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齐白石:艺术人生与人生艺术【收藏此页】 【小 中 大】 【2007-11-2】 【博艺专稿】艺术人生说的是从艺,人生艺术讲的是做人,若二者俱佳,用今天的话说叫“德艺双馨 ”。这两方面,我以为齐白石都堪称楷模。先说从艺,中国有句老话叫“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齐白石的“勤” 和“思”,在今天看来,无人可比。他自己给自己起的一个别号叫“ 汗淋学士”,且刻了一枚印章,这名字有些幽默,也带几分辛酸,但更多的是说明了他的勤奋,刀刀是汗、字字是血。 齐白石出身贫寒,11岁就开始打柴、放牛、 拣粪,13岁就扶犁、插秧、收稻,但他并不放松学习,“牛角挂书牛背睡”(齐白石晚年回忆诗) ,说明了幼时读书之勤。
2、15岁时,家里送他学木匠, 这本是个养家糊口的手艺,木匠虽说为百工之首,比篾匠、泥匠、瓦匠略胜一筹,但也是在“ 匠”之列。但他出奇地勤奋,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芝木匠” 。如果光是勤奋,齐白石也终究只是一个“好木匠 ”,名声也不 过在白石铺周边百里而已,哪里会名扬天下?与勤奋同行的是他的多思和 创新。做木匠的同时他兼雕花,雕花是“细作 ”,技 术含量高,他得到的报酬自然高些。由木匠而雕花这本身就进了一步,而他的雕花又与众不同。他在自传中谈到雕刻生涯时说:“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 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人家看得很熟。雕的人物,也无非是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
3、西。他以为这些老一套的玩艺儿,雕来雕去,雕个没完,终究人要看得腻烦的,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人物像小说的插图里勾摹出来,都是些历史故事他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人都夸奖说好。他高兴极了,益发大胆创造起来。” 综观齐白石的画,无一不闪烁思考和创造的光辉,即便为生活所迫,画的画也是深思熟虑,讲求市场效果,讲求经济效益的。如画一个蝙蝠( 谐音“福”),画一个大大的公鸡,高高的 鸡冠( 谐音“官”),取名叫“福大官高”;画一条很长的鲇鱼,又画一条大鳜鱼,取名“ 长年大贵”。这么吉祥的画,谁个不喜欢? 这种勤奋和思考、创新,对于 艺术是
4、何其重要?由于有了这种勤奋和思考的精神,齐白石才从一个牧童而为木匠,由木匠而为雕匠、画匠;由于有这种勤奋和思考的精神,才有他中年时期的“ 五出五归”,实现了由画匠到画家的转变,这是质的飞跃;正是由于这种勤奋和思考才有他60岁时的“衰年 变法” 以及名扬中外的 艺术成就。 他对学生曾题词“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寥寥8字,尽传精神,提倡思考,提倡创新的殷殷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从艺术的角度看,齐白石的精神给人启发:勤奋和创新是通向神圣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舍此决无他途。其实,何止艺术,一个想有所作为者,哪里离得开勤奋和创新? 勤奋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一个勤劳智慧不断创新的民族总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 齐白石弘扬的艺术是民族的艺术,齐白石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神。 文章来自艺术中国 http:/ 五出五归”,既有艺术上的长进,又有了较为丰厚的收入,他便专心求艺,西安有朋友荐他当宫廷内侍,他不去;在桂林,蔡锷要他教部队士兵作画,他也不从。今天看来,这些也许都是加官进爵的好机会,某些人会求之不得,可他却从不投机,专心作画。1909年至1917年在白石铺,他过着半农民半文人的乡居生活,无衣食之忧,不再东奔西跑,刻印卖画,他满足于“ 落日呼牛见小村,稻粱熟后掩蓬门”的山村生活。 这就是他的理想,一个朴实的理想和一种简朴的生活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