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排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如下篇一:高中课程设置与编排指导意见高中课程设置与编排指导意见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含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 1213 个科目。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
2、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选修又分为选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是国家设置的课程,选修是地方和学校课程。二、学制、学时、学分1学制: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 52 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社会实践 1 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 周。2学时:每周 5 天,每天 7 学时,每周共 35 学时,每学时 45 分钟。学校每学期按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 10 周,其中 9周授课
3、,1 周复习考试。为既保证减少学生并学科目,又保证学生能集中有效的学习,建议按照学段和学期结合的方式安排课程。每个模块通常为 36 学时(或 18 学时) 。通常,若按学段安排,则周 4 课时完成一个模块;若按学期安排,则周 2 课时(或周 1 课时)完成一个模块。3学分:学校通过学分描述学生课程修习状况。每个模块(或专题)达到规定修习要求的,可获得 2 学分(或 1 学分)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必须获得 116 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学分,社区服务 2 学分,社会实践 6 学分) ,在选修中至少获得22 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 6 学分,总分至
4、少达到 144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的学分。各学科学分分配(见附件 1)三、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的原则(1)遵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以校为本;(3)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实践创新。2课程设置建议(见附件 2)四、课程编排1课程编排建议(见附件 3)2课程编排程序(1)课程编排在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教务处(会同教研室)具体负责。(2)各学科组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及课程说明,报教务处。(3)教务处(会同教研室)对各学科上交的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学校必修课课表,列出下一学期选修
5、课开设方案,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审批。(4)学生依据学校的必修课表和选修课开设方案填写选课单。教师要对学生选课进行必要的指导。(5)班主任对本班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报教务处。(6)教务处(会同教研室)对全校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排出下一学期的选修课课表。(7)学生依据学校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课表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课程编排流程图: 3课程编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统筹安排高中三年课程,做到合理、科学、有序。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可在第 2 学段开始开设少量的选修课程。高二和高三上学期主要开设选修课程。第 1012 学段,未作统一安排的教学时间,各学校可按照实际情况,继续安
6、排选修课程;也可安排复习;还可安排补修,以使学生获得足够学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保证在三年中合理分布。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主要在高一、高二完成,社会实践要分布在三个学年。高三下学期,学校还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2)必修课程表一般按学科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编制。选修课程表则应按照学生选课后形成的教学班编制。学校要制定学生选课指导办法,选修课程开设后,要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表。个性化课表至少包含 3 个要素: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3)课程编排时某一个科目、某一模块的知识需要其它科目知识支撑,或选修课的模块之间、系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顺序开设,没
7、有递进关系的可并行开设。(4)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一学期内两学段所计划修习的课程;高一新生的选课在第一学期进行,修习从第 2 学期开始,其他年级学生选课在学期末或假期进行。学校要在新学期开学前完成选修课程的课表编制。(5)普通高中学校三年内必须设置至少 22 学分的选修课程和 6 学分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本意见为指导性意见,各普通高中学校在遵从国家课程方案(试行) 、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学校情况作适当调整;本意见不涉及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评价等问题,各学校应按照省、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实施教学;市教育局将根据实施情况,适时对本意见进行调整和修订。附件:1
8、. 学科学分分配2. 课程设置建议3. 课程编排建议篇二:六下数学教学指导意见20162017 学年度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指导意见一、教材简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内容包括:扇形统计图、圆柱和圆锥、解决问题的策略、比例、确定位置、正比例和反比例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提高依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判断的能力;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进行灵活判断。然后把小学数
9、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册教材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第七单元是总复习,教学的知识仍然包含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 3 个单元,包括解决问题的策略 、 比例和正比例和反比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转化和假设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转化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和假设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
10、用,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策略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例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撑。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图形与几何
11、”领域:教材安排了 2 个单元, 圆柱和圆锥和确定位置 。圆柱和圆锥是在圆的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位置单元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 、 “南偏西几度”等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统计与概率” 领域:教材安排了 1 个单元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单元是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12、、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的。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体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综合与实践” 领域:共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大树有多高 、 制订旅游计划和绘制平面图 。其中, 大树有多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比例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制订旅游计划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 ”数与代数” 、 ”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解决旅游行程规划、旅游费用预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绘制平面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
13、测量和计算,绘制简单的平面图。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五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统计与概率”领域
14、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旅游费用的预算、绘制平面图。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本册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部分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和“动手做”满足了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二、教材编排特点1加强分析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教材主要安排简单的扇形统计图的教学,
15、一方面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统计题材,以加强对统计作用的认识和统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注意进行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选择。考虑到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的,教材对制作统计图不提过高的要求。2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册教材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在安排教学时,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动手操作。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
16、理,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时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正、反比例的概念。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1)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2)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在练习中加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4强
17、化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数学知识系统化。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1)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2)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 (3)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继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
18、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1)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等形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看实物摸型,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形体的特点。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如教学正比例概念时,通过速度不变的例题,先引导学生分析路程和时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再比较例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在变化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抽象、概括,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关系。(3)培养判断、推理能力。(4)培养迁移类推能力。(5)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19、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建议1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钻研教材,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既不能降低思维训练水平,也不能随意拔高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内容时,只要求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
20、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不要求学生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化静为动,培养空间观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适时通过动画演示圆柱转化为圆锥的过程,再比较转化过程中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看到圆柱变成了圆锥,就只有一个底面了。这个底面还是一个圆,而另一个面变成了一个点。圆锥的高度尽管没变,但高只有一条了,应该就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侧面也变了,虽然还是曲面,但和原来的曲面不一样,然后再出示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借助这一演示
21、过程进行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实物媒体,不但能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3关注细节,注重数学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注重了在教学中抓住有效课堂的核心,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中。课堂中把握住了大方向,却也有忽视的地方。如对学生数学用语准确性的培养就不够重视,这是失误。语言的准确性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
22、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如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会、理解“放大”与“缩小”比的不同,可以把图片先进行“缩小”后再“放大” ,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还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这里就需要我们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指出:“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长的比是 2:1,比值1,我们就说是把原来的图形放大。 ”接着,就不断地让学生用这样的数
23、学语言表述图形的放大情况。这样,学生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建立好了放大的概念,建立缩篇三:对浙江省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一些意见龙源期刊网 .cn对浙江省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一些意见作者:叶水姣来源:速读中旬2014 年第 03 期摘要:为了帮助教师克服、解决在新课程教学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浙江省新课程实验工作地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制订了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下简称意见 ) ,由于专家们是在缺少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少了很多感性的经验, 意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三方面的问题:“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划分不当, “说明”栏目设置不当,
24、“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意见里无法落实,让意见在广大的一线教师里眼里成为了一种摆设,无法起到指导的作用。关键词:意见;基本要求;发展要求;说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 (下简称意见 ) 。旨在帮助教师克服、解决在新课程教学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意见按模块开设顺序编排,每个模块分专题或单元,按照“课标内容” 、 “教学要求” 、 “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 “教学要求”是最重要的部分,按课采用表格的形式,分“基本要求” 、 “发展要求”和“说
25、明”列出。笔者作为长期奋战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按意见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困惑,现一一列出,旨在请教各位专家,以求明鉴。意见一:“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如何划分?意见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要求, “发展要求”是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由此可以看出, “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区别主要在于是对学生要求范围不同, “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 “发展要求”是指有条件的学校或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逐步可以达到的要求,并非全体学生都应达到。从表象上看,这两个概念是明确清晰的,但认真执行起来,发现里面有问题:“基本”的含义是基础性的、根本的、主要的, “发展”的含义是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因此, “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的区别标准应是知识的层次水平,而不应是学生的范围。而且不管同一学校、还是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都应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意见里面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所作的规定和解释只是专家们一种一厢情愿的主观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