稀缺程度 ( 2)满足愿望的迫切程度 ( 3)是否存在替代满足的途径以及替代满足的成本大小 正式权威 定义: 正当的权力(权力来源?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类型:按照马克思韦伯的标准划分 ( 1)传统型权威:根据历史,古已有之 是一种动态的序列替代,如“爷 爷揍爸爸,爸爸揍儿子” ( 2)魅力型权威:有人格魅力的人具有感召力 ( 3)法理型权威:制度、法律赋权 传统社会中( 1)( 2)占主导地位 现代社会中(
14、 3)为权力的普遍来源 日常权 威 定义: 在日常互动中,一个人的 社会重要性 被他人认可的程度和方式 (无法按照韦伯的分类看,只能从日常的人际关系互动网中找寻) 社会重要性 定义:一个人从正式权威那里可直接或间接借到的社会稀缺资源价值多少 特点:( 1)主观性:不同人对社会重要性的评价不同 (与以往同正式权威交换的经验相关) ( 2)策略性、 计 谋性:投正式权威所好来进行人情交换 ( 3)客观性:外在客观指标反映社会重要性,如接待规格、热情程度 为什么 可以 借到 ? 人情关系与交换 成为将日常权威与正式权威关联起来的媒介,如救命报恩 日常权威与正式权威的关系 ( 1) 在日常生活中,日常
15、生活的运作空间越大,正式权威和制度的效率往往越低 ( 2) 日常权威之和特定人际互动关系网中的正式权威相关联 ( 3) 若借不到正式权威手中的社会资源,日常权威就不存在 6 中国人情社会特点 ( 1) 重 情 轻理,理在情中,不近人情比不近理更严重 情:血缘、姻缘及其外延 ( 2)(费孝通)人情关系具有差序格局;家庭、单位为人情基础 ( 3)人情社会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考虑与他人关系以决定人情是否施予(程度和范围) 中国人情与制度运行机制 ( 1)前提:人情是每个人做事的最终依据 推论:对人的判定可视人情亲密程度变通,没有什么不可以商量 ( 2)前提:制度对人情的约束是有针对性的;制度的作用是
16、局部的、具体的; 而人情是整体的、全局的 ,如顾全大 局 (人情大于制度)。 推论:是非、真伪、正确与否不是唯一重要的;合适、恰当、识相很重要; ( 3)前提 :制度与人情往往不是矛盾体,而是一种融合 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感情用事或一味坚持原则都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破坏; Face脸:与理想的道德准则相关联 面:心理地位(与日常权威相似);能办成大事,但是可能格调不高 7 功能分析框架 (默顿) 制度和政策的普适性工具 定义:功能是指(制度、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客观后果(执行后) 分类: 显功能:政策在制定时,执行前被大多数人预料到的客观后果 隐功能 :政策在制定时,执行前
17、没有被大多数人预料到的客观后果 正功能 /负功能 显功能与隐功能之间可以发生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社会学主要研究 隐功能 (常被称为有目的行动的非预期后果) 显隐与正负的组合 功能接受者分析:重要的政策制度不可能对所有人产生同等作用 分类研究重视少数人的利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少数人) 功能的替代与互补分析: 替代:否定现有政策合理性 互补:承认现有制度合理性基础上,以其他不同制度完善现有制度,使现有政策目标更有效达到 现实中的替代与互补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功能的历史分析:制度政策有起始点 当时有多种政策可选的情况 下,为何选择了当前的政策 婚礼的功能:( 1)人情交换( 2)集会看表演(
18、3)炫耀消费( 4)承诺担保( 5)广而告之 开会的功能:( 1)私底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开化 ( 2)私底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合法化( 3)分担责任和风险( 4)人情交换(开会领导和我有交情;死对头的会我不去)( 5)公款消费游山玩水 解决问题的两类方式:用手投票(开会)一人一票;解决公共问题 问题的不同解决会影响公共福利 用脚投票(市场)可用人民币影响选票,可重复投票 解决私人欲望问题 接上功能分析框架 自我实现的预言 : 事后来看 ,虚假的预言由于 被大多数人信以为真 ,并 依此采取行动 。最后,虚假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有关政策要么缺失,要么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 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 歧视和偏
19、见 (其本质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内群体的美德是外群体的 恶行 例 1:大多数人听信“ A 银行即将破产”的预言(事后来看,该银行资讯良好,本不应该破产),纷纷排队取款。 A 银行无法满足取款,一周后破产(自我实现)。 例 2:老师指责 A 学生 笨, A 学生信以为真,逃避学习。后来, A 果然成绩很差。“笨”的预言成真。 自我失败的预言 :现实没有按照预言的方向发展。最后,预言落空。 例:生猪的周期 8 婚姻与 家庭 婚姻 ( 1)婚姻是一个不完全的合同 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法预知的 即使能够预知,事先也无法清晰描述各种可能发生状态 即使能够准确描述各种可能发生状态,配偶双方由于事后信息不对
20、称,也可能因为什么是真实状况的判定而争论不休 即使信息正确,法官也可能无法证实 即使法官能够证实,有可能执行成本太高 ( 2)婚姻与其他长期契约有什么不同点 婚姻没有明确期限 婚姻中配偶双方关系既是垄断关系(法律上限制“性”垄断),也是合作关系。 婚姻中存在配偶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婚姻市场是一个歧视性市场 不同属性和特征的人在市场上叫价不一样 不同属性的权重、重要性排序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文化、经济)影响 “门当户对”在现代社会中意义不大 婚姻中的稀缺资源:时间(青春)、财富、信息、健康(有没有机会进入婚姻市场)、爱(影响婚姻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最为稀缺) ( 3)婚姻的稳定性与质量之间的多层关
21、系 ( 两者存在矛盾,需要协调 ) 每个人在婚姻中都寻求一定程度的自由 婚姻要求双方维持稳定、长久的关系 ( 4)现代社会中离婚率高,但再婚率也不低 家庭 ( 1)对个人来讲是首属群体,是伴随终生的群体; 是 初级 群体 , 是 最重要 的 群体 对社会来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群体; 个人在家庭中的非独立性明显而持久,家庭的社会功能(动用家庭力量办事)在中国过于发达,可能会影响其他组织正常功能的发挥 ( 家 本位 、 官本位 ) ( 2)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别 家庭的功能多元;其他群体的功能比较单一 家庭以血缘姻缘为纽带;其他群体以契约联系 家庭是初级群体的组成部分,是亲密群体,利他性明显
22、; 不存在成员资格以及替代关系 不但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教育、爱等潜在资本的投资) 家庭是准共产主义群体,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3) 独子家庭是风险家庭,由独子家庭组成的社会是高风险社会 , 风险主要体现在: 成长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都能安全、健康成长 成才的风险 :教育方式和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状态的影响 养老的风险 : 4-2-1 养老模式下,物质、精神赡养的压力 国防的风险 :独生子女的当兵意愿 ( 4) 趋于老年化的社会 老年人口基数大、年增长率高 未富先老 医疗、保险制度未健全 ( 5) 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9 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群体 定义: 人与人之间存在互动 互动要有
23、规范来引导和约束 这些人具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人群) 分类: 初级群体:血缘、姻缘为纽带 次级群体:契约为纽带(组织属于次级群体中的一个子类) 所属群体: 焦点身份 参考群体: 心理上归属的群体,对我们的认知、态度与自我意识具有重大作用 所属群体与参考群体有时分离,有时合一 组织 定义: 满足社会群体三个要求的同时满足 ( 1)有明确的追寻目标(如企业追求利润) ( 2)有分明的权力等级系统 ( 3)有规范引导下的奖惩机制 ( 4)是能够储存成员行为特征的信息系统 分类: ( 1)企业组织: ( 2)社团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宗教组织 ( 3)中介组织:提供信息,
24、弥补双方的不对称信息 ( 4)政府组织 功能: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和手段(核心)(语言文字和传媒技术、社会规范、信任) ( 1)重复互动的载体与机制 : 创造了成员内部复杂互动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他人 ( 2)信誉的载体(最重要) 逻辑上看,组织生命可以大于个人生命;是更为长期的参与者,不易消失 组织的责任连带制可以约束个体的行为,更好地提供信誉保障 个人利益的满足建立在组织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后者取决于信誉高低 组织信誉功能发挥的前提: 有真实的所有者 非垄断,存在竞争 存在人员进出、流动机制,优胜劣汰 ( 3)信息系统 :信息传播速度增快,获取信息更加便捷、成本更低 10 特殊的组织:政府 区
25、分两类判断:( 1)事实判断:可通过经验证实或证伪( be 判断) ( 2)应该判断:反映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should 判断) 政府与其他组织相比 : (本身是多种角色混合的存在,复杂而紧张) ( 1)一权独大,直接或间接控制大量资源 ( 2)社会互动的重要参与者 ( 3)社会互动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 4)社会互动、交换中的裁判 关于政府的三种论断:( 1)政府是大公无私的(夸大偏好、能力、意志力) 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政府兼备偏好、能力、意志力 ( 2)政府是守夜人的政府(夸大能力) 政府在国防等方面有优势但并非全知全能,权力是有限度的 ( 3)政府是有特殊利益的集团(轻视 偏好
26、) 认为政府有其目的和利益,与其他组织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市场角度看政府的作用 :从传统市场到现代市场,政府事实上的权力增加 传统市场: ( 1) 主要发生于熟人之间(人格化的市场) ( 2) 即期交易(买卖同时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3) 基于个人信誉 现代市场: ( 1)主要发生于陌生人之间(可能匿名) ( 2)跨期交易 ( 3)基于制度和法律 1945 哈耶克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The Road to Serfdom(通往奴役之路)指出市场经济不合理性 区分了两类知识: 规律性、普遍性知识:通过教育、学习习得 特定时空下的知识:与人的需
27、求、偏好相关的知识 社会良好运转需要两类知识相互结合。 政府组织在第类知识上存在短板,而市场可以快速地传递这种知识。 从 法治 角度看政 府的作用:约束、规范(有限且有效) ( 1)治政府官员是第一要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主要是官员) ( 2)以程序法约束执法者 ( 3)治平民百姓 法制:法律构成的法律体系 法治:以法制进行治理即为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激励角度看组织存在的问题 ( 1)从控制权配置看:领导人的选举方式、任期等(私立学校校长更追求短期利益) ( 2)从多阶段(动态)角度看:领导人的承诺是否可信?如何使承诺可信? ( 3)从多任务主体看:一段时间内追求多个目标,两种方法:
28、不同任务按重要性排序并赋予权重 不同任务由不同人承担 ( 4)从多代理人(层级)角度看:重复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共谋关系”,相互勾结,做损害组织利益的事;解决办法: 审计制:外部不定期 轮换制 交叉制:多人承担同任务,形成竞争 11 不对称信息与行为 历史研究: ( 1) 20C20S40S 哈耶克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 普遍性、规律性知识 特定时空下的知识:与个人偏好、价值观需求相关的信息 ( 2) 20C60S 阿罗 不对称信息背后涉及的两个基本问题 逆向选择:信息处于劣势人员的选择“优胜劣汰” 道德风险:由于监督不完全,
29、无法完全观测行动者的所有行为,行动者可能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非对称信息概述 : 定义:互动中,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的与互动相关的信息 分类:以互动和交易的时点划分 ( 1)事后不对称:在互动交易之后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与隐蔽行动有关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详见上文) ( 2)事前不对称:在互动交易之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如骗保骗险 买的不如卖的精,生产厂家比消费者更清楚产品的质量 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二手车市场) 随着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对称程度也提高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的特征和存在前提,其伴随市场始终 信息不对称造成互动市场的失效 市场没有奔溃是因为市场本身有 调节机
30、制 市场解决非对称信息的 机制 与方法 : ( 1) 信息处于劣势一方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直接:学习相关知识;请相关人员帮助 间接: 机制设计提供不同信息合同,以优势一方的选择来显示 次高价密封拍卖机制 保险机制(为了防止骗保,规定若干年后生效) ( 2) 信息处于优势一方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 直接:说明书;介绍;试用 间接: 信号传递理论优势方发出带有成本的信息 ,使区分优势差异 极端例子:徐悲鸿断手 ( 3) 第三方解决机制 弥补双方不对称 如电子商务阿里巴巴作为中介生产、加工、甄别信息 ( 4)声誉(信誉)机制 一个人为了长远利益愿意牺牲或抑制眼前的利益 前提:重复交易 载体:企业
31、有限生命联结为无限生命 信息的观察和传播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声誉信誉 品牌是企业信誉在市场累积的结果 声誉价值的主要诉取者制定规则,监督约束所有上游生产者 类比“获得停车位的三种方法” : 信息劣势方:自行购买 车位 ; 信息优势方:提供免费停车场 ;第三方:专门提供 车位 12 社会化 (选择题) 原因: 遗传生物本能无法适应现实社会 人为什么能够社会化 ( 1)人比动物有更长的生物依赖期 6 年绝对依赖期(生物满足要借助他人,无法独立); 20 年相对依赖期 ( 2)人比动物具有更强的学习及创造能力 ( 3)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 4)人是会使用 符号 的动物(口头语言书面
32、语言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 符号功能:思想和知识等的载体本身为思想材料互动媒介 定义:把生理的人变成 社会的人 的过程 社会的人 :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基本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 生理性别( Sex) 社会性别( Gender): 社会对性别的期待;角色规范不同; 如何 符合社会期待 文化人类学家 米德发现某个原始村落存在相反的期望 : 男人 -针织;女人 -体力 类型:( 1)基本社会化(出生 -成家立业)核心问题:自我观、自我发展理论 自我与人格如何形成与发展 ( 2)成人社会化(成家立业 -死亡)婚姻家庭社会化、职业社会化、老年社会化 ( 3) 特殊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与反哺社会化 本质:关于
33、社会化本质的两种观点 ( 1)社会化的本质是将社会规范内化 文化如何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 文化是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价值观与偏好 ( 2)社会化的本质是通过扮演角色习得社会规范 主要内容: ( 1) 生存 技能( 2)价值观( 3) 规范 程度:以人的行为区分 ( 1)过度社会化:将人视为机械被动的人,如日本神锋敢死队 ( 2)低度社会化: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将人视为原始的人 ( 3)适度社 会化:既考虑社会对人的影响,又考虑人对社会的反作用 从社会化角度看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 1)遗传与生物本能 ( 2)地理环境因素 :如南北方风土人情差异 ( 3)信息与知识影响预期影响行为 ( 4)
34、文化与社会规范(大数定理) ( 5)个人生活经历(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感情经历) 根据大数定理,( 4)为最重要的因素 13 基本社会化 (出生 -成家立业) 自我观: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认识 代表人物与观点: ( 1)库利 美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19C20-30S “镜中我”他人的评价犹如一面镜子,映射着我的自我形象 相互评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 “自我”是三种成分的结合:他人对“我”的评价 “我”对这种评价的反思 反思后形成的情感(自豪、羞愧 ) ( 2)乔治米德 美 心灵自我与社会 自我在符号中习得,从他人评价中形成 ;行动的意义通过解读符号的意义来解读 ( 3)弗洛伊德 奥地利 精
35、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中分析自我 从反面研究人(精神病人的自杀率) 人是受本能驱使的非理性动物通过社会规范压抑本能 通过体育竞赛等的发泄升华本能 成人社会化 (成家立业 -死亡) 类别:婚姻家庭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综合反映人与社会的联系,体现社会地位 职业的变更意味着重新社会化,重新学习职业规范 老年社会化:日渐衰老;失能;空巢老人 特殊的社会化 ( 1)再社会化: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往社会化的某些结果 带有强制性 期望在短期内达成目标 正例:军队 反例:少管所监狱、精神病医院 ( 2)反哺社会化:年轻一辈向老一辈传输现代化技能 14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从动态角度描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
36、等(数量、内容、机会、质量) 例: 1912.4.15 泰坦尼克号首航触冰 社会分化 分化:事物由同质性状态向异质性状态的改变 社会分化:一个担任或扮演多种功能、角色的结合体逐步演变成只扮演专一功能、单一角色的结合体(专业化、分工化) 水平分化 :平等的分工 垂直分化 :不平等的分工(角色功能不同、筛选机制) 导致社会分层 不同社会不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 (如奴隶制) 社会因素 对 社会分层 的影响更大 社会分层本质是人们享受 社会 资源 的不平等 有用性、稀缺性( 如 声誉、权力) 社会分层 标准 :( 1) 马克思 一元标准阶级 *( 2) 韦伯 多元标准三维一体 财富(利,经济地位) 衡
37、量人们在市场中的处境 声望(名,社会地位) 所受 尊敬与荣誉 权力(权,政治地位) 对他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 三个维度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 地位一致与地位不一致; 如殡葬师的经济地位高但社会地位低 如富人用金钱买官位 、 文凭人们希望获得较高的一致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判则综合考虑人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 理论 : (不考) ( 1)社会生物论:以动物本能竞争,如狮王之争 ( 2)剩余论: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最初起因 生存资源:按需分配,不平等程度小 剩余资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性增强,掌握剩余资源即成为统治者 ( 3)功能主义解释: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成员被安排到不同岗位 社会分层是
38、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流动 (选择题) 15 社会流动 (选择题)(接上) 定义:个体或 社会 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 (罗索金 1972社会与文化流动) 分类: ( 1) 水平流动 :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 垂直流动 :社会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 ( 2) 代际流动 (异代流动):同一家庭中上下代成员之间的地位变化(包含 1) 代内流动 (同代流动):个人经历的地位变化 ( 3) 结构性流动 :由于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急剧变革期)引起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 :社会结构基本不变时发生的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 1)社会结构性质: 开放
39、、弹性 -一般呈橄榄型 -依赖自致性身份地位 -今日的美国 封闭、刚性 -一般呈倒丁字形 “断裂社会”:缺乏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依赖先赋性身份地位 -种姓制的传统印度社会 实行等级制的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 2) 社会地位的多少:可供选择的社会地位越多,流动可能性越大 ( 3)社会经济状况:经济萧条期向下流动多于向上;高涨期则相反 ( 4)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包括社会流动观、职业观、竞争观等 学而优则仕 还是学而优则商? 知足常乐还是不断进取? 个人因素:出身、血统、才干、努力程度、价值偏好 平等观 事实上的平等观 Be: 需求:涉及人的偏好与价值观 供给:涉及人的能力、天赋
40、与拥有的资源 规范上的平等观 Should:根据人的价值与偏好 规范的平等观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平等观上 不同的人在能力、偏好上都相同 不同的人在能力、偏好上都不相同 -符合现实 不同的人能力不同,偏好相同 不同的人能力相同,偏好不相同 产权与人权都不平等 产权平等,人权不平等 -毛泽东时代 人权平等,产权不平等 16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 定义:对社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约束,使其符合一定的规范和价值,以使社会正常运转,发挥功能并实现目标 广义:包括正面引导和负面禁止; 狭义:主要指负面禁止 社会组织、群体针对越轨行为采取的防范、制止、制裁措施及其实施过程 分类:形式上分为( 1)内在控制
41、:自觉自我约束 ( 2)外在控制:正式:制度法律 非正式:家庭、同事等初级群体的监督 社会控制系统:( 1)行为规范 ( 2)有利于规范的奖惩措施 ( 3)执行规范的机构与人员 越轨行为 定义:偏离社会规范(而遭受非难并引起人们试图对其进行控制)的行为 类型:非遵从行为与违规行为 功能:负功能( 1)扰乱 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关联系统 ( 2)动摇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动机与自觉性 ( 3)降低了对社会生活的可预期性(不信任),危害群体生活的信心 正功能:( 1)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明确 ( 2)促进社会和群体的团结 ( 3)能够带来和促进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 ( 4)从反面
42、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理论:不完备、取向(假设;单一变量,未考虑变量间关系) ( 1)社会失范论 涂尔干 法 :没有规范;多种不同社会规范造成执行混乱 默顿 美 :引申涂尔干第二层含义,从社会结构解释越轨现象 正统目标:统治阶级制定的目标 合法手段:统治阶级认可的方式 越轨是个体对所处环境的自然反应 从正统目标与合法手段关系区分五种越 轨行为分类 (默顿 -失范状态的越轨行为分类法) ( 2) 冲突 标签论 冲突:正统目标由统治阶级提出,其掌握较多合法手段;下层群体掌握较少 (标签者有权有势,被标签者相对弱势;) 标签: 越轨是社会定义的 产物,是别人对此行为反应的产物 本身是一种社会建构 被贴上越轨标签的行为是越轨行为 17 影响:标签者可能导致被标签者人际关系重组,从而发生“自我实现的预言” 例:一个犯过罪的人,刑满以后被人歧视,重新成为罪犯 辣鸡 吴 祝您 考试 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