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29KB ,
资源ID:548172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d-54817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九上)33.doc)为本站会员(HR专家)主动上传,道客多多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道客多多(发送邮件至docduoduo@16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九上)33.doc

1、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九上)33【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 )2、理解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4、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5、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远见卓识、极

2、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教学重难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

3、陈寿的三国志 ,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板书隆中对 )2、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补充以下要点: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 ,与史记 前汉书 后汉书合称四史 ,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对” ,回答,应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

4、作出的回答(陈述其对策) 。当时诸葛亮只有 26 岁。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

5、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 ,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二

6、、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正音: 陇(lng) 好(ho)为 乐(yu)毅 诣(y) 屏(bn)人 颍(yng) 颓(tu) 胜(shng) 挟(xi) 沔(min) 殆(di) 度(du)德量力 存恤(x) 胄(zhu) 箪(dn)食壶浆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7、。三、再读课文,合作1、组内互译,提出疑难词、句。2、全班释疑,合作疏通文意。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导入。二、 、文言知识小结。1、一词多义谓 认为 调为信然对说 谓先主曰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已经 已历三世信 确实 谓为信然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同“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然 这样 谓为信然但是 然志犹未已用 因此 遂用猖獗利用 贤能为之用运用 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 照顾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今义: 平凡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今义: 孤立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 危险日

8、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 太阳3、词性活用箪: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 名词作状语 用水壶4、通假字信:通“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已:通“以” 从 自董卓已来5、句式a、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b、省略句。 君与俱来。c、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d、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三、理清文章的结构。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 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这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2 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这件事本来也有

9、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 (以上是对策之前。 )第三部分:(3、4 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 (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 第四部分:(5、6 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倚重、信赖。 (此为对策之后。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分析课文。(一) 、对策之前(课文第一、二部分):

10、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此句乃本文的“文眼”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 ,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的诸葛亮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2、为什么“时

11、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怎样理解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徐庶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在封建时代, “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一(四灵:麟、凤、龟、龙) ,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汉时可算是最高的评价了。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作了呼应。4、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 “不可屈致”?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

12、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二) 、隆中对策(课文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三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问题探究:1、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虔诚、殷勤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将诸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性格特点概括无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 , “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 “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

13、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练。2、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教参p244。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 “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3、诸葛亮的回答从什么开始谈起?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从形势谈起,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4、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是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诸葛亮虽“躬耕陇亩” ,却对全国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

14、的确足智多谋。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1)首先,他分析曹操。(提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 , “汉室倾颓” ,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追问:怎么分析的?)曹袁并论,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具有卓越才能,谋略出众,且已经“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兵力雄厚) ,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政治地位优越),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强弱悬殊,难与为敌) ;2)接下来分析孙权, (从哪些方面分析,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

15、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孙、刘有矛盾,可结为外援。3)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有号召力)4)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诸葛亮规划了“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而“其主不能守”的荆州;原文语句: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提问: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第二步:夺取益州,以荆、益两州作为

16、根据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 ,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提问: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做外围,不能做主要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第三步:最后,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计划。(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

17、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东联孙权,北拒曹操” ,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5、如何行动?1)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2)钳形攻势,直取中原。(简单地概括就是: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6、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最

18、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小结:在这段对策里,年仅 26 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

19、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时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 ;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 ;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三)对策之后(第四部分)1、刘备对诸葛亮提出的对策反应怎样?先主曰:“善!”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语言简洁,一个“善”字,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2、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可能的回答:是诸葛亮解答了刘

20、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3、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 “关羽、张飞不悦” ,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说明什么?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21、)三、探讨人物形象,体会写作特色。1、本文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表现了他什么才能?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追问:文章是怎样从正面和侧面来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的?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

22、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是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正是文章的成功之处。3、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教参 p243)4、小结: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 ,是以

23、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1、下发(或者师阅读)小说片段,学生阅读,讨论。2、交流阅读感受,老师适时评价。学生可能有的感受: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注重细节的文学性,而史籍则重在记人物的语言。老师点示:“记言”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细节描绘和文学加工的作用:如增强可读性等。还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小说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以便更好地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如:小说细致描写了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

24、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又如:小说详细加工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 ,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更好地衬托了刘备的真挚情义。课文仅从语言上刻画了诸葛亮的形象,而小说还从多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个性,如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这样再回到课文中,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了。比如:他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质疑,另外还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乐毅” ,然而“时人莫之许” ,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再如: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说明他不追

25、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文章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如“三顾茅庐”的过程。 “善”字。 (分析见前面。 )此外,文章中还有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五、作业:1、读课文。2、课后研讨与练习。评评诸葛亮:1、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2、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

26、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3、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4、一个在战争和谋略中的长胜者一样有失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的遭遇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千虑” ,原来“终有一失” 。【教学反思】1.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2.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3.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